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著的科幻小说《城市与群星》讲述了:
在人类建造的所有城市中,没有一座可以与迪阿斯巴相比。
相传,人类曾拥有统治群星的力量,是强大的入侵者将人类赶回了最后的避难所——迪阿斯巴。
亿万年来,在牢不可破的穹顶的庇护下,迪阿斯巴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相隔绝,几乎毫无变化。
然而,在这亘古不变的城市里,一个“异数”诞生了,他就是阿尔文。
仿佛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阿尔文将打破迪阿斯巴的陈腐与自闭,揭开被时光和谎言淹没的人类与群星的秘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与群星(精)/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阿瑟·克拉克 |
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阿瑟·克拉克著的科幻小说《城市与群星》讲述了: 在人类建造的所有城市中,没有一座可以与迪阿斯巴相比。 相传,人类曾拥有统治群星的力量,是强大的入侵者将人类赶回了最后的避难所——迪阿斯巴。 亿万年来,在牢不可破的穹顶的庇护下,迪阿斯巴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相隔绝,几乎毫无变化。 然而,在这亘古不变的城市里,一个“异数”诞生了,他就是阿尔文。 仿佛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阿尔文将打破迪阿斯巴的陈腐与自闭,揭开被时光和谎言淹没的人类与群星的秘密…… 作者简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1917—2008),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破1亿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至高奖项。1986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生成就奖——大师奖。 克拉克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退役后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学士学位。同时,他也被称为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他曾经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地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硬科幻”,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并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与罗摩相会》就是克拉克这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他初次同时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 目录 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后记 序言 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读者,就很可能已经读过阿 瑟·克拉克,因为他是世界科幻最具影响力的三巨 头之一;即使你很少看科幻小说,你也可能会“认 识”这位英国科学家,因为他是全球卫星通信理论 的奠基人。当你使用手机或收看卫星电视时,应该 对这位技术创想家心怀敬意。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获 得了三次雨果奖、三次星云奖,于1986年被美国科 幻与奇幻作家协会(SFWA)授予了终生成就奖—— 大师奖。在世界科幻史中,只有罗伯特·海因莱因 和艾萨克·阿西莫夫能与其比肩。 1917年12月16日,克拉克出生在英国萨默塞特 郡的迈因赫德镇。他从小就喜欢阅读美国科幻杂志 ,沉溺于对未来的神奇幻想之中。但是在中学毕业 后,由于无法支付上大学的费用,他只好在伦敦教 育委员会负责养老金的部门中担任审计员。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从事与雷 达技术相关的工作。 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即1945年,他在《 无线电世界》(Wireless World)杂志十月号上发 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 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提供全球范围的 无线电覆盖吗?》(Extra-Terrestrial Relays, Can Rocket Staff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该论文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 性,为日后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 础。战后,克拉克到伦敦的国王大学攻读物理学和 数学,1948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1946年,克拉克在《惊奇科幻故事》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杂志上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援救队》(Rescue Party)。