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代中国史家学记(上下)(精)/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孝迁//任虎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孝迁、任虎编校的《近代中国史家学记(上下)》广泛查阅各种文献,搜集史家资料,汇编多达200余篇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以呈现更加丰富多面的近代中国史家群体。
目录
丛刊缘起
前言
白眉初
学人访问记:地理学家白眉初
蔡维藩
蔡维藩
蔡维藩先生访问记
曹聚仁
我的读书经验
我学习历史的经验
记曹聚仁
常乃德
哭燕师
常乃德先生
陈安仁
陈安仁
我的教师生活
陈黻宸
晚清史学大师:陈介石先生学行述略
陈汉章
浙东史家陈汉章先生
陈衡哲
陈衡哲女士
自传
女作家陈衡哲
陈乐素
陈乐素先生
陈受颐
学人访问记:历史学家陈受颐
陈受颐的历史教学法
陈庆年
陈君善馀墓志铭
陈训慈
作家小传:陈训慈
陈寅恪
教授印象记:陈寅恪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其为人6l
陈寅恪教授
记陈寅恪先生
史学权威陈寅恪
再谈史学权威陈寅恪
陈寅恪教授
记盲史学家陈寅恪教授
人物志:陈寅恪
陈垣
学人访问记:历史学家陈垣
历史学家陈垣先生
北大与北大人:陈垣先生
我们的校长陈援庵先生
北平沦陷期中之爱国史家陈援庵先生
史学家陈垣变了
陈钟凡
求学与读书
记陈钟凡先生
邓之诚
邓之诚也非难“岳飞”
燕园文苑传:邓之诚先生
人物志:邓之诚
董作宾
国立中央研究院董作宾氏之甲骨学研究工作
访问董作宾先生
范文澜
范文澜先生
从烦恼到快乐
方豪
记方豪司铎
冯承钧
悼冯承钧先生
纪念冯承钧先生
冯承钧教授传
冯沅君
记冯沅君
国学家冯淑兰女士
傅斯年
《新潮》诗人傅斯年
傅斯年——胡适之的高足
傅斯年先生访问记
访傅斯年
关于傅斯年
傅斯年在北平
戳破傅斯年的胰子泡
傅斯年私议
访傅孟真先生
傅斯年
骂倒宋子文的傅斯年是怎样一个人
天真豪爽的傅斯年
噶邦福
教授印象记:噶邦福
耿淡如
欢送耿淡如先生赴美摄影序文
耿淡如先生
顾毂宜
顾毂宜先生
顾颉刚
古史辨伪工作的过去与将来
顾颉刚与《禹贡》
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顾颉刚教授
记顾颉刚先生
学人访问记:历史学家顾颉刚
顾颉刚印象记
左舜生
郭沫若
论郭沫若
郭沫若论
诗才·史学·书征气度
考古学者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与中国古代研究
何炳松
何炳松传
何炳松生前轶闻
何炳松学者风度
我与何柏丞先生
悼何炳松先生
悼何伯丞先生
悼何柏丞先生
何鲁之
介绍何鲁之教授
洪业
洪先生讲书记
洪煨莲
燕园文苑传:洪煨莲
伟大的人物:洪煨莲先生的成功
侯外庐
侯外庐印象记
胡怀琛
记胡怀琛先生
胡寄尘先生
胡朴安
胡朴安先生印象记
国学大师胡朴安先生印象记
上海名人论:胡朴安
胡秋原
记胡秋原
胡适
访问胡适之先生记
胡适的法宝
胡适论
思想批判:买办学者胡适博士
作家印象记:胡适之
胡适之博士
谈谈“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之
北大与北大人——胡适先生
记胡适
黄文弼
学人访问记:考古学家黄文弼
黄文山
黄委员文山历略
简又文
大华烈士——简又文
记大华烈士
翦伯赞
维族后裔的历史学家:访问翦伯赞先生
与翦伯赞晤谈
史学家翦伯赞
姜亮夫
四十自述
姜蕴刚
彭山国代候选人姜蕴刚先生
蒋廷黻
教授印象记:蒋廷黻
蒋廷黻的思想
蒋廷黻
驻俄大使蒋廷黻
蒋廷黻先生
金兆梓
五十年来之自述
柯劭忞
悼柯风孙先生
关于柯劭忞
孔繁需
教授印象记:孔繁需
雷海宗
教授印象记:雷海宗
记中国一位出色的史学家雷海宗教授
雷海宗教授访问记
黎东方
青年学者黎东方
黎东方先生历史故事讲演
黎子耀
黎子耀先生
李大钊
李大钊的思想评介
李守常先生的思想
中国早期的唯物历史科学家——李大钊同志
李飞生
怎样研究西洋史
李季谷
作家小传:李季谷
李絮非
李絮非先生
李景聃
李景聃先生事略
李则纲
李则纲先生
梁启超
