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振庭读书漫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振庭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宋振庭读书漫谈》里讲的多数是读中国书的问题,都是一些基础的常识类的东西,作者宋振庭讲的内容对于当年那些经历了文革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毕竟是十几年没有听人讲过这些了,因此很受学员的欢迎。小教室坐不下了,后来换了一个大些的教室。刚开始讲的时候没有录音,有的学员提出要求才准备了录音,但录音带也是时断时续,缺失较多。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依据留存下的部分录音和学员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
作者简介
宋振庭(1921—1985),曾用名宋诗达,笔名星公。1921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1936年在北京读书时参加救亡运动,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到延安,入抗大学习。1943年到河北曲阳县参加抗日工作。1946年到1950年在延吉县参加土改工作。1951年后曾历任吉林省文化处处长、省委宣传部部长、吉林省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中央党校顾问。他爱好哲学、杂文、戏剧、书法、中国画、中医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教授。曾出版《星公杂谈》(1962)、《宋振庭画集》(1983)、《宋振庭杂文集》(1989)等,主编《当代干部小百科》(1986)。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经典的分类及“经”部
第二讲 “史”部及历史知识的记忆
第三讲 “子”部及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
第四讲 “集”部与中国古典文学-
第五讲 中国书画和中医中药
第六讲 读书要摆正的几种关系
附录 宋振庭人生漫语录
后记
序言
岳父宋振庭生前博览群书,涉猎领域广泛,举
凡哲学、宗教、历史、戏剧、诗词、书画、中医、
瓷器等领域,他都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以写杂文名
世,“文革”中也因杂文获罪。这本《宋振庭读书
漫谈》是他人生最后阶段的读书心得。上个世纪80
年代初期,他在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期间,为学
员开设系列讲座,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
经史子集均有所涉及。这个系列讲座当时在学员中
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可惜天不假寿,正当壮年的他
在讲完这个系列讲座之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讲座
的录音带一直尘封箧中。几年前,岳母宫敏章把录
音带和记录本找出来,请二姐宋芬整理成文字。小
女芃芃将音频截出了17个小节,以二维码的方式附
于书中,以方便读者了解现场的气氛。
讲座的时间是上个世纪80年代,面对的对象是
当时的学员,当时读书之风很盛,但是能够得到的
书很有限。讲座内容博杂,为了深入浅出,易于理
解,有些掌故信手拈来,没有学者的严谨考证,谬
误之处在所难免。为了忠实原意,保留历史原貌,
整理的时候没有修正,好在无伤大雅,今天的读者
自会鉴别。书后附有王鼎华先生的长文,该文1991
年载于《人物传记》第4期,王鼎华先生是当年听讲
座的学员之一。在征得王鼎华先生同意后收入本书
,以供读者参阅。
崔希亮
2018年5月
导语
宋振庭生前博览群书,涉猎领域广泛,举凡哲学、宗教、历史、戏剧、诗词、书画、中医、瓷器等领域,他都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以写杂文名世,“文革”中也因杂文获罪。这本《宋振庭读书漫谈》是他人生最后阶段的读书心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期间,为学员开设系列讲座,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经史子集均有所涉及。
后记
《宋振庭读书漫谈》由我的孩子们编辑整理出
来了,打算送给亲友们留念。这是我们家庭的纪念
物,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录。看到它,往事历历在目

《宋振庭读书漫谈》是振庭在中央党校做的讲
座的讲稿。那是1982年底1983年初的事情了,距今
已经过去35年啦。
记得当年党校的老师请他给学员做一些有关中
