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理学》针对心理学所面临的危机,旨在表明,人作为自以为是的自然征服者,其努力应该受到限制;自然的和人造的东西之间比例应当恰当,评价也应平衡。同时,作者奥托·兰克认为,承认且接受无理性因素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构成成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全书涉及哲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过程,即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与东方文明的对照,充分展现了兰克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心理学/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地利)奥托·兰克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超越心理学》针对心理学所面临的危机,旨在表明,人作为自以为是的自然征服者,其努力应该受到限制;自然的和人造的东西之间比例应当恰当,评价也应平衡。同时,作者奥托·兰克认为,承认且接受无理性因素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构成成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全书涉及哲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过程,即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与东方文明的对照,充分展现了兰克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奥托·兰克(1884-1939),20世纪生于奥地利逝予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目录 主编前言 中译者序 前 言 序 第一章 心理学与社会变革 第二章 自我永生的双重特征 第三章 社会自我的诞生 第四章 人格的形成 第五章 爱的两种方式 第六章 性爱自我的形成 第七章 女性心理与男性意识形态 第八章 超越自我的心理学 序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 学影响深远,可说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观点,如“无意识”“非理性” “恋母情结”“白昼梦”等,对人们来说,已经不 是什么陌生的东西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成了许 多人所关注的一门学科,或一种可用的工具。这些 现象实则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为心 理学?其方法和宗旨何在?除了弗氏,精神分析学思 想潮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影响何在? 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圈 子。其中两个人可说是已为大家熟悉,他们便是荣 格(Carl.G.Jung)以及阿德勒(Alfred Adler)。 可是我们别忘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奥托·兰克 (Otto Rank),时任协会的秘书长,由于他对心理学 的贡献和影响使他与荣格和阿德勒齐名。中国读者 不熟悉他,一则因为他死得早(1939年,时年55岁) ,二是由于国内系统介绍他的著作的书太少。《超 越心理学》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可说是填补了这一 方面的空缺。 奥托·兰克与荣格和阿德勒一样,毕生的努力 都始于治疗神经症的工作,与个体心理学研究有关 ,最后都将目光投向了对集体、民族、人类社会以 及人类文化的研究。弗洛伊德也是到了晚年才大致 这么做的,而他的三个追随者,或者说弟子,则较 早地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来讨论有关人类社会及文化 的问题,如兰克在作者“自序”中所说,在写《超 越心理学》这本书的10年之前,已经出版的三部书 中便孕育了这种想法。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自囚 于书斋的学者,一位出世的人,而是从一开始,便 对人及人类社会予以充分的关注。非常有趣的另一 个现象便是,兰克与荣格和阿德勒一样,早期都可 称作弗洛伊德的主要弟子,但后来都因为观点分歧 离开了他们的老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 都不同意弗氏的伊特(id)论,即性是无意识动力来 源观点。就兰克而言,他认为,一切情感都根植于 现在,“心理学发展的精髓在于脱离过时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而不是在于挖掘无意识中都被控制 了的性本能,讨论诸如“恋母情结”之类的事。 《超越心理学》正是体现了兰克从这样的基本 观点出发来看待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努力。这是他一 生最后的学术努力和成就,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深 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影响着他身后的许多心理学家 。全书涉及哲学、人类学、宗教、文学、语言学及 心理学等的发展过程,即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也 包括了与东方文明的简短对照(如讨论基督教的博爱 思想时,他不由自主地便想到了佛祖的箴言——“ 恨非恨所终,非恨乃终恨,此亦亘古之法也。”), 充分展示了兰克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无论读者 对哪一方面感兴趣,都会从中有所获益,比如在第 二章中,当他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讨论双重人格之 时,我们读来仍然觉得新颖。再如,对犹太教与基 督教的异同及关联分析,言简意赅而中肯。就西方 人的思维模式的源头而言,读者也可在本书第七章 中找到较新的观点;对于研究比较文化、文学或是 翻译的人来说,也是一个较新的理论来源。 兰克对理性与非理性(情感)的讨论集中代表了 他的主要观点。在本书第二章,他深刻指出,正是 在这一问题上,他“偏离了弗洛伊德有关自我的机 械论的思想”。他认为,非理性是人格的构成成分 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动力。用心理学来治疗神经 症,以及分析人类社会,实际上都是在用理性观点 来解释非理性的东西。这一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在 本书结尾,他明确提出,治疗人类社会病症的唯一 良药,不是用更理性的东西去处治理性主义造成的 后果,而是接受非理性的力量,承认其在人类行为 中的能动作用,因为“缺失了它,就没有了生命的 活力”。与此同时,他也提出,理性与非理性起着 互补作用。读完本书,读者也许会认可兰克在“自 序”中所说,我们应当以平衡的观点看待自然和人 造的世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本书每个章节 都有各自的中心,却又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比如, 第五、六章讨论了性爱自我的形成,追溯到了原始 社会的巫术祭祀,而这些讨论又与第七章有关古亚 述、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人对自我的认识问题遥相 呼应。在讨论女性心理的现状及沿革之时,兰克将 犹太人与女性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视角,预示 着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时的西方女性主义观点大讨 论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通读全书,我们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超 越心理学,即是从超越自我及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出 发来探讨文化。