在进 行写作的同时,他还担任了《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杂志的助理编辑。1951年,克拉克出 版了他两部科幻长篇《太空序曲》(Prelude to Space)和《火星之砂》(The Sand of Mars), 成为一名全职作家。克拉克的早期小说深受英国早 期科幻代表人物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影响,充满 了利用科学知识探索开发太阳系的乐观主义情绪。 1951年,克拉克为BBC(英国广播公司)创作了 短篇小说《岗哨》(The Sentinel)。尽管该作品 最后并没有被采用,但它却深刻地改变了克拉克的 作家生涯。因为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2001: 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ayssey,1968)便 是以《岗哨》为蓝本写成的,而且从此之后,克拉 克的小说中开始出现神秘主义元素,并将背景放在 宏大的宇宙之中,讲述的大都是技术高度发达却又 充满偏见的人类在遭遇了更高级的外星智慧生物后 的故事。在这类小说的代表作《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1953)、《城市与群星》( 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6),以及“太空漫 游系列”(2001 Series)和“拉玛系列”(Rama Series)中,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遭遇最终促使人 类“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童年的终结》是克拉克第一部堪称经典的科 幻小说。小说开始的场面,即外星人的太空飞船突 然降临人类各大主要城市,曾先后被多部影视剧借 鉴,比如著名的《独立日》。而在风靡世界的即时 战略游戏《星际争霸》中,虫族(Zerg)也与小说 中的外星人颇为相似:它们都拥有“母巢”(hive mind)式的集群意志,而虫族的宿主的名 字“overlord”甚至就是直接照搬小说中外星人的 称谓。在1988年《轨迹》(Locus)杂志读者投票奖 中,《童年的终结》位列“永恒经典”(All-Time Best)排行榜第三位,其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城市与群星》描绘了一座与外部世界完全隔 绝的宇宙城市,亿万年的时光流逝,城市居民已经 忘却了城市穹顶外灿烂的星光。英国《星期日泰晤 士报》称其为“描写远未来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在1961年的《月海沉船》(A Fall of Moondust)中,克拉克的目光重新回到了太阳系, 它讲述了月球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场灾难。一 艘满载游客的游轮在由尘埃构成的月“海”中沉没 ,由于月尘有着独特的物理特性,加之月球没有大 气,一场太阳系瞩目的救援行动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说《月海沉船》 是克拉克最好的一本书。笔者对此并不认同,笔者 认为克拉克最好的五本书当数《天堂的喷泉》《与 拉玛相会》《2001:太空漫游》《童年的终结》和 《城市与群星》,但无法否认,《月海沉船》有其 独特的魅力。 1968年,《2001:太空漫游》出版。这部史诗 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 、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 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影片一经公映便 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迅 速提高。它吸引、激励、启发了整整一代人,而这 部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剧本、 最佳艺术指导等多项提名,并赢得了最佳视觉效果 奖。 凭《2001:太空漫游》名声大噪之后,克拉克 经常以评论家的身份出现,讲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状与前景。1968年~1970年,克拉克在哥伦比亚广 播公司电视部主持了关于“阿波罗”11号、12号和 15号的节目;1980年,克拉克开始写作并主持十三 集国际电视系列片《阿瑟·C.克拉克的神秘世界》 和《阿瑟·C.克拉克的奇异力量》,这两部电视系 列片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在世界各国播出。 1972年,《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Kama)出版,旋即将几乎所有的科幻奖项收入囊中 ,成为克拉克最受欢迎的小说。随后,它被扩展为 一个独立的系列,与“太空漫游”系列并驾齐驱, 成为克拉克晚年创作的核心。 1979年,克拉克创作了另一部代表作《天堂的 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在这部 小说中,他构想出了一种新技术——“太空升降机 ”(space elevator)。克拉克预言,这一技术将 来必定会取代航天飞机,从而超越他以前做出的关 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设想,成为新的传奇。 1986年,克拉克出资创建了“阿瑟·C.