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山知己/高登义科学探险手记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高登义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与山知己》是“高登义科学探险手记”丛书中的一种,是作者高登义多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攀登天山托木尔峰以及南迦巴瓦峰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和探险活动的真实手记,记录作者与山地相近、相亲、相知共存的历程,倾注了他对山地和世界高峰的深情。
作者简介
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先后40余次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重点研究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相互关系。撰写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等三本科学专著和《亲近地球之巅》等近20本科普著作,在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7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全国先进工作者。
目录

引言:与山共存
一、乐在珠峰
南望第三女神
北望珠穆朗玛
再望珠穆朗玛
考察珠峰背风波动
初识珠穆朗玛
与第三女神成知己
二、天山托木尔峰奇缘
天山托木尔峰留我
初识天山托木尔峰
三、南迦巴瓦峰传奇
走进“雪电如火燃烧”的神峰
领悟“雪电如火燃烧”的神峰
后记:亲近山地——与山知己
序言
2018年初,高登义先生给我发电子邮件,告诉
我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要为他出版一套名为“高登
义科学探险手记”的科普丛书,目前已经获得相关
出版基金的资助,正在校稿过程中。他还说这很可
能是他出版的最后一套科普书了,很想把这套书的
质量做得高些。希望请我为丛书写序。我是学生命
科学的,对地学一窍不通,承担这项任务肯定是班
门弄斧。几经推辞最终还是成了“一只被赶上架的
鸭子”,基于以下考虑,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
了。
我与高登义先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友,
他高我一届,是中科大第一届地球物理系(5813系
)学生。我是第二届生物物理系(5912系)学生。
有幸借此机会学习老校友的科研成果和对国家乃至
世界的贡献我将是获益的,应老校友之邀请做点事
情是值得高兴的,也是应该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
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出《1956—1967年全国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科学
院集中了中国最好的科学家群体,改变我国教育传
统模式,把教育和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在当年中国
高等教育理工分家的情况下,于1958年建立的一所
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的大学
,新型的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大学。当年
周总理直接关怀、聂荣臻副总理鼎力相助、郭沫若
校长亲自挂帅、张劲夫书记严格把关,要求中科大
继承抗大优良传统、勤奋艰苦朴素,在新时代勇攀
科学高峰。因此中科大是“向科学进军”年代里的
“新抗大”,立志科教报国是中科大人的核心价值
观,学术优先是中科大文化的基本色。多年来,中
科大人不跟风、不盲从、不左顾右盼,表现出对党
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对科学原则的执着坚守。我为
我们中科大培养出了“我国完成地球三极(南极、
北极、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第一人”的大气物理学
家高登义先生感到由衷的自豪!
我在中科大学习期间并不认识高登义同学,但
认识地球物理系的几位体操队队友,我这个上海人
第一次欣赏到她们那抑扬顿挫如吟诗般的川味普通
话。直到1999年,我在一次科学院召开的会议上才
认识高登义,他不久前(1998年10月29日一12月3日
),作为科考队队长成功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徒步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壮举。因为
是科大校友相遇,感到格外亲切,他送给我一个“
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纪念信
封。记得当时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发”问题
,他坚定地说,“开发”必须是谨慎的、符合科学
规律的,不能盲目,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商业化,
要先做充分的研究和规划,有计划地去做。
我本人是做蛋白质科学的基础研究,基本上是
闷在实验室里,时时右手持着一把移液枪,左手捏
着一个小试管,与各种仪器打交道,与高登义先生
在高山、极地和海洋中做气象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探
险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从小热爱大自然,还
曾畅想过做一名地质学家。改革开放后条件好了,
只要有时间,我也会利用在国外和国内各地参加学
术会议的机会,参观附近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了解民俗文化。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南极、
北极、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那绝对是奢望
,做梦也必然是一场黄粱美梦。世界上有多少人哪
怕只有一个这种“极地”的经历?又有几多人有全
部这四个“极地”的经历?[请原谅我这个外行擅自
