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纪事》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80余篇。作者用质朴、纯净的语言对故乡物候、人生故事、建筑景观、祖国山川和民俗风物作了印象式的描绘。
全书语言流畅、文风清新,尤其是作者朱震鹤以专业的建筑师眼光,以审美的笔调所描绘的建筑物诸篇,堪称其中精品。全书如同一幅散点透视的水墨画,随手点缀风景,散而和谐,是一部质量不错的散文作品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秋霞圃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震鹤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秋霞圃纪事》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80余篇。作者用质朴、纯净的语言对故乡物候、人生故事、建筑景观、祖国山川和民俗风物作了印象式的描绘。 全书语言流畅、文风清新,尤其是作者朱震鹤以专业的建筑师眼光,以审美的笔调所描绘的建筑物诸篇,堪称其中精品。全书如同一幅散点透视的水墨画,随手点缀风景,散而和谐,是一部质量不错的散文作品集。 作者简介 朱震鹤,男,1942年生,上海嘉定人,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浙江省建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佳境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地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主持设计工程100余项。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目录 序 赵春华 辑一 老屋的栀子花 “历史问题” 牧童生涯 秋霞圃纪事 吴大箴老师 让母亲“操心” 嘉定之美 远去的故乡 辑二 切切其情告天台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磐安调研纪实 “牛”气与“牛”道——墨尔本房地产拍卖随记 情抒未名湖 “越中山色” “远大”一日 辑三 奥雷舍人和他的“大裤衩” 国家大剧院和798艺术区 诞生于磨砺之中的世界遗产——我所知道的悉尼歌剧院的故事 郭庄之美 守护美丽 南浔近代丝商建筑的价值及保护理念 杭州建筑思辨(三题) 杭州北山街 苏州山塘街 西溪轶事 西塘的廊棚 潍坊十笏园 腾蛟半日行 碗窑的故事(一) 碗窑的故事(二) 辑四 青岛的魅力 抒怀刘公岛 感受敦煌 瘦了西湖情更好 又到韶山冲 美庐凌霄花 大丰麋鹿 梁祝故里驻马店 相约荻港 杭州翁家山 西湖阮公墩 同里雅文化 金乡卫城 “山沟沟”印象 德清的塘鳢鱼 下渚湖的朱鹮 郭洞之忧 最后的藕花洲 桐庐环溪村 十年济州岛 德国奇遇 辑五 也说大闸蟹 岱山大黄鱼 “小白菜”的梦想 有趣的杭州话 杭州话与嘉定话 杭州的“调排” 塌菜、塌棵菜及其他 搨饼、浜瓜和斗板 狗年说狗,也说猫 后记 序言 赵春华 这真的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这一辈子从来 没有给别人的书写过序言。所以,当朱震鹤从杭州回 来把一厚沓打印好的书稿放到我面前并要我写个序言 时,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答允吧,怕出洋相,写 了个不是序的序;不答应呢,怕负了一辈子的情与谊 。两难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是个重情义的人。 我还是把跟他近一辈子的交往与交谊写出来,也 许有助于读者对他书稿的理解吧! 朱震鹤和我是老乡,两家离得不远,他出生在嘉 定仓桥,我出生于嘉定马陆陈村,都是“乡下人”。 1956年,两个互不相识的乡下孩子考入了当年上海市 重点中学嘉定县第一中学,在初中时一起出过学校的 黑板报,都喜欢文科。1958年学校发起万首诗歌运动 ,择优结集,名日《学生诗选》,我的诗歌被选用4 首,他则有7首入选,可见其文采非凡。到高中时, 我俩在同一个班级,考大学时,都想考北大中文系, 他因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结果考上了天津大学 土木建筑系,我则如愿以偿,忝列北大学子。两所大 学相距不远,故两人也偶有往来,但大学毕业后,他 在杭州工作,我在江西铜鼓县的山沟沟里谋生,十余 年没有交集。