悼梁卓如先生(1873-1929)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先生
林惠祥
林惠祥教授“错认雷公当祖宗”
刘崇鋐
教授印象记:刘崇鋐
刘师培
刘师培传
刘文典
我的思想变迁史
教授印象记:刘文典
怎样研究国学
国粹教授刘叔雅之风度
刘叔雅先生最近给我的印象
清华国文系主任刘文典教授
刘咸炘
哭刘鉴泉先生
刘咸炘君鉴泉逝世
刘掞藜
故友刘损藜楚贤事略跋
亡师新化刘先生事略
刘拔藜先生
柳诒徵
柳翼谋先生印象记
史学纵横谈:柳翼谋先生访问记
我与柳翼谋先生
中国第一部文化史及其作者——柳翼谋先生
陆侃如
文学史家陆侃如博士
两个教授:记陆侃如冯沅君二先生
陆懋德
陆懋德
听了陆懋德讲课以后
陆懋德之治学方法
罗根泽
罗根泽自传
我的读书生活
罗香林
罗香林教授访问记
“索书潮”中记罗香林
罗香林教授
罗振玉
吊上虞罗先生
记罗叔言先生
吕思勉
吕诚之先生
我们的史地系主任吕思勉先生
序言
史学史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凡是历史,其主
体皆为人,“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
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
,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
、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同样的,史学史主
角应该是史家,但是长久以来,史家作为具体生活
化的人,在史学史著作中表现得并不充分,我们对
这一群体除了阅读他们的作品之外,关于他们的个
人喜好、外貌长相、性格秉性、行事风格、治史经
过、情感生活、政治活动、师友人脉等,除了少数
人,所知甚少。既往研究“学”与“行”似乎是分
离的,或重“学”轻“行”,这种孤立研究史著的
取向,所得判断不见得靠不住,但至少在认识理解
方面或易产生偏差。
史学史等同于史籍史,在古代史学史方面表现
尤为明显,这一研究取向至少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
梁启超。他首倡史学史研究,提出应从史官、史家
、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四方面着手
,而实际上活生生的史家却被抽象成一本本史著,
作品代替了人,此后出版各类中国史学史著作大多
以讨论历代史籍为主,即使近现代史学史论著,仍
然围绕着作品而不是人。这种研究取向一方面或受
限于史家一般不留著述以外的文字,研究者除了凭
借此类作品,其他所能借助的史料甚少,有得不如
此做的苦衷;另一方面,受限于旧有的研究模式的
禁锢,以为研究史学史自然以讨论史著为治学正道
,别无他途。
突破史学史等同于史籍史,让史家回归历史,
学行并重,不仅可增强史学史的活力,而且从治史
者“行”切入理解“学”,对“学”或有更深的体
会和认识。章学诚曾说:“考次前人撰著,因而谱
其生平时事,与其人之出处进退,而知其所以为言
,是亦论世知人之学也。”生平时事、出处进退皆
关系“言”之如何展开。若要读懂历史作品,知人
论世大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胡适一生都提倡
传记文学,在他看来,一个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是“许多个别的、个人传记所独有的原因合
拢来烘逼出来的。……治历史的人,应该向这种传
记材料里去寻求那多元的、个别的因素。而不应该
走偷懒的路,妄想用一个‘最后之因’来解释一切
历史。”
跟“行”有关的史料大多保存在传记性质文字
里。史家虽然以撰述过往人事为职志,但有关史家
群体的传记,不论自撰还是他著,皆不多见,尤其
古代史家,传世的文献多片断,难以详知其生平及
其才情。进入近代,随着现代报刊媒体之发达,多
数史家以各种文本形式留下了或详或略的传记文字
,后人借此至少可以部分再现人物的个性、丰采、
言谈、思想、举止、神态,形塑具体生活化的人,
而不是抽象符号化的存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
还没有出现一部有关史家传记资料的索引工具书,
