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一个局外人踏入鄱阳湖领域,对其深厚的地理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亲身踏足赣鄱大地、埋头历史文献达四年之久,以独特视角对鄱阳湖流域产生的文明做了可贵的探索。此外,作者针对发生于鄱阳湖的历史事件做了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描摹,挖掘出了一些掩埋于历史深处的文化现象,给读者以崭新启迪。
凌翼著的《大湖纹理(一部全新的鄱阳湖史诗)》从平实的角度叙述鄱阳湖流域的历史与人文。从绵密的文字中,可以析出作者透过现象提炼的事物本质。本书结构清晰,文笔清新而不失韵味,是读者了解鄱阳湖水系与江右文化现象的极好文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湖纹理(一部全新的鄱阳湖史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凌翼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由一个局外人踏入鄱阳湖领域,对其深厚的地理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亲身踏足赣鄱大地、埋头历史文献达四年之久,以独特视角对鄱阳湖流域产生的文明做了可贵的探索。此外,作者针对发生于鄱阳湖的历史事件做了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描摹,挖掘出了一些掩埋于历史深处的文化现象,给读者以崭新启迪。 凌翼著的《大湖纹理(一部全新的鄱阳湖史诗)》从平实的角度叙述鄱阳湖流域的历史与人文。从绵密的文字中,可以析出作者透过现象提炼的事物本质。本书结构清晰,文笔清新而不失韵味,是读者了解鄱阳湖水系与江右文化现象的极好文本。 作者简介 凌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过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毕业于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曾任《十月》杂志编辑、《现代小说》主编、《阳光》杂志执行主编等职。出版诗集《凌翼诗选》《以魂灵的名义》《灵魂驿站》,散文集《故乡手记》,随笔集《擦亮眼睛》,中短篇小说集《白果青,杨梅红》等著作,在《钟山》杂志发表过长篇小说《狩猎河山》。现在江西鄱阳湖地区体验生活。 目录 序:“丝瓷文明”的摇篮 卷一 文明荡漾 卷二 儒风悠然 卷三 禅界遗尘 卷四 道骨气象 卷五 艺术纹理 卷六 江右商帮 卷七 战争虹影 卷八 五河波澜 卷九 地球之肾 跋:在鄱湖纹理中敲打文字 序言 在我行程三万余公里,用足迹叩问鄱阳湖流域 六十余县的过程中,遇见过渔民、村长、镇长、候 鸟保护者、林场护林员、水上派出所警员、水利专 家、博物馆馆长、僧人、道士、户外旅行者以及诗 人、作家、画家等各类人物。他们将自己眼中的鄱 阳湖讲述给我听,如数家珍,仿佛辽阔水面上掀起 的波涛,正与历史深处的波澜一道,层层叠叠地朝 我涌来…… 地球上的神秘在于文化的深沉,掩埋在鄱阳湖 流域的深层文化给予我足够的好奇心。我像一个刚 刚出世的婴儿,对一切都葆有极其热忱的探究欲望 ,对于行进途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投以 极大的爱意和羡慕。 一个古窑址、一段古城址、一座古村落都能让 我流连忘返,似乎这就是我前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 方。 还有那些古墓塔、古战场、古寺庙……都能让 我的脚步停驻,屏声静气地谛听墓中人曾经的血脉 流动;战场的硝烟远去,但厮杀声犹在;古寺庙已 成废墟,但经卷的吟诵声依在…… 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我的踏访或许只是古人的 一个意念。我的到来是前世的约定,也是后来者勘 踏的一个足印。今天世界的现状是在前人不断叠加 的基础上,再次融入我们的创造。我们无法脱离前 人已有的创造而一步登天,那就成完全的外星人了 。 