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河西原点下瓦房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彦杰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杨彦杰主编的《河西原点下瓦房》内容共分为10篇:《河海交汇》《地名溯源》《红色印迹》《实业史话》《文化广场》《教育天地》《杏林回眸》《园林长廊》《名人名楼》《改革开放》,记述了天津市自元代起直至今天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元代的漕运、明末清初的海大道、德国占领时期修建的第一条砂石路威廉街(今解放南路)、改革开放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展现了天津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依然活力不减的城市精神风貌。本书史料翔实,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录 综述 河海交汇 河海交汇下瓦房 津河忆旧 奉化桥与光华桥 明清屯田之所——贺家口 刘庄浮桥变迁 历史地标津海桥 海河西岸的码头渡口 小刘庄造船厂的沿革 天津市航道工程处溯源 地名溯源 河西源于小刘庄 小刘庄青萝卜誉津门 漫话海大道 小刘庄与大直沽 漫话刘庄大街 大沽路的公交枢纽——下瓦房站 市郊车驿,无轨中转——小刘庄站 经堂后街见闻 “哀告书”中的小滑庄 下瓦房故事多 华洋碰撞绍兴道 中西交融琼州道 浓郁的德式风情街——威廉街 台儿庄路与台儿庄大捷 我曾住过特一里 红色印迹 天津五村佃户反霸斗争记详 纱厂工运带头人卢绍亭 傅莱与天津德美医院 侯太和与天津地下手枪队 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燕嘎子 乾昌地毯厂工人罢工斗争 小刘庄的“平民学校 智获巧送城防图 小刘庄赵家大院 下瓦房地区党史文献馆 实业史话 吴调卿与天津自来火公司——记天津第一家火柴厂 德昌洋行在贺家口发家 天津最早最大的地毯厂——从“玉盛永”到“地毯三厂 下瓦房地毯厂知多少 天津纺织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大型企业——从“裕元纱厂”到“棉纺二厂 中国内燃机的摇篮——从“甲裴铁工厂”到“动力机厂 华北最大的制革工厂——天津裕津制革公司 天津市第一家股票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从“协和印刷厂”到“环球磁卡公司 全国出口罐头重点大厂——天津市罐头厂 河西区早期的手工卷烟 小刘庄有个骨粉厂 台儿庄南路市场始末 大沽南路商业街 说说鸿起顺 名动一时的南华里副食店 文化广场 “总统诗人”徐世昌 书法名家王坚白 著名漫画家朋弟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 热心编刻乡里文献的金钺 李氏藏经阁的藏书与刻书 章以吴生平事略 俞平伯在津岁月 下瓦房影院 天津市建工俱乐部 下瓦房有个跑马场 河西体育场三部曲 闽粤山庄与盂兰盆会 小刘庄、裕元纱厂赠送纪念碑 享誉海内外的天津市曲艺团 教育天地 天津私立育德学院 天津私立达仁学院 河西职工大学的沿革 园丁沃土教师摇篮天津市立师范学校沿革记 特一中学的艰难历程 徽州道时期的天津外国语学校 纺校落户下瓦房 下瓦房走出的河西区中心小学 中央音乐学院绍兴道少年班——徐韵生难忘记忆 台湾路小学的沿革 郑朝熙与市师附小 天津钟纺公大小学 天津河西解放后兴办的第一所国办小学——闽侯路小学沿革记 天津第一所国办保育院——“宏恩幼稚园”到“河西一幼 河西“二幼”成长史 天津近代爱国教育家邓庆澜 天津近代教育家、经济学家袁贤能 杏林回眸 伯瑞尔与德美医院 天津苏联公民协会医院历史沿革脉络 颇具特色的河西医院 下瓦房卫生院沿革 河西产院已过花甲 天津德美医院的创始人——奥托·埃克斯教授 著名眼科医生倪忠信 治疗和研究小儿血液病名家周朗 园林长廊 李善人与荣园 张学铭与人民公园 李春城兴建荣园 李园与须社 清代荣园逸事 张伯驹、海棠与猫 塔中之胜——中和塔 百年古建藏经阁 