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国燕 |
出版社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袁国燕,笔名燕窝。陕西省委宣传部“百优计划”创作人才,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西安市碑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研究员。出版长篇小说《亲爱》、人物传记《珍民珍迹一书法家雷珍民的艺术人生》、散文集《亲密有间》《尘埃花开》等,作品被新西兰《乡音》报、《意林》等国内外知名纸媒转载,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陕西省五一文艺奖。 后记 把今天告诉未来 为时代立传,是一个作家的本能。 我无法对这个举全国之力、旗风猎猎的精准扶 贫壮举无动于衷,我无法对2020这个历史节点不敏 感、不向往。但离开农村已经很多年,从事的工作 也与扶贫毫不相干,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一个 隔岸观火者。 2015年起,我跟随省作协组织的陕西作家精准 扶贫采风活动,走遍大巴山区。其间,又和做公益 的朋友,跑到佛坪县探望深山里的学生。这几趟行 程,把我带入一座又一座村庄深处,与贫困短兵相 接,与淳朴握手言欢。 那些坚守在大山褶皱里的干部和村民,坚信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信土地会给予和汗水对等 的价值。他们的生活之小,心海之大,像河流中一 条条闪烁的银链,照亮了山川,也照亮了我。 忽然意识到,呆在办公室、书斋里的自己,是 那样的单薄和苍白。 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从原计划的小说上“ 移情”,奔赴精准扶贫现场,直面冲击,洗礼心灵 ,不作、不秀,老老实实呈现这个时代的奔腾。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自己出了一 个多么大的难题。 写好长篇非虚构,就得抡起真实的锤子,砸出 一束束灿烂的火花,那需要多大的力气啊,劲还不 能乱使,得把握好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人物、 故事、地貌、民俗,都要用腿去跑,用心去感知, 用情去浸润。我尽管有不少采访经历,也有散文、 长篇小说和传记的锤炼,但是,要让扶贫这个宏大 命题的锤子落地,并且砸出火花,仍然是一个不小 的考验。 我做了很多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纪实文学写法 的“功课”。怎样才能把固态化的政策战略、客观 数据和液态、气态化的个体抒情、民俗风情拌匀、 消化,并像蚕吐丝一样分娩出来?怎样用思想的火 光,切开叙述的表层,赋予文字精气神,让琐碎也 生出张力?这一个个问号,让我绷得紧紧的。 每每上路了,还在忐忑:切入的角度,人物的 选择,地域的特点,脱贫的途径,能不能一次找准 ,会不会有独到的发现? 跳出创作舒适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更是创 作的破茧。我打开浑身的每一个细胞,在采访中发 现,在写作中求索,在尝试中进步。越难越写,越 战越勇,最后发现,自己竟然充满了开掘的热望。 在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现场,我接触了许多产 业带头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协会会长、贫困 村民……这些人,没有刻意的选择,都是遇。走一 个地方,遇一批人,听一些事,和一个一个人萍水 相逢又挥手告别,然后把一次一次初见,一颗一颗 的初心,变成笔下的文字。 书里写到的人,看似随意,其实都经过了精心 过滤。 我选择人物有一个内在的标准:含心量。他们 的引领,创新,践行,辛劳,必须缘于内心的爱。 他们必须感染、触动、医治了我。他们身上,必须 有与贫穷抗衡、与时代唱和的力量。 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我一边恶补人文 知识的空白,一边探人村庄的深处,勘探大地的斑 斓、人心的丰沛,追寻从贫瘠走向富饶的脚印。我 力图做到,现场感受、个人观察、思考梳理,以及 地域风情、人文历史渗透交织。空间的宽阔感、历 史的纵深感、维度的丰富感,都是我所追求的。我 还企图拨开新闻的繁荣,探入一个一个灵魂,点燃 人与时代缠绕的火芯。 为了写出作品的“景别”,我从陕南最南,到 陕北最北,跨关中之中,纵贯南北,兼顾东西,行 程两千多公里。一次次从大西安走到小山村,又从 小山村回到大西安。一场场城与村的恋爱,让我期 待又焦虑。每次在村庄怀了心灵的孕,回到城就赶 紧生出来。现在,书稿完成了,但不知怎的,我常 常在霓虹灿灿、人潮汹涌的街头,想起那些遥远的 小山村。 