当世界重新吹响“一带一路”的号角之时,这 一伟大构想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前人 用他们的步伐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出来的。 鄱阳湖是与世界联系颇为密切的一个内陆湖泊 。不因别的,就因为鄱阳湖流域内诞生了世界上最 尖端的“丝瓷文明”——无论是丝织品还是瓷器, 最古老残片与最顶尖的产品都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 地,因此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中国 制造”,鄱阳湖也由此成为“丝瓷文明”的摇篮。 “丝绸之路”是一个跨越无数世纪的漫长商业 旅程,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没有停止它的脚 步,至今它仍然在向前迈进。富饶的鄱阳湖地区, 在参与“丝绸之路”的伟大实践中,利用独特的地 理、交通、物产等优势,加入到“丝路”大合唱之 中,创造出了鄱阳湖新文明。鄱阳湖流域是盛产丝 绸、陶瓷、茶叶、纸张等产品的基地,在陆、海丝 路双轨发展的各个时期,鄱阳湖流域输送出去的产 品都是国际贸易中炙手可热的主要商品。 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就是家蚕养殖和桑麻种植 的源头之一,也是丝麻织品的重要产区和传播区, 这从发掘的遗址、古墓中均有印证。最有说服力的 几点是:1978年在中国崖墓文化发源地贵溪龙虎山 “仙棺”中出土了二千六百年前的斜织机、印花织 物和华丽的绢绸等,将我国成熟的纺织机械史向前 推进了五百年;2007年在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 遗址发掘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8 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 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完全改写了中国纺织织造历 史和文化史;2011年,鄱阳湖西岸发掘的南昌西汉 海昏侯墓,也是一座蕴藏丝绸宝库的大墓,刘贺亲 自撰写的《筑墓赋》,其中有“厚费数百万兮,治 冢广大。长绘锦周塘中兮,悬璧饰庐堂……”之句 ,描述了当时用丝绸装饰墓室的盛况,不幸的是, 岁月荏苒,地震和鄱阳湖水的侵袭以及盗墓者的破 坏,使这些丝绸瑰宝损失殆尽…… 说到陶瓷,鄱阳湖更有话语权了。西方人将出 产瓷器的中国命名为China,就是直接将瓷器来命名 中国。中国是瓷之国,瓷器诞生于中国。而中国瓷 器的经典产地就在昌南镇——宋景德年间,因昌南 出产质地优良的青白瓷,遂名景德镇。处于鄱阳湖 流域饶河之昌江的昌南镇瓷器盛行全球,昌南(音 cina、china)便被西方演绎为瓷器的代名词,也成 为中国的代名词。 如果要追溯陶器的古老源头,在鄱阳湖流域的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掘出了人类历史上8为 古老的陶器——距今两万年的陶器。 陶器的尖端产品——青瓷的8早雏形也是在鄱阳 湖流域得以发现:1973年发掘樟树吴城商代遗址, 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将中国瓷器之乡烧造瓷器的 历史追溯到了商代…… 最古老的陶器、最原始的青瓷和最精美的瓷器 都出自鄱阳湖流域,正如世界上最古老的稻作诞生 于鄱阳湖流域一样,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鄱阳湖 地区适宜人类栖居所致。人类选择了鄱阳湖地区生 产劳动,才在鄱阳湖流域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古老 文明。 说到茶叶,鄱阳湖周围都是丘林和山地,是茶 叶的最佳生长地。鄱阳湖流域无疑成为古代中国主 要产茶区。浮梁、婺源、河口都是茶叶名产区。唐 代陆羽《茶经》记有“茶生婺源山谷”,白居易《 琵琶行》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等,都反映了古代鄱阳湖流域茶业的兴盛。