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许靖在年轻时,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之强,甚至是受其评论就能成名的地步。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汝南太守徐璆曾聘其为功曹,之后许劭为了避中原战乱,移居江南。让今人读后,对他们的善举和为家乡做贡献不计功利的精神所感动,属于当今社会提倡弘扬乡贤文化的主题。
卫绍生著的《名节重谈月旦评——汝南乡贤许劭》重点叙述了许劭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节重谈月旦评--汝南乡贤许劭/乡贤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卫绍生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许靖在年轻时,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之强,甚至是受其评论就能成名的地步。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汝南太守徐璆曾聘其为功曹,之后许劭为了避中原战乱,移居江南。让今人读后,对他们的善举和为家乡做贡献不计功利的精神所感动,属于当今社会提倡弘扬乡贤文化的主题。 卫绍生著的《名节重谈月旦评——汝南乡贤许劭》重点叙述了许劭的生平事迹。 目录 汉末清议起风云 一、察举制步入末路 二、宦竖擅权塞言路 三、“党锢之祸”兴于朝 四、“处士横议”起于野 五、“许郭之评”应运生 少年许劭露头角 一、名家大族出汝南 二、许氏家族的荣光 三、平舆之渊有潜龙 褒贬人物“月旦评 一、声名远扬比郭泰 二、兄弟不睦原有因 三、是是非非“月旦评 不慕权贵拒乡党 一、鄙薄同宗拒邀请 二、游颍川不拜陈寔 三、不给陈仲举面子 四、不应征辟辞杨彪 奖掖乡党多善评 一、拔樊子昭于市肆 二、举和阳士于微时 三、奖掖乡党重德才 “乱世奸雄”成定评 一、少年曹操无品行 二、胁迫许劭作点评 三、乱世奸雄是与非 纵是清议人亦畏 一、豪门公子袁本初 二、顾及名望畏许劭 三、辅佐刘繇有奇谋 四、一方诸侯畏子将 评点大佬重若轻 一、荀靖荀爽皆为玉 二、识陶谦直透其心 三、举重若轻赞刘晔 颠沛流离死异乡 一、特立独行显异禀 二、在故乡与洛阳间 三、寄居广陵的尴尬 四、从曲阿亡命豫章 谁人身后无人说 一、是是非非说许劭 二、后人评说“月旦评 三、汝颍之士有褒贬 四、许劭归宿在何处 五、淡淡远去的印痕 附录 参考文献 序言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 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 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 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 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 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 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 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 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 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 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 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 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 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 ,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 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 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 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 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 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 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 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 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 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 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 《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 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 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 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 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 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 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 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 。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 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 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 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 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 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 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 ,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 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晒之该博,而能传 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 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 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 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 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 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 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 ,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 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 》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 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 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 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 史地位与作用。 乡贤对中国乡村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呢?