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座城市/蓝色东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两座城市》是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部散文、随笔合集,也是一部带有个人问题的哲思录、诗学启示录。本书内容较丰富,开篇长篇散文《两座城市》是对利沃夫和格里威策这两座城市的对比描述和想象展开,部分带回忆录性质,是对时代和现实状况的呈现和思考,富有思辨色彩。后两部分“公开的档案”和“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则是对文学、历史的思考,其中包括对一些欧洲作家的分析。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流亡·历史·想象力(中译本前言) / 李以亮 第一部分 两座城市 两座城市 第二部分 公开的档案 一个小国家写给上帝的信 春天的雷雨 第三部分 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 两本书 克拉科夫 在图书馆 诗歌未被揭示的玩世主义 身处巴黎的本质论者 看门 文学的两个缺陷 关于神秘的讲座 热忱 存在主义 世界已撕裂 中欧 我杀了希特勒 邪恶 德罗戈贝奇和世界 谋杀 主动语态 兄弟情谊 狂喜和反讽 司汤达 三种历史 读书遣时光 圣人彼得的报告 历史想象力 来自另一个世界 空虚 富于灵感的皮肤病学家 捍卫形容词 天真与经验 序言 流亡,历史,想象力 李以亮 《两座城市》是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 一部散文、随笔合集。此书一九九一年首次在波兰 国内出版,一九九五年由丽莲·瓦莉女士译为英语 在美国出版,并加上了“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 这样一个副题,分别概括了全书三辑文章大致的主 题。因此也可以说,三辑大体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 关键词,只是每个词的意义都略显宽泛。我想提醒 读者的是:此书的文章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论文, 其文体形式灵活而多样,但是各篇的主题都是严肃 的。部分文章偏向于回忆性的散文,部分文章则偏 向于评析性的随笔。 此书成于作者的盛年,又值历史发生重要变化 的时期,想必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且作者充分调动 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写作资源,包括个人和家族的记 忆、各种历史事件的解密、作家和知识分子方兴未 艾的对摆脱历史钳制的努力、作为一名职业诗人对 于诗歌美学内部诸多问题的思考,这些势必造成了 本书内容上的宽阔,甚或驳杂,必然也会给阅读带 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不过,我相信这也许恰是某 些读者特别期待的。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既是一部简略 的个人史(主要是精神史),也是一部带有个人问 题的哲思录、诗学启示录。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长篇散文《两 座城市》,它有明显的自传和回忆性质,如同一篇 “成长小说”。因为文体的缘故,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的纪实性。两座城市是指利沃夫和格里威策,前 者是作者的出生地,后者是他童年和少年时生活的 城市。利沃夫在文中属虚写,是一个“失去的城市 ”,只出现在上一代人的讲述和作者的想象里;格 里威策则是实写,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前后波兰社会的一般状况,特别是普通人生 活的真实状况——在这座“丑陋的工业城市”,“ 仇恨和绝望”无处不在。 扎加耶夫斯基将自己定义为“无家可归者”: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出生不到四个月,因为国家版图 的重新划分,就被家人带到了原属异国的另一个城 市;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出于偶然、命 运的无常、本身的错误或气质上的缺点,从童年或 从锻造他的年少岁月起,他就不能或不想与他成长 、成熟的环境建立起紧密和深厚的联系。”无家可 归,成为命运的一种安排;诗人的写作,在一定程 度上便是对这种命运的承担与克服。“无家可归, 但也并不总是不快乐。无论怎样,这个更糟糕的城 市也给我提供了各种卑微的财富,首先便是头顶的 一个屋顶。”当然,我们不难想象,还应包括精神 上的财富。事实上,我们从《两座城市》这篇回忆 录中读到的,无不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精神上获得的 财富,无论是上一代人“被割裂为两截”的生活, 还是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给予他影响的人物。