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小斌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徐小斌,当代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徐小斌文集》五卷本于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徐小斌小说精荟》八卷本于201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图书入藏。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第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第二届加拿大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有部分作品译成英、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发行。 书评(媒体评论) 徐小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被读者认为是中国 版的“百年孤独”,徐是一个伟大的关于虚构故事 的天才,她很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的世界融合在一 起。徐小说中包含丰富隐喻、寓言、重构神话的文 笔,优美的叙事则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并且具有 跨界的国际维度。在表层故事的背后,有着关于整 个历史进程复杂性的深刻见解,并含有丰厚的哲学 见解。 ——澳大利亚著名女学者 Kay &Xian Lin Song 徐小斌无疑是个现代感极强的作家,她的创作 特立独行于一切文学之外,但笔者倾向于将其读作 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 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 上说,它关乎于整个现代社会与现代生存。 ——戴锦华 后记 一 在那秋天的原野尽头 我向迷途的蝴蝶问询 你翻飞着双翅翩翩翱翔 都在梦幻与现实间往来 [日]北村透谷《蝴蝶的芳踪》 读小说是需要方法的,如果说我们先前对此不 曾注意的话,要么是我们面对的作品过于简陋,要 么是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过于寒碜。这是我在读徐 小斌的长篇小说《海火》时所想到的。这是一部不 曾引起过热烈反响的作品,却又是一部可读性和耐 读性都很强的作品——它的耐人寻味,首先意味着 ,它是对读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的,类似于某种智 力测验。而我自己,在近年的阅读和评论中,亦非 常看重由作品而破译作家心灵的猜谜式的快感。于 是,当这位以《对一个精神病人的调查》而引人注 目的女作家,想就《海火》对我说些什么的时候, 我要她什么也别说,且让我自己去读。 它是一部描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大学 生活的作品。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我们通 常所说,十年动乱结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航 船起锚扬帆的日子,这是曾经在喧嚣与骚动中荒芜 了十余年的大学校园,这是一群在血水中泡过、在 碱水中浸过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空前绝后的“ 老学生”……作为曾经跻身于其中的一员,我一直 希望看到描写77级、78级大学生的作品,这不只是 因为它维系过我的生命和情感,更是为了能在一定 的时间距离之外对此进行回味和反思,去识得庐山 真面目。但是,尽管这一代人才济济,出了许多有 才有识的作家,却鲜有寄情于校园者,《海火》正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 它是一部描摹世态人心的社会小说,这是相对 于心理探索小说而言。天真无邪的少女方菁,以初 涉人世的幼稚和无知,感受着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 的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浮浮沉沉、熙熙而来,攘 攘而去——如果说,作为书中人物的方菁,显得那 样少不更事,那么,作为小说的叙述人,她却取一 种佯谬的态度,在装痴作呆中,烛见着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仿佛一面镜子,正因为其晶莹澄清,才 使每一位过路人都留下了清晰的投影。 