有一次,从丹凤县武关镇阳阴村回到家,已是 深夜,糊里糊涂地睡下,第二天一睁眼,习惯性地 往窗外看去,对面小区的灰色高楼,阻断了我的视 线,心里顿时一紧:那如屏的青山呢?好一阵子才 回过神来:那坚守的村干部、劳作的村民、寄宿的 孩子们,已远成了远方。眼前的钢筋水泥“山”, 像一个热烈的熔炉,理所当然地吸附了我。 那个早晨,我怅然了很久,终于释怀:青山和 水泥山,不都是家园吗?前者正在走出,后者正在 回归,这个世界始终律动着天道地坤。 两年的“走村”,我留给山村的印象是邋遢的 ,不穿裙子、不化妆,再烈的太阳也不打洋伞,不 戴墨镜。和村民拉话不亮录音笔,不拿本子记。我 用目光和对方交流,用素面和对方交往,用心灵和 对方交谈,我得让对方视我为邻家人,而不是大城 市的人。 于是,常常趁上厕所的时候,赶紧把要点记在 本子上。我的记忆力、观察力、沟通力,就这样被 一点一点逼升。渐渐地,竟忘记了写作任务,内心 清澈无比。那些天,想到深入、融入这些词,竟然 觉得有些“隔”,我要的是扎入、植入,生根的, 有泥土味的。 “上帝创造了村庄,人类创造了城市”,村庄 用神赋予它与生俱来的魔力,吸附了我。魔力是前 世的,更是今生的。每一座村 目录 序章:2020的脚步 上部 陕北之北 第一站 府谷底气 一、小康的模样 二、特有名词 三、寻贫者不遇 四、墙头风景独好 五、王家墩见闻 第二站 吴堡筋骨 一、好事多磨 二、古村里的创业史 三、幸福敲门之后 四、她们仨 五、一帘幽梦 六、挂面的好时代 七、我想和黄河呆一呆 中部 关中之中 第三站 周至道德 一、苍峪气质 二、收成 三、向日葵的初心 四、富根 五、普通与普照 第四站 淳化魅力 一、淳德化民 二、庄子村与白马庄园 三、咀头村的葡萄熟了 四、石桥有“桥 第五站 自水温度 一、朝圣 二、古村告白 三、系得住的乡愁 四、八块五 下部 陕南之南 第六站 佛坪溯源 一、佛坪有佛 二、鸡鸣长坝 三、菇香天下 四、“魔王佛心 第七站 岚皋烛光 一、蜡烛山下 二、四季诗女 三、担当部长 四、南宫君 五、爱心茶人 第八站 镇坪浓情 一、印象镇坪 二、妈妈针线包 三、我在镇坪有块田 四、爷爷家的老蜂蜜 第九站 丹凤朝阳 一、阳阴村的艳阳天 二、马乔和他的村庄 三、星星点灯 四、蚊子先生 五、大山碎事 后记 把今天告诉未来 精彩页 这个问题,之前从没有想过。当我听说有挂面宴的时候,充满了好奇和遐想。饺子宴、豆腐宴、鱼肉宴,常常会别出心裁,吃出惊喜,这挂面宴,还会玩出什么花样呢。 幸运的是,第二天,高家塄村接待三桌客人,点明要吃挂面宴,我心窃喜。用餐地点就在村支书张斌家。我早早就去现场观摩。大厨是四十七岁的村主任张建停,还有三位村里的妇女给他当助手。在宽敞的厨房里,他们煮、烹、炸、炒、煎、烙,十八般武艺,让挂面一次次张扬了它的美好。 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在这间热气腾腾的厨房里,让我又一次惊叹。挂面宴,在巧妙创意的搭配里,在水、油的交媾里,在人对火候的把握里,极尽了挂面的千姿百态。 我特意请教了油炸挂面的做法。好客的大厨说:不难,你先看,回去慢慢试。他一边讲,一边示范。原来是将挂面煮好后捞出,一团一团打成卷,放人冰箱冷冻,待形状固定后,直接氽人油锅,上色后迅速捞出,滤一下油,然后人盘。 洁白的瓷盘里,淡黄酥脆的挂面卷丝丝缕缕团在一起,像一朵朵盛开的金菊。往嘴里塞的时候,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花。 很快,桌面聚来十几个盘子,五颜六色,每一盘,都呈现着一份创意:肉炒挂面头、清炒菠菜挂面、凉拌苦菜挂面、铁锅焖挂面、酸汤淹挂面……吃法既家常,又奇葩。 谁知盘中餐,丝丝皆辛苦。无论十八变,还是七十二变,有新意,更有心意。 我最馋的是那盘酥脆的挂面烤饼,挂面裹在吹弹即破的一层酥皮里,被切成精致的菱形小块,远看像糕点,走近了就会看到嵌在酥皮下的葱圈和火腿丁,粉红和翠绿相映,方圆相形,似露非露。还没入口,舌尖已湿润,牙齿似乎已经与那层酥面碰出了咀嚼的脆响。 舌尖跳动,味蕾开花。 挂面是产品,挂面宴便是极品,极尽了挂面的价值和风情。 一起吃挂面宴的几桌客人,来自天南海北。他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像我一样,不可避免地恋上了这普通的挂面。不知谁打头说:我要带些回去。其余人纷纷解囊,你一盒,我一盒。我想,打动他们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健康长寿、生命长久的寓意吧。 而这样的美好,竟然可以原封不动带走。挂面抵达哪里,这方山水和人的神韵就氤氲在哪里。 采访中,接到吴堡县贺建湘县长的电话,他叮嘱我,一定要多走访几家村民,一定要吃一吃“活抓”挂面。当“活抓”两字从电话那边传来,我的脑海里一下就跃起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蹦着,跳着,渐渐幻化成一根根有弹性、有活力的面条。酸辣鲜香的美味,涌向舌尖,胃开始蠕动,我饿了。 第二天上午,我早早窜到张斌家,一边看着张斌媳妇盘条、上面,一边期待着吃活抓挂面。