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实业家列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史全生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史全生主编的这本《民国实业家列传》选择了民国年间实业界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21人,按出生年代为序,一人一传,以再现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抗衡中艰难创业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包括苏北实业巨子许鼎霖、才子富商陈蝶仙、从小摊贩起家的冼冠生等等。 目录 前言 中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创始者张振勋 商界领袖朱葆三 苏北实业巨子许鼎霖 百货业先驱马应彪 工商巨头虞洽卿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 “药王”黄楚九 永安集团创业者郭氏家族 纺织巨子穆藕初 才子富商陈蝶仙 报业巨子史量才 中国民族机器制造业的先驱严裕棠 锐意革新的富商聂云台 化工先驱范旭东 书业巨擘陆费逵 创造纺织工业奇迹的刘国钧 从小摊贩起家的冼冠生 吴蕴初与天字号化工企业 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始人方液仙 青楼出身的锦江饭店女老板董竹君 站柜台出身的“金笔女王”汤蒂因 序言 民国实业家是民国年间实业界群体,是在外国资本主 义侵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的 夹缝中诞生的,是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奠基人 。本书选择了民国年间实业界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21人, 按出生年代为序,一人一传,以再现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 抗衡中艰难创业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以 后,外国资本主义廉价商品便如潮水般地汹涌而入。1864 年,中国的进口总值为1713万英镑,1866年就猛增至2337 万英镑,1881年为2546万英镑,1890年上升至3338万英镑 ,从而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使中国从一个纯 出超的国家,逐步成为纯入超的国家。在1864年以前,中 国的对外贸易还基本都是出超,此后便逐步沦为人超国家 ,开始时入超的数额还不大,而且在1872—1876年问或还 有少量的出超,可自1876年以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一直都是人超,而且入超的数额越来越大,逐 步破坏了中国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和城乡个体手工业,使中 国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 西方列强在大量向中国输人商品的同时,还肆意掠夺 中国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从而使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先中国的出口商品以丝绸和茶叶为 主,鸦片战争以后,丝绸和茶叶的出口量不断下降。即以 茶叶为例,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还出口茶叶123.8万 公担,到90年代初期,每年只有105.5万公担了,到辛亥革 命前每年只出口91万公担;而大豆和棉花的出口却日益增 多。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大豆每年出口5.7万公担,棉花 0.8万公担,到80年代初期,大豆的每年出口量已增至8.4 万多公担,棉花1.7万多公担,到辛亥革命前,大豆出口量 已增加到733.8万多公担,棉花55.6万多公担。至20世纪 初年,豆饼和猪鬃的出口也逐年增加,中国逐步沦为西方 列强的工业原料基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大量抢 占中国的矿产开采权、铁路建筑权。至辛亥革命前后,西 方列强已先后霸占了云南、两广、山西地区和中东、南满 、胶济、胶沂等铁路沿线两侧的矿产开采权,以及全国 18000多公里的铁路建筑权,在中国先后开办了136家工矿 企业。在全国已建的9600多公里的铁路中,西方列强操纵 控制了93.1%,全国机械采煤量475万吨中的91.9%,以 及几乎全部的新式铁矿开采和冶铁业,从而操纵控制了中 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国 弱民贫,任人宰割。 