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只有数万人的满族是如何逐步强盛起来的?康乾盛世到底有着怎样程度的繁华富饶?盛世之后清朝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衰落?刘仲华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清朝》从细节出发,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清朝历史全景。
《一本书读懂清朝》分上下两编,上编“清朝历史大势”,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兴起与入关、恢复与发展、盛世与阴影、困局与自强、救亡与覆灭为线索,梳理清代历史兴、盛、衰、亡的过程;下编“清朝历史专题”,从制度、经济、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揭示清代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面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书读懂清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仲华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口只有数万人的满族是如何逐步强盛起来的?康乾盛世到底有着怎样程度的繁华富饶?盛世之后清朝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衰落?刘仲华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清朝》从细节出发,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清朝历史全景。 《一本书读懂清朝》分上下两编,上编“清朝历史大势”,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兴起与入关、恢复与发展、盛世与阴影、困局与自强、救亡与覆灭为线索,梳理清代历史兴、盛、衰、亡的过程;下编“清朝历史专题”,从制度、经济、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揭示清代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刘仲华,男,1973年11月生,新疆焉耆县人。1991年至199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文化史,著有《清代诸子学研究》、《纪晓岚传奇》,并在《清史研究》、《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试析清代考据学中以子证经、史的方法》、《清代苟学的复活》、《王源交游及其遗民子弟的一生》等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言 上编:清朝历史大势 兴起与入关 十三副遗甲起兵 萨尔浒之战 皇太极“南面独坐” 决战山海关 嘉定三屠 弹劾冯铨案 豪格之死 吴兆骞远戍宁古塔 想出家的皇帝 恢复与发展 历法之争 明珠获宠 终获重用的施琅 索要逃人根特木尔 乌兰布通之战 真假达赖喇嘛 垂泪废太子 雍正帝赐死年羹尧 曹寅、李煦两家的败落 李绂、田文镜互讼案 兵败和通泊 盛世与阴影 乾隆帝羞辱张廷玉 处死讷亲、张广泗 阿睦尔撒纳归而复叛 高恒被杀 乾隆帝南巡 王锡侯《字贯》案 和珅擅权 陈德行刺嘉庆帝 禁止旗人看戏 京城烟毒 “少说话,多磕头”的曹振镛 林则徐遣戍新疆 困局与自强 黄河铜瓦厢决口 饿死异国的叶名琛 咸丰帝逃亡热河 辛酉政变 李秀成之死 斌椿出洋 开办天文算学馆之争 太监安德海被杀 救亡与覆灭 西暖阁会议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日黄海大战 戊戌政变 八国联军洗掠京津 五大臣出洋 《苏报》案 光绪帝之死 武昌起义 下编:清朝历史专题 制度与国策 陈名夏被杀 熊赐履嚼签 木兰秋狝 额驸策凌 噶礼、张伯行互参案 康熙帝鼓励密奏 军机处 马嘎尔尼跪拜之争 袁世凯小站练兵 经济与科技 康熙帝种稻 靳辅治河 耗羡归公 豁贱为良 大力推广甘薯 洋商洪仁辉告御状 辛酉灾赈 样式雷 北京半亩园 爱国数学家李善兰 电报进入中国 学术与思想 顾炎武不忘母教 颜元寻父 康熙帝学西学 纪昀谪戍乌鲁木齐 戴震“以理杀人”的控诉 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严复翻译《天演论》 文学与艺术 金圣叹之死 孔尚任被罢官 心有余悸的方苞 一生落拓科场的蒲松龄 招收女弟子的袁枚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红楼梦》中辛酸泪 讽刺小说家李宝嘉 生活与风俗 剃发易服 对襟马褂 旗袍 董小宛罢酒嗜茶 讲究率真的美食家李渔 千叟宴 番菜馆 京师万牲园 人力车 慈禧与铁路 不缠足运动 学校体育的兴起 洋泾浜英语 序言 煌煌大清两百载,诉说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从起初的艰难起步,到兴盛时期的成就荣耀,再到中 衰后的落魄屈辱,她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无尽的变数。 她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顶峰,却也是这个王朝体制 的终结。 