明、 清两代,铅山县河口镇成为中国红茶贸易中心和制 作河红茶的技术中心,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不远 万里来到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 和“第1次问世之华茶”,被西方奉为名茶,誉为“ 茶中皇后”…… 鄱阳湖流域山水殊胜,儒、释、道三教在这里 旗幡招展,创宗立派大显神通。 在儒教领域,鄱阳湖流域是宋、元、明理学生 根、开花、结果之地:北宋周敦颐在南安(今大余 )授学程颐、程颢,开创理学之基;南宋朱熹、陆 九渊各表一枝,将理学推向高峰;元代吴澄将宋代 理学做了新的梳理;明代王阳明受教于上饶人娄谅 ,走向理学道路,其人生的巅峰——立德、立功、 立言的主要基地都在鄱阳湖流域完成,开创出“阳 明心学”,并在赣州广收门徒,其学术论著《传习 录》等多部著作都是在赣州刊刻出版,乃至他生命 的最后一息也落星于南安…… 在文学领域,鄱阳湖流域诞生了众多开宗立派 的文坛泰斗。东晋及刘宋时代,陶渊明、谢灵运以 诗歌同在庐山与鄱阳湖创立“田园诗派”与“山水 诗派”,掀起了江西文学创宗立派的先河。之后, 文学大家辈出,文学流派纷呈,诸如唐宋八大家江 西占三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被公 认为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词人晏殊成为婉约 派的旗帜之一;黄庭坚创“江西诗派”,形成以他 为中心的诗歌群体,影响后世诗歌创作达一千余年 ,至今余音缭绕;杨万里创“诚斋体”;明代汤显 祖在戏剧创作上独领风骚,有“东方莎士比亚”之 誉;晚清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重要旗手…… 在佛教领域,鄱阳湖流域为众多禅师开宗立派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惠远奠定净土宗基石;行 思传禅于青原山;马祖道一在洪州创“洪州宗”; 临济宗由希运在宜丰黄檗山创基;曹洞宗在宜丰洞 山和宜黄曹山门庭大显;沩仰宗在宜春仰山大张其 法;临济宗后来又在江西萍乡、修水两地分蘗出杨 岐宗、黄龙宗。中国佛教的重要事件“马祖建道场 ,百丈立清规”就是在赣西北九岭山脉完成的…… 在道教领域,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开先河的事件 ,张道陵在龙虎山播下正一教种子,而后有张天师 传宗六十三代的辉煌,与儒教形成中国文化的两翼 ,造就“南张北孔”的局面。之后,许逊在西山开 创净明忠孝道,成为受世代江西人膜拜的“江西福 主”;陆修静“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 ,使庐山一时成为道教中心;葛玄结庵葛岭,使阁 皂山成为一座融道教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名 山,诸如此类的还有三清山、麻姑山等道教名山… … 鄱阳湖流域以它深广辽阔的肚腹和丰盈壮硕的 乳汁孕育和滋养了中国历史上灿烂夺目的宋明文明 。纵观宋明两代,宋明理学的发轫、发展和结果, 都与鄱阳湖流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宋明 两代,鄱阳湖流域贡献出了全国一流的经济指数、 全国最多的人口基数、全国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书 院数量居全国第1)、全国最出类拔萃的人才库(拔 尖人才居全国之首),在此基础之上,鄱阳湖流域 还贡献出了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科 学各领域引领群伦的巨匠,如晏殊、欧阳修、王安 石、曾巩、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 、江万里、谢枋得、文天祥、解缙、魏良辅、汤显 祖、谭纶、宋应星、朱耷、陈三立、陈寅恪等,他 们的名字,个个晶莹剔透,流芳万古。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交通,因为交通发达 才能聚集人气。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聚 聚合合,才能形成财源,使经济流通、文化交汇, 终形成创造和文明。