终于等到“出面”,只见张斌妻子举着杆子把面条挂出来,抻好,待那千丝万缕的长面丝刚成形,立即抓上一把,丢到沸腾的锅里,翻滚一两分钟,出锅,盛一勺清汤,撒上切碎的葱沫、香菜、西红柿、柞檬,再埋进一个荷包蛋端上桌。只见清亮油汪的汤汁里,面条舒展,红漂绿浮,香气四溢。 这香气,浓烈而又温适,自与别处不同,因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一种调料——柞檬(吴堡话的音译)。我初识它的时候,不知道那两个字怎么写。后来看到它生长的样子,像一根根孤独的韭菜,中间高擎着韭花一样的茎。茎上顶着伞状的花苞,开着浅紫的小碎花。当地村民告诉我,柞檬不同韭菜,它只有花可食用。 我捏起一朵柞檬花,凑近鼻子,立即闻到一种颤动舌尖的鲜香。这细碎不起眼的花,它的绽放,不是为了美,不是为了结果,只是为接纳这方水土的精华。怪不得,赢得了“挂面伴侣”的美名呢。 仔细品味“活抓”挂面,多了分酥软,却不失筋爽本色。活抓,其实就是晾晒之前的面丝,还没有经过风与光的塑造,抓得就是面丝刚刚形成的初态。看来,真像贺县长说的,离开高家塄这个挂面制作现场,是吃不上的,外面更无法买到。 我吃得满头大汗。想起古人的一句话,食色,性也。此刻,应改上两个字,食面,鲜也。 P63-64 导语 袁国燕著的《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是一部精准扶贫题材的长篇走访作品。写出了关注一个时代、一群典型人物的好作品,辐射了时代的力量,弹拨了新时代的心灵之弦,奏响了小康路上的铿锵足音。从不同地域、不同视角讲述人与贫穷抗衡的故事、与时代唱和的力量。既关注社会肌理,也关注个体心灵,有温度、有心跳、有血有肉地讲述了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 序言 一个真诚的作家 与袁国燕见过很多次,但交流并不多。这女子 话少,文气、安静。后来看了她的书,才知道,她 把话都说在了文章里。她的文字像泉水一样清新, 现在依然清新,却变成了不可小觑的能量水。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散文作家,不想近几年修 炼成了多面手,和克敬合作,给雷珍民先生写长篇 传记,去年不声不响出了部长篇小说,今年又完成 了这部精准扶贫题材的长篇非虚构。以前只知这女 子勤奋,能吃写作的苦,能安坐文学的冷板凳,现 在又发现她骨子里有自我挑战的张力,自我突破的 气质和气象。 非虚构类写作最难掌握的是度,要么太实,要 么“漂”着。袁国燕很好地杂糅了两者,写得灵动 ,丰沛,沉实,有弹力。像蒸馒头,面粉与发酵粉 配比恰当了,醒面时间够了,面揉到了,形捏得漂 亮了,就能蒸一锅好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件事情中国人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一件是强有力的反腐,另一件就是强有 力的消除贫困。这两件事情顺民情,合人心,必定 载入史册。当下,我们党正在打这场精准扶贫的攻 坚战,袁国燕无疑也是一个战士,她以一个作家的 方式参与、见证,思考、记录,自觉充当了时代的 眼睛,把在精准扶贫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孵化成 了精神的产物,时代的礼物。 古人有个成语说得好:见微知著。袁国燕正是 通过精心挑选村庄样本,切入社会肌理,捕捉个体 心灵,来进行扶贫叙事,辐射时代精神的。她的表 达具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感性,也不乏理性思考和 独特发现。陕西精准扶贫的实招和真效,让这部作 品生出了血脉,有了心跳,更有了撑起来的筋骨。 她和村庄的亲近、亲密,让这部作品具有现场感、 现实性、现代味。 作家都是在自卑与自信的拉锯战中,不忘初心 ,不断前行。无论能走多远,能遇到啥,都应该用 最大的真诚,用最大的热情来表现中国社会,并能 在宽度、广度、高度上有所突破。用这一标准衡量 袁国燕笔下的时代纪录,自有动人的力量。 社会是火山口,创作是火山口,时代更是火山 口。看上去寂静,然而,它是活的,内里一直在汹 涌,在突奔,随时都会有新的喷发。我期待,袁国 燕下一次的喷发。 内容推荐 《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精选陕西九个县的古村和精准扶贫示范区作为样本,通过作者袁国燕纵贯陕北、关中、陕南的实地探访,讲述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与贫穷抗争的故事,汇聚人与时代唱和的力量,呈现大时代下小乡村的命运图景,既探访了九个村庄的脱贫史,讲述了一群典型人物的致富梦,又描绘了一幅三秦大地精准扶贫的全景图。 全书示范了非虚构文体的丰富性——集采访、思考、评论、人文于一体,关注社会肌理,开掘个体心灵,具有现场感、现实性、现代味。以空间宽阔感、历史纵深度、维度丰富性弹拨新时代的思想之弦,是一部集结地域特色、陕西气质、中国精神的奋斗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