有清一代268年的历史,让后人有着无穷尽的好 奇与疑问。人口只有数万人的满族是如何逐步强盛起 来的?康乾盛世到底有着怎样程度的繁华富饶?盛世 之后清朝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衰落?鸦片战争以后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中国 各社会阶层都提出了怎样的救亡策略?中国又是怎样 摆脱封建社会的泥沼,迎来崭新的辛亥革命的呢?本 书以“兴起与入关”、“恢复与发展”、“盛世与阴 影”、“困局与自强”、“救亡与覆灭”为线索,梳 理了清代历史兴、盛、衰、亡的过程,试图为这些问 题给出答案。 清代有着让人瞩目的诸多成就。她在中国封建社 会历史上最后一次完成了疆域的统一,而这次统一是 在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中国之前完成的,其意义不言而 喻。我们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是清朝历史 最大的遗产。中国今天的人口基础也是清代奠定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常讲四万万同胞,这一人口数字 在清代中期就达到了。我们今天生活中熟悉的红薯、 玉米和马铃薯,这些来自南美洲的高产作物在中国大 范围推广也是在清代。同时,清朝的科学技术、学术 思想、文学艺术、生活风俗等等,即使到今天仍旧影 响深远。 清朝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让人无穷回味与思考的历 史,让后人得以在她的峥嵘岁月中探究历史的真相。 本书从清承明制、满蒙联姻、满汉关系、重农轻商、 闭关锁国等方面来深刻挖掘清朝历史演进的规律。清 代所设立的制度和国策都是双刃剑,如皇权集中的专 制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政令的畅通,巩固了统 一的局面,但也同样钳制了思想,增强了封建社会的 顽固性。此外,清代闭关锁国,长期割断与外部世界 的联系,以至于外敌当前时茫然不知,手足无措,甚 至丧失变革的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后世所要警示和规 避的。 如今,这个王朝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然而她的 身影却并未逝去。在浩瀚的典籍记载中,在宏伟的红 墙殿宇中,她仍在诉说着自己。这是一段神秘、丰满 且让人着迷的历史。读懂清朝,读懂历史,读懂我们 的过去,这就是本书的宗旨。 全书内容由历史故事、知识链接、大事记三个部 分组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剪裁上,李洪超先生和林 玉萍女士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对书稿进行 了认真的审读,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导语 刘仲华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清朝》选取近百个历史故事,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地解读清代历史。以历史故事为主,附以大事年表、相关链接、小常识和历史图片,各部分相互映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性风格。选材得当,注意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力图反映宏观历史的新陈代谢。 本书以“兴起与入关”、“恢复与发展”、“盛世与阴影”、“困局与自强”、“救亡与覆灭”为线索,梳理了清代历史兴、盛、衰、亡的过程,试图为这些问题给出答案。从清承明制、满蒙联姻、满汉关系、重农轻商、闭关锁国等方面来深刻挖掘清朝历史演进的规律。 精彩页 皇太极 “南面独坐” 1626年 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尔哈赤背疽发作,在距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离世,年68岁。 九月,四贝勒皇太极被诸王贝勒推为新汗,是为太宗天聪汗。 1627年 皇太极攻宁远、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时称“宁锦大捷”。 1630年 皇太极幽禁阿敏,夺其所辖镶蓝旗给济尔哈朗。 七月,皇太极接受宁完我等人提出的“请设六部”等建议后,仿明建制设立六部,皇太极指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 1636年 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 1640年 明清松锦大战开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近代史拉开大幕。俄罗斯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创了强盛局面,而真正建立清政权、为入关做好准备的则是他的儿子——皇太极。 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死后,35岁的四贝勒皇太极被诸王贝勒推为新汗,是为天聪汗。