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 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 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 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 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 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 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 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 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 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 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 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后记 大元王朝的最大特征就是天下一统,所谓“万里 车书新一统”([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它地域辽阔,其辖境范围所及,“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 蒙元一代的统治,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本规模, 超迈此前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被誉为盛世时代的大唐 版图虽曾一度扩展至中亚地区,不过唐对那一地区的 控制毕竟有限,唐军所驻守的仅是几个零星点,而且 时间并不长。 元人吴澄在《送萧九成北上序》里说:“今则器 用各有所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所制,不必同文 也;国土各有所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 文,行不同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吴澄笔下 所揭示的正是大元王朝的宏大帝国气象。我们应该注 意的是,汉儒们所追求的是“大一统”、“划一化” ,元于各地置行省,还首次编修以“一统志”为名的 全国地理总志,这就是很好的体现;然而,于蒙古人 而言,它又似乎有所不同,在蒙古人的地域概念中, 大元辖境所及的地域,大多是按所谓鞑靼国土、蛮子 田地、哈喇章田地、河西田地、回回田地等来加以区 分的。 虽有不同,但“大元”这个国号,与“大汗兀鲁 思”一样,是被蒙古人所接受的。日本学者杉山正明 说,元帝国糅合了蒙古强大的军事力、汉地强大的经 济力以及穆斯林的商业力,在世界第一次畅通的环境 下,展示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局面。 ([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 界历史的大转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蒙元时代的特殊性,确实远非其他时代可比。 蒙元时代是个世界性的时代。在此以前,东、西 方世界间互相听闻虽由来已久,然而并没有直接的交 通;自蒙古时代始,东、西方之间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开始出现了。 蒙元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融会各种民族、诸色 文化的多元社会。那个时代的许多非汉族知识分子, 在诗歌文学、绘画艺术等各个层面都取得了非常了不 起的成就。 若将十三、十四世纪蒙元的统治,放置到中国北 方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中原王朝的演进过程中来 加以考察的话,我们可以观察到它带来的影响是十分 巨大的。“蒙古”这一名称,不仅成为漠北高原人群 的一个共同称谓被延续了下来,而且作为一个地域的 名称,也延续至今天。元代的统治,并没有打断中国 历史发展的正常脚步。元王朝统治下的各区域,除华 北地区遭遇到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外,江南、岭南 等地区大多处在持续的发展中,而诸如岭北、云南、 西藏等所谓的“边鄙”地区,事实上较之以往也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于在政治制度、宗教、思想等 具体各方面,它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 元王朝国祚虽短,仍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炫丽长卷。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序二 郭志坤 导语 01 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 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势:漠北的蒙古化 蒙古诸部的游牧经济与社会结构 蒙古先世历史概说:苍狼与白鹿的传说 02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形成 铁木真早年的成长:三河之源的传奇 争雄草原: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的转变 漠北立国: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征夏攻金:成吉思汗的对外扩张 挥鞭西进:蒙古第一次西征 03 蒙古帝国的扩张及其崩解 窝阔台合罕继承汗位 窝阔台合罕的文治武功 汗统的转移:从贵由汗到蒙哥汗 极盛的帝国:蒙哥汗对东、西方世界的统治 蒙古帝国的崩解及其世界性意义 04 元统治的确立:忽必烈及其时代 建元中统:1260年的转折 整顿中原:罢“世侯”,行“迁转法” 灭亡南宋: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天祥之死:元廷对南宋遗留问题的处置 经世敛财:忽必烈的理财大臣们 05 元王朝由守成到更化至覆亡 成宗守成:铁穆耳继位及其“惟和”政策 武仁授受:“兄弟叔侄相继”与“延祐儒治” 英宗被弑:至治新政与南坡之变 明文之争:两都之战与天历之变 顺帝北遁:脱脱更化与大元覆亡 06 元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 蒙元体制的“二元性”特征 宋元明的“转折”:元代是“黑暗”时期吗? “四等人制”?“九儒十丐”? 蒙元法律的特性 07 元代的思想、宗教、文化与艺术 理学兴盛: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五指并重:蒙元时代的宗教宽容 南北混融:大一统时代的诗风 曲苑竞妍:元杂剧的辉煌 隔江山色:文人画的兴盛 08 蒙元王朝与外部世界 传教士的东来与西行的人们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元人意识中的外部世界观念 附录 附录一 蒙元大事记 附录二 蒙元帝王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结束语
精彩页 文中的“阿兰果火”,就是阿阑豁阿。她之所以怀孕,是因为白光射入她所居住的帐幄所致。这就是蒙古祖先传说中有名的“感光而孕”说。按照《史集》的记载,铁木真的先世由捏古斯和乞颜两支氏族繁衍而来,形成尼鲁温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其中所谓的“尼鲁温(或有写作“尼伦”)”,就有“腰子”的意思。“尼鲁温”意指阿阑豁阿贞洁的腰子所繁衍出来的后代。 蒙古人“感光而孕”的传说故事,在当时民间就有一定的影响。据《元史》卷七《世祖四》载:至元八年四月,“平滦路昌黎县民生子,中夜有光,诏加鞠养。或以为非宜,帝曰:‘何幸生一好人,毋生嫉心也。’”此事之所以被记载入史册,当然是为了说明元廷待民的宽厚体恤。不过,地方官将此事上报元廷,大概是地方官僚们认为,民间的这种“感光生子”现象,与蒙古皇室的起源传说相似,这是犯忌讳的,于是上报邀功。 “狼鹿传说”与“感光生子”的传说,都是蒙古人对于先世历史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虽显无稽,不过它们还是保存了蒙古人对于远古记忆的某种真实性。蒙古祖先传说中的男性祖巴塔赤罕和女性祖阿阑豁阿,都是虚构的人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编造谱系的方式,把本无血缘联系的部族,用虚拟的血缘关系凝聚起来。女性祖阿阑豁阿是其中的重要而关键的人物,或许表明当日妇女在蒙古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尼鲁温蒙古与迭列列斤蒙古之间可以互通婚姻。迭列列斤蒙古,按照《史集》的说法,是指一般的蒙古人,包括捏古思、弘吉刺、兀良合、亦乞列思、逊都思等许多部落,他们不是阿阑豁阿的后裔。 幸儿只斤部属干尼鲁温蒙古,它是尼鲁温蒙古的核心部族,也是该部落酋长的来源部落。尼鲁温蒙古还包括有主儿乞、合答斤、散只兀、札答阑、八邻、忙兀等部落,他们都是阿阑豁阿的子孙。十二世纪后半叶,孛儿只斤诸部落中的两个分支部落,乞颜部与泰赤乌部,成为蒙古两个强大的核心部落。铁木真就出生于乞颜部的孛儿只斤氏。 自孛端察儿之后,蒙古人的历史开始逐渐具体起来。孛端察儿的玄孙海都,是铁木真的六世祖。海都广受推戴,率领人马击败札刺亦儿部,逐渐统合了周边的几个蒙古氏族。自此,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海都被认为是蒙古部的第一代首领。他大体生活在辽末。 至铁木真的曾祖合不勒汗(《元史·太祖本纪》作“葛不律寒”)时,他被尊称为“可汗”,统治着蒙古的部众和属民。《蒙古秘史》称:“众达达百姓,合不勒皇帝管着来。”