在舟船、码头等硬件设施齐全 的鄱阳湖流域,形成了以鄱阳湖为核中心的水运交 通体系。鄱阳湖与五河构成完整的内循环水运网络 ,通过湖口与长江水系对接,形成内外连通的大水 运格局。当大运河沟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后,鄱 阳湖与赣江又扮演了“水上京广线”的重要角色, 联通珠江水系,形成中国版图上壮观的黄河、长江 、珠江三大水系“纵横链接”的格局。“水上京广 线”的线段组合:京都(政治中心)—大运河—长 江—鄱阳湖—赣江—章江—大庾岭(长江、珠江水 系连接点,肩挑人扛)—浈江—北江—珠江—广州 (国际贸易进出港)。这条“水上京广线”将黄河 、长江和珠江三大水系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 势不可挡的合力。全程二千余公里的“水上京广线 ”,江西段约六百公里,占全程的四分之一,是整 个“水上京广线”的黄金段。 由于“水上京广线”的形成,鄱阳湖依托其丰 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逐步形成“丝瓷之源”的核 心区域。加之古代江西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大省和产 出大省,以纺织、瓷器、茶叶、纸张为主的各类商 品及生产技术,由鄱阳湖水系输送到全国乃至世界 各地…… 鄱阳湖是一座自然生态调节器,其宽广的湿地 被誉于“地球之肾”,由于“肾”功能的强劲,使 它周围形成强大的生态磁场,由此产生地球上无出 其右的鱼米之乡。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在生产活动 中创造着瑰丽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辉煌的精 神文明,从而形成独特的鄱阳湖文明。鄱阳湖又如 一叶功能强大的肺,吸纳周边文明后,再次融入到 具有更大磁场的中华文明之中,从而推动着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 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飞临鄱阳湖,在这里与人 类共享着鄱阳湖湿地带给它们的温润和美好。一年 又一年,它们不知疲倦地从世界各地迁徙到鄱阳湖 ,它们站立在湖岸线上,或昂首、或低头觅食、或 展翅飞翔,铸造着一座动态的“中国第二长城”。 我踏行在鄱阳湖大地上,深知这片土地的肥沃 与丰厚。脚步踩在前人开掘的文明之路上,传递给 我一种接力的勇气。我的脚步不会停歇,依然在这 片土地上行走、思索、记录…… 同时,我希望探寻鄱阳湖文明的同时,探讨新 问题,开拓新领域,与有识之士一起探究鄱阳湖在 “一带一路”构想下的前景和未来。鄱阳湖流域拥 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今天,同样需求生活在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书写出更为壮丽的诗篇,展现 中国最大淡水湖的崭新风貌! 导语 凌翼著的《大湖纹理(一部全新的鄱阳湖史诗)》是首部反映江西省全貌的地理历史文化散文。 本书是首部以鄱阳湖及其五大河流为背景书写大江大湖的长篇架构。 作者历时四年,行程六万余里,勘踏江右大地,浓墨重彩渲染江西文化大省风貌。 一带一路的摇篮,世界瓷都的原乡;丝绸之源,古代中国“水上京广线”的黄金段;世界最古老陶器的发掘地,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中国儒教中兴地,中国佛教兴盛地,中国道教发祥地,中国文学开宗立派地。 后记 鄱阳湖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探寻鄱阳湖与江西文化的渊薮,山 川地貌与人文的共生渊源。鄱阳湖不是一个孤立的 湖泊,上有五河供给它丰盈的储水量,下有长江接 应它加入到雄浑澎湃的大合唱之中,与日月同呼吸 …… 这部书追求大而全,涉及面广,这似乎触犯了 某种写作的规律——现在流行切口小、挖掘深的写 作模式。但我的愿力是将鄱阳湖流域的地理、历史 、文化都装入这部书,让人从一本书中获得全面了 解鄱阳湖文化的信息。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鄱阳 湖孕育和诞生了太多太多文化的缘故。 