尤其近代中国史家的资料,大多分散在海量的报刊
文献中,搜罗不易,被研究者利用得极不充分。
多年来,我一直留意鸠集近代中国史家传记文
字,举凡自述、访问记、印象记、治学经验谈、悼
文、学人素描、评传、哀启、事略、行述、小传等
,或详或略,或叙学或述行,但凡有助于丰富认识
史家的多重面相,尽目力之所能,皆网罗之,汇编
成册,题名《近代中国史家学记》。关于这本资料
集需略作说明:
(1)本集收录五四前后至1949年前文献。近代
中国史家不少生活到1949年之后,经过历次的政治
运动,他们事后的回忆以及友朋、门人的纪念文字
,大多陷入“套路化”叙述,以后来的立场对既往
事实进行选择性乃至建构式记忆,读者欲从中触摸
历史的本相,还需比较多方材料。相对而言,1949
年前相关自述和同时代人评述,顾忌略少,个性鲜
明,学术价值更高,但不意味着等同信史。这些文
字多发表于报刊,长短不一,不少用笔名或不署名
,随意性强,或立场明显,文笔亦良莠不齐,有些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胡适认为传记最重要的条
件是“纪实传真”,然所录之文不合事实之处亦有
,如谓伯希和跟陈寅恪研究汉学、冯友兰是陈寅恪
的学生、傅斯年留学美国等等,多道听途说,以讹
传讹,离胡适的标准甚远。因此,研究者需谨慎使
用这类传记资料,尚要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
(2)文献主要来源于近代报刊。最近十余年来
,有关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如“晚清期刊全文数
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故
纸堆”等,不断更新完善,对推动历史研究起到积
极作用。相对于期刊,近代以来报纸数量更为庞大
,难以估计,而且在数字化方面进展比期刊滞后得
多。现在被制作成数据库,且能全文检索的报纸数
量相当有限,如《申报》《益世报》《大公报》《
中央日报》等少数几种大型报纸而已。我们不仅充
分利用各种网络数据库资源,而且在各图书馆查阅
了许多近代报刊胶卷,如《世界日报》《北平晨报
》《经世日报》《北方日报》《文汇报》《中苏日
报》《东南日报》《大美报》《燕大周刊》《燕京
新闻》《大学新闻》等,搜罗面尽可能广,但遗珠
难免,希望日后有机会增补。
(3)人物选择尽可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史学状
况。近代中国史学界可谓众声喧哗,派别林立,若
要呈现本相,需对各方都要有所关照。史学界主流
虽是新派史家,然其内部分化严重,尤其唯物史观
(左派)史冢在1930年代异军突起,成为史学界一
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受政治立场的影响,彼时报刊
介绍左派史家的文字甚少;近代中国新旧交替,史
学界还存在继承旧传统的史家,如沈曾植、张尔田
、姚永朴、邓之诚、张森楷等;近代大学史学系任
职教员中,有少数外籍学者,著名者如清华大学噶
邦福和史禄国、燕京大学鸟居龙藏等,他们的学术
活动构成了近代中国史学的一部分,应该在资料集
有所反映;自从史学专业化以来,小论中西,史家
群体皆以男性为主,女性学者少之又少。可喜的是
,在中国大学较早出现一批职业女性历史学者,如
陈衡哲、王国秀、洗玉清、冯犹君等,这一群体数
量虽有限,但很值得关注;近代中国“史学”,不
仅指中国史,也包括西洋史。那么,从事西洋史教
学和研究的学人,理应在史学史论著中占有一席之
地,所以我们特意搜集了一些西洋史学者的传记资
料。以上这些想法受限于我们所能见到文献,要落
实并非易事。有些名史家因暂时没发现传记文字,
没有出现在资料集,并非我们遗漏。
(4)人物虽以史家为主,但不以此为限。史学
专业化在中国出现甚晚,许多学人治学领域颇宽,
存在跨界,彼时还没有出现后来严格的分科治学,
因此有些人物不易确定具体身份。有关地理学、考
古学、社会学、文字学、文学等领域的学人,如白
眉初、裴文中、吴景超、钱玄同、沈兼士、杨树达
、郑振铎、许地山、陈钟凡等,他们的部分学术活
动与史学有关,故亦择要选入。这样处理旨在说明
近代中国史学界是开放的,不同领域学人交集密切
,为史学发展注入了活力。
(5)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但凡较具影响力的
