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在弥补地方财力不足,应对危机和抗击自然灾害,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形式不断丰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显性化,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成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曾芸著的《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与风险管理》试图跳出已有的研究框架,将观察的视线置于经济转轨、财政体制改革整个进程中,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探讨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根源,构建地方政府风险管理理论基础,进而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曾芸,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先后在《财贸经济》《财经问题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债券》《上海金融》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数项。主讲《政府预算》《财政管理学》《财政学》《财政管理实验》等专业课程。 目录 寻求政府与市场的交汇点(代序)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2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特征及其缘起 2.1 地方政府债务整体情况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 2.3 地方政府债务的诸多缘起 2.4 简要评价 3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基于财政职能的视角 3.1 转轨阶段中国财政职能演进的基本框架 3.2 内外经济失衡条件下的财政政策运行原理 3.3 从转轨进程看中国财政的政策权衡 3.4 体制性约束与财政政策困境 3.5 财政政策路径选择 4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基于财政体制的视角 4.1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4.2 假说的检验 4.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4 经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 5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基于政府投融资机制的视角 5.1 政府投融资运行的一般原理 5.2 体制性约束下的政府投融资困境 5.3 化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的现实途径 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基于预算约束的视角 6.1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分析的一般框架 6.2 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框架的整体描述 6.3 某市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状况 6.4 某市地方政府债务预测 6.5 结论 7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视角 7.1 PPP模式中国实践概况 7.2 PPP模式中国实践历程 7.3 PPP模式中国实践的现实环境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