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中国文人圣贤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圣贤传》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本书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
论著:《品中国文人》(四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长篇小说:《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王之道》《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传记:《苏曼殊》《汪精卫》;
散文随笔:《眉山苏轼》《苏轼,叙述一种》。
目录
孔子(春秋 公元前551—前479)
庄子(战国 约公元前369—前286)
孟子(战国 约公元前390—前306)
墨子(战国 生卒年不详)
诸葛亮(三国 181—234)
阮籍(三国 210—263)
韩愈(中唐 768—824)
范仲淹(北宋 989—1052)
司马光(北宋 1019—1086)
岳飞(南宋 1103—1142)
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导语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经典巨著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骚客,在散文合集《品中国文人圣贤传》这本书中,作家刘小川通过博览圣贤们(如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诸葛亮等)的生平,来勾勒描述华夏璀璨历史与深厚文化的脉动。作家的论点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性,能引起思考。
后记
当年我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惊叹这位英
国哲学家写人类大事,下笔轻松,娓娓道来,如叙
家常。我惊叹了不止二十年,朝着这个诱人的方向
缓缓前行。今年想到三个打通:打通古今,打通雅
俗,打通中西。我再写一百年,也做不到三个打通
,但努力获得了更明确的方向感。上路了,是的,
探索者已经在路上。终点在探索者的眺望中显现为
终点。一路好风光。爬山永远到不了绝顶,但攀登
者回望山下,对高度是有感觉的。
哦,享受写作。太阳每天都是新太阳。前行者
以回思的方式踏向未来。写人物,因人物的不同,
文章的风格自然而然产生变化。这个太难了。难才
有意思。
对于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唯有创造性的思维方
能与之对接。也许我长期拜读西方大哲,获得了一
些异质性干扰素,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历史文化的
同质性尴尬。
慢慢写吧,不着急。每日早起干活,中午收工
,五六个钟头写下干余字。享受着香烟与思绪的互
相缠绕,享受着书房里的蹦蹦跳跳,仿佛阳台上也
安装了思维弹射器,情绪加热器。哦,情绪与思绪
的双重饱满。自然科学家们思绪饱满,而情绪未必
。艺术创造真好。艺术提供了激活感觉的无限可能
,而感觉的丰富性乃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前提。
审美引领的生活,也不大消耗越来越有限的地
球资源。
窗外的雨,连月下个不停。八十七岁高龄的父
亲说,他也没见过。
这种情形两三年要来一次,强对流频繁,气候
诡异。这令人隐隐约约有些不安。气候模式因西部
冰川的持续退缩而改变了吗?但愿我们是杞人忧天

人在书房,想着长江源头的冰川。想着几年前
中科院发布的科考数据。
喝茶吧,美妙的本地香茶。干完上午的活,又
有午后的读书,音乐中小憩,有素心人相约靠拢,
有远足和乒乓球。“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朴素的欣悦无处不在,低沸点的兴奋能够持久。还
是引用德国大师的话吧:“人类不可失掉与简单事
物打交道的能力。”
《品中国文人》第一、第二卷动笔于2006年,
问世十年,加上2013年出版的第三、第四卷,累计
重印近八十次了。到现在这本书,总共写了从孔子
到鲁迅的五十来位标志性人物。我尝试着提取他们
的生命精华,描绘他们的命运曲线,标示他们的历
史坐标。
强行军与慢功夫都是日常的写作状态。哦,这
就是我的生活。读、写、思三十年,未尝一日懈怠
。方块字带给我的恒久欣悦,殊难向人道说矣。苏
轼讲过类似的话:“觉天风海雨逼人……自谓世间
乐事无逾此者。”笔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乃是纯
正的汉语表达。
牢记德国大师的叮嘱:“少一些文学,多一些
文字的保养。”
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欧洲、南美、
俄罗斯的普通百姓,以其悠久的文化为骄傲,那可
是实实在在的骄傲,不走样的骄傲。而汉字门槛高
(参见鲁迅《门外文谈》),汉语经典浩如烟海,
回行之路上岔道迷离,稍有不慎就泥古,就钻进了
迷宫般的故纸堆。国内的人物传记尚欠火候,铺天
盖地的网络信息又来搅局。慢慢走吧,点点滴滴地
做。中国历代文人写得精彩是由于他们活得精彩,
瞄准他们的生存吧,揭示他们的内心吧,逼近他们
的灵魂吧。古人近人的生命饱满,正好对应今日常
见之干瘪,古代近代优秀者,尚有引领大多数现代
人的广阔空间。”
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人课堂乃是国家意志。这将
是永久性的国家意志。华夏族文化先贤,永载教科
书。
我又写道:“历史进程中的优秀者,对自然取
审美态度,对生活取质朴态度,在今天看来,无疑
是最高形态的普世价值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早已
被西方的强势集团滥用了,用作欺世盗名、掠夺他
国的幌子了。空前的财富累积却带来空前的不平等
,带来空前的军备竞赛。更为糟糕的是加速消耗自
然资源,把自然视为‘存货’(海德格尔常用术语
)。近现代的西方大哲、文学艺术大师们,几乎都
是批判西方的。批判,乃是否定性的批判。海德格
尔对美国主义的厌恶一生不变。
“当代德国头号哲学家哈贝马斯近年指出:美
国让世界失掉了安伞感。
“哈贝马斯的话分量有多重,国内知识界的某
些所谓精英掂量去吧。
“古典作品为什么吸引我们呢?只因汉语巨大
的生命力。语言的无限细化对应着几千年的人事与
物事。古人的许多话,听上去像昨天讲的,像昨天
写的。这无疑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如此独特的文字
和语言,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它所承载的