直到1980年我从江西调回家乡工作,两 人才慢慢地又有了来往,特别是近十余年里,他只要 回故乡探母,必告知我,且总挤出时间一聚,而我只 要到杭州,也总要和他相聚于西子湖畔。 他见我60余岁还开车,回杭州下决心也学会了开 车。但每次回家(嘉定),我总当他的车夫。我到杭 州,他带我游西溪湿地,甚至去了莫干山,去了兰溪 告天台,去了很少人知道的新叶村,去德清吃如今家 乡灭绝了的塘鳢鱼,去杭州凤凰山里吃地道的杭帮菜 …… 在无数次的聚谈中,我知道了他是海宁皮革城的 主体设计者,至今设计了大大小小的项目有200多项 ,近年,他设计的珍珠文化旅游小镇更成了德清县新 地标! 他曾任浙江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在此期间,他对 于西溪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对兰溪告天台的古迹的保 护以及对建筑工程的评奖活动等,都提出了极具真知 灼见的建言。 他在设计理念上,推崇中华民族传统的古典美, 又不排斥西方大胆又奇特的创新美。他与著名设计师 奥雷舍便多有交往,并欲共同合作设计中西合璧的项 目,便是一个佐证。 他对文学依然怀着深深的挚爱,对自己写的文章 字斟句酌,我几乎看了他写的所有文章,尤其这次浏 览他筛选过的书稿,我要说他是建筑家里的文学家, 文学家里的建筑家。 他是一个孝子,从杭州回家探母,必带点杭州的 竹笋,甚至从农贸市场上买几条鲜活的野鲫鱼给母亲 熬汤喝。他对母亲的深情可从本书的开篇《老屋的栀 子花》里窥见一斑,写得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潸然泪 下。 他对故乡怀有深沉的爱,对小学老师浦老师的深 沉关怀念念不忘,对嘉定古城,古城里秋霞圃的一草 一木饱含深情的忆念…… 震鹤长我两岁,在为人为事乃至为文方面都堪称 我的楷模,读者如果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定会获益 匪浅,并会首肯我的观点的。 导语 《秋霞圃纪事》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朱震鹤的散文创作集。书中收录了他近二十年创作的散文随笔五辑80余篇:难忘乡愁,回眸往事,札记建筑,萍踪浪迹,碎言碎语。 他对故乡怀有深沉的爱,对小学老师浦老师的深沉关怀念念不忘,对嘉定古城,古城里秋霞圃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的忆念…… 后记 我生于上海嘉定一个叫仓桥的农家。1949年家乡 解放,翌年,报名上了位于城中心秋霞圃的启良小学 。秋霞圃是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启良小学是嘉定名 门望族浦家办的私立学校。学校离家远,家境又不好 ,我能在这所学校坚持六年而不辍学,同浦家尤其是 启蒙老师浦增镶的照顾和关怀分不开。 中学读嘉定一中,遇到了两位敬业爱岗的语文老 师:初中的吴大箴老师和高中的张乃敏老师,潜移默 化,使我对文学有了兴趣,有了幻想,但最终考了工 科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原因很复杂,书中第一辑相 关章节有所涉略,不另赘述。 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土木建筑是重点学科 。设计课指导老师彭一刚先生后来成了两院院士、设 计大师。五年相处,受益无穷,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正值“文革”,先到部队农场劳动锻 炼近两年,后分配到邮电部杭州的一个工厂,沉寂了 十余年。人至中年,适逢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建筑 专业有了用武之地,1983年调入设计院,一气工作了 30余年。其间,作为基本建设知识分子代表,被推选 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当了两届常委,后又被聘为省政 府参事六年,因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接触了社会的 方方面面,在调研撰写提案的同时,或应约或主动写 了一些“题外”的文章,燃起了青年时代对文学的热 情。中学时代好友作家赵春华建议把这些文稿编纂成 书,我审阅再三,时间跨度20余年,觉得无论思想深 度,还是文字风采,都属“初级阶段”,难下决心。 2016年,因为我的一篇《秋霞圃纪事》的文章, 小学同学会以此为主题,举办了一个浦增镶老师的追 思会。引发了浦家亲友和后人的关注,再三表示感谢 ,使我深感不安。于是决定还是把这些文稿集合成书 ,纪念我人生初始阶段最重要的引路人,取名《秋霞 圃纪事》。是为记。 