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田东江,笔名潮白。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校,读铸造专业,两年后进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南方日报社,现任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 著有新闻时评精选系列:《讲“文化”的时代一潮白新闻时评精选》《那点儿政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二》《鸡毛蒜皮——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三》《前庭草——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四》《都是随人说短长——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五》;另有报人读史札记系列:《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无雨无风春亦归——报人读史札记四集》《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 后记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 意少,俯仰悲今古……”南宋姜夔的句子。厘定本集 书名之时,“匆匆时事如许”六个字,兀地映人眼帘 ,觉得真是浑然天成。 自1998年1月在《南方日报》发表第一篇读史札 记,迄于本集所截止的2017年12月,时间流淌了整整 20年。时间匆匆,时事匆匆,“静止”的是每周琢磨 一篇此类文字,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徜徉于“ 陈年流水簿子”之中,未觉枯燥、乏味,相反,倒有 些怡然自得。其间,夫人骆腾助力良多。 本集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开放时代》特约 主编吴重庆作序。说来惭愧,我虽年龄稍长于重庆, 但读大一本科之时,重庆已经在读硕士研究生了。康 乐园里张贴的学术海报中,每见其开设讲座的消息, 当真风云叱咤。彼时当然不会料到,多年之后大家成 为好友,且因为都比较崇尚小津营造的那种生活方式 ,偶尔小酌一番,或孟浩然之“话桑麻”,或苏东坡 之“杂今古”。鉴于前面六集之序均出自师长辈,本 集拟请友朋辈,重庆当即慨然应允。不胜惊喜。 学力所限,饮河之鼠不免鲁鱼亥豕,赖大泉将颇 多硬伤一一拎将出来,书名用字同样由其集自出土帛 书。本集出版得到广东“特支计划”资助,连同母校 出版社,一并表示感谢! 2018年7月10日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目录 序:作为公共史学的写作 翻译 五言诗 腊八粥 广州雪 回南天 除夕之“卖” 猴 马骝·马留、马流 走百病 庙会 海昏侯 化妆 工匠精神 细腰 连环画 虐食者 目有疾 “愤青”外交 结社 同性恋 斗笠 名家就好 小满 龙舟 画家 向日葵 狗屠 打屁股 磕头 蝉 竹子 小大暑 书札 立秋 夕阳 中元节 汤显祖 《牡丹亭》 猕猴桃·苌楚 罗浮山 教授 炒栗子 乌鸦 温泉 柿 胡雪岩旧居 钱王 桂花 蓝 小大雪 鹓雏 木瓜 小目标 吃瓜 饕餮 校对·校雠 音乐会 读白字 针灸 铠甲 小大寒 修文·龙场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诗词大会 记忆力 惊蛰 颐和园 会馆 春分 朗读 少年 宣德炉 石敢当 遗民 武艺 立夏 蚝 铁马 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 野游 赌博 石榴 夏至 江湖 香港 香港(续) 虎门 沙面 美术 琥珀 粥 马戏 猫头鹰 潮白河 龙脉 广寒宫 寒露 兔儿爷·玉兔 霜降 道路洒水 市井之声 素食 甘蔗 换头术 魔芋·蒟蒻 傩戏 狗尾草 驿道 舞蹈 后记
精彩页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通常所说的“腊八”,传统习俗要喝腊八粥。就节日食品而言,正像正月十五对应元宵、五月初五对应粽子、八月十五对应月饼一样,腊八对应的则是腊八粥。 腊八粥的出现,与佛教相关。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虽然这一天,“并以豚酒祭灶神”,但“金刚力士”这个“世谓佛家之神”的出现,多少能说明问题。作为食品,腊八粥目前公认始于宋朝。陶毂《清异录》云,东京城阊阖门外“张主羹家”专卖节令食品,“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专卖一物”,腊八这天卖的是“法王料斗”。有人考证,“料斗”有可能就是“腊八粥”的原始名称。而“法王”,也是出于佛教用语。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条,明确了“腊八粥”的名称:“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这里说的是京城的情形,两宋之际庄绰的《鸡肋编》云:“宁州腊月八日,人家竞作白粥,于上以柿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宁州,即今之甘肃宁县,表明腊八粥的传播范围已经非常之广。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讲的是南宋都城临安,“(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讲的则是杭州,“(十二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小蘑菇)、柿、栗之类为粥,谓之腊八粥”;与此同时,“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腊八粥的出现,因与僧尼寺院关联,所以也叫佛粥。