学人,或1949年前即已逝世者,传记资料相对丰富
,如胡适、傅斯年、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张
荫麟、姚名达等,鉴于此类人物皆有相关传记性质
文集出版,此处仅择要收录学术价值较高或稀见者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1934)所列沈曾植
、柯劭忞、罗振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刘
师培、李大钊、胡适、郭沫若、李泰棻诸氏评传,
就内容和体裁来说,原均可选录,但王著多次再版
,流传甚广,读者取阅便易,故不予收录;报刊介
绍普通史家之文相对较少,发现不易,哪怕只言片
语,尽量采用。
(6)人物相片。为了让读者得见史家的风采,
大多学人配以1949年前的相片,希望达到与文字相
得益彰的效果。照相术传人中国甚早,而作为大学
教员,应该都有照相经历,但近代中国社会动乱、
家世变迁诸因素,相片保存不易,有时候即使名学
者要找到其早年照片,也困难重重。资料集有数位
学人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照片,只好暂缺。
(7)文献以传主人名拼音先后排序。
最后,我要交代一下搜集编校过程。对于近代
中国史家的兴趣由来已久,搜集近代学人相片,成
为我读书生活的一点小乐趣。之前我出版过两本小
书《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域外汉学与中国现
代史学》,采用不少图片,得到学界师友的认可。
曾经动过念头,模仿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编
一部《近代中国史家像传》,为人物相片配上传文
,但考虑到以一人之力撰写传文,工作量大,短期
难以成功,后来打消了念想。近几年网络数据库资
源益富,检索方便,发现很多史家其实在同时代即
有介绍文字,其中所透露的历史细节,是今人所写
传文难以取代的。数量颇多的学人自述和访问记,
常常没有收录于文集或全集。有感于此类资料对研
究史学史非常有用,故勤于搜罗,所获益多,同时
又可利用之前所集相片,于是便有编辑这部资料集
的计划。
在后期整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处理,
包括核对引文、识别模糊文字、转换图片文字、标
点校对文字等,为了尽早完成,我邀请硕士生任虎
同学共同参与编校工作。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生
,做事细心,文字能力颇好。我们往复校订多遍,
尽可能扫除不该有的错误。期间我们一起在国家图
书馆查阅近代报刊胶卷,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
。我们俩朝夕相处于一个办公室,前后花了近两年
时间整理这批资料,他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为了
尊重他人的付出,我愿与他共同署名。这部微不足
道的资料集算是我们师生教学相长的一个见证吧。
李孝迁
2017年4月3日于樱桃河畔
导语
李孝迁、任虎编校的《近代中国史家学记(上下)》收录了五四前后至1949年间中国史学家的传记性文字,其内容包罗甚广,有自述、访问记、印象记、治学经验谈、悼文、评传等,反映了近代史学家的风格特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其文献主要来源于近代报刊。在人物的选择上,尽可能反映了近代中国史学状况:既有继承旧传统的史家如沈曾植、邓之诚等,也有吸收西方史学理论者,如何炳松等;虽以史学家为主,却也囊括了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人。其取材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对较具影响力的学人,因其相关传记资料丰富,故而只收录学术价值较高或稀见者;而对普通史家,则因其介绍文字较为罕见,发现不易,故而仅有只言片语也尽量采用。为了使读者得见史家风采,书中还大多配以其在1949年前的照片,以与文字相得益彰。