它是一部荟萃了大量信息,同时又透露着作家 才情的力作。时代转折之际关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策 略和经济变革的讨论,历史蜕变之中人们关于生活 价值的思考和迷惘,北京街头个体商业街区的匆匆 掠影,银石滩这昔日的荒凉之地在时潮冲击下的惊 人变迁。诗歌、音乐、美术等融入小说而绝无卖弄 和掉书袋之嫌,却提高了作品的典雅风度,评茶、 品酒、谈玄、说佛,则充实了作品的丰厚性和生活 情趣。它可以置于“成长小说”的序列之中,讲述 一个少女的青春觉醒和人生感悟的成长历程。它或 许还有着女权主义的色彩,尽管作品中并不掩饰对 于某些女性的鄙薄之情,但它却的的确确是站在女 性的视角看人生世界的,这不只是表现在当唐放( 尚未显露其丑陋面目之前)肆意褒贬全班女同学时 遭到方菁的严厉斥责,还在于作品中对女性肖像的 描写——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作家在描绘妇女形象 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含有潜在的性意识的,甚至许 多女作家也往往采取同一话语,《海火》中的女性 形象,却是纯净的,纯美的,用作品中的话说,“ 美得令人丧失了情欲”…… 然而,这种“八面受敌”法固然帮助我们拓展 了思路,廓清了作品的外围,却不能切中作品的内 核,拨动它最扣人的心弦。最重要的在于,由雾霭 和朦胧中把握主要人物郗小雪的精神气质,理清她 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结构,从而发掘出作品的深层蕴 涵。 无论罪孽或善行, 都无法促进诗。 “它们自生自灭, 像山若四季的变幻。” [美]邓肯《诗,一个自然的东西》 上引这一节诗,可以用来移赠小雪。 …… 且让我们根据作品提供的蛛丝马迹做一次大胆 的假设:小雪和方菁,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物的两种 不同形态,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当方菁与小雪同游 于大海的时候,作品中有一段颇费琢磨的文字,“ 我想抓住她,我碰到了那白色的影子,可什么也抓 不住,就像是一缕月光,一丝清风。我望望她,她 也望望我,我伸展双臂,她也做出同样的动作,刹 那间我惊疑不已,难道这是一面巨大的魔镜,伴随 着我的难道竟是我自己的影子。”这种奇特的恍惚 迷离之中,却可能藏有作家的“机心”,以一种有 魔力的分身术,以一种隐隐显显的投影法,把一个 人的生活劈作两半,如同贾宝玉与甄宝玉的互生互 补那样。方菁“生下来就是被捆着的,即使解开了 绳子,我也不懂得胳膊腿儿怎么使”。小雪却是从 小就承受生活的重负,并以独特的自我放纵的方式 与之抗争的。方菁感觉到自己心灵的老化,新鲜的 细胞一个个死去,沉淀成岩石状的物质,如同古老 的银石滩一样,小雪却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给这 片海滩带来蓬勃生机。方菁不谙人事,小雪练达世 故。方菁几乎没有自己的历史,却醉心于了解小雪 的以往。甚至,在她们追求的祝培明和方达二人那 里,也可以看到一种偶生性,他们分别代表生活的 两极——这里不适宜于再用 目录 上卷 下卷 跋 《海火》投影 精彩页 我上的那所大学并不怎么有名,地理位置却是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那地方叫银石滩,地处祖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处。 这实在是一片奇异的海域。海岸地貌呈海蚀阶地状。落潮时,可以隐隐看到那道贝壳堤,据说是古海岸线的遗迹。海滩上布满各种形状怪异的砾石。沿着海岸线往西南方向走,便矗立着那片石林——每根石柱上都布满了软体动物腐蚀的斑点和穿透的孔痕。 这里实际上是个伸进海洋的小小半岛。半岛上那座小小的城,叫渠州。听说这儿自古以来便是一片动荡不安的海域。这儿的地质构造运动大概比其他海岸要激烈频繁得多。海陆不断地变迁和更替。当海平面下降的时候,沿海大陆架就变成了陆地。海平面一上升,大片陆地又被海水吞噬,于是小小的半岛与大陆分离。 这学校的历史应该算是很悠久了。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爱国华侨闯了南洋之后集资兴办的,升格为大学却只是不久前的事。