跋对于一本书的构造来说,或许有洞悉堂奥之 妙。我也借跋说说关于这本书的写作。 这部书的写作对于我来说是困难的,但也是欣 慰的。困难是我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状 貌;欣慰则源于我深入到鄱阳湖水系所构造的自然 与人文体系内部,探测到许多被人遗忘的故事以及 宛若青花瓷般质地精美的碎片。 从这部书如何结构,到投入大量的时间对鄱阳 湖的探寻、搜集资料,再到动笔写作,其间足下的 行程累积达三万余公里、阅读资料以亿万计、行走 记录和写作札记等逾百万字。这对于我个人来说, 真是建筑一座宫殿一样的大型工程,凭着不懈努力 和毅力,终于如马拉松一样冲刺到了终点。 四年时间,对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已经不 算短。这让我想起了沿途遇见的古老房屋。古人构 建房子的速度,以今天的视觉来看,似乎不可理喻 。因为他们几乎花费了一生来建造房子。如果一生 不够,他们的儿子接着继续,直到房子建成。建一 栋房子的时间大致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古人的 寿命大多四五十岁就结束了,花掉十几二十年的时 间来建房子,自己享受成果的时间极其有限,甚至 房子还没有完工,他们就停止了生命,只好由儿孙 们继续他们的事业。古人之所以重视传宗接代,道 理也很简单,如果没有下一代接班,建这个房子就 没有意义。 我庆幸,我没有花费十几二十年,也就是古人 建一栋房子的速度来完成这部书。尽管花费了四年 之久,我还是比他们节省了五分之一的时间。虽然 这一部书相比古人的房子来说,也许无法等量齐观 ,但我也算完成了心里默认的一件人生大事。 为什么会比古人建一栋房子的时间省下许多, 那是因为今人可以借助现代手段。比如:我用汽车 代替了步行去考察鄱阳湖流域,虽花费了数万元的 汽油及过路费,但换得了三万余公里的实地丈量大 地的体验;我用电脑写作,总比写在方格纸上一遍 遍抄写来得直接省时……我借用了现代技术,节省 了古人一辈子写一部书的时间。 鄱阳湖是浩繁的,是多维的,千万年来沉淀的 文明深埋在湖泊的深处,让我无从着手,似乎从哪 动笔都是一部大书。我抓住的是一部空泛而庞大的 题材,常常浩叹自己的才力不能直抵题材的内核。 这个时候,才知道当初自己的贪心,费尽了数年的 心力,还不敢说这是一部满意之作的原因。 但反过来想,如果以古人建造房子的心力和耐 心去营造一部作品,或许境界又会大不一样。 急于求成是现代人的通病。我身上也不免沾染 了这样的气息。我尽力驱除这种不良气息,三番五 次地尽弃前稿。这部书,我写了无数的开头,也写 了无数的废稿。我随手能拧出来的就有二三十万的 快要成型的稿子,写着写着,又改变了方向,于是 前功尽弃…… 在鄱阳湖流域这片土地上,由一百个县区构成 的江西版图,我走访了六十多个县区。对自然山水 、历史人文进行了尽可能多的探访、叩问,我不满 足这些足印,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接着跑完余下 的四十个县区,完成江西百县行,以此表达我对这 片土地的挚爱! 鄱阳湖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部书,我还 会有第二部或者第三部书的计划…… 鄱阳湖构造的山水是无比美好的。因为它的美 好,才产生了鄱阳湖人文。鄱阳湖流域构造的江西 ,被人称作“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产 生过那么多亘古不朽的人物,正是因为这片山水的 孕育之功。 呼吸着美好山水和深厚人文所产生的负氧离子 ,由此带来的快乐犹如饥饿后的美餐!鄱阳湖水系 当中,时时处处给予我这种美好享受! 由于热爱这片山水,在行走过程中看到不尽人 意的生态破坏,感到无比痛心!看到一些被毁坏的 文物,心里纠结又束手无策,常常焦心而难以名状 ! 建设和破坏是一对孪生姐妹,正如痛苦和欢乐 是一对冤家一样。我只好不断重复着这种痛苦和快 乐! 当然,我知道,我与鄱阳湖不会就此擦肩而过 。这仅仅是一个契机,使我与这座湖泊成了莫逆之 交。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会对它投入更多关注的 目光。 我虽然对鄱阳湖进行过环湖行走,也对投入到 它怀抱的江河进行过追溯。