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即有“今朝佛粥交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句。 《明史·礼志》载,明朝对腊八非常重视,与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等同看待,成祖年间,这些节日要“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永乐之后仪式稍有简化,“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但阵势依然可观,弘治朝吴宽有《腊八日赐宴》诗:“诏遣长筵列凤池,人间节序九重知。食传内饔真成例,坐接同官易得诗。雪里高寒瞻玉宇,风前微动识朱旗。十年左掖频分席,深愧黄封酒满卮。”有意思的是,腊八这天的赐宴食品却不是腊八粥,而是腊八面,届时宴席“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郑重其事地吃。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赐百官食”条云:“立春则吃春饼,正月元夕吃元宵、圆子,四月八日吃不落夹,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月八日吃腊面。”当然了,民间仍然是腊八粥魅力不减,明末成书的《帝京景物略》说,斯时“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日腊八粥”。与此同时,“有先期凿冰方尺”,到腊八这天,“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干什么呢?用于储存水果。 到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的是苏州岁时节日:“(十二月)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又引他著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燕京岁时记》说的自然是北京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在我少年时生活的京郊顺义县,每年腊八这天都有些隆而重之,基本上必喝腊八粥。 作为一个从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节日,腊八的主旋律肯定是欢乐祥和的。但《清嘉录》所引李福《腊八粥》诗,道出了骨感现实的另一面。“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进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睠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诗不难懂,不必多言,不难看出的是,李福流露出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那样的悲悯情怀。 P9-11 导语 田东江著的《匆匆时事如许(报人读史札记七集)》是一部新闻人的读史随笔集的第七集,延续前几集的风格,深度开掘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所收内容注重思想性、新闻性的同时,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作者以史书为依据,凭借大量历史知识的储备,举凡游历所至、耳闻目睹的社会热点,乃至对身边的一花一草,皆能钩沉出相应的人文内涵。该书文笔雅趣、可读性强,并增长见闻,启人心智,是一册十分特别的读史著作。 序言 序:作为公共史学的写作 东江是我少见的勤读书勤写作的朋辈,他阅读范 围之广,是我望尘莫及的。他早年在中山大学读的是 人类学,从本科到硕士,连读七年。田野参与式观察 ,深度访谈,对“他者”与多元文化的研习体认,这 些都是人类学的必修课。他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阅 读兴趣集中在历史方面。也许与他人类学科班训练有 关,他尤其关注历史中的日常世界。对他来说,历史 远不只是官方编修的正史、不只是王朝更迭、不只是 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历史的主体还包括文人雅士、 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历史生动的身影更多地闪 现于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诗文、 信札之中,而这,也构成了东江读史的范围。 东江是个读书人,也是个写作家。用手不释卷、 笔耕不辍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读书与写作已经 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值得赞誉的是,在他那 里,读书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读书激发写作,写作 推动读书,二者相辅相成。他读史,也写史。他把自 己的这一类写作命名为“报人读史札记”。 报人读史写史的特别之处在哪?翻阅这一册《匆 匆时事如许》,发现其选题多为从媒体报道的新闻切 入,这些新闻并非惊天动地、步步进逼的焦点事件, 而是当下市井间的一些寻常事物。正因此,东江方可 不为舆论绑架,得以从容说事、观景、品物、拾趣, 挥洒其烂熟于心、成竹在胸的史料、史识、史观。东 江以寻常时事作为引子,娓娓道来时事的今生前世, 自然而然地给读者大众开启了历史的维度,将当下日 常生活中历史纵向延续的一面展示了出来。东江将其 报人读史札记的四、五、六集分别命名为《无雨无风 春亦归》《了无痕》《天淡云闲》,书名流露的正是 此番况味。 