把世界上最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之雅
鲁藏布大峡谷非专业地也称为地球的一个“极地”
。]所以我对高登义先生有如此丰富且奇迹般的经历
,十分敬佩,更是万分羡慕。后来我得知他担任中
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组织并带领科技工作者和青
少年开展了许多实地科学考察活动,并做了非常多
的科普讲座,便推荐他为九三学社中央举办的《九
三讲堂》的报告人。他也常把他工作和“闲事”的
一些照片和记录通过电子邮件送我欣赏。去年我读
了蔡春山先生采访高登义的新书《勇探三极——南
极北极珠峰》,对高登义先生的科考生涯又多了认
识。
高登义先生半个世纪如一日在中国科学院进行
正规的科学考察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他师从中国大
气物理学泰斗叶笃正先生完成大学毕业论文,大学
毕业才两年就被中科院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千多
名工作人员中挑选出来参加“绝密级”的珠峰登山
科学考察。作为学术秘书,他协助叶笃正教授组织
当时最大规模的“北京国际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
,并成为两位在大会发言的中国科学家之一。就在
这次发言中,他代表中国科学家正式提出“青藏高
原是地球第三极——最高极”的观点。他参加制作
的登山天气预报准确地预报了宜于珠峰登顶的登山
天气时段,保证了登山队员攀登顶峰顺利进行。
1982年他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科学考察队副队长,
协助刘东生队长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共存的南迦
巴瓦峰地区进行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正式命名了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学术方面他开创了山地环
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重点研究地球三极地区与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出版了《中国山地
环境气象学》专著。叶笃正、刘东生、陶诗言三位
院士对该专著做出最权威、最科学、最中肯的评价

高登义先生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特等
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
人奖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
科技工作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但他的科学成果绝非可以“唯SCI论文是瞻”来评价
的。他把学术研究的成果用来指导实地的科学考察
,又在科学考察中凝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此外他的
科考还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维护国家利益做出过重
要贡献。
2018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
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北极政策方
面发表的第一部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1920年2月9
日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订的“斯匹次卑尔根条约”
(Spitsbergen Treaty,也称“斯瓦尔巴条
约”Svalbard Treaty)。中国在1925年加入了“
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这为中国在北极的权力和参
与北极事务奠定了历史的、法律的基础。很快我看
到高登义先生《我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的博
文。我们普通人哪里知道几乎100年前我们中国人就
已经可以在3000千米之外的位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
两者之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6.2万平方千米)自
由出入,无需签证,享有在该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
的捕鱼、狩猎权,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
动的权利和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幸运的高登
义1991年夏在参加北极国际科学考察中,得到了挪
威卑尔根大学Y.Gjessing教授馈赠的“Arctic
Pilot”(《北极指南》),使他第一次看到了“斯
瓦尔巴条约”的原文,知道中国已经于1925年成为
条约的成员国,知道凡条约国都可以在斯瓦尔巴群
岛上建立科学考察站。从此。他开始走上一条为中
国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科学考察站而不懈努
力的长路。1996年,中国成为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
会成员国,使中国的北极科研活动日趋活跃。在中
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的领导下,通过中国科学探险
协会和人民日报社、中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
闻媒体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挪威王国政府的支持和
民间经费相助,作为“斯匹次卑尔根条约”成员国
的中国终于在80年后的2004年,在斯匹次卓尔根群
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科技三会”上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