精彩页
国家的要素,狭义的说是土地、人民同主权。可是如果没有土地,民族无居住工作之地,势必要散漫各方,当然谈不到主权,因此土地可以说是国的重要原素。
国家疆土的赋来,一种是自然所赋的,例如上古时代,人民稀少,任意占据土地,而成一部落,然后才形成国家;一种是在中古及近古时代,凭武力侵占得来的。然而关于土地出产及如何利用土地的研究,就属于地理学了。白眉初氏是我国近年来地理学界有名的专家,可是他的地理学识没有经过良师的教导,更没有到外国去受过科学的训练,完全是自修得来的。国内各省各县各乡镇的地名、形式、出产,固然知之甚详,就是外国的地理形势也莫不了如指掌。虽然他没有学过外国文字,但是外国的地名,他一样的能够正确的说出来。我找到白氏住处的门牌后,按了下电铃,出来一位朴素装束的老先生。因为我曾经听人家说过,他是一个俭朴的人,虽然每月的进款也是几百元,但是一年四季总是布衣。同时又从他的白发,同很深的近视眼看,我想这位一定是我今天要访问的人,所以我问了一句:“你就是白先生吗?”他将极深的近视眼镜,凑到我的身前,看了看才点头默应,经我简单的将自己介绍了一下后,他才领我进去。院内的房屋,已经显得有点老旧,虽然放有许多花草,使我几乎不大相信,一位研究最新的一种学问的人,会住在这里。经他让进北屋后,更使我惊讶,几张旧式的桌椅围住了沙发,假如没有这套沙发的话,我想一定会使我回忆起那年到滦东各乡下旅行时看见的旧式家庭。我们坐定以后,他很客气的问我些中国人见面爱问的话,并且听我说是湖南未阳人的时候,他立刻谈起耒阳产煤,同耒水对于运煤的好处,以及历史上关于耒阳的事情,如三国时庞统(士元)曾屈为耒阳令,后人遂有“庞士元非百里才”的话。我因为离开家乡很久,他说的那些典故,我自己都不知道,使我对他生了戒心,不敢随便的问他的话。
我们慢慢就谈到白氏本身上的事情。他说他是河北卢龙县人,现年五十七岁,光绪二年生于原籍。他的家庭很平常,所以使着他一生挣扎于困苦中求学,现在的成就,完全是与恶势力奋斗得来的,就是现在他仍是克勤克苦的研究学问,好像不知人间还有“享乐”的事情。到光绪十九年,白氏已经十八岁了,那年考中秀才,过了三四年又补廪,因为没有钱的关系,虽然卢龙离北京并不很远,也不能进京赶考。假若要按从前的老制度说,白氏只能说是廪生。光绪二十六年,拳匪乱以后,国家元气,大受打击,民气激昂,力主维新。白氏在那种狂澜澎湃,也觉得应当学一种新的学问,可是没有人指导他,应该研究那种学问。看见人家学算学,他也就学算学,并且买了一部当时最通行的《中西算学大成》,自己看着练习。这样继续的练了两年,慢慢的该研究代数部分,但是他不能理解,只得放弃研究算学的志愿了。白氏放弃研究算学的志愿以后,自然是要继续找一种学问练习,当时就改为研究地理,同时也算是确定了此生的事业。那时光绪三十年四月十八日晚间,下了决心要学地理,于是便买了许多关于地理的书同地图,自己在家里研究。他研究的方法,是将中国的地名、山名等,编成四字句,每天熟读,然后再看地图。看地图的方法,以他的脑,为照像匣的干板,将地图深深印到脑上,瞑目如见,久之页页地图,都存脑海。然后取一张白纸,先画一个轮廓,再用那时点书的圈点点划县城镇等。一天温习几省,早是温旧的,下午研习新的,过了几个月,将全国的地理都研究熟了。慢慢再研究日本、南洋、欧美及其他各国地理,这样日夜不息的研究继续了一年,学识方面固然是有了长进,可是他的身体受了最大影响,清瘦不堪,使着家人都对他下了忠告。光绪三十一年的时候,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创办北洋师范,他的朋友任瑞元写信劝他投考,同时他自己也觉得闭门自造恐有不合,于是凑了二十几元的路费到天津投考。发榜是分省的,白氏被取为直隶省第二名,这当然是偶然的。那时北洋师范是三年毕业,第一年是预科,第二三年是正科,中间延长了一年,到宣统元年冬他们才毕业。入学的时候,每人必须填具第一二两志愿,说明志愿学习何科。白氏的第一志愿是历史地理,第二志愿是数学、物理、化学。本来学校依照学生的志愿同成绩分配的,可是白氏那时的功课,每门都在九十分以上,学校自然是要为难的,后来因为他带了许多地图,才要他到史地科去上课。到他毕业的时候,并且还画了十八省(当时只称十八省)的地图,高及丈余,共十八大幅。送给学校,学校曾展览了一次,这几幅图,竟占满了一个教室。到民国初年的时候,学校将地图送还,白氏又送给天津觉民中学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