在东江笔下,时事并非什么新鲜事,时事毋宁是 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余绪。表面上时事转瞬即逝,而事 实上是没入历史长河,甚至沉淀于历史河床。所以, 时事固然匆匆,但也未必就见得短促。在此,与其说 是时事激活了历史,让历史如此年轻(东江报人读史 札记二集《历史如此年轻》),不如说历史也激活了 时事,让昙花一现的时事获得了一个历史的坐标,可 谓青山依旧在(东江报人读史札记三集《青山依旧》 )。这是我对东江此类写作以及《匆匆时事如许》这 一书名的解读。 时事如潮,涨涨退退,像日出日落,用不着一惊 一乍,争先恐后大加炒作。有史家在,太阳底下就更 是没有什么新鲜事了。 东江的报人读史札记也许容易让一些人想到借古 讽今的杂文,其实二者之间大不相同。前者是以时事 为引子,从容说史;后者往往略略引用一两条史料之 后,落力抨击时弊,并且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 早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也号称是写杂文的,并承蒙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杂文界前辈老烈先生举荐,得以 以学生身份加入广东省作协杂文组。时过境迁,上个 世纪90年代起,自己即与杂文渐行渐远。究其原因, 应该是个人心态起变,逐渐欣赏不了杂文字里行间的 猛烈之风甚或偏狭之气。 那么,东江的“报人读史札记”又该如何归类? 我认为其与方兴未艾的“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最为契合。“公共史学”肇始于1970年代 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历史系,美国史学 界于1978年创办了专业期刊《公共历史学家》(The Public Historian),全国公共史学委员会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亦于 1980年成立。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历史系教授、 公共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ey)在1978年《公共历史学家》创刊号上首创“ public history”(公共史学)概念,并对其作如下 阐释:公共史学是指历史学家在学术体制外,如在政 府部门、私有企业、媒体、地方历史协会和博物馆, 甚至于在其他私有领域中所使用的史学方法。公共历 史学家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而成为“公共进 程”(public process)的一部分,并在“公共领域 ”中发挥作用。总之,公共史学不是人们印象中“躲 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史学,而是“公共领域中的史 学”(history in public)。东江的“报人读史札 记”从时事新闻入手,引出相关的历史世相,加深公 众对时事的历史纵向理解,让公众在轻松的阅读过程 中穿越时空,激活公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意识, 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有效的、在当代中国社会尤为短 缺的公共史学写作。 展读东江的“报人读史札记”系列,每每惊叹于 其潇洒自如进出往返于历史宝库,得心应手调动运用 史料的高超能力。有经验的读者应能明白,东江信手 拈来的史料,绝非靠关键词就可以“百度”或“谷歌 ”到的。也许有人会以为这大概是作者超一流的记忆 能力所致,而事实上,作者平日里在大量的反复阅读 与笔记积累过程中所下的苦功并不为人所知。正好东 江在这册集子里有一则写到“记忆力”,他说:“不 少人刻意强化钱锺书先生‘照相机般的记忆’,杨绛 先生便撰文指出,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 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先生的笔 记手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将中文部分影印成了20册 ,2015年将外文笔记影印成了48册,洋洋大观。因此 ,我们看待大师,不要一味盯着他们先天禀赋的一面 ,更要看到他们后天刻苦治学的一面。”这番话,大 可视为东江的夫子自道。据我了解,东江平时还是习 惯于使用传统的活页资料卡片,手写,分类,上架, 方便随时检索。他的历史宝库里的库存,总是条分缕 析、秩序井然。倘若是一团老麻,纵使学富五车,也 不可能有如此高产高质的“报人读史札记”系列问世 。我与东江交往多年,深知他是一个做事情极有计划 性的人,但又不失生机活泼。在他那里,时间有把控 ,行事有节奏,目标明确,兴趣盎然,这成就了他为 人为文的从容有度。 东江平时还以“潮白”为笔名撰写新闻时评(不 同于“报人读史札记”的另外一个系列),“潮白” 得名于他家乡的京郊潮白河。2013年孟秋时节,我和 友人驱车在京津塘高速上,猛然间,秋日秋风下,一 条宽阔明晃的大河奔流而来,我不由得打开“百度地 图”定位,居然这就是潮白河。我兴奋地跟东江拨通 电话,现场报告了我对潮白河的感受,健美有力,果 真是一条北方的河! 2018年5月29日于康乐园
内容推荐 《匆匆时事如许(报人读史札记七集)》作者田东江以报人的敏锐从当下热点或所游所见中撷取关键词,进而追本溯源,运用大量的第一手典籍文献材料,借古晓今,借古喻今,使读史与时评有机融合。 本书话题既紧跟时代潮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虽史海钩沉,但生动鲜活,语调温和,微言大义,幽默风趣,读之令人抚掌,亦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