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座。振庭是1981年做的胰腺癌
手术,当时人很虚弱,活动的组织者想请他又怕影
响他的身体,刚透露出一点儿意思,他马上就答应
了,我阻止也没有用。与其说是人家请他出山,不
如说是他主动请缨。
我不放心他的身体,每次讲座我都跟着去,坐
在下面听他讲。他一上讲台就来了精神,声音洪亮
,讲稿就是在家里写的简单的提纲,拿着一两纸就
上去讲。他讲的内容都是他几十年读过的书,都是
些记熟了嚼烂了存在肚子里的东西。他随心所欲地
讲历史、讲典故、讲他这一生读书的酸甜苦辣,讲
他读书中的思考、心得和经验。
他在讲座时信马由缰,讲着讲着高兴了,话题
就不知跑到哪去了,还时不时地就某些问题,尤其
是当年的一些热点和敏感的话题发表意见。凡是经
过了“文革”。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现在
读到他那时讲的东西也许会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
35年前的中国,“文革”十年的动荡刚结束,
当时经济崩溃,教育断裂,文化浩劫,是思想激烈
碰撞交锋的时代。人们痛定思痛,“反思文革”是
当时十分突出的社会现实,也是振庭自脱离管制后
一直思考探索的主要方向,为此他那个时期写了大
量的文章,做了很多的讲座。
《读书漫谈》里讲的多数是读中国书的问题,
都是一些基础的常识类的东西,他讲的内容对于当
年那些经历了文革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毕
竟是十几年没有听人讲过这些了,因此很受学员的
欢迎。小教室坐不下了,后来换了一个大些的教室
。刚开始讲的时候没有录音,有的学员提出要求才
准备了录音,但录音带也是时断时续,缺失较多。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依据留存下的部分录音和学员
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全稿在录入整理时,我的孩
子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地保存他爸爸讲座的原
汁原味,不增不减,原样不动,除了更正一些明显
的常识性错误之外,有关他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因认知和理解不足而显露的谬误则不做校正,
因为本书不仅是我们家庭的记忆和留念,也是振庭
本人读书学习的真实记录。
在整理过程中,对于留有录音的部分孩子们舍
不得删减,全部保持了当时的语气和内容,而对于
没有录音的部分就只能根据记录有多少算多少,勉
强成篇。因此读者很容易感到整个文稿有些结构失
衡、不系统、条理不清或内容跳跃。振庭一共讲了
六次,一次两个多小时。整个讲稿按讲的内容和顺
序大致分成6讲,并标注了讲座的准确时间。
振庭从小读书不多,就是一个初中生,他的文
史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他讲的内容都是些浅
显的、常识性的东西,就是这些内容也显得不严谨
、不系统、不准确,谬误也不少。他的讲座和专家
教授们讲的没法比,和现在的国学研究成果更不能
同曰而语,所以这个讲座因其专业性不强,不能当
做教材来读,只能算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一个老共
产党员的读书“漫谈”或“心得”而已。其中第五
讲,讲的是中国书画和中医中药,这两者是他一生
所爱,晚年又醉心于此,讲座时也一并讲了。
振庭1982年11月连续讲了三次以后他就开始发
烧了,我不让他再去,可他不听,又讲了一次就实
在坚持不住了,只能住院治疗了。当时党校的学员
已进入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阶段,振庭住院了也不
能讲了,所以最后两次的讲座与前四次间隔了一个
多月的时间,进入1983年年初了。
六次讲座之后,1983年5月底党校学员王鼎华采
访了他,他们谈了几次,共有十几个小时。他们谈
话的内容在振庭去世6年后,在《人物传记》杂志
1991年第4期上发表了王鼎华撰写的《宋振庭人生漫
语录》。这是振庭对他自己一生的剖析,一个将要
离世之人对其人生的倾述,是他心理真实的独白,
此次也一并附录在后,留-给我们的后代做个纪念吧
。记得振庭在去世前写了一首诗“六十三年事与非
,毁誉无凭事相违。唯物主义岂怕死,七尺冲天唱
大归。”对于大归已33年的振庭和他的后人来说,
读者对他的倾述不管是誉也好、毁也罢,都无所谓
啦。
我和振庭共同生活了四十年,我和他有共同点
也有不同点,首先我俩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自从
跟随了共产党以后,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为党为
国为人民努力奉献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这是他和
我一生的主线,在这一点上我们十分地一致。
我俩的共同点是:我和他都是优点和缺点十分
分明的人,他的长处是我的不足,我的优点又恰恰