克拉克 奖”,每年评奖一次,以奖励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 国科幻小说。 从1956年起,克拉克便移居到斯里兰卡居住。 1988年,克拉克不幸罹患后小儿麻痹症候群,从此 只能靠轮椅生活,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进入21世纪 之后,步入耄耋之年的克拉克又与英国新锐科幻领 军人物斯蒂芬·巴克斯特合写了三部小说。 总的来说,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以出色的科学预 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 著称,光明的前景和成就往往同怀疑和自我反省并 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 考。 除科幻小说外,克拉克在科学写作方面也硕果 累累。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克拉克在 科普方面的贡献,授予了他卡林加奖。1969年,克 拉克荣获华盛顿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科学作品奖。 1994年,克拉克因其在1945年提出的有关全球卫星 通信的贡献而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00年5月26日 ,克拉克在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爵位两年之后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被授予“爵士奖”。克拉 克的名字甚至被用于命名一颗小行星和一种在澳大 利亚发现的角龙。此外,克拉克还是多个国家的科 学和文学协会的会员,并被多所大学授予科学和文 学博士学位。2008年3月25日,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家中去世,享年90岁。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 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定律”。 定律一: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如果他 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几乎肯定是正确的;如果 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错误的。 定律二: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弄清什么是可能的 ,什么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两者的分界 线,进入不可能的领域。 定律三:任何技术,只要足够高深,都无法与 魔法区分开来。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分,但也包含 很强的真理成分,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时常 参考的规范和准则。 纵观阿瑟·克拉克的一生,他当之无愧地是世 界科幻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作品也将永远是 所有科幻爱好者必读的绝对经典。 导语 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险阻,人类的征途终将是星辰大海。人类在外星文明打压下,蛰伏于地底千万年之后,终于爬出洞穴,迈向群星。 阿瑟·克拉克著的科幻小说《城市与群星》描绘了一座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宇宙城市,亿万年的时光流逝,城市居民已经忘却了城市穹顶外灿烂的星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其为“描写远未来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克拉克笔下,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壮丽蓝图间接催生了《三体》诞生。 后记 读过我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不让夜幕降落》 的读者将会看出,在现在这部作品中,我采用了一 些相同的素材。为此,我要作几句说明。 《不让夜幕降落》自1937年开始动笔,经过四 五次易稿后,于1946年完成,由于种种作者无法控 制的原因,其出版拖到了几年之后。虽然此书颇受 读者好评,但它存在着处女作所具有的大部分缺点 ,我从一开始就对它不满意,而我的不满与年俱增 。再者,在此书问世以来的二十年里,科学的进步 使书中许多观点变得幼稚可笑,科技所展示的种种 前景及可能性,是构思此书时完全无法想象的。特 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某些发展,将引起人类生活方 式的革命,这种革命甚至要比原子能业已引起的革 命更加深刻。我希望把这些发展,纳入我试图写出 、但一直未能取得成功的作品中去。 从英国经海路去澳大利亚的旅行,给了我一个 抓紧做好这项未竞工作的机会。我是在即将动身去 大堡礁前完成这项工作的。知道自己将要潜入水中 ,在驯良程度令人怀疑的鲨鱼群中度过几个月,这 对我下决心动笔也是一个促动。约翰逊博士说过, 能使一个男人定下心来的事情莫过于知道自己第二 天早上要被吊死。这话说得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但就我而言,我可以确定:这本书之所以在那个特 定的时间完成,在心头盘旋了将近二十年的那个幽 灵之所以最终被驱除,其主要原因,就是我想到一 去大堡礁可能就回不来了。 