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昆明的雨/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昆明的雨》选择了汪曾祺富有代表性的三十篇散文。作品有对世间万物的描摹,有对往事故人的回忆,有对现世生活的思考。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爱,使得汪曾祺的文字无论是记叙、描写、议论或是抒情,都洋溢着自然随性、冲淡平和的气息;而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又使他能涉笔成趣,处处显现睿智与幽默。品读汪曾祺的散文,你定会被他所描绘的诗意人间所深深吸引。 目录 人间草木 我的家乡 花园 昆明的雨 翠湖心影 关于葡萄 夏天 夏天的昆虫 北京的秋花 冬天 天山行色 皖南一到 水流云在 自报家门 多年父子成兄弟 七载云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 自得其乐 胡同文化——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 读廉价书 寻常茶话 自得其乐 故乡的食物 宋朝人的吃喝 吃食和文学 四方食事 昆明菜 豆腐 韭菜花 阅读测评 阅读拓展 序言 曹文轩 “新课标”以及根据“新课标”编定的国家统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语文学习 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是:其他一些 学科的学习有可能在课堂上就得以完成,而对于语 文学科来说,课堂学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甚 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的完成须有广泛 而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做保证——如果没有这一保证 ,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我在有关语文 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课堂并非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所在,语文课堂的空间 并非只是教室;语文课本是一座山头,若要攻克这 座山头,就必须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而这里所说 的其他山头,就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一本一本书 就是一座一座山头,这些山头屯兵百万,只有调集 这些力量,语文课本这座山头才可被攻克。一旦涉 及语文,语文老师眼前的情景永远应当是:一本语 文课本,是由若干其他书重重包围着的。一个语文 老师倘若只是看到一本语文教材,以为这本语文教 材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那么,要让学生从真正意 义上学好语文,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有些很有经验 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一种看似有点极端的做法,用 很短的时间一气完成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而将其 余时间交给学生,全部用于课外阅读,大概也就是 基于这一理念。 关于这一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加之深 入的理性论证,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 问题是:这所谓的课外阅读,究竟阅读什么样的书 ?又怎样进行阅读?在形成“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 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这一共识之后,摆在语 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 让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有关部门,只能确定基本的阅读方向,大致划 定一个阅读框架,对阅读何种作品给出一个关于品 质的界定,却是无法细化,开出一份地道的足可以 供一个学生大量阅读的大书单来的。若要拿出这样 一份大书单,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既可以让 他们阅读到最值得阅读的作品,又可避免因阅读的 高度雷同化而导致知识和思维高度雷同化现象的发 生,则需要动用读书界、语文教育界、文学界、出 版界等领域和行业的联合力量。一向有着清晰领先 的思维、宏大而又科学的出版理念,并有强大行动 力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地组织了各领域的力量 ,在一份本就经过时间考验的书单基础上,邀请一 流的专家学者、作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 、阅读推广人,根据“新课标”所确定的阅读任务 、阅读方向和阅读梯度,给出了一份高水准的阅读 书单,并已开始按照这一书单有步骤地出版。 这些年,我们国家上上下下沉思阅读与国家民 族强盛之关系,国家将阅读的意义上升到从未有过 的高度,无数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阅读推广人四处奔 走游说,并引领人们如何阅读,有关阅读的重大意 义已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广大中小学的课外阅 读已经形成气候,并开始常态化,所谓“书香校园 ”已比比皆是。现在的问题是:阅读虽然蔚然成风 ,但阅读生态却并不理想,甚至很不理想。这个被 商业化浪潮反复冲击的世界,阅读自然也难以幸免 。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写作、阅读推广以及和 各种利益直接挂钩的某些机构的阅读书目推荐,造 成了阅读的极大混乱。许多中小学生手头上阅读的 图书质量低下,阅读精力的投放与阅读收益严重不 成比例。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学生因为阅读了这 些质量低下的图书,导致了天然语感被破坏,语文 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还不断下降。如果这种情 况大面积发生,我们还在毫无反思、毫无警觉地泛 泛谈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之意义,就可能事与愿违 了。现实迫切需要有一份质量上乘、定位精准、真 正能够匹配语文教材的阅读书目以及这些图书的高 质量出版。 我们必须回到“经典”这个概念上来。 我们可能首先要回答“经典”这个词从何而来 。 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书越来越多了,特别 是到了今天,图书出版的门槛大大降低,加之出版 在技术上的高度现代化,一本书的出版与竹简时代 、活字印刷时代的所谓出版相比,其容易程度简直 无法形容。书的汪洋大海正席卷这个星球。然而, 人们很清楚地看到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 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 可能去阅读所有的图书。于是一个问题很久之前就 被提出来了: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读到 最值得读的书?人们聪明地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 些人——一些读书种子——养起来,让他们专门读 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事业和职业,然后由“苦读 ”的他们转身告诉普通的阅读大众,何为值得将宝 贵的生命投入于此的上等图书,何为不值得将生命 浪费于此的末流图书或是品质恶劣的图书。通过一 代一代人漫长而辛劳的摸索,我们终于把握了那些 优秀文字的基本品质。这些被认定的图书又经过时 间之流的反复洗涤,穿越岁月的风尘,非但没有留 下被岁月腐蚀的痕迹,反而越发光彩、青春焕发。 于是,我们称它们为“经典”。 阅读经典是人类找到的一种科学的阅读途径。 阅读经典免去了我们生命的虚耗和损伤。我们可以 通过对这些图书的阅读,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充实和 扩张。我们在这些文字中逐渐确立了正当的道义观 ,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字里行间 悲悯情怀的熏陶,使我们不断走向文明,我们的创 造力因知识的积累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并因为这 些知识正确性,从而保证了创造力都用在人类的福 祉上。阅读这些经典所获得的好处,根本无法说尽 。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经典无疑也是 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明智选择。 这套书,也许不是所有篇章都堪称经典,但它 们至少称得上名著,都具有经典性。 2018年7月15日于北京大学 导语 细细品读《昆明的雨》,跟随汪曾祺的笔触,你会看到作家的成长经历;会领略到路过作家生命旅途的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的可亲可敬;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家牵引着,去关心人间最寻常却又最自在的草木虫鱼;你会为纸上那天南地北的,家常却又活色生香的食物垂涎欲滴;你更会为作家时时流露的真心、真性而会心微笑,也会为作家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热忱而深深感喟。 精彩页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茵,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过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纵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纵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纵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人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人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斤市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