乡贤 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热衷于 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而且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乡贤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乡里有知 识、有影响的人物,经济实力往往要比一般村民好 一些。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造福桑梓,所以常常在 乡村建设上主动作为,只要是力所能及,他们一般 不会推辞。在乡村治理方面,乡贤往往身兼管理者 、参与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必要的时候,他们 也可以发挥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的作用,成为联系 乡亲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调解邻里冲突和乡人 矛盾上,他们不会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注重 多方协调和沟通,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在乡 村治理方面,乡贤是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教育方面,乡贤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乡贤大多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深知文化知识对于 人们的生存、生活、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他 们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 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里 子弟的重任,有不少人开私塾,并兼任私塾先生。 虽然有的人也接受一些“束脩”,但总体来说,义 务教书的情况较为常见。他们是乡村的“先生”, 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人,是教人向善的人。在善行义 举方面,乡贤更是乐善好施的代名词。他们愿意帮 助别人,勇于助困济人,乐于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 。如东汉末年颍川郡著名乡贤陈寔,道德高尚,知 书达理,处事公正,待人公平,为乡里所推重。乡 里发生了纠纷,人们不去求官府,而是去找陈塞, 请求他明断是非。只要是陈寔评的理、判的是非曲 直,人们都欣然接受,没有什么怨言,以至于乡人 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陈寔还 乐善好施,遇上灾年的时候,乡亲们缺吃少穿,他 就接济他们。大灾之年,陈寔的善举不仅挽救了那 些一时糊涂的人,而且教化了乡党,纯洁了世风。 当然,更多的乡贤是靠他们的智慧和财富造福乡里 ,为乡亲做好事,譬如常见的修桥铺路、接济穷困 等助人为乐之事。在乡村治理结构尚不完备的中国 传统社会,乡贤在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等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中 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构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发展 的动力。 对于乡贤,我们应该历史地来看,既要看到他 们在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 构的固化作用。乡村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 政权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不下郡 县,县级政权成为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令或县 长通常都是七品官甚至是从七品官,县丞、县尉的 级别就更低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到县级,县以下 是乡和里。乡和里的治理则借重民间力量,乡长和 里长大多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望族的族长担 任,他们没有官位,不吃皇粮,不领俸禄,只是负 责维持当地的秩序,帮助地方政府做一些诸如征收 税赋、摊派徭役、管理户籍、教化民众之类的事情 。但在乡村治理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乡长、里长则 常常要借重乡贤的力量,因为乡贤有文化、有见识 、有影响力,甚至还有财力。当乡贤与乡里管理者 相向而行、勠力同心的时候,乡里就会稳定,乡村 治理就比较顺畅。这个时候,乡贤的作用就得到了 充分发挥。乡贤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村治理的标杆 ,成为乡人敬仰和追慕的对象。但是,由于乡贤所 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也各有差 异,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 污,更看不惯权豪势要欺辱压榨百姓,往往是特立 独行者和孤独求道者,但他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 式服务乡里,造福百姓。如许劭主持汝南“月旦评 ”,大力奖掖和提携汝南才俊,评点天下名士,成 为汉末继郭泰之后的清议领袖。他不应朝廷征辟, 谢绝高官厚禄,以“局外人”的身份品评人物,客 观公正,令人信服。又如吃尽文盲苦头的武训,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乞办学,创办崇贤义塾 ,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进学堂读书,更让人肃然 起敬。再如晚清职业慈善家余治,一生清贫,却四 处呐喊,奔走于大江南北,劝人行善,宣传忠孝节 义,成立各种慈善机构,移风易俗,救济孤贫,而 且创立戏班,编写剧本,以戏曲劝善,被人誉为“ 江南大善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感染着世人,固 化着中国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乡村这个自秦 汉以来政府行政权力鞭长莫及之地,成为乡绅乡贤 的表演舞台。在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 原》中,从白嘉轩、鹿子霖和冷先生等人物身上, 读者依稀看到了久违的乡贤形象,所以有评论者指 出,《白鹿原》就是在寻找失去的乡贤。这样的评 论虽然不无偏颇,却也道出了小说的文化追求。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从他们身 上,人们可以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乡村 治理、文化教育、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从中国古代一直到近现代,许多乡村都建 有乡贤祠,用以供奉和祭奠那些为乡村建设作出贡 献的乡贤们,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其乡人共同创造的,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 形态,对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对家国文化的认同 ,对乡村社会的维系,对农业文明的传承,对宗族 文化的延续,对乡村文明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创 新乡贤文化,就应在进一步明确乡贤文化的历史文 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乡贤文化的 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发掘 乡贤文化对家国认同、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 建设、乡村文明传承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通过 一个个乡贤人物,阐释乡贤文化的重要价值,梳理 乡贤文化的积极意义,探索乡贤文化的传承创新路 径。