在这个民族灾难日益深重的时刻,广大的爱国志士们 “寝食不安”,“痛心疾首”,“恐从此中国不能自立” ,便以“实业救国”相号召。张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张謇的挚友刘厚生说:“张謇于乙未(1895年)《马关条 约》签订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口号,身体而力 行之。实业救国之口号,是针对《马关条约》,苏、杭及 内地通商而发。”张謇自己也说:“自乙未《马关条约》 ,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令即通州设立 纱厂,以开风气而保利权”。 在张謇的号召下,一些开明地主、官僚、富商纷纷投 资工矿企业,兴办实业,以“挽回利权”,“提倡国货” ,“堵塞漏卮”。1905年,广东富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 在“不用美国货,不吸美国烟”的抵制美货运动中,“为 挽回利权振兴国货”,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后来他 们还多次在各大报刊发表文告,指出:“窃惟香烟一物, 已成日用所必须。舶来吸我利权,岁计七八千万,递年增 广,犹未可量。若大漏卮莫此为甚!”“设不幸此烟草利 权,终落于外人之手,商等夫复何言!沦胥以亡,又岂敝 公司所能幸免哉!”同样,当刘鸿生在开滦煤矿公司做了 十余年买办,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以后,就想要为中国 的富强做点事。当时他想:“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特别 是在短短的买办生涯中,使我感到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受气,是因为没有工业,没有科学”, 因此,“中国要强盛,非发展工业不可”,非走“实业救 国”之路不可。于是“凭着他自己的经验”,先后创办了 鸿生火柴厂、上海华商水泥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章华毛 纺厂、华丰搪瓷厂、华东煤矿公司等20余家工矿企业。因 此,这些民国的实业家首先是民族的。 …… 4、重视科学技术,许多工厂企业都不惜重金采购进口 先进的机器设备,高薪聘请国内外学有专长的一流专家任 厂长、总工程师、工程师、总会计师和其他高级职务。这 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如此,有的实业 家还特别重视提高普通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如穆藕初、 刘国钧等。他们认为职工生产工作在第一线,对生产工作 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工人众多,全厂一般 都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职工,如果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的 提高而提升工作效率1%的话,那全厂全公司就等于提高了 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个1%效率,其总和将无可限量。为此许 多工厂都办了工人夜校,组织工人晚上学习文化技术。刘 国钧的大成公司还分别办了练习生班、艺徒班和值车工养 成所,自己培养技术员工的后备力量。其中练习生班招收 初中毕业以上学生,学习两三年后,充任各车间的副职管 理员。艺徒班招收小学毕业以上学生,学习一定年限以后 留厂作养车工技术员。值车工养成所招收附近略有文化的 女青年,学习以后充任挡车工。所以大成厂的许多技术员 工都是自己培养的,他们与大成厂的感情也最深。 5、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虽然各工厂企业不惜工本采 购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用高薪聘请一流的专家充任厂长 、总工程师、工程师、总会计师。但平素他们又都十分注 重厉行节约,对原有的设备能利用的都必须充分利用,即 使是一个螺丝帽螺丝钉,也不能随意抛弃浪费,只有“违 反经济原则之原有设备”,才加以改革或更换重新添置。 总之,“应花的钱绝不吝惜,不应花的钱,分文不花”。 此外,各实业家也都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大群众的爱国 运动,参与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参加各地的救灾赈灾, 支持各地方办教育,资助有志青年出国留学,等等。这对 开辟市场、提高企业信誉,也都有积极意义。 导语 史全生主编的《民国实业家列传》是21位民国实业家精英的列传,编者依据精准的史实,以每位人物10000字的篇幅,真切生动地叙述了人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对其实业活动做了重点记述,反映了他们在民国风云际会的社会大背景下,殚精竭虑发展民族工商业,希翼实业救国的奋斗历程。 