崇祯三年即天聪四年(1630),皇太极幽禁二贝勒阿敏,次年又革去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爵位,后来又打击大贝勒代善的势力。以上这一系列事件,表面上看像是一场权力斗争,实际上却是顺应满族社会发展和向外扩张需要的重大政治变革。为什么这么讲呢? 原来,皇太极即位时,所谓的“金国大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皇太极需要和其他三大和硕贝勒(大贝勒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二贝勒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三贝勒为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共治国政,一起坐在上面接受大臣的朝拜。努尔哈赤生前虽以四大贝勒共同治理国政,但依靠个人威望,决策权实操于他一人之手。皇太极即位后,没有父亲那样的威望,而且他在四大贝勒中齿序居末,此时只得与三兄长共坐,一同接受年轻贝勒、大臣们的朝拜。更令皇太极难堪的是,他身为一国之汗,到年节时,还要按传统向三位兄长行三跪九叩头的大礼。这使皇太极相当郁闷。 为了增强自己的汗权,皇太极即位伊始,便把削弱诸大贝勒特权作为当务之急,接连处置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扫清了独尊汗权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次子。因权力之争,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囚禁两年后死去。舒尔哈齐被囚时,次子阿敏23岁,他侥幸免于一死,从此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阿敏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在四大和硕贝勒中位居第二。皇太极即位后,与阿敏的矛盾迅速激化。 由于父亲的死,阿敏内心深处始终对伯父努尔哈赤和堂弟皇太极抱有怨恨。努尔哈赤生前,他畏惧伯父威严,不敢流露异志,但皇太极继位后,他便无所顾忌。有一次,他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可让我出居外藩。”阿敏的非分要求令皇太极颇感震惊,在他和众贝勒的一致反对下,阿敏的谋划没有得逞。阿敏怨怒之余,在众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这些桀骜不逊的话,矛头直指皇太极,其间还夹杂着对先汗的宿怨。 天聪元年(1627),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与朝鲜议和后,阿敏并不急于退兵,而是打算据其地自立,遭到包括其弟济尔哈朗在内的其他随征王公的一致反对,阿敏慑于一旗势单力薄,难以深入,不得不改变初衷,同意退归。退兵前,他为了泄愤,纵兵大掠三日。 阿敏生性卤莽,口无遮拦,常在大庭广众中散布怨言。他曾说:我何故生而为人?我还不如山上一木或坡上一石,它们即使被人砍伐为柴,或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与我相比,也强于我的处境!这些话不仅是牢骚,也是对皇太极的影射。阿敏的所作所为,为皇太极借机清除他埋下了种子。 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连克山海关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次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阿敏刚到永平不久,明兵大举反击,城池危在旦夕,阿敏决定弃城而逃,而且滥杀无辜。出城之前,阿敏下令将城中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皇太极乘此机会,公布其十六条罪状,将其囚禁。十年后阿敏死在狱中,终年55岁。他的命运与其父几乎如出一辙。 皇太极既将阿敏下狱,次年八月,又借“御前露刃”案除掉了莽古尔泰。此事起因于当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军进攻明军据守的大凌河城,在前线与莽古尔泰发生争执,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不肯尽力攻城,莽古尔泰反过来抱怨皇太极随意征调正蓝旗,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情急之下,莽古尔泰拔刀相向。这场意外冲突,给皇太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经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等会议商定,将莽古尔泰革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之列;夺五牛录属员;罚银一万两。莽古尔泰积郁成疾,一年后暴卒。他死后,皇太极又对莽古尔泰的亲信大开杀戒,正蓝旗最终也被皇太极、豪格父子吞并。 两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相继遭到整肃,三大贝勒只剩代善一人。皇太极见时机成熟,提出废除国人朝见、汗与三大贝勒并坐受拜的旧制。但诸贝勒会议时,仍有一半人主张维持旧制。最后,代善出面支持皇太极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