是他的欠缺,我们俩人是如此的千差万别。大家读
读王鼎华的文章中“结发夫妻”那一章就清楚了,
振庭说的是实情。
振庭十分好学,爱读书成痴,人绝顶聪明又为
人坦诚,他认准要干的事可以不管不顾,
精彩页
第一讲 中国经典的分类及“经”部
(1982年11月2日)
机关党委组织一些同志搞文化活动,我说我可以参加一项,搞一点读书漫谈,或者叫杂谈,谈谈读书的事。主要是讲讲我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读书的经验心得。
记得毛主席在世时就多次提倡大家没事儿少打点儿扑克,不要浪费时间,多读一点儿书。他提出要读点儿哲学,读点儿历史,读点儿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等等。胡耀邦同志最近和党校中青班学员在中南海谈话时,也提到读书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干部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应多读点书,这很有必要。他说,最好每天读几千字,甚至万把字,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处的。
读书问题,无论对青年中年同志,还是对老年同志都同样重要。我们老年同志年龄大了,退到第二线、第三线了,更有时间多读点儿书了,确实应该把这事儿摆到我们老年生活的日程上来了。我们老年同志,参加革命时大多是一二十岁,在白区都没怎么念过书,虽也有念过大书的,但并不多。即使有一部分上了大学,但也是搞了学生运动了,以后到根据地参加当地的活动,有些人上过像抗大一样的学校,大家基本上是边工作边读些书。建国以后就更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了。六十年代,正是精力旺盛的好时候,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赶到结束动乱,三中全会之后,平了反,又回来工作了,心情好多了,但又到了白头发了,甚至老而残了。所以我们这一辈人“生辰八字”是命里注定了!一生读书的机会不是那么多的。
“文革”这十年,不论老中青,都没有好好地读书,误人子弟整整十年呀!这儿说点小故事,我们这回新学员入学,我们拿一百道常识题测验了一下,总的来说多数同志还不错,有的同志得了满分。但是也发现不少做领导工作的干部知识面狭窄,这是个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做各级领导工作的干部,知识面如果不相应地扩大,老是这么狭窄,跟今后的工作要求会越来越不相称。这次测验虽然大部分答对了,但也有答错的。比如像拿破仑是哪国人,有人就不知道;再比如“四大家族”是谁,有人就答“彭罗陆杨”,不知道“蒋宋孑L陈”;还有对《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有人答是马克思。我那天跟教办的人说,答马克思的应该给他三十分,因为“司马光”里面不是有一个“马”字么?他能记住这个“马”字,应该原谅,讲个笑话。
清末时,搞戊戌变法,提倡洋务运动,洋务维新派在北京搞新科举,有一个考官他出了一道题“拿破仑论”。那时还未全废八股,八股的第一步叫破题,这个破题很要紧,是八股全文的枢纽,破题破好了,下边的起承转合就好办了。有个举子是这样开始破题的,因为他不知道拿破仑是人名,他写道“夫轮之难拿也,何况破乎?”意思是说轮子本来就很难拿,何况破了,就更不好拿了。可见戊戌变法时,虽然梁启超等人介绍了美国的华盛顿、林肯,介绍了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介绍过拿破仑,但很多人是不明白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那时也是历史的转折过渡期,出这样的笑话可以理解。
最近有人问我,你退休以后想干什么?我说,如果没人找我,能让我安安静静地读点书就好了。陶潜曾有一句诗“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他所遗憾的是酒没有喝够。我说我是“平生无所恨,读书不得足”。如果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念念书,一读就读它几天几夜,我倒是最感兴趣的。每当我激动或心情不快时,如果得到一本有兴趣的书,读上几页之后,烦躁不安的情绪就过去了,比吃药都灵。
读书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马克思的女儿有一次测试他爸爸,出了十几个问题叫他回答,其中有一道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答:“啃书本。”欧洲哲学史上有个人叫培根,培根有两个,一个较早的是英国的罗吉尔·培根,我讲的这个培根是写《新工具》的作者,叫弗兰西斯·培根,他是资产阶级经验学派的祖师爷,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他第一个提出的。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