那位华侨选择了这样一片海域,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胆识。 这儿又有许多传说。最盛传的是关于“海火”的故事。据说,石林的夜晚常有魔鬼出没,而且鬼见到人便附体,于是人也就变成鬼。孤魂野鬼们平时镇在石下,一俟月黑风高之夜便纷纷出来游荡。相传那时的海像着了火似的,亮得灼眼,又忽然化作一片白雪,上面有绿的光,螺旋似的飞快旋开,展示各种美丽的几何形图案。直到三更天后,普陀寺钟声响过,魔鬼才归位。如有求签者,于彼时去石林跪香,没有不灵验的。 初时听到这些传说,我们不过是觉得可笑。又感叹天高皇帝远,封建迷信的东西在这小地方仍有这般市场。真恨不得立即悬张告示,动员附近渔民都来捕鱼。大家商量,一定要找个机会在石林附近闹个通宵,为当地人做个榜样。 校园是美丽极了,真正是依山傍海,海都伸到露天剧场旁边来了。每天傍晚,这儿都有许多来看落日的。长了,仿佛是掐准了点儿,就差喊句一二三,落日便在那一瞬间,像只失了光彩的红色大球,软软地滚落到海平线的那一边。然后就是那些云,浇了浓杏汁似的,恋恋地在天边翻来翻去,一会儿,也隐没了,只留下那群巨人般的石林和侏儒般的人对峙。再过一会儿,终于侏儒们走了,这里就成为巨人们的天下。 开学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我站在礼堂门口等哥哥。鬼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销了那个来之不易的北京户口,非要到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来工作。谁管得了他的事儿!连爸爸妈妈也管不了。我只好缩脖耸肩地瞪着台阶下面那一片片流动的伞,身上一阵阵发潮发痒,我当时那样儿一定挺傻。伞下众多的脚一步步踏上石阶,离我越来越近,当近到不能再近的时候,那些伞便纷纷扬扬地收拢来,露出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总会有几滴冰凉的雨水溅到我身上,这一片伞的颜色还是灰的。那是一九七八年,中国刚刚准备甩掉“蓝蚁之国”的名讳,所以突然出现的那一把花绸伞在这许多的伞中显得分外戳眼:浅黄底子,上面绘着咖啡、黑和西洋红三色图案,远看,像滚滚的灰水里漂过来一朵鲜明夺目的花似的。只是那伞打得太低,直到礼堂门前才略向上抬了抬,露出一张线条精致且白得醒目的脸。 这人有点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后来我知道她和我在一个班,名字和肤色一般白,叫小雪。再后来,我明白她的出现给我带来了一点变化。这大概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种变化。那时,我明白我不再期待什么,而我本来的期待也是荒谬可笑的了。 人说三个女的一台戏。我们班有八个女孩子,果然热闹非凡。 头一次上政治经济学大课,三个系都挤到大教室,真真是比肩接踵,连咳嗽放屁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大教室显得挺庄严,玻璃窗太巨大,没安窗帘,阳光便射进来,像一个个明亮的圈儿,九连环似的飘来飘去,光圈中舞动着无数颗金色的尘粒。小时候我曾以为那就是原子,后来父亲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我相信那不是原子。让一个孩子相信他(她)看不见的东西很难,却又很容易。说起来,孩子心里总有点儿什么东西,只不过人一长大,就忘了。 我不知道政治经济学是不是非要这样讲法。大概是一定的。因为几位老师,包括今天讲课的权威王教授都是这样讲的。王教授操闽南口音,话不好懂,又兼牙齿暴,讲起话来难免溅出些唾液。那一圈圈明亮的光环里的金色粉尘,忽而都下雨似的沉落。王教授的嘴巴熟练地一张一合,他眼前放着的是用了几十年的讲稿。当然每逢什么特殊的时候要做些增删,但基本内容是永恒不变的,因为这是根据《资本论》中的观点写成的,而马克思的话当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想,如果这位满脸胡须的圣者至今活着,对此不知持何态度?我看着王教授蠕动的嘴巴,硬是听不懂他在讲些什么。只要有一秒钟的松弛,我眼睛便乜向那纷纷下落的金色尘埃。终于,王教授拿起粉笔,很用劲儿地在黑板上写下那个庄严的公式: 一只绵羊=两把斧子。 P1-4 导语 徐小斌著的《海火》由澳大利亚著名女学者 Kay &Xian Lin Song、戴锦华作评推荐。 徐小斌,当代实力派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其作品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和第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第二届加拿大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其作品还被广泛译成英、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畅销海外。 