清式建筑咏诗亭 水榭长廊拱桥园墙 海河公园——秋景园 津河广场 名人名楼 交通总长吴毓麟宅邸 曹汝霖旧居往事 张鸣岐张镈曾居特一区 湖北督军鲁金山与原德租界寓所 黑龙江督军毕桂芳与中俄蒙会谈 田中玉与沙尔文的师生情 吉林督军孟恩远轶事 龙济光、龙觐光兄弟 台儿庄路萧振瀛旧居 两任天津市市长张廷谔及其故居 “洪宪太子”袁克定旧居 近代著名而复杂的政治家杨度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 侯德榜与美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在津旧居 乐达仁与中国最早的国药集团 漫话德国大院 近代名人与京奉铁路宾馆 德国丹麦奥地利领事馆 福建路2号百年沧桑——我的祖父李士熙 改革开放 下瓦房街道办事处改革开放40年 下瓦房地区危陋房改造回顾 地铁穿过下瓦房 创新发展的天津产权交易中心 德式风情区启动工程——莱茵小镇风貌区 下瓦房老居民话改革开放 老邻居话住房 杨大辛漫话下瓦房 附录:下瓦房街文史资料索引 后记 序言 杨彦杰 下瓦房街的东面是天津母亲河——海河,宽阔 平缓;西侧是历史名园人民公园,是市内现存唯一 清代园林,这里的街道和院落大多有一百余年的历 史,20世纪革命先驱在这里留下的红色印迹熠熠闪 光。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史地和人 文都可以书写辉煌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 河西区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现代化的进程 加速,“三个着力”生根开花。下瓦房街古今交融 、中西合璧,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居住环境和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河西区的原点与中心之街,我们有责任将 历史记载,特别是把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记录在册 ,以彰显自信。 《河西原点下瓦房》一书共分为10篇:《河海 交汇》《地名溯源》《红色印迹》《实业史话》《 文化广场》《教育天地》《杏林回眸》《园林长廊 》《名人名楼》和《改革开放》,记述了自元代起 始沿河聚居发展,母亲河与津河随着渤海潮起潮落 ,漕运自元代开始千帆竞发,明末清初海大道从这 里经过直达大沽口。随着德租界的强占,修建了第 一条砂石路威廉街(今解放南路),显现了异域风 情。近代民族工商业大规模兴起,中共地下党领导 的“五村反霸”斗争、地下手枪队抗日战绩永留史 册。“活着的白求恩”理查德·傅莱救死扶伤,天 津市师·范学校师生全力护校,迎来了天津解放。 1949年天津市第一所保育院(今河西一幼)成立, 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绍兴道少年班建立。下瓦房地 区轻工业、纺织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后,下瓦房再现商贾云集、文化繁荣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使这里更加 繁华,更加宜居。随着城市的改建、人口的流动,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编写出版《 河西原点下瓦房》是下瓦房街为地区居住办的一件 实事,通过对下瓦房街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加自豪 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河西原点下瓦房》的编写出版,凝聚了专家 学者、作者、编辑人员的辛勤汗水,得到了各有关 部门和热心人士的热情帮助与鼎力支持,在此一并 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在编纂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 处,敬请专家学者、读者指正。 