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
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高
登义先生是极其优秀的科学家,又是极为突出的科
普教育专家,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习主席的重要指
示精神。
2018年1月29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
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将“2017年十大
科学传播人物的特别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
家科普演讲团。高登义先生作为代表之一上台领奖
。正如《人民日报》2018-1-30在倒头条的“今日谈
”栏目中以“为热心科普者点赞”为题,报道的中
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事迹:“有一群人,
不仅把青春献给了共和国的科研事业,退休后依然
发挥余热,踏遍神州大地,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
让科学改善百姓生活。”高登义先生就是其中的杰
出代表。
“高登义科学探险手记”正是基于长期的科学
考察和严谨的学术研究的经历,以及多年积累的带
领群众和青少年科考活动以及撰写科普书籍的经验
写成的。全套丛书分成六册:《登极取义》《与山
知己》《峡谷情深》《情系南极》《梦幻北极》《
见证北极》。每册又分成多篇,内容极其丰富。通
篇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理论研究与实
地考察交融,发现、创新与保护、发展交融,科研
实践与国家利益交融,做事与做人交融,个人行为
与团队合作交融,兴趣爱好与责任担当交融,独立
自主与国际合作交融,前沿研究与科学普及交融,
本职工作与社会活动交融。由于定位是科普丛书,
所以作者在文字上力求把深奥的科学问题描述得尽
量通俗易懂。作者是一位对科学痴迷,对自然热爱
、生情,充满情怀、热情洋溢的人;同时又是一位
从小念过《三字经》、“四书”“五经”,练过用
文言文书写作文的理科生(这一点恰恰是我这个同
为理科生的弱点),对写作有兴趣,于文字有功底
。这套科普丛书极有可读性。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
对普及青少年极地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
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地
球、保护环境的热忱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希
望高登义先生老当益壮,继续发光发热,为科学改
善百姓生活继续努力。
是为序。
导语
《高登义科学探险手记》分成六册:《登极取义》《与山知己》《峡谷情深》《情系南极》《梦幻北极》《见证北极》。每册又分成多篇,内容极其丰富。通篇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交融,发现、创新与保护、发展交融,科研实践与国家利益交融,做事与做人交融,个人行为与团队合作交融,兴趣爱好与责任担当交融,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交融,前沿研究与科学普及交融,本职工作与社会活动交融。由于定位是科普丛书,所以作者高登义在文字上力求把深奥的科学问题描述得尽量通俗易懂。
本书是其中的《与山知己》分册。记录了作者大半生与山地相近、相亲、相知而共存的历程,倾注了作对山地的情感。其间,既有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情景再现,更有与山地相亲、相知共存的乐趣分享。
后记
亲近山地——与山知己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山地是组成地球的重要部
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人类随着物质文明
的不断发展,追求精神文明的愿望日益提高。走进
山地,走进人们期望的“香巴拉王国”,去寻找理
想的“人间天堂”,像“星星之火”一样在人们的
心中点燃。
说到这儿,我想为“香巴拉”说两句。在六世
班禅于《香巴拉王国指南》中描述了“人间天堂—
—香巴拉王国”几百年以后,西方也有人在《失去
了的地平线》一书中讨论“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书中描述的人间天堂与《香巴拉王国指南》中
的人间天堂何等相似,不同的仅仅是用“香格里拉
”替换了“香巴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香格里
拉”应该是藏传佛经中“香巴拉”的音译。如果尊
重“知识产权”的话,还是用“香巴拉王国”代表
人间天堂为好!
在“香巴拉王国”中,冰雪、青山、绿水、森
林、草地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
不可缺少的气氛。山地正是提供这些要素和气氛的
基本条件。
走进山地,是人们寻找“香巴拉王国”的第一
步。走进山地,认识山地,认识山地的地质地理特
点,认识山地的环境气象条件,认识山地的各种自
然规律,是人们寻找“香巴拉王国”的进一步。了
解和熟悉山地的特点,想山地之所想,急山地之所
急,关心山地,爱护山地,与山地和谐相处,共同
发展,结为知己,才是人们寻找到的自己心中真正
的“人问天堂——香巴拉王国”。
亲近山地,与山知己,是我向朋友们发自内心
的呼喊。
精彩页
1965年12月19日,研究室党支部副书记找我谈话。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副书记立即把门关上,严肃地对我说:“这是一项绝密级的科研任务。”我心里立刻紧张起来,我不自觉地立正听命,就像《红岩》中的成岗接受江姐布置任务一样。“组织上决定,派你参加明年的珠峰科学考察。”我紧张的心稍为安定下来,因为我知道了将要接受的任务。副书记似乎看出了我心情的变化,进一步强调说:“这次任务需要两年时间。为了保证这项绝密任务顺利完成,组织上要求你在执行任务期间不得与家人亲友通信。”一句话又让我心跳加剧。“这么绝密啊!”我刚闪过这个念头,副书记立即问我:“能做到吗?”“能做到!”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也许是多年来所受教育的必然反应,也许是有感于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吧。副书记很高兴,拍拍我的肩说:“好好干,不要辜负组织对你的期望!”