但这座湖泊的秘密我并 不能完全知晓,就像一个初中生面对知识渊博的学 者,只能慨叹学者的知识有如海洋。 在鄱阳湖水系沟通的江西大地,由于其优美的 自然生态,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生产劳动、艺 精彩页 我是鄱阳湖。我来到这个世界完全出于自然。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利用我、改造我;我也哺育着人类,与人类休戚与共。我不知不觉地化作了鄱阳湖,鄱阳湖也化作了我。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命运共担的。正如我作为一个水体的湖泊,与长江链接,是长江的一个分支;而长江又与东海链接,长江是东海的一个支流而已;推而演之.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而东海不过是太平洋的一个局部而已。 长江像一条玉带一样划过华夏大地,而我,就是镶嵌在长江这根玉带上的一只宝葫芦。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搬出万年——我的支流饶河流域的一个县份——那里有举世瞩目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从中挖掘出的陶片,距今约两万年之久——这样的结果震动了考古界,这是地球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器碎片;另外一个惊世发现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距今一万二千年的稻作遗存也在同一遗址并存。这无疑震古烁今! 人类要生存,首先得填饱肚子。浩大的鄱阳湖平原成为人类聚居之所.人们像众星捧月一样将鄱阳湖捧在手心。他们围绕鄱阳湖欢快地劳作,农耕、织布、渔猎……渴了,他们双手捧起湖水浇灌庄稼和自己的唇舌;累了,他们徜徉在湖水中洗去一身疲惫;饿了,他们用湖水炖湖鱼吃得喷香津甜。 鄱阳湖的名字,是人类赐予的。不管是鄱阳湖,还是之前的彭蠡——尽管彭蠡和今天的鄱阳湖有着地理上的巨大差异,但那不需要在这里做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推算,之所以在此提出,只是希望人们明白,鄱阳湖和彭蠡在不同的文本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鄱阳湖和彭蠡有时候混用,人们也许能够读出不同词义给人以时间上的青翠和沧桑,味道是大不一样的。 在鄱阳湖的东侧,从饶河绕进去一段路程,可以追溯到万年县一个叫大源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现了一处远古人类遗址——仙人洞遗址。在它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吊桶环遗址。这是远古先民在太阳落山前聚会、论功行赏、分享每天狩猎所获的营地。每到傍晚,所有人都聚集到这里,开始享受屠宰猎物,烹饪烧烤的乐趣。一时,整个山谷喷香四溢,呈现一派热闹狂欢的景象。劳动一天的人们只有在此刻是最快乐的。人们在月光下升起篝火,男女老幼围坐着,篝火映红他们喜气的脸庞。 人们饱食之后,开始载歌载舞,整个篝火晚会喜庆欢腾。 远古人类的生活并非现代人想象的茹毛饮血那么恐怖,否则人类何以将欢乐的基因遗传到今天呢?月亮古色苍郁覆盖着莽莽山林,欢乐的篝火之外,那些被人类围猎后失去伴侣的兽类却在悲鸣……世间万物总是伴随着此消彼长而发展到今天。与远古人类同时出现的动植物们,又有多少种类将基因延续到了今天呢? 透过一丛茂盛芦苇的苍茫,看见山坳上矗立着两块巨大的岩石。这两块岩石是个奇迹.它们似乎是共赴一场亿万年的密约,两块石头额头抵牾着额头,十分亲密。这两块石头应该是一阴一阳,阴阳结合才能造就这种完美契合。 走近岩石,才发现所谓的吊桶环并非两块岩石组合而成,而是一块整体的岩石,像拱形的桥梁。底下是通道,头顶上的岩石是天然的凉棚,可用来避风遮雨。考古人员发现它时,给这个遗址取名,就是依据这个岩石的形状来命名的。 它太像吊桶的提环,因此,命名为“吊桶环”。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名字,也有别具一格的诗意。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