导语 杨彦杰主编的《河西原点下瓦房》一书共分为10篇:《河海交汇》《地名溯源》《红色印迹》《实业史话》《文化广场》《教育天地》《杏林回眸》《园林长廊》《名人名楼》和《改革开放》,记述了自元代起始沿河聚居发展,母亲河与津河随着渤海潮起潮落,漕运自元代开始千帆竞发,明末清初海大道从这里经过直达大沽口。随着德租界的强占,修建了第一条砂石路威廉街(今解放南路),显现了异域风情。近代民族工商业大规模兴起,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五村反霸”斗争、地下手枪队抗日战绩永留史册。“活着的白求恩”理查德·傅莱救死扶伤,天津市师范学校师生全力护校,迎来了天津解放。1949年天津市第一所保育院(今河西一幼)成立,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绍兴道少年班建立。下瓦房地区轻工业、纺织业蓬勃发展。 后记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下瓦房街文博节即将开 幕的喜气日子里,《河西原点下瓦房》公开出版了 。这本书的编写出版体现了下瓦房街领导对本街历 史的重视与关注,凝聚了文史专家、学者及作者的 心血与劳作。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为我们提供珍贵资料、 照片的有关单位,它们是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图书 馆、河西区档案馆、人民公园、天津市曲艺团、天 津市外国语学校、天津市纺织工业学校、河西一幼 、河西二幼等。我们还要感谢的是为本书提供资料 、照片,并撰写文章的文史专家、学者、作者,他 们是尹树鹏、章用秀、罗春荣、李鸿友、小傅莱、 曲振明、崔良承、金彭育、于滨、赵晓光、王海冰 、王天新李树德、陈惠平、宁玉山、罗文华、王勇 则、王振良、刘利祥、张诚、周利成、杨传庆、徐 启明、张建虹、王瑞岭、李莉、王旭嫣、杨颖等。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上寿老人杨大辛先生、耄耋 老人徐冠生董乃聪老师、古稀老人徐韵生老师等, 他们愉快地接受采访,畅谈改革开放40年下瓦房的 巨大变化,回忆难忘的记忆,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史 资料。张绍祖、于滨、徐启明、赵维等参加了口述 史的采访工作。本书执行副主编于滨带病坚持工作 ,保证了该书的如期出版。 这里特别还要提一下傅莱(小)先生,他远居 德国,心系天津,特意为我们新写了《傅莱与天津 德美医院》《天津德美医院的创始人——奥托·埃 克斯教授》两稿。 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下瓦房街福建路社 区为编委会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天津日报》 天津民政、新河西等专刊对该书编写出版做了宣传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博和第二 编辑室主任沈楠亲自到下瓦房街召开组稿会,并由 沈楠主任负责本书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 谢! 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河西原点下瓦房》一 书,我们由衷地感谢为本书做出奉献的单位与作者 。但由于我们能力与水平所限,本书肯定还存在有 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8年5月14日) 精彩页 刘庄浮桥变迁 刘庄浮桥前身叫德士古油库浮桥,建于天津德租界时期(1895—1917),是用漕船搭建的浮桥,1949年10月2日晚,天津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灯游行大会的游行队伍,就是从海河东岸经此桥到达西岸琼州道,然后转向大沽路的。 刘庄浮桥是1949年后在海河上兴建的第一座比较大型的浮桥,从海河西岸的刘庄牌楼旁恩德里胡同口起,跨越海河直通对岸的河东大直沽。