这种做法既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范 围,同时也说明了如何将心理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 结合起来的途径。 中译者 2012年春于蓝谷地 导语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作为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人的微观研究之集萃,主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行为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意识、行为、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等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力图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地位和关系,以及未来的演变。 奥托·兰克著的《超越心理学》便是其中一本,其作者是谁?他是弗洛伊德的三个弟子之一,与声誉卓著的荣格、阿德勒齐名,却很少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全书的结论超越心理学,即是从超越自我及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化。这种做法既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说明了如何将心理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的途径。 精彩页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事实仍然是事实,迄今为止,最激进的,即最重要的变化都是通过战争或革命来实现的。战争或革命实际改变了秩序,制度改变了人,或者应当说,人被改变了。当新的秩序通过暴力建立起来之后,教育——就其最广泛的含义而言——过去总是,现在也是下一步行动,即改造人的行动的最重要手段。给人灌输思想的这种做法,既有力量,也有弱点,因为灌输的做法本身便缺乏灵活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体制易于变得绝对化,正像宗教制度一样,而后者往往先为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哲学基础。自亚里士多德宣称国家应当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教育年轻一代以来,从古至今,这条原则一直是强大国家政体的指导方针。在现代的各个危急时刻,我们看到,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教育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德国的传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是“学校教师”赢了1866年征服奥地利的战争。就最近的例子而言,人们常说,(英国)伊顿公学出身的青年挡不住受过希特勒纪律严格训练的年轻人。实际上,臭名昭著的德国人的军国主义精神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学校纪律在战争年代的延伸。即使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尽管他们不喜欢什么制度或理论,但也承认:滑铁卢大胜,也是学校教育赢得的。而个性化的法国人,在1870年的大败之后,则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的“高级文科中学”优于法国的“公立中学”。 然而,在当今时期,现代教育者困惑于不稳定的社会秩序,又缺乏普遍认可的理想,便试图用一种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更个性化的教育来代替传统教育中的顺应哲学。进步的教育家不是要个人去适应不断变化因而也基础不稳的社会秩序,而是宣称,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人知道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社会。他们进而心照不宣地宣告,传统教育已经破产,传统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维护集体意识形态,而不是培育个人自我的发展。于是,某些进步的教育家所设计的有关个体差异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与美国实行的全民教育理念完全相反的情况。实际上,美国的进步教育,更确切地说,某些进步的学校,受到了责难,因为他们迎合了“特权”群体的需要,这些群体的人有钱供子女上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学校。在大动荡的时代,个人需要更大的内在安全感,以便度过他所处的那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因为到处都是大风暴,威胁着自我的生存。这样一来,强化自我意识的教育体制便更为人所向往。社会影响,总是以某种方式驱使人趋向同一性,而这种强化自我意识的教育体制则将人与趋同的社会影响分隔开来。不过,这种教育需要某种来自异类意识形态的威胁,因为这能使本国的进步教育家意识到危险。关于这一点,我在1930年写的书《现代教育》中便已经指出。1939年举行的进步教育协会底特律年会认为,有必要重新界定个人主义理念的含义。底特律会议强调,作为与以“孩子为中心”的办学概念相反的观点,以培养民主价值观为导向的涉及社会行动计划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现存的社会秩序,培养代表这种秩序的心理状态,并使其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个人的自我意识却朝着差异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着变化。在这层意义上讲,就教育哲学家而言,无论他们的思想根源多么激进,如果支撑他们的社会制度注定会延续,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保守。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看到,有两种势力在同时起作用,一种是传统的性格心理学,这是学校讲授的东西,另一种则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心理学。后者涉及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我们得自己从中去学,并将其用来解释自己心中以及他人身上的变化。当我们为教育做出各种努力之时,我们不得不看到,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指在现存的社会制度之内,即课堂之内的教育,但是,现存社会制度之外,却还有许多颇有生命力的势力,对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所哀叹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不幸状况,实际上正好符合平衡两个对立极端的那种需要。我们不应当追求片面的,即绝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那实际上意味着停滞不前。应当意识到,人有双重能动性,它不仅是冲突的来源,而且是平衡的动力。看不到人性中的这种基本能动性,一切教育体系,尤其是西方文明这种信赖于政治意识的教育文明,迟早都会达不到趋同性。因为按照这种教育定下的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我们已经见到,欧洲战前的帝国主义如何孕育了社会主义,以及政府和教育体系中的民主政治如何导向法西斯主义等的情况。由于同样原因,以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极端形式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回过头来也会促使个人主义起来反抗。 ……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