价值却难以流布到国外去。越是独特的东西越具有
本土性,或者,反过来说,越具有本土性就越独特
。汉语艺术的西译,向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唐诗宋词,几乎不可译。那些海量的、只可意会的
审美意象,恐怕只与本土性的生活意蕴息息相关,
不足为外人道也。
“华夏族百代不衰的诗意栖居,栖居于风俗、
道德、审美的宏大布局。单看南北方城镇、山水和
器物的命名,足以证明文之化人化到了何种程度。
“而文化的不自信,盖由于近现代的中国饱受
西方
书评(媒体评论)
小川已成江河,波澜壮阔,气势非凡。
——著名作家蒋子龙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
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
融会。
——著名评论家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
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
下了一部中胃丈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
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
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
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
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
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
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
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
、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
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
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
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张炜
精彩页
孟子追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犹言稀少。
西方有原罪说,中国有性恶论。
孔子的学说不是这样。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以前志于其他,放过羊,看管过仓库,替人驾过马车,当过婚丧仪式的吹鼓手,兼做家里的杂活,喂猪劈柴担水。《论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有九个姐姐和一个跛足的哥哥,小时候的家庭气氛说不上温暖,父亲叔梁纥,大约在他两岁时便去世,享年七十。母亲颜氏系三房,面对正房和二房难免低颜色。她是宋国人,十七岁嫁到孔家。叔梁纥六十八岁左右得子不凡,可见其遗传基因优于常人。
《论语正义》:“男子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子七七四十九阴道绝。”
这是古代的一般情形,个体有差异。
孔子的童年多有隐忍的辛酸,姐姐们多半会驱使他,变着法子捉弄他,不断嘲笑他异类般的长相。据说他由父母野合而生,脑袋四周隆起,中间命顶凹下,望之如丘,故名孔丘。这是司马迁的说法。孔丘I临盆奇丑,叔梁纥差点不要他。父亲开始疼爱他的时候又撒手人寰。从此,母亲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孔丘作为家里唯一的四肢健全的男孩儿,本该是个宝贝,却落得像个奴仆、“听用”、不分昼夜于这干那的受气包。众多姐姐的不友好,想必注人了他的潜意识,影响他日后对女性的印象与价值判断。远祖孔父嘉,贵为宋国的大司马,漂亮妻子却被宋国更上层的贵族夺了去。这件事,恐怕又使孑L子对女性生偏见。
迁到鲁国的孔氏家族走着下坡路,虽然孔家男孩儿的个头迅速上长,后来超过一米九。古代的有钱人家一般吃牛羊肉,春秋战国尤甚。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马高剑长。
孔子十二三岁,长得像一根竿子似的,他又弯着长身子走路,越发成为嘲弄的对象。这位“长人”的两条腿并不长,上半身占去大半,粗脖子上面架一颗硕大的脑袋,脑袋本身奇形怪状,而且它还在朝那个奇怪的方向长。也许连他放牧的牛羊都要多看他一眼。
干不完的鄙事,受不尽的奚落,驱不散的郁愤。
自卑与超越的心理模式弥漫孔子的早岁时光。全民族百代聚焦的人物,孩提生活的记载只寥寥几笔。五六岁,他的游戏似乎主要是摆弄祭器,穿着小号祭服,“尝设俎豆”(豆,细腰祭器),如大人般走来走去,三拜九叩,念念有词。想象庄严肃穆的西周祭礼,想象生发更多的想象,一年年着迷了。“人太庙,每问事。”
据说三千曲礼是周公亲自修订,由周公的儿子伯禽带到封地鲁国。数以千计的大小诸侯国,鲁国最讲礼了,吃穿住行睡,规矩数不清。单是不同场合走路的姿势,就有很多规矩。
孔子的识字念书,不知起于何时,破落士大夫的子弟要念书的,希望重返贵族阶层的荣耀。山坡上看书,仓库里看书,树权间看书……宁愿多背几斤竹简,少带咸菜窝窝头。
十五岁,孔子向学的意志力集中了。
为何志于学?大抵因为屈辱生活中对周公的无限向往。贱,鄙,于是憧憬高贵。孔夫子的一天,胜过常人十天,而且属于“累进制”,中后期成长的密度更大。
劳力兼劳心,方能够备足身心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杰出例子多如牛毛。少年孔丘大概未学稼穑,劳力不至于压弯脊背,消耗过多的能量。劳力以不妨碍大脑的思索为界限。重活累活干多了,人就只想上床睡觉。孔子放牛羊,练御射,守仓库,算收支,吹吹打打,尚有足够的余力去对付一车又一车的竹简。干杂活,走神是常态。劈柴顺手了,思绪就从手指问飘出去。身体的灵动与脑子的灵活有内在联系,而联系的基础性情态尚待考察。
思想家们通常爱干体力活,干手工活,比如我熟悉的鞋匠庄子、铁匠嵇康、钟表匠莱布尼茨、木匠海德格尔和园丁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干园丁活挣钱养家,一夜间把巨额遗产送个精光,挥锄浇水很起劲,剪枝叶双手交叉,仿佛用大剪刀思考复杂的哲学问题。
四肢动起来,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鲁迅先生写作累了,下楼去砸煤,长柄铁锤的起落间,大脑照样高速运转,转出书房里没有的东西。
P14-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