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天赋》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早年的半自传体代表作,描绘了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间,流亡青年费奥多尔·戈杜诺夫·车尔登采夫在柏林的生活,以及他文学天赋的迅速扩展。最初他写了一卷精致的回忆性诗歌,但没有引起关注;接着是一本关于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的传记,绚丽而直言不讳;最后,他产生了写作《天赋》本身的念头。本书穿梭于现实和虚构之间,蕴含大量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现状的思考,除了一则温柔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份献给整个文学传统的厚礼。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序言
《天赋》的大部分章节,是一九三五年至一九
三七年间在柏林完成的;它的最后一章一九三七年
完稿于法国的里维埃拉。《当代纪事》——一组前
社会革命党成员在巴黎创办的一家重要的流亡者杂
志——分期(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第六十三至
六十七期)刊登了该小说,但却删除了其中第四章
。该章被拒载,与书中第三章(二○四页)瓦西列
夫拒绝出版那部传记,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这是
生活发现它不得不模仿它所谴责的艺术的绝好事例
。只是在一九五二年,该小说开始创作近二十年之
后,它的完整版本才最终问世,由好心的纽约契诃
夫出版社出版。想象一下人们在俄罗斯现政权统治
下居然有可能读到《天赋》,该是何等有趣的事。
我从一九二二年起一直客居柏林,与书中的男
青年循了相同的时间轨迹;但无论这一事实,还是
我与他共有的一些爱好,诸如文学和鳞翅目昆虫学
,都不应该让读者说声“啊哈”,并且将构思者混
同于他构思的人物。我现在不是、过去也从来不是
费奥多尔·戈杜诺夫一切尔登采夫;我父亲不是中
亚地区的探险家,虽说我仍然有望将来哪天成为这
样一位探险家;我从未向济娜·梅茨求爱,也不曾
为诗人孔切耶夫或其他哪位作家担心。实际上,正
是从孔切耶夫以及另一个次要人物,即小说家弗拉
基米罗夫身上,我看出了一九二五年左右我本人的
些许印迹。
在写作此书的年月里,我在重现柏林及其侨民
聚集区时,不能像我在后来的英文小说里描写某些
环境时那样果断,那样无所顾忌。书中多处借助艺
术技巧反映了历史。费奥多尔对德国人的态度,或
许特别典型地反映了俄国流亡者对(柏林、巴黎或
布拉格的)“本地人”那种粗鲁而荒谬的蔑视。再
者,我笔下的男青年受到一个崛起的独裁政权的影
响,该政权所处的时期与小说创作同时,而不是小
说部分反映的那段历史时期。
知识分子的大量外流,形成了布尔什维克革命
最初几年普遍移居国外的侨民中如此显著的一个群
体,这在今天有如某个神秘部落的多次迁徙,它的
那些鸟形符号和月形符号,现在正被我从大漠烟尘
中逐渐发现。我们始终不为美国的知识分子所知(
他们受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认为我们只不过是些
凶恶的将军、石油巨头、拿着长柄眼镜的瘦削的贵
妇人)。那个世界如今已经消失了,布宁、阿尔达
诺夫和列米佐夫消失了。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
奇消失了,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国诗人。老一
辈的知识分子们正在相继离世。他们在最近二十年
的所谓“失去家园者”中尚未找到继承者,这些“
失去家园者”已将自己苏维埃祖国的地域观念和平
庸习气带到了国外。
《天赋》的世界目前是一个幻境,如同我的大
多数作品,有鉴于此,我能以一定程度的超然的口
吻谈论此书。这是我过去或今后的最后一部俄语小
说,它的女主人公不是济娜,而是俄罗斯文学。第
一章的线索围绕费奥多尔的诗歌展开。第二章是费
奥多尔文学进程中一次朝向普希金的突进,包括他
尝试着描述父亲的几次动物学野外考察。第三章转
向果戈理,但它真正的中心却是献给济娜的爱情诗
。费奥多尔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传》,一首十四行
诗内的一个螺旋式结构,是第四章的重点所在。最
后一章糅合了先前所有的主题,并隐约暗示了费奥
多尔梦想将来哪天写出的书:《天赋》。我不知道
书中那对年轻恋人被打发走以后,读者的思路还能
跟随多远。
众多俄罗斯天才作家加入了书中庞大而有序的
阵容,致使本书的翻译殊为不易。我的儿子德米特