成书过程中,得到杭州中翰建筑设计院邬红杰同 志、浙江地标建筑设计院周南男同志的具体帮助,叶 青蕾同志承担了全部文字打印、编辑、整理工作,杭 州城建建筑设计院周海龙总工程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一并表示感谢。 2018年5月20日 精彩页 让母亲“操心” 母亲今年95岁,耳不聋,眼不花,血压正常。只是前年老屋拆迁,住进了城里小区新房。环境改变了,精神有点恍惚,动作越来越迟缓。一辈子没进过医院,也生病住院了。母亲觉得“天数”到了,整夜整夜睡不着,脑海中出现了已在九泉的父亲的形象。于是告诉与之朝夕相伴的我弟弟:“再有事,就不要送医院了……” 这可急坏了我们这些子女。母亲共有三个子女:我、我妹妹和弟弟。我在杭州。妹妹在长沙,弟弟因“文革”,没读大学,留在家乡。多亏弟弟,如今能与母亲朝夕相伴。 在家乡,外祖父原是个有点名望的人。故母亲也算出身大户人家。就这,使母亲有着一般农村妇女所没有的开阔视野。使我们小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没有辍学,并读上了大学。尤其妹妹,上学时要带弟弟,放学后还要放羊割羊草……因此特别感恩于母亲。但如今远水不解近渴。妹妹只能每晚七点,准时同母亲通通电话,找点话茬,唠点家常,输送点远程“小棉袄”的温暖…… 最让母亲不放心的是我。小时想当工程师,自以为是地学了土木建筑。工作后,居无定所、食不定时,天南地北地跑,退休了也歇不下来……让母亲操碎了心。母亲生怕只会“死做”、“不精乖”的我,会吃亏,会被人欺负。我几次三番告诉母亲:如今比不得从前,世道变了,当今社会不会只怀抱“精乖”的人,不接纳“不精乖”的人。再说,家风这样,遗传这样,家里人个个都这样,“生煞的脾气钉煞的秤”,“死做”也没什么不好,“不精乖”就会有人缘……母亲叹道:话是这么说……道理,母亲其实是明白的。只是因为她的大户人家的出身,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孤立无助,饱受了世态炎凉,因此心有余悸。 掐指算来,如今,母亲膝下,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甥女、重孙、重孙女……已有20多个了。但四世不同堂,难有聚首的机会。信息社会,微博、微信、视频,虽然能让子女们天南地北如在咫尺,但同母亲的距离,反越来越远。母亲能惦记得到的,只有我们兄妹三人。其中,最让母亲惦记的,还是我。 虽然,母亲劝我工作忙就不要回来。但每次回来,我都不用敲门。“正好从窗前走过,看见了……”她总是这样说,轻描淡写。其实,在我回来的这一天,她早晨起来,就守在窗前,等着我。 我不回来,母亲同我妹妹的通话,内容总离不开父亲,离不开她睡不着觉的毛病,话题总是沉沉的,语言也是沉沉的。但只要我回来,哪怕只待一二天,她就“鲜活”了。她观察我的一切生活细节,然后把我的一切的“不正常”,在电话里告诉我妹妹:洗脸后不搓毛巾就挂起来呀;洗脚只蘸一蘸就揩了呀;被子盖反了也睡得着觉;荷包蛋吃两个不知道胆固醇高对身体不好……她还由此追溯我小时候的种种“劣迹”;“三岁定八十,从小就邋遢,小辰光作天作地作得‘一天世界’,夜快边把他从野地里找回了,像个泥鬼,只剩两个眼乌珠还黑白分明,忽闪忽闪……” 母亲是20岁那年生的我,如今我也70多岁了。老年病袭来,不可抗拒,尤其前列腺问题,致使夜尿增多。这一细节,也让母亲觉察到。每次回来,等我睡了,我似乎总蒙蒙咙咙觉得,门锁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起先不知道,后来才晓得,原来我睡觉的这房间,因为不常用,门锁有点涩。母亲在她以为我睡着的时候,在外面用钥匙在锁心里转呀转,把锁舌转灵活,生怕我晚上起来上卫生间,打不开门。 母亲——难道你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要让您如此操心!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操劳一生的情景,一幕幕、一桩桩,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第二天,母亲问:“昨晚没睡好?怎么眼泡有点肿?”我说:“换了个床,睡不着。”也问:“你睡好了没?”母亲笑笑,说:“不知为什么,昨晚睡得特别死,连你起来上卫生间都不知道呢!” …… 在我年轻的时候,母亲没少来杭州。同我们一起蜗居斗室。为我们带孩子,带大了这个,又带那个。如今,孩子大了,条件好了,母亲不肯出来了。在杭州这个风景如画的天堂,我因此过得心神不宁,觉得每一天都“奢侈”。 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 回家让母亲“操心”! (2014年3月) P27-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