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陆永耕编著的《现代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案例分析(理工类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采用“理论基础”“问题现象探索”“案例应用”三个部分有机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以下内容:认识发掘自我潜能、学习与创新、和谐人际关系、健全人格、应急应对与毅力、和谐友谊关系、专业与就业、适应与发展等。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心理学、国学与哲学、辩证思维方法为基础理论,结合多学科综合知识,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规律和对策,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疑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从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本书可作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书,或心理、哲学、国学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学宫、书院与大学 第一节 学宫与书院 一、学宫、书院的定义与功能 二、学宫、书院的发展与作用 三、中国科场舞弊案 四、学宫与书院之比较 五、江西吉安与福建莆田的特殊样本 第二节 西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大学的起源与产生途径 二、西方大学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 一、东西方大学比较 二、地中海与古代西方人的民主精神 三、大学之道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生理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起源 三、心理学的发展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注意 二、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 四、记忆力、能力、智力与创造力 五、学生学习动机、情趣与意志 六、意志 第三节 人格、气质、性格与品德 一、人格 二、气质 三、性格 四、品德 第四节 学校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 二、学生班级与班集体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 四、学校群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 五、学校人际关系 第五节 数字心理健康与测评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含义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第六节 生理简述 一、经络的概念与情绪 二、出土简帛书中的早期经络学说 三、中医按摩机理与作用 四、物理按摩的化学作用 五、五脏六腑、经络与精神情绪的关系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与学的十大关系 第一节 教与学的关系 一、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含义与类型 二、发展性教学策略 第二节 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对人才与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实践与各类竞赛活动的作用 三、实践对于毕业设计的作用 第三节 文理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工程素质能力培养与创新 一、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三、质疑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四、实践是创新的根本 第五节 学科交叉综合与通识 第六节 个人发展与回报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发展与择业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第七节 社团、兴趣爱好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第八节 团队建设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团队及其类型 二、团队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九节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一、现实中的理想教育 二、社会现状 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十节 压力、能力与动力的关系 第四章 大学校园里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高校中的人文艺术 一、艺术的真、善、美 二、绘画美术与生活 三、音乐与舞蹈 四、美感的心理过程 五、审美中的情感活动 第二节 读书与情绪 一、读书之乐 二、“刚柔缓急”脾气规范 第三节 校园里的饮食、旅游与健康运动 一、饮食与聚餐 二、旅行 三、健康运动 第四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相关现象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 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及思考 第五节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活 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与应对 第六节 抄袭作弊与诚信 一、大学生学习中诚信缺失的现象 二、大学生学习中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大学生学习诚信的培养 第七节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应对 一、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 二、大学生的压力应对 第八节 大学生道德冷漠的表现 第九节 大学生与传销 一、传销的“魅力” 二、防治大学生传销的心理干预措施 三、拒绝抵制传销 第十节 就业与考研 第十一节 沟通与和谐关系 第五章 国学与中国哲学对于大学生心态的影响 第一节 学科与学说视野中的哲学 一、哲学源起 二、哲学与学术流派 三、哲学概念 四、哲学学说 五、学科与学术流派 第二节 中国哲学简述 一、哲学观念的引入:背景和意义 二、从哲学观念到哲学学科 三、“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流派 一、中国哲学的发生 二、流派与历史分期 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 一、儒家 二、孟子、苟子的发展 三、墨家 四、道家与道教 五、法家 六、阴阳家 七、名家 八、佛教的传入与儒释道的融合 第六章 意志力与辩证思维简述 第一节 意志力与训练 一、意志力的相关概念 二、意志力的作用 三、意志力的培养 四、意志力的局限 五、影响意志力的因素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与哲学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实生活 三、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四、逻辑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