原先这里是小刘庄摆渡口。 我在刘庄中平小学就读期间,正赶上头一次修建刘庄浮桥,那是1957年春夏之季,建桥时,两岸同时相对打桩,开始是人工站在水里用大木槌,光着膀子,砸夯打桩,没用多长时间浮桥就建好了。初建的浮桥完全是木结构,桩是木桩,船是木船,船上是木头支架,支架上的路面,铺着厚木板。开启处是几条托船托浮桥面移动,每天中午11点30分开,下午2点30分关。最初开启浮桥全是由人工操作,在两岸各有一条固定的木船,木船上各安装一台搅观(绞盘),每台搅观上有四根木杠,穿插在搅观的轴盘上,每杠两个人,开启时人工推动搅杠,像推磨一样带动轴盘上的钢缆把河心的浮船慢慢分离,浮船缓缓分开,让出了河心水道。开启速度十分缓慢,有时浮桥都离开了,可有的人仍旧在离开的缝隙之间跳跃而过。开始管理较松,安全意识也差,更主要的是天津人的宽容心特强,管理者心想,谁没急事,没把握,他也不会瞎跳,只要能过去,也不严厉阻止。当初好奇心强,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之时,正赶上浮桥开启,便经常驻足于此,观赏浮桥开启的全过程。一是看开启时场面新鲜火炽,紧张而有条不紊。二是爱听工人们的劳动号子。推木杠时工人们唱起粗犷幽默的劳动号子,边干活边逗唱,滑稽有趣,非常好听。更主要的是要看浮桥开启后,即将开过来的大火轮船。那是往返于天津至大连、青岛、烟台等地的“民主十号轮”和“民主十一号轮”,每天中午十二点前准时开来,另一班轮晚上十二点前准时驶过浮桥。巨大的轮船驶过海河水面,荡起层层波浪,把两岸边停靠的小渔船冲击得左右摇摆,上下颠簸,一颗颗桅杆横斜交差,船舱里的渔夫船工,却坦然自得,毫无介意。浪花飞溅,船摇人动,层波击岸,河水翻滚,成为当时一道亮丽景观。当初浮桥河东岸边经常停靠着一艘挖泥的拖船,开启浮桥的工人就住在船上,是天津港务局航道处的船只。初建的刘庄浮桥只限行人和一般车辆通行,汽车和载重车不准通行。 刘庄浮桥建成后曾几经改造。第一次改造是1959年,将原有的固定木船桥引桥基础,改为钢筋混凝土桩墩,其余仍为木结构。此次改造将人工牵引变成由二部五吨慢速卷扬机拖动,两岸分别供电,开桥时五只浮船整体顺流向南退下,然后解为两组,让开河道,分别停靠在海河两岸,以便大型船只通过。闭桥时小型船只可以在引桥下正常通过。这次改造后,开启时间也做了调整,夜间开启时改为23点30分至凌晨5点,总计陆用关桥时长为14小时,水道通航时长为9小时,两次开启时间各为半小时。此次改造后使用间长,共历时16年。1975一1976年又将刘庄浮桥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浮桥部分改为由六只钢丝网水泥船组成。全桥长124米,桥宽17米,漂浮部分长76米,开启式改为绕固定轴向一侧旋开,水道孔径开启后为66米。又经过16年的历史变迁,由于海河水位在枯水季节过低,桥面吻合不齐,只得停止使用,但夏季洪泛期间河水暴涨,又引起桥身超高,车辆通行受阻,影响两岸交通,因此又于1991年动工,将此桥改造为固定式斜拉索独塔式预制水泥板面叠合梁结构斜拉桥。 小刘庄斜拉桥是天津市区第一座斜拉桥(独塔式),西接河西琼州道,东连河东五号路。1991年在旧桥基础上4月份开工修建,1992年5月建成通车。桥长120.75米,桥宽17.5米。桥长比桥宽长约百米(103.25米),像是寓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做到120%的努力。建成后的刘庄独塔斜拉桥,桥身三孑L,跨径分别为32米、71.85米和12.04米。塔柱为矩形实体,斜索采用扇形双索面,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飞空凌驾在海河上空,远眺犹如一架巨大的钢琴,弹奏着新时代的乐章。 2004年在海河的整体改造中,刘庄桥又进行了修复,工程主要对栏杆及大小灯杆进行除锈,补修板梁接缝,墩体涂刷防水材料,改造泄水孔。20lO年后,刘庄桥开始禁止通行机动车。2015年,对“嗓子眼”路段——海河刘庄桥改造开始施工。此次改造中刘庄桥的主塔维持原状,两侧的斜拉索和主梁进行更换。改造后的刘庄桥梁整体提升1.2米,桥面宽15米,提高海河通航能力,达到六级通航标准。 (李鸿友 邵华) P17-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