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是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四种不同身份,表明了士人融入王朝政治的过程及状态。侯门一入深如海,横议争鸣、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委身为尽节王朝、尽职练达的士大夫,经历了主动的调适、隐忍与被动的改造、裹挟的复杂过程,其命运与王朝政治息息相关,相互之间的矛盾与调适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演绎着政治与文化的历史。 王保顶著的《汉代士人与政治(精)》讲述的是在中国古代的宏观背景下,士人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其一,春秋、战国至东汉前期。西周世卿世禄制瓦解,士人由旧秩序中贵族的最低等级变为新秩序中的士大夫,由政治边缘走人中心,实现社会身份与政治角色的双重转换。其二,东汉后期至北宋。士人由汉末的疏离政治到实现“回归”,士族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士大夫阶层形成,构成古代社会后期强固的政治基础。 作者简介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审。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出版多项国家重大出版项目。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 一 “长者政治” 二 游士遗风 三 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 第二章 “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 一 “以经术润饰吏事”:儒士处于从属地位 二 由扶汉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逻辑转变 (一)五德终始说:西汉末的政治理论依据 (二)刘向的扶汉 (三)刘歆的附莽 第三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 一 专制政治理论的形成 (一)董仲舒天人政治学说的改造 (二)原始儒学的改造 二 吏化:儒士身份的转换 三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点 第四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及转向(和帝—献帝) 一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 二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转向 结语 附录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汉代灾异观略论 由扶汉到附莽:西汉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转变 王符、郭泰、仲长统:汉末士人政治品格转向的递进轨迹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导语 王保顶著的《汉代士人与政治(精)》讲述的是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由游士到儒士(高祖—武帝)、由儒士到士大夫(昭帝—章帝)、由士大夫到名士(和帝—献帝)三次变化,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到王朝政治的结构当中,成为支撑专制统治的基本力量,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细致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