正 如作者所说:“我生活在一种成长小说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一个起点、想象力的 一个源头,以及他逐步提高的自我认识:“我怀疑 ,在许多交谈者眼里,我也许是一个令人不快的、 自负的自命不凡者……我是荒谬的。”“我是谁? 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年轻的唯美主义者 ?然而,我不曾鄙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何生活 ,才不伤害他人,才能帮助他们。”在扎加耶夫斯 基的思想里,有一种倾向,便是对于生活本身的热 情,其实它也深植于他的早年: 我体验到某种全新的东西:一个人可以与他人 同在,在团体中间,在一群人中间,却仍然只是自 己。一个人能敏锐、动心地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同 时不失去自我,或作为个体和普通人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两座城市》并不只有抽象的 议论,相反,它更多是通过细节的刻画,达到对于 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楼下的一个邻居,憎恨当局,以致从来没 有离开过他的住所。有时他穿一件蓝色睡衣出现在 院子里。他也来自利沃夫。他属于移民社区激进的 一翼,并且拒绝接触新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他穿 睡衣走进院子,这样,就没有人会认为他离开过房 子。不过是一个囚徒在监狱做一些身体的锻炼。那 时我不理解他,他让我发笑;我现在想到他,想到 一个人自己判自己多年的监禁,生活在那些没有被 打开过的旅行箱、后德国的墙壁、半明半暗的环境 中,是怎样一种苦难。他是一个老人,满怀仇恨和 绝望。也许他在梦里回到了逝去的日子,那个不得 不离开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总是穿着睡衣 。他生活在梦里,只是在梦里。他的睡衣,犹如一 件潜水服;他潜入往昔,仿佛一个蛙人。 我相信,这样的叙述高过许多的长篇大论,其 穿透力,完全是可以超越国界和语言的。可贵的是 ,在《两座城市》里,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 《两座城市》之后,作者还有一部同样具有自 传性的回忆录《另一种美》,可以看作是其姐妹篇 ,后者既是前者的补充、延续,更是扩展和深入。 苏珊·桑塔格在其长文《智慧工程》里说,扎 加耶夫斯基的书“部分是关于挣脱历史钳制的沉思 ”,即“如何将自我从历史的狰狞鬼脸和反复无常 中解放出来”。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大体来说,扎 加耶夫斯基不能算作“清算文学”的代表,他“并 没有再去提供一份谴责,直指历史上的罪行和压迫 ”。 从本书的第二部分来看,两篇文章,矛头虽然 也会指向“罪行和压迫”,但是文字的意义又不止 于此,它们差不多都采取了巧妙的反讽方式,都有 超出社会学研究的价值。作者给它们选择了一个总 题:“公开的档案”。所谓“档案”,公开就具有 “解密”的性质,同属于作者的“个人化历史”的 写作。限于篇幅,具体内容不在此详述了。 上帝在哪里?——在受苦里,还是快乐里,在 一束光里,还是在恐怖里?在富裕而自由的城市里 ,还是在集中营里?当然,我知道,很幸运我知道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后一部分并不困难。然而,如 果上帝偏爱黑暗和恐怖充斥的地方,那意味着什么 ?啊,在美里面,我也感到神圣的存在,但是,对 我来说那似乎不是同一个上帝。是的,我知道,一 个人必须敞开自己,必须谦卑地接受到来的一切, 而不是坚持要理解那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我不应谈 论这个,我是谁?冒险闯入一个属于教士的领域? 我只是一个门外汉,我应该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经 验和反思的范围内。 译者不能确定第二部分《春天的雷雨》有多少 自述的成分(它讲述的部分往事的确并不是发生在 作者身上的),但是,它确实透露了诗人在移居巴 黎后的一些信息。作者在出国后确实也发生过转变 ,“朝向美学领域的飞升”。诗人的老朋友朱利安 ·科恩豪塞尔曾批评他改变了自己“集体的主题” ,成了一个单纯的“抒情诗人”。对于自己被指控 为一个“浅薄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有过这样的自 我辩护:“在波兰,很多批评家指责我,说我漂浮 到了一个审美愉悦的轻浮海面。当然,这样的看法 并非是唯一的;波兰也有批评家能够公正地看我, 他们认为我依然在对历史做出反应,不过不再是以 我年轻时习惯的那种方式。” 本书的第三部分题为《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 ,作者以影响颇大的一种法语词典之名,可能意在 借喻本辑内容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这一部分,主要 是作者对于波兰和欧洲几位诗人和作家的精短评论 ,以及作者关于一些哲学和诗学问题的思考,大都 不成体系,有时只有思考的结论,并无更多的论证 。 