本书中有四分之一的内容在《不让夜幕降落》 中出现过,但我相信,即使读过那本书的读者也会 发现,实际上这是一部崭新的小说。如若不然,我 至少希望他们会同意:作者有权进行再思考。我向 他们承诺,这是我就处于地球漫长黄昏之中的不死 之城迪阿斯巴所说的最后的话。 阿瑟·克拉克 1954年9月(伦敦) 1955年3月(悉尼)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 游》的拙劣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 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电影《降临》原著作者特德·姜 阿瑟·克拉克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科幻小说家 。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 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张开双手。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克拉克在《城市与群星》中完成了科幻文学的 一次伟大的概念性突破。 ——《科幻百科辞典》 精彩页 走道仍然向上斜,到一百英尺处拐过一个直角,他们实际上是在沿着一条数千英尺深的竖直井道爬升,但他们并没有感到不安,因为极化场不可能失效。 现在,走道又折过一个直角。地板的运动不知不觉放慢了,直至在一个长长的镶着镜子的大厅的一端停了下来,阿尔文知道,在这儿要催促阿莉丝特拉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某些自夏娃以来留存至今未能改变的女性特征,更因为这里的魅力无人能够抗拒。据阿尔文所知,迪阿斯巴其他地方,没有一处能与此处相媲美。出于那位艺术家的突发奇想,只有少数几面镜子是映现景物的真实面貌的——阿尔文确信,就连这些镜子也不是固定的——而在其余的镜子中,你所看到的是自己正在变化无穷、颇不真实的环境之中散步。 在镜子后面的世界里,有时候有人走来走去,阿尔文不止一次看到自己所认识的脸孔。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看见的并不是他在此生所认识的朋友,他是通过那位未知艺术家的心在看过去,观望行走在今世的那些人的前生。他又想到了自己的特异性——无论他在这些变换着的景物前等上多久,他都永远不会看到自己的前世。 “你知道我们在哪儿么?”他们欣赏完镜子之后,阿尔文问阿莉丝特拉。阿莉丝特拉摇摇头,“我想是接近城市边缘的某个地方,”她漫不经心地回答,“我们好像走了很远的路,可我不知道有多远。” “我们在洛伦尼堡,”阿尔文答道,“这是迪阿斯巴的最高点之一。来,我带你去看。”他抓住阿莉丝特拉的手,领她出了大厅。这地方没有眼睛能看得见的出口,但在很多地方,地板上的图案显示出这里是外廊。 当一个人在这些地方走近镜子时,镜中就会出现一道发光的拱门,似乎走进去就能进入另一条走廊。阿莉斯特拉被七拐八弯搞晕了头,压根儿不知道走到了哪里。最后,他们进入了一条笔直的长隧道,隧道里不停地刮着冷风。这条隧道水平延伸,放眼望去,两头都有几百英尺长,远端各为一个光亮的小圆圈。 “我不喜欢这个地方,”阿莉丝特拉抱怨道,“这儿冷。”她或许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冷,阿尔文觉得有点歉疚。他该提醒她带件披风——带件好的,因为迪阿斯巴的所有衣服纯粹是装饰,没法用来御寒。 由于她的不舒服完全是他造成的,所以他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披风递了过去。此举丝毫不是献殷勤——两性彻底平等由来已久,献殷勤之类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要是事情调个个儿,阿莉丝特拉也会把自己的披风给阿尔文,而他也会像她那样坦然接受。 顺风而行倒也爽快,他们很快就到了隧道尽头。一道布满大孔的石墙阻止了他们继续往前走,这一受阻适逢其时,因为他们已经站在虚无的边缘了。石墙是巨大通气管的末端,通气管开在城堡陡面上,他们下面直落而下至少有一千英尺。他们处于高高的城市外防御墙之上,迪阿斯巴铺展在他们下方。在他们的世界里,能够看到这一景象的人寥寥无几。 这一景象与阿尔文在公园中心所见景象的角度大相径庭。他可以俯瞰那些由石头和金属构成的一圈圈建筑,朝着城市中心下沉。极目远眺,他可以看到远处的田野和树木,以及那条永远不变的环形河。更远处,迪阿斯巴那些较为偏远的堡垒又向着天空爬升。 在他身边,阿莉丝特拉也高兴地分享着这片景色,但并不惊奇。 她以前从别的地方无数次看过这座城市,那些地方几乎是同样占据有利位置的制高点——而且还要舒服得多。 “那是我们的世界——所有这一切,”阿尔文说,“现在我想要让你看些别的。”他转身离开格栅墙,开始朝隧道远端那个遥远的光圈走去。他身上衣衫单薄,吹来的风很冷,但是当他迎着气流向前走时,他对身体的不适并不在意。 他走了一小段,才意识到阿莉丝特拉并不想跟上来。她就站在那里观望,那件借给她的披风在风中飘拂,一只手举向脸庞。阿尔文看见她嘴唇在动,但听不到她的话。他回头看她,只见她起先面带惊愕,接着便半是怜悯半是不耐烦。杰塞拉克所言极是。她无法跟随他。她已经知道那个遥远光圈的含意了,风就是从那个光圈不断向迪阿斯巴里面吹送的。阿莉丝特拉身后是那个已知世界,充满了神奇的技术但绝无新意,就像一个华丽而封闭的球,顺着时间长河往下漂流。在前面,离开她不到几步路的距离,就是空茫的荒野——那个沙漠世界——入侵者的世界。 阿尔文回到她身边时,发觉她正在颤抖,大吃了一惊。“你为什么害怕?”他问,“我们仍然是安全的,这儿是迪阿斯巴。你已经看过了迪阿斯巴,迪阿斯巴外面是什么样,你也应该看看。” 阿莉丝特拉瞪眼看着他,仿佛他是个怪物。用她的标准来看,他确实是怪物。 P30-3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