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架君王--理解耶稣的生与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提摩太·凯勒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有人说:“耶稣的故事的确很能安慰人,但是,最终那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果真如此吗?提摩太·凯勒以圣经《马可福音》为基础,探索耶稣的生平,让我们看到,耶稣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终极的故事,耶稣是那真正的大君王。在十架上受死,第三日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有权能拯救、更新这个世界被罪破坏的一切,并使相信他的人有力量面对生活中悲伤、痛苦和破碎的深渊。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的“提摩太·凯勒作品系列”丛书,同属此丛书的有《十架君王--理解耶稣的生与死》、《为何是他》、《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和《慷慨的正义》等书。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凯勒 Timothy Keller 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 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 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其他作品包括《婚姻的意义》、《城市之 光》、《诸神的面具》、《慷慨的正义》等。
目录
第一部 君王
耶稣的身份
第1章 舞蹈
第2章 呼召
第3章 医治
第4章 安息
第5章 权能
第6章 等待
第7章 不洁
第8章 靠近
第9章 转变
第二部 十字架
耶稣的目的
第10章 山上
第11章 陷阱
第12章 赎价
第13章 圣殿
第14章 筵席
第15章 苦杯
第16章 刀剑
第17章 结局
第18章 开始

注释
致谢
序言
近几十年来,一般文化领域对历史上的耶稣(histor
。icalJesus)的关注与日俱增。这着实令我惊讶。每当复
活节临近,各色媒体争相刊载和报道耶稣。在刚刚过去的
复活节,《新闻周刊》宗教栏目编辑米勒(Lisa MiIler)
撰文解释说:“复活节是……受难周最后一个庆祝活动,
庆祝耶稣死后第三天身体复活……福音书宣告基督复活是
超自然事件,是真实的……耶稣死了,又复活了,而且所
有信从他的门徒,最终都要像耶稣一样从死里复活。这个
故事挑战人的智性,即使最为虔诚的基督徒,也难以全然
了解其中的奥秘,因为它实在匪夷所思。”’
《泰晤土报》有一篇韦尔姆(Geza Vermes)的文章,
题目是“神话还是历史?复活的确凿事实”。文章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基督教信息的核心,是耶稣从死里复活。使
徒保罗是宣讲这信息的主力先锋,他坦言:‘若基督没有
从死里复活,你们所信的就是枉然。’保罗的宣告经由两
千年的神学思考而日趋坚固,那么这宣告如何与福音书对
耶稣复活的记载相匹配呢?复活究竟是神话,还是包含了一
些历史性?”
黑尔米希(Nanci Hellmich)在《今日美国》撰文报道
:“两个专家研究了有关耶稣最后晚餐的名画,分析对比
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五十二幅画作中的食物和杯盘的大小,
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画中的食物分量有明显增加
。”。很显然,这些大众传媒对耶稣言犹未尽,要说的话
还有很多。
其实,并非只是大众传媒对耶稣有兴趣。毫不夸张地
说,有关耶稣的主题已然自成一项研究类别,探讨该主题
的书籍很多,包括基于认真研究的人物传记、学术性的文
本诠释、历史批判以及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去神话类型的
作品,还有两极中间任何类型的共他著作。
踏入研究耶稣的领域,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因为要处
理的各种评说和思想资料似乎无穷无尽。本书深入思考传
统基督信仰的前提,即耶稣的生、死和复活是人类乃至宇
宙历史的中心事件,也是统摄我们生活的核心原则。换言
之,仔细研究耶稣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世
界的故事,以及每个个体如何嵌入这个故事。写作本书的
目的,是要通过耶稣的教导和行动,表明他有能力使我们
的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一个真实的生命故事
如果要探究耶稣基督的生平,弄清楚他是不是真的曾
在世上生活、死亡、复活,并且试图搞明白复活的故事是
否包含“一些历史性”,甚至包含解读人类历史的钥匙,
那么我们就需要进入福音书,因为它们是传讲耶稣故事的
历史文献。这些福音书以其作者名字,分别被称为《马太
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近代有关“探索历史上的耶稣”的争论,多是关乎福
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生平是否可靠。两百年前,有些学者
提出,这些福音书源于口传传统,在耶稣离世一百多年后
才写作成书,中间历经多代,掺杂了许多传奇色彩。。多
年来,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对耶稣的认识,让许多人认为
,我们对真正历史的耶稣知之甚少。德国哲学家尼采和英
国作家艾略特(Geo rge Eliot)丧失了他们的基督信仰,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阅读了怀疑论者施特劳斯(David St
『aLISS)的《耶稣传》(Life of Jesus Critically
Examined)。这类影响持续发酵,如今不少大学每年为本
科生开设的“圣经文学”课程,也同样动摇了很多大学生
的信仰。
但是,现今有一种逆向运动方兴未艾。一百五十年前
,学术界相当自信,认为福音书的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公元
二世纪三十年代。然而,过去的一个世纪,已经有确凿的
证据显明,福音书的成书时间其实更早,早到许多亲眼见
过耶稣生平与死亡的人们还存活的那个年代。这些证据促
使人们反思信仰,回归基督。赖斯(Anne Rice)和威尔逊
(A.N.Wilsorl)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回归基督信仰,