就在完成《两座城市》一书的翻译后不久,译 者在波兰文化网站上看到一条消息:扎加耶夫斯基 在德国被授予以让·埃默里的名字命名的“欧洲随 笔写作杰出成就奖”。让·埃默里是一位犹太作家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一九六三年后以散文 和随笔写作反思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广为世界 所知。扎加耶夫斯基被视为一个“擅长多语种的波 兰人和一个世界主义者”,由奥地利作家罗伯特· 梅纳瑟领导的评审团做出了表彰的决定。评审团的 授奖词里写道: 扎加耶夫斯基结合了明亮的政治意识和共情的 艺术关怀……博学,而不自视其高;全面,而不流 于琐碎;反讽,而不愤世嫉俗。他带领读者穿行于 历史和当代的欧洲文化,使他们因此而改变、丰富 ,并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悬而不明的处境。 几年前,扎加耶夫斯基也获得过由中国诗人黄 礼孩主持的“第九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以 及在北京颁发的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他的 诗歌选集《无止境》和随笔集《捍卫热情》也由花 城出版社收入“蓝色东欧”第三辑出版了。总之, 对于这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随笔家,中文读者 开始逐渐熟悉起来。译者希望《两座城市》及《另 一种美》的出版能对我们理解诗人的思想与写作艺 术有所助益。译文中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也请 尊敬的读者、师友们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二〇一七年五月 武汉 导语 《两座城市》是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散文、随笔集,带有作者一贯的哲思风格,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述,以此提出对文学、历史的思考。 利沃夫这座城市在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一定程度代表了他的乡愁。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利沃夫和格里威策这两座城市,从虚和实两个角度想象和描述,以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冷静的思考,不同于他早期充满尖锐和愤怒的文风,而是以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以达到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两座城市》的书写一如扎加耶夫斯基本人,在“两座城市”里看到他敞开自我,爱亲人和朋友,在“公开的档案”和“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里,则是一个喜欢独处,安静阅读和聆听周围声音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两座城市》是一次奇妙的思想之旅。作为一 个散文作家,扎加耶夫斯基和他作为一位诗人同样 睿智而富于启迪性。 ——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扎加耶夫斯基的随笔和他的诗一样散发出神秘 的光芒,照亮了历史与想象,诗的内在精神与人世 漂泊之间的空间。 —— 爱德华·赫希(美国诗人) 奇妙无比! 唯有如此精妙的反讽,才能令人信 服;唯有如此博学的谦逊,才能令人信服……扎加 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随笔大师! —— 理查德·霍华德(美国作家、批评家) 这是一部迷人而发人深省的随笔集。随着扎加 耶夫斯基的生活故事的展开,呈现的是一幅反讽而 悲伤的画卷。然而,他毫不阴郁、毫不悲观:他非 常风趣,他的谦逊是一个明显的美德。 ——《书单》 精彩页 两座城市 雨连续下了四天。飘浮在城市上空的云,阴沉、污浊,匆忙而急切地移动,仿佛连绵的货物列车,要把海洋输送到东方。 最后,太阳终于冲破云层,潮湿、热气腾腾的屋顶瞬间成为一面面镜子,闪耀着,自在而得意。如果将人分为定居者、移民和无家可归者,我无疑属于第三类。这算是非常清醒的看法,并无任何多愁善感或自我怜悯的矫情。 定居者通常生于斯、死于斯;有时,一个人眼里的故乡,正是其家族世代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移民往往在海外建立起他们的家,这样至少保证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再次属于定居者那一类(不过,他们说另外一种语言)。因此,移民便是一个临时的纽带、一个向导,掌握着后代的未来。他将他们带到另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在他看来,一个安全的地方。