我是你的幻影,是你心灵铁窗里越狱逃跑的囚徒。 文学画廊中的“巫女”,至今无法复制的“海妖”。 序言 受伤的翅膀依然能飞翔 ——关于我的创作 徐小斌 1 霍金离世的时候,我正在海南岛仰望星空,那 一颗颗熟悉的星星,如此清晰明亮,可以看到我童 年时在北京天文馆的天文望远镜里看到的所有星星 ……我在想,我热爱的霍金是哪一颗星呢?他一生 都在仰望星空——仰望星空的人,最终一定会成为 星空。 迷恋霍金是从看了奥斯卡获奖片《万物理论》 开始的。那部片子引我数度落泪。二〇一六年四月 我应邀参加伦敦书展,书展的间歇,英国Balestier Press社长Tong先生亲自开车载我去了剑桥,我当时 心怀幻想——想在那里偶遇霍金,当然那并非纯粹 的幻想,据说,好运气的剑桥人是偶尔会在校园里 见到这位奇人的。 当然未遂。但我仍不死心,签了一本当时新出 的书《任性的尘埃》,托社长寄给霍金。社长也是 学天体物理出身,早年与霍金有过交道。书是插画 本,里面四十五幅画均是我的原创。我有意用了中 文:送给霍金先生,徐小斌,丙申年四月。 这本书,不知最后是否到了霍大师的手中—— 这是我出版的第三十六本书。(当然不包括那些再 版或者重版的。据说国图有我八十多部书。) 2 转眼间,我写作已经整整三十七年了(处女作 发于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第二期),三十七年 ,好恐怖啊!回望三十七年:风云奇诡,沧海桑田 。坚守内心世界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尽管我不断地 转换风格和进行各种文本实验(也由此失去了不少 读者),但有三点似乎是始终坚守的。 一是原创写作。 我属于“自虐型”作者,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苛 ,既不愿重复别人,更不愿重复自己,希望每一次 都把自己最新鲜最深刻的感悟带给读者。也因此, 在我的作品中,基本看不到互文关系。我在一九八 五年写《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一九九三年 写《迷幻花园》《末日的阳光》的时候,还没有看 到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或者安吉拉·卡特的译本。 我拒绝复制,尽管现在基本就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一个高仿真的时代,并不那么尊重原创。 有的西方国家非常尊重原创。用最俗的金钱标 准来衡量亦如此。譬如好莱坞像一个大工厂,原创 的东西只有A4纸一页,第二道工序是情节,第三道 工序是对话,第四道是幽默,等等,但是最值钱的 是那张A4纸——简直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原创写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对于我来 说,写作的秘密首先当然来源于生活阅历;更重要 的是,经常从看似与文学无关的领域获取营养。我 的阅读从很小就开始了。阅读的范围很杂,中国的 紫薇斗术、奇门遁甲、易经、考古、绘画、话本, 西方的哲学、玄学、心理学、占星术、塔罗牌、炼 金术甚至博弈论、控制论等等,都使我从中体会到 一种乐趣和快感。我尤其喜欢追问历史真相,还曾 经比较过紫薇斗数与西方占星术,当你找到它们的 异同之后,会有一种发现式的快乐——如霍金说的 那种“发现”。 最好的小说会有一种混沌、多义之美。王家卫 四五年拍一部电影,所有的人都不知他在拍什么。 包括他的男女一号。最终剪出来,大家却突然惊奇 地发现,他用的是每次剪出来不要的边角料。很多 人对此颇不以为然,我却恰恰对此拍案叫绝。我不 明白文学中的“准确性”指的什么。如果是通过什 么说明了什么,那恰恰证明这作品不够高级。真正 好的小说就像是那些被剪裁下来的边角料,貌似游 离无用,却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一种高级的美。这 是极难拿捏的,如同小说的闲笔,国画的留白,丝 绸陈旧的质感,于微妙中可以感知难以传达的美丽 。 我很不喜欢那种把神秘与迷信对立的说法。其 实神秘与科学只有一步之遥,一旦神秘被科学解释 了,神秘就成为了科学。但是,科学是无法穷尽这 个世界的,尚未被穷尽的那部分,我们可能称它作 神秘。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在一些人眼里的 现实在我眼里可能就是神秘,在另外一些人眼里的 神秘在我眼里可能就是现实。