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蒲桥集/汪曾祺自编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后记
《蒲桥集》能够再版,是我没有想到的。去年
房树民同志跟我提过一下,说这本书打算再版,我
当时没有太往心里去,因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不料现在竟成了真事,我很高兴,比初版时还要高
兴。这说明有人愿意看我的书。有人是不愿意有较
多的人看他的书的,他的书只写给少数有高度艺术
修养的人看。日本有一位女作家到中国来,作协接
待她的同志拿了她的书的译本送给她,对她说:“
很抱歉,这本书只印了两千册。”不料她大为生气
,说:“我的书怎么可能印得这样多!”她的书在国
内,最多的只印七百本。中国古代有一个文人,刻
了集子,只印了两本。我没有那样的孤高。当然,
我也不希望我的书成为“畅销书”。
读者不会是对我一个人的散文特别感兴趣,我
想这是对散文的兴趣普遍地有所提高。这大概有很
深刻、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生活的不安
定是一个原因。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
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民
亦劳止,汔可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
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
”。人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有不如意事,便想寻
找可与言人。他需要找人说说话,聊聊。听人说说
,自己也说说。我始终认为读者读文章,是参与其
中的。他一边读着,一边自己也就随时有自己的意
见,自己的看法。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在交谈。当
然,散文的作者最好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的角色。也许这说明读者对人,对生活,对风景,
对习俗节令,对饮食,乃至对草木虫鱼的兴趣提高
了,对语言,对文体的兴趣提高了,总之是文化素
养提高了。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才是真正值得高兴
的事。
上个月,有一个很年轻的从上海来的女编辑来
访问我。她说我是文人文学或学者文学的一个代表
。这大概是上海文艺界一部分同志的看法。在北京
,我还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过。过去我只知道有“
学者小说”、“学者散文”,还没有听说过笼统的
“学者文学”。“学者小说”是小说中的一支,作
者大都是大学教授,故亦称教授文学。这类小说的
特点是在小说中谈学问,生活气息较少,不用方言
俗话,语言讲究而往往深奥难懂。海明威、福克纳
、斯坦因贝克……的小说是不能叫作“学者小说”
的。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概可以算是“学者小说
”。那是我读过的最难读的小说。我的小说大概不
是“学者小说”。“学者散文”的名声比“学者小
说”要好一些。英国的许多Essay都是“学者散文”
。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说是“学者散文”,因
为谈的是自然科学而文笔极好。中国的许多笔记,
是“学者散文”,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学者
散文”,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学者散文”。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等一系列论学之作,都可
作很好的散文来读。‘‘学者散文”在中国本来是
有悠久传统的,大概在四十年代的后期中断了。唐
弢同志在十多年前就说过中国现在没有“学者散文
”,以为是一缺陷,这是具有历史眼光的见识。我
愿于此少留意焉,然而未能至也。我没有学问。近
年来我痛感读书太少,不系统,没有精思熟读,只
是杂览而已,又不做札记,看过便忘。有时为了找
一点材料,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了,有用的不
过是两句,真是“所得不偿劳”。有时想用一个成
语,一个典故,大体的意思是知道的,但是这出于
何书,这句话最初是谁说的,就模糊了,正如宋朝
人所说:“用即不错,问却不会。”——连这句话
是谁说的,我也记不清了,大概是洪迈。我倒乐于
接受“学者散文作家”这样一个桂冠的,可惜来不
及了。我已经七十岁,还能读多少书?
我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强调了散文接受民族传统
,这是不错的。但我对新潮或现代派说了一些不免
轻薄的话。我说:“新潮派的诗、小说、戏剧,我
们大体知道是什么样子,新潮派的散文是什么样子
呢,想象不出。新潮派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到了他们写散文的时候,就不大看得出怎么新潮了
,和不是新潮的入写的散文也差不多。这对于新潮
派作家,是无可奈何的事。”最近我看了两位青年
作家的散文,很凑巧,两位都是女的。她们的散文
,一个是用意识流的方法写的,一个受了日本新感
觉派的影响,都是新潮,而且都写得不错。这真是
活报应。本来,诗、小说、戏剧都可以新潮,唯有
散文不能,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反映出我的
文艺思想还是相当的狭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我
想和我一样狭窄的人,甚至比我还狭窄的人还有。
在文艺创作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要以权威
自命。不要对自己看不惯,不对自己口味的作品随
便抓起朱笔,来一道“红勒帛”,“秀才辣,试官
刷”。至于有的把一切现代派、新潮的作品,无论
是诗、小说、戏剧一概视为异端,必欲除之而后快
的大人物,则宜另当别论。
校阅了一遍初版本,发现错字极少,这在目前
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于此,我要对这本书的责任
编辑潘静同志,责任校对马云燕、华沙同志深致谢
意。
一九九〇年十二
目录
自 序
国子监
下水道和孩子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钓鱼台
藻鉴堂
午 门
桥边散文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一个爱国的作家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老舍先生
金岳霖先生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旅途杂记
滇游新记
严子陵钓台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跑警报
观音寺
昆明的果品
泡茶馆
昆明食菌
云南茶花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口 蘑
手把羊肉
散文四篇
夏天的昆虫
童歌小议
踢毽子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香港的鸟
林肯的鼻子
悬空的人
美国短篇
八 仙
建文帝的下落
杨慎在保山
锒 铛
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

鳜 鱼
苏三、宋士杰和穆桂英
张大千和毕加索
吴三桂
熬鹰·逮獾子
狼的母性
随笔两篇
水母宫和张郎像
坝 上
猴王的罗曼史
《戏联选萃》序
《市井小说选》序
从桂林山水说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字的灾难
太监念京白
自报家门
再版后序
精彩页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昧。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P20-22
导语
汪曾祺著梁由之主编的《蒲桥集/汪曾祺自编文集》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编定的随笔集。书中有两篇是写沈从文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细细碎碎地,写了好些沈从文的琐事。后来写与老师遗体告别,”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让人读来止不住泪下。书中收录六十余篇散文,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
序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
老头儿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
集子,拢共出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
称为“汪曾祺自编文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
、散文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
论集,一本人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
一本跟第二本,隔了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
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跟第
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整整四十年。…
…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也罢。汪先
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仅出
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
,就数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
半。同时,也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
两年是空白外,每年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
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
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乃至追捧,但也
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这似
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
的作品,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
味盎
然,爱不释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
文学
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
是个
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层出不穷,汪粉越
来越
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点真诚
朴素
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需求
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
完整、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
读者呢?答案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
早已不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
,但东零西碎,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
容却肆意增删,力度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
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名新书,面目全非,是
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我一直认为,
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且不能擅
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免
,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
,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
。只对个别明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
的序跋,均作为附录。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
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
力。
《蒲桥集》是汪老的第一本散文集。他非常在
意,悉心编选之余,还应出版社要求,隐名写了一
段关于其散文内容、风格、特点的评介,放在封面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
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

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
考证,
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
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
晚菘,
滋味近似。
文采飞扬,情见乎辞,夫子自道,十分到位。
新版据作家出版社1989年3月版印制。
2018年7月11日凌晨,夏历戊戌小暑后四日。记
于深圳天海楼。时值俄罗斯世界杯首场半决赛法国
对阵比利时开球前夕。
内容推荐
汪曾祺著梁由之主编的《蒲桥集/汪曾祺自编文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