另一方面,一个无家可归者,出于偶然、命运的无常、本身的错误或气质上的缺点,从童年或从锻造他的年少岁月起,他就不能或不想与他成长、成熟的环境建立起紧密和深厚的联系。因此,无家可归,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住在桥底,或是少有人出入的地铁站(比如勒瓦卢瓦桥车站);而只是说,那人有这个缺陷,不能将他的家可能所在的街道、社区或城市,如通常那样称为自己的小家乡。 具体到我,一个确凿的说明(也许过于简单明了),就可解释清楚,因为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丑陋的工业城市中度过。我被家人带到那里时,还不满四个月。在那之后很多年里,我都会听到他们说起那座被迫离开的、无比美丽的城市(利沃夫)。所以,毫不奇怪,出于优越感,我在打量那些房子和街道时,总是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而从现实里,我只不过获取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至少在我看来——我是如此众所周知地无家可归(我这样说,尽量不想引起任何的怜悯,同时,我也不想使人认为,对此奇特之处我颇感自豪)。 我父母的生活被割裂为两截:迁徙前和迁徙后。我的生活也是一样,除了在那个动人的城市里度过的四个月,无论如何不能和后来成长的经历相比。然而,无论一个人的生活从哪里开始分割和划分,它总是被割裂和划分成两半。如果我是生活了八个月,善于数字计算的人也许会满意。然而,事情的转折是以那样一种不同的方式发生的,神秘主义者也许会感到高兴,因为那最初无意识的四个月,闪耀着启示的光。 无家可归,但也并不总是不快乐。无论怎样,这个更糟糕的城市也给我提供了各种卑微的财富,首先便是头顶的一个屋顶。 而且,有时甚至也有一些更为慷慨的礼物。比如,有一次——那时我很可能已经十六岁——我的一个同学卖给我一些唱片,那是他从学生歌咏俱乐部偷来的。(这个俱乐部因为一场大火,有部分被毁掉了,所以我的同学也不能严格地被定义为“窃贼”)这些都是德国唱片公司制作的,它们包括下列作品: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芭蕾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继《火鸟》之后又一部成功之作,是古典传统与现代艺术思潮相结合的典范之作。1911年在巴黎首演。、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59-3号贝多芬一生共写下16部弦乐四重奏,根据其作曲年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部分。编号Op59的三部,第七至第九部弦乐四重奏,作于1806年。(三首弦乐四重奏献给了拉祖莫夫斯基从1806年春天开始,贝多芬花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一组共三首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了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后者当时是俄罗斯驻奥地利大使。)、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海顿的清唱剧《四季》之《春天》。 唱片曲目的选取是随意的。我想,虽然我的同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窃贼,但他在猛然抓住那些唱片时,一定也非常匆忙。对于我,这全然随机凑在一起的作品,却成为我音乐教育的基础。 鉴赏行家一定会问: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在哪里?蒙特威尔第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2),意大利作曲家。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第一家公众歌剧院。他还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和牧歌。其牧歌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世俗音乐发展的顶峰。呢?《格里高利圣咏》罗马天主教做弥撒时所用的音乐。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共收集整理三千多首歌曲,后来被人们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和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同时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歌剧改革家。因为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在哪里? 可惜他们都不在学生歌咏俱乐部里。更何况,瓦格纳本人在政治上造成了损害。商店里没有太多的古典唱片。那时候波兰的统治者,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