当晚,我很兴奋,很感动。在地球物理研究所1000多人中,组织选中我去执行这项绝密任务,我真有点“受宠若惊”。我虽然不是很清楚对执行“绝密”科研任务人员的政治要求,但像我这样家庭出身不好、也不是共产党员的人,能够被选中,确实令我感动。
后来记者问我,为什么1966年的珠峰科学考察是“绝密”任务,)为什么会挑选你去执行呢?据我后来了解,这项任务当时之所以“绝密”,是因为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于夜间登上珠峰顶时未能拍下登顶照片,国际登山界不予承认,为了有把握向世界确认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成功,必须在1966~1967年间登顶成功,并拍下电影和照片后才公布消息,在此之前必须保密。至于为什么选中我,我不得而知。也许是我身体好,能胜任高海拔地区工作:也许是我大学的学习成绩不错,能完成这项科研课题:也许是我听组织的话,能绝对保密……
在执行任务期间,我严格遵守组织上的规定,没有告诉家人和亲友。事后得知,家人在那段时间曾四处找我,弟弟在打听我的下落时还闹出了笑话。一天,四弟高登智在四川大邑县城遇见一辆有“中国科学院”字样的卡车,赶忙去问司机,“你知道高登义在哪儿?”司机愕然,“他是哪个单位的?”“他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四弟回答。司机是个老师傅,笑着说:“中国科学院大得很,我不认识他呀。”后来,当弟弟告诉我时,我对他说:“中国科学院有几万人,很难彼此认识;即使同在一个研究所,好几百人,也不一定都认识。”难得弟弟一片心啊!
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
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珠峰登山科考队成立。全队共百余人,队长为刘东生,副队长为施雅风、胡旭初,党委书记为冷冰。其中,在珠峰北坡大本营的队员有冰川气象组、地质组、高山生理组、测绘组人员。我在;水川气象组,属第三专题,专题负责人是施雅风和高由禧,野外考察组组长是谢自楚。
1966年2月6日午夜,我乘35次列车离开北京,途经兰州、红柳园,再乘长途汽车沿青藏公路到达拉萨,再从拉萨乘军用卡车到达珠峰北坡海拔5000米的登山大本营——绒布寺。
第一个难眠之夜2月24日,汽车离开格尔木,向着青藏高原进发。当晚,到达海拔3300米的纳赤台。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曾经留宿过的地方。冰川气象组有10余人,住在运输站一个大房间里。夜里8点后,灭灯就寝。大家睡在地铺上,一个靠着一个,翻身都得小心,否则会影响他人。我入睡历来很快,可当夜不知怎么了,总是睡不着。越想早点入睡,越是睡不着。四周静悄悄,没有人打呼噜。就这样,一直熬着,真着急啊!已经午夜12点过了,我还是睡不着。突然,不知谁说了声“睡不着”,立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喊开了“我也睡不着”。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大家都没睡着。组长谢自楚告诉我们,这是高山反应的一种表现,让大家不要紧张,轻松一下,要小便的去小便,要讲笑话的讲笑话,过一会就可入睡了。老谢之前已来过西藏,有经验,他先讲了两个“傻瓜找媳妇”的笑话后,又有两人接着讲。听着,听着,我睡着了。
滴水成冰隆冬2月,在青藏高原上行军,困难之一是严寒。严寒考验之一是上厕所。途中各运输站的厕所都是“通风”的,我们上厕所“方便”的时间只有在夜里或早晨,此时的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大风呼呼地从下往上刮,寒气透骨,滴“水”成冰。
P6-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