里·纳博科夫完成了第一章的英译,但由于自身事
务的急迫,无法继续翻译下去。其余四章由迈克尔
·斯卡梅尔翻译。一九六一年冬天,我在瑞士的蒙
特勒认真修订了五章的所有译稿。我对每首诗歌的
译文及散见于书中的若干诗行的译文负责。卷首的
那段引语并非虚构。书中的最后一首诗则模仿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一节。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蒙特勒
导语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被誉为少数几位靠天赋写作的作家之一。本书叙述了旅居德国的俄国年轻诗人费奥多尔·戈杜诺夫·切尔登采夫为写出像《天赋》本身一样的书而奋斗的历程。作者尽展在语言和诗歌方面的深厚造诣,写客居他乡的俄罗斯文人的心境,写普希金和果戈理时代的俄罗斯文学。
本书是作者唯一一部用俄语创作的叙事风格小说,书中无处不折射作者本人的影子。了解纳博科夫其人其文,《天赋》不可错过。
精彩页
“我疯狂地爱上了鲁道夫的灵魂,”雅沙用他那充满激情的、新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我爱它的比例均衡,它的健康及它对活在世上表现出的喜悦。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完全裸露、太阳晒黑的柔软的灵魂,它对所有事物都做出一种反应,穿过人生,犹如一位自信的女人掠过舞池一般。我只能以最复杂、最抽象的方式,相形之下,康德、黑格尔如同儿戏,想象我将经历的心醉神迷的狂热,只要……只要什么来着?我能拿他的灵魂怎么办?这正是置我于死地的东西——这种对某种最神秘的工具的渴望(因此阿尔布雷希特·科赫渴望狂人世界里的‘金色的逻辑’)。每当我与他独处时,我血液翻腾,双手像学校女生的手一样变得冰凉。他知道这点,他开始厌恶我,而且不掩饰自己的反感。我狂热地爱上他的灵魂——犹如爱上月亮一样徒劳。”
鲁道夫的拘谨尚可理解,但你如果仔细审视此事,便会觉得雅沙的冲动或许并没有违背常理,他的激情毕竟与俄罗斯上世纪中叶许多年轻人的激情极为相似。他们快活得颤抖。每当雅沙扬起柔软光洁的睫毛,他那眉毛苍白的老师,一位未来的领袖,未来的殉道士,将转身朝向他。倘若鲁道夫算得上一位地地道道的教师,一位殉道士,抑或一位领袖,我会否认从雅沙身上看到了难以矫正的偏差。鲁道夫的真实身份,所谓的德国大学生,一名德国的“正常青年”,以及他在一定程度上属意晦涩诗歌、蹩脚音乐和畸形艺术——并不影响他身上那种令雅沙痴迷或者觉得令他痴迷的东西。
作为由一名教授的令人尊敬的傻瓜儿子与一名公务员的女儿所生的儿子,鲁道夫生长在优越的资产阶级环境里,在状若教堂的餐具柜和呈休眠状态的书脊之间。他本性敦厚,虽说并不和善;善于交际,却有些轻浮;容易冲动,同时又工于心计。他确凿无疑地爱上了奥莉娅,在跟她和雅沙骑车在黑树林里漫游之后。那次旅行,如他在事后讨论时所表白的那样,“开拓了我们三人的眼界”。他在最低层次上烦躁地、质朴地爱上了她,但却遭到了她的严词拒绝,这种拒绝随即变得更加生硬,因为这个倦慵懒散、一味攫取、孤僻任性的姑娘,接下来(在同样的杉树林里、紧傍那个同样圆而黑的小湖)“意识到她已倾心迷恋”雅沙,而雅沙由此感到的压抑,实不下于鲁道夫因为雅沙的炽热情欲以及奥莉娅因为鲁道夫的炽热情欲而生出的烦恼。于是,他们感情的几何关系遂告完整,令人想起法国十八世纪戏剧家笔下人物之间传统且略显神秘的互相联系,X爱上Y,Y爱上Z。
到了冬天,他们结交的第二个冬天,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处境。整整一冬,他们都在深入思考这种关系的无望。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正常:雅沙孜孜不倦地读书;鲁道夫打曲棍球,娴熟地将球快速击过冰面;奥莉娅学习艺术史(它联系时代背景发出的声响——如同所涉及的整个戏剧性事件一样——酷似一个过于独特,以致走调的音符)。而在内里,一种隐伏的、折磨人的煎熬正渐露端倪,这几个不幸的年轻人刚刚开始从他们的三重折磨中觅得些许乐趣,它就变成令人忧惧的祸端。
长期以来,他们遵循一种彼此达成的默契(每个人无耻地、绝望地了解另外两人的一切),每当三人待在一起时,他们避而不提自己的感情。但只要缺了哪一位,另两位将不可避免地谈及他或她的激情与苦难。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在柏林的一家火车站的饭店里度过新年除夕——兴许由于时间装备在火车站尤其引人注目的缘故,然后,他们耷拉着脑袋,走过节日凄冷的街上堆积的五颜六色的雪泥。鲁道夫颇具讽刺意味地提议为他们友谊的显露而干杯。打那以来,他们起初措辞谨慎,继而带着毫不掩饰的狂喜,共同谈论三人全部在场时自己的感受。正是在那时,三角形开始了对圆周的侵蚀。
P42-4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