譬如家国认同,首先是基于对家族和家乡的认 同。乡贤作为当地的贤者,不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而且还常常让乡党引以为豪,人们不论处于多么 遥远的地方,只要说起共有的乡贤,就会立即引起 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 离,从而形成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 说,乡贤是家乡认同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促进家国 认同的情感纽带。 乡贤文化对传承发展乡村文明,对当代乡村文 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在 大力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挖掘 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 发掘乡贤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创新乡贤文化,建 设新乡贤文化,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在要求,是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 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 求。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 ,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 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 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 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 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 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 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 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 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 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 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朴 2018年5月20日 导语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绍生著的《名节重谈月旦评——汝南乡贤许劭》属于“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东汉许劭的生平事迹,尤其对他在奖励后学,鼓励家乡年轻人上进好学等方面的善举做了系统的评述。 精彩页 五、“许郭之评”应运生 说起汉末清议之风,就不能不说郭泰和许劭。他们是汉末清议之风的推动者,也是清议之风的引领者。他们一前一后,被称为汉末清议界的领袖人物,他们的人物品评被人们称为“许郭之评”。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郭泰小时候,家中贫寒。长大成人后,有人推荐他去县里做差役,他说:“大丈夫怎么能够做斗筲这样的差役呢?”他到成皋,跟着屈伯彦学了3年,博通史籍,善于谈论。后到京师洛阳游学,时任河南尹的李膺一见郭泰,就大为称奇,二人成了好朋友。李膺当时在太学生中非常有威望,郭泰因成为李膺的好朋友而名震京师。郭泰见当时京师的形势非常诡谲,便渡河回乡。当时为他送行的官员和士人,都亲自送至河边,他们乘坐的车辆有数千辆之多。由此可见郭泰当时的影响。郭泰善于品评人物,他奖掖过的人物,都像他品鉴的那样,没有出现过名不副实的情况。据谢承《后汉书》记载,郭泰评价人物,都是先对人物品行作出评价,然后得到验证。所以,众人对郭泰的评价都很佩服。郭泰到陈地的时候,与符融成为好朋友;游太学的时候,拜仇季智为师;到了陈国,和魏德公很亲近;进入汝南,和黄叔度交往密切。他交往的这些人,都是东汉桓灵之世的名士,在士人中间很有影响力。正因如此,不在官场的郭泰,却受到了士人的敬仰,不少士人都把能够得到郭泰的评价作为莫大的荣耀。 许劭是继郭泰之后,士人清议的领袖人物。他和堂兄许靖主持的汝南“月旦评”,每月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人物的风度、气质、才干、德行、言语等,对汝南人物和天下人物进行评点。因为他们对人物的评点能够实事求是,而且评点得十分到位、十分恰当,他们品评的人物大多各如所评、各得其所,所以许劭主持的“月旦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那些尚未发达的豪门公子、乡里少年、他乡才俊,都想过一过他们的慧眼,得到他们的评点,请求许劭为他们美言几句。得到他们的赞美,是当时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桓灵之世的两次“党锢之祸”之前,李膺是东汉党人的领袖人物,也是朝廷清议的领袖。李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深得士人拥戴。他对当时人物的评价,成为人物评价的标杆。所以,许多人都以能够得到他的评价为荣,一经李膺接纳,得到他的评价,就会身价倍增,所以当时就有“登龙门”之说。李膺是朝中重臣,在东汉“党锢之祸”中是宦官重点打击的对象,他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遭到禁锢,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遇害。这样的经历反而让士人对李膺更为敬仰。所以,李膺在世时,是朝中理所当然的清议领袖。李膺之后,尤其是李膺等党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遭到杀害之后,不论是士人之间的“激扬名声,互相题拂”,还是“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对朝政发表评论,对人物进行评价,其话语权已经从朝廷转移到民间,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民间清议领袖郭泰和许劭。 郭泰和许劭前后相继,主导民间清议,引领士人清议。同时,由于二人在品鉴人物方面的广泛影响,人们把他们的人物品鉴称为“许郭之鉴”,给予很高评价。《白孔六帖》有“许郭之鉴”条目,并解释说:后汉郭泰字林宗,许劭字子将,咸有知人之鉴,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之鉴”。“许郭之鉴”不仅对当时士人具有一语定终身的巨大影响力,而且令后人啧啧称赞。人们常常把那些有知人之明的人比作许劭、郭泰,把他们对人物的评价比作“许郭之鉴”。东晋时期的桓彝有人伦鉴识,他选拔的人才,有的是从默默无闻时得到提拔,有的是在孩提时期就受到重视,所以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许劭、郭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上表朝廷,举荐顾协,有“识非许郭,无知人之鉴”的谦辞;江总《让吏部尚书表》则有“东京许郭,西晋裴王”的评价;至于以文章享誉当时的任昉,也善于品鉴人物,凡是经过他品鉴奖掖的人物,后来都声名远扬,所以,其人物品鉴被称为“许郭之鉴”。 以年龄而论,郭泰要比许劭大许多,二人根本不是一代人,但人们说到东汉末年的人物品鉴,却称“许郭之鉴”,把许劭置于郭泰前面。这不仅因为郭泰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的次年就去世了,而且因为“党锢之祸”后,许劭成了事实上的清议领袖,而他主持的汝南“月旦评”,更是汉末“处士横议”的著名事件,在当时影响极大。汉末清议之风的炽烈盛行,使许劭这位清议领袖不经意间就被汹涌的大潮推向了历史前台。而许劭也没有辜负历史老人的眷顾,他借助在家乡汝南平舆举行的“月旦评”这一平台,以包容天下的胸襟、善于识人的慧眼、妙语连珠般的评论,成就了包括曹操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自然也在有意无意间提携了他认为属于青年才俊的乡党,使他的家乡汝南成为汉末人才辈出之地。这自然而然地也使许劭成为真正的汝南先贤! 拨云驱雾,去伪存真,一个真实的许劭、灵动的许劭正缓缓向人们走来…… P12-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