爱幻想的孩子爱做梦 ,我的梦有时像巴洛克艺术般绚丽,有时又充满黑 暗与恐怖。各种怪梦组成了我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的 记忆。即使是在最苦最累的黑龙江,我也会幻想那 些碧蓝碧蓝的水泡子下边住着水妖。水妖滴滴答答 披着水母般的披风,生着灰色的脸,鲜艳红唇,碧 绿眼睛。我心里关于水妖的形象不知如何来的,肯 定不是从小时候看过的童话书里来的,那时的童话 书,没有那么鲜艳的颜色。在一个暗夜里,或许可 以遇见水妖,那时的我这样想。 …… 4 三是深度写作。 很多朋友对我说:“你的小说好读,但是难懂 。” 的确。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有着故事背后的象征 或隐喻。如果一个小说只有故事,那么作家与记录 员也差不多了。我希望表层的故事抓住更多的读者 ,更希望我的知音能看到我内在的表达。我的书基 本上是长销书,很少畅销。《羽蛇》在没有任何宣 传的情况下国内已经出第十五版了,但每一版印得 都不多。《德龄公主》相对来说比较畅销。这部小 说的表层是个很好读的故事,但我的深层意愿却是 要表达一个少女眼中行将没落的帝国。在后宫的锦 绣繁华背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争论 贯穿始终。无数志士仁人在寻找救国之路——那实 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海 火》——很少有人相信那是在一九八七年写的;而 《敦煌遗梦》终于改编成为电影,制片方还在为挑 选演员而费尽心机。在这个玛丽苏或杰克苏的电影 时代,我并不看好这部小说的电影命运。 前两年孙郁教授在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我召开了 一个研讨会,是一个无评论家无媒体参加的“裸会 ”,全部参加者都是年轻的八〇后学人,他们对我 小说的认知与评价令我意外并颇受鼓舞。 最近北大读书会又给我开了个讨论会,都是九 〇后,其中从美国回来的杜克大学文学硕士、青年 文学批评家胡行舟把我的小说总结得很有趣:“如 今看来,用‘巫’来定义徐小斌的写作是不准确的 。诚然,徐小斌的写作瑰丽幻美,时有神秘心象凭 空而起、如宿命低诉、挥之复返,现实历史的背脊 上总倚着梦境的层层叠叠,‘巫’的确很容易地传 达出这种美学上的‘奇门遁甲’和对于各类中心主 义话语的跳脱——然而,‘巫’所不可避免地携带 的气场其实与徐小斌其人相去甚远;相反,典雅、 正直和纯真才是她的日常属性……而‘妖’‘巫’ 这种词汇容易找上徐小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 我所称之的作为宇宙器官的第二重身体,因为这一 身体对正常肉身边际的僭越,无论是以通灵、超然 、变形还是别的方式。但这样的定义同时也有一种 简单化和安全化的导向。就好像是说,反正这些文 字看着挺邪乎的,也搞不太明白,就把它们往神秘 的暗域一丢;也好像是说,男人占领了现世的诸种 权位,而女性不论如何超拔,也被顺势归置到自然 权力的一方,作为被称赏的奇观却不构成实际威胁 。而我想要提醒的是,女王以妖巫的面目现身于世 或为世人所知,恰恰反映了当前权力结构和文学秩 序的某些压抑性,不是值得我们庆幸而是令我们悲 哀的。徐小斌所创设的,不仅是炫目的神奇,而且 是宏大的爱、家国和正义的命题,是这个时代越来 越稀缺越来越被透支的沉重;她的作品给我们打开 的,也并非咒语,而是绚烂辽阔的王国。” ——年轻人的鼓励,就是对我的奖赏。 令我惊奇的是,经过数十年后的年轻人,似乎 比我的长辈或者同辈朋友更喜欢我的小说,这对于 一个爬格子的人来讲真是太幸运了,夫复何求?! 世界如此之大,如同赫尔曼·黑塞所说:“没 有任何爱情与风景可以让我们长久地驻足。”少年 时我那么渴望飞翔,但是我的翅膀伤得很重。一向 绝不自怜,只有寂寞疗伤。终于懂得:人生不要圆 满,留个缺口让能量传给他人是一件很美的事。上 路,只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人间奇景,把黑暗留给黑 暗,把光明留给整个人类文明。 2018年8月7日 内容推荐 徐小斌著的《海火》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一个美丽的女孩,同时却又妖冶、阴毒、险恶,一个不美的女孩,同时却又纯洁、善良、天真,郗小雪和方菁,貌似两极,却结下了离奇的友谊,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了各自不同寻常的归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