精彩页 半个月后,张兰轩请朋友帮忙,把少年张振勋送到一家竹器作坊当学徒。张振勋行了拜师礼后,白天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收工后,则要帮师母烧茶做饭、洗涮锅碗,还要照看师傅年幼的孩子。有时候,师母还让他倒尿壶、洗马桶。为了学到真本领,张振勋忍辱负重,想方设法讨师傅师母的欢心。 时光飞逝,3年后,张振勋出师了。这时他已能娴熟地编织各种竹器,尤其擅长编织鸡笼。他编的鸡笼,外形美观,结实耐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他的父亲张兰轩十分欣慰,心想“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虽然儿子未能如愿求取功名,但现在他既有了一门好手艺,今后也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但张振勋不这么想,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人。他在竹器坊学徒时,因师傅只管吃饭,不给工钱,所以在农忙时,他还要抽空到姑父家帮忙,以换点工钱或粮食贴补家用。他的姑父姓饶,家境较为富裕,但为人势利瞧不起穷亲戚,认为交了这些穷亲戚,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与这些穷光蛋来往是一件令他十分丢脸的事情。有一年秋收时节,张振勋在姑父家的地里割稻子,他的姑父则紧绷着一张长长的脸在田头监工。但不知什么原因,姑父突然觉得这个穷小子十分不顺眼,就把张振勋叫到面前,一句话也不说,抬手左右开弓,连打侄子两记耳光。顿时,张振勋的脸上出现了10道红红的指印,火辣辣的生疼。张振勋捂着脸,莫名其妙地望着姑父问:“这是为什么?”姑父破口大骂:“你这个穷小子真是连死人都不如,拿老子的工钱,吃老子的饭,干活竟这般偷懒,看我不揍扁你!”事实上,张振勋一直忙个不停,一块地的稻子差不多快要割完了。张振勋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火冒三丈,愤愤地对这个势利的长辈说:“你欺我年幼家贫,将来我发了财给你颜色看,你别门缝里瞧人……”不等他说完,姑父便冷笑着打断了他的话:“穷小子也能发财?除非太阳从西边出。如果你能发财,我饶家的灯笼倒过头来吊。”张振勋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受过这般羞辱,他气得脸色发青,怒目而视地说:“我记住你的‘金玉良言’了,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叫你家的灯笼倒过来吊的。”说完掉头就走。十余年后,张振勋在南洋开办企业致富后,曾特地回到故乡,让管家精心制作了一对纱纸灯笼,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饶府”,而后点燃红烛,倒过来悬挂,并准备了大担礼品,请人敲锣打鼓,直奔姑父家。他姑父惭愧得不敢出来。 1858年,也就是张振勋17岁那年,广东遭受了旱灾。大埔县境,百业萧条,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乞讨。张振勋和父亲都失业在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起来。父亲终日长吁短叹,母亲不时以泪洗面。张振勋和兄弟们上山拔草根、剥树皮,拿回家充作口粮,晚上在床上辗转难眠,苦苦思索“路在何方”。就在这一年,村里有个姓黄的华侨归乡探亲,见家乡遭此大灾,乡亲们的生活凄苦,便慷慨解囊,到外地买来白米,给村里每家每户都送去一斗。乡亲们感激涕零,摆案焚香,求神仙保佑这个大善人平安吉祥。耳闻目睹这一切,年近弱冠的张振勋羡慕不已,同时也认识到: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发财致富,走出家乡漂洋过海去闯天下,才是一条出路。 于是,他去拜访了这位黄家阿叔。“阿叔,你能带我去南洋挣钱吗?”张振勋问。“我看你年轻力壮,若去南洋做工,每月至少可以挣到三四十块光洋。只要你不怕吃苦,我可以带你去。”黄家阿叔爽快地答应了。张振勋高兴得像小鸟一样回到家。一到门口,他就大声喊:“阿爸、阿妈,那位黄阿叔,答应带我到南洋做工挣钱了!我们家快要翻身了!”这一回,张兰轩对这个最疼爱的儿子的打算不再感到意外,因为他已深深了解了儿子的性格和志向,但他还是要问个明白。他说:“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谚云:‘穷家难舍,旧土难离。’你何苦要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呢?在家乡不是一样挣钱养家吗?” 张振勋说:“阿爸,大丈夫不能以文学致身,通显扬命,亦当破万里浪,建树遐方,创兴实业,为国外华侨生色,为祖国人民增辉,安能郁郁久居乡里耶?”张兰轩听罢,愁苦的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说:“好!说得好!有志气,这才是我张兰轩的儿子!”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