所谓“可汗”、“皇帝”,虽有后来追授的夸饰成分,但基本上可以说,在合不勒汗的时代,也就是金太宗、金熙宗的时候,蒙古部已建立起了自己的兀鲁思(ulus,意为民众、国家、疆土),成为漠北草原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时,南方的金王朝已注意到合不勒汗统领的蒙古族众势力的不断壮大,也感受到了他们可能带来的危险,女真金人与蒙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蒙古对金是臣属的关系。金王朝为稳定漠北局势以全力对付南宋,也曾试图拉拢合不勒汗。 根据《史集》的记载,女真皇帝有一次款待合不勒汗,合不勒汗喝得酩酊大醉,在皇帝面前手舞足蹈,顺势还用手去捋了皇帝的胡子。这种明显的冒犯行为,当即被皇帝的侍卫制伏。不过皇帝似乎对此并不以为意,宽恕了合不勒汗的这一行为,并让他安全离开,因为他知道此时合不勒汗的势力已不容小觑了。合不勒汗离开后,大臣进言皇帝不该纵还,于是又派使者去追赶合不勒汗,企图抓他回来加以处置,不过最终并没有成功。在此之后不久,合不勒汗死了。 蒙古人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乞颜氏和泰赤乌氏的贵族手里。合不勒汗去世后,出身泰赤乌氏的俺巴孩继承合不勒汗的汗位。俺巴孩时期,蒙古与金的关系完全破裂。为了掌控漠北地区,金人利用塔塔儿人与蒙古人之间的矛盾,挑起各种纷争。俺巴孩就是被塔塔儿人抓获,后辗转送至金廷,被钉在木驴上折磨而死。 俺巴孩之后,汗位回到乞颜氏手里,由合不勒汗的第三子忽图刺接任汗位。为给俺巴孩报仇,忽图剌汗对塔塔儿人展开过攻击。不过由于塔塔儿人的强大,战争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胜利。而另一方面,忽图剌汗又率领蒙古人进攻金王朝,却获得了不小的胜利。 从合不勒汗到忽图剌汗统治时期,蒙古部族的力量逐渐强大。不过忽图剌汗死后,蒙古各支为争夺可汗的权力,内部矛盾重重。泰赤乌氏与乞颜氏实力相当,彼此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合不勒汗的孙子也速该,也就是铁木真的父亲,他虽然拥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过并没有获得可汗的地位。他常被称为“也速该把阿秃儿”,“把阿秃儿”意为“勇士”。由于汗位争夺带来的矛盾,泰赤乌氏的贵族们。对也速该勇士一直心存忌恨和不满。 P13-15 导语 温海清著的这本《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是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是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形成、蒙古帝国的扩张及其崩解、元统治的确立:忽必烈及其时代、元王朝由守成到更化至覆亡、蒙元王朝与外部世界等,讲述了元朝的历史文化。 序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 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 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 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 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 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 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 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 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 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 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 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 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 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 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 “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 ”。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 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 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 ,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 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 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 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 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 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 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 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 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 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 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 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 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 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 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 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 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 ,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 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 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 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 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 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 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 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 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 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 解的字一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 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 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 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 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 ,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 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 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 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 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 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 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 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 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 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 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内容推荐 温海清著的这本《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从漠北高原的蒙古化开始写起,对蒙古帝国与元王朝的建立、兴盛与瓦解。对蒙元王朝的特性,作深入浅出的勾画,着重于从欧亚大陆世界体系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现蒙元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书后附有元代大事年表、蒙元(汗)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