引起英美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威尔逊是传记作家,1992
年他出版了《耶稣生平》(Jesus:A Life)。这本书的前
提预设是,福音书几乎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奇故事。然
而,到了2009年,他的观点改变了,他开始公开声明自己
不再是无神论者。以往的那些年日,他著书立说,不遗余
力地攻击正统基督信仰,如今,他重新回到基督信仰。e与
威尔逊不同,小说家赖斯在大学时代失去了信仰。通过阅
读著名的圣经学者的著作,她开始反思信仰,进而发现基
督教自由派立案无凭:
“没有神性的耶稣,错误地进入耶路撒冷,不知怎么
就被某些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与基督教的兴起毫无关
系。如果他知道自己竟然成了基督教的创始人,会被吓死
的。”——这是流传在自由派基督教圈子里的对基督教的
认识。在我作为无神论者的三十多年间,对这种论调太熟
悉了。这种论调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事实根据。
新约学者鲍克汉姆(Ricllard BatJckham)的《耶稣和
见证人》(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一书的观点最
令人信服。他指出,福音书不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口传
传统,而是口传历史,是见证人亲身经历的记载。他们亲
眼见过耶稣,当福音书写成时,他们还活在世上,而且仍
旧活跃在当地基督徒社群之中。
鲍克汉姆在书中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在耶稣受死和
复活之后的几十年中,那些被耶稣医治的人,如从屋顶被
缒下得医治的瘫子;替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看
到耶稣被放入坟墓的妇女们,如抹大拉的马利亚;还有跟
从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如彼得和约翰——所有这些亲身
接触过耶稣的人都在持续、公开、详尽地重复着这些事迹
。数十年之久,这些见证人一直在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
故事。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所记载的,正是这些见证
人的见证。由于他们的见证,我们才有了福音书。
鲍克汉姆还观察到,福音书在内容上与传奇故事恰恰
相反。比如,在基督教会最原始的文献中,竟然记载了教
会最伟大领袖之一彼得一败涂地,他甚至公开否认耶稣,
咒诅耶稣。这种资料记载只能来源于彼得自己,因为除他
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否认和背叛耶稣的细节。而且,除了
彼得自己之外,在早期教会中,也不会有人如此直率地暴
露他们最为尊敬、最重要的领袖竟是如此软弱——除非那
样的软弱是福音故事的重要部分。当然,更除非那些记载
都是真实的,否则也不会有这样的记载。
《马可福音》
为要达到写作本书的目的,我觉得探索耶稣生平的最
好方式,不是概览四福音书,而是考查一卷叙事连贯的福
音书,尤其要选择一卷有意侧重记录耶稣真实话语和行动
的福音书。这促使我选择了《马可福音》。
那么,谁是马可?最早且最重要的答案,出于希拉波立
的主教帕皮亚(Papias,60—135)。根据他的说法,马可
一直是彼得——耶稣最早的十二门徒之一——的秘书和翻
译,他“准确地记载了彼得所记住的一切”。这一证词尤
为重要,因为有证据表明,帕皮亚还认识耶稣另外一个最
早的、最亲近的门徒约翰。。鲍克汉姆在《耶稣和见证人
》中也指出,《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书更多地提到彼得
。如果通读《马可福音》,你会看到,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时彼得不在场。几乎可以肯定,《马可福音》是彼得亲眼
见证的记录。
以《马可福音》为基础探索耶稣生平,还有另外一个
原因。《马可福音》读起来不像一般枯燥的历史书。他以
现在时态写作,描述行动场景时经常使用诸如“立刻”之
类的用语。这样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由衷感受到整个叙事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马可福音》传讲的耶稣,不只是
一个历史人物,他在今天依然活着,仍旧在向我们说话。
它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神已经介入人类历史。其写作
风格传递出一种危机感,让人感受到现状已被打破,我们
不能再把历史当作是一种自然因果形成的封闭系统。耶稣
已经来临,如今一切皆有可能发生。马可要我们看到,耶
稣的来临,在呼唤人们采取果敢的行动。耶稣是一个行动
者,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他迅速、果敢地行动。与
其他福音书相比,《马可福音》中耶稣的教导比较少,我
们看到更多的是耶稣在行动。因此,我们不能再保持中立
,一定要主动予以回应。
君王和十字架
你或许知道在英国伦敦有一个火车站,名叫“君王的
十字架”(King’s cross),它因着《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而赫赫有名。“君王的十字架”完美地表达了耶稣在
世生活的意义,我不禁要以此作为本书的书名。
《马可福音》还有一个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达成我的
写作目的。马可使用对称性的两幕,向我们描述耶稣的一
生:耶稣统管万有的王者身份(1—8章)和耶稣死在十字架
上的目的(9—16章)。这两大部分的划分,决定了本书的结
构安排:本书分成“君王”和“十字架”两大部分,每个
部分由多章构成,每章探讨《马可福音》讲述的一个关键
性事件。
我们知道,所有书籍在写作取材上都有选择性,福音
书也不例外。比如,约翰就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他的福音书
,“耶稣所行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事;如果都一一写下来
,所要写成的书,我想就是这个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
:25)*本书的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在内容取舍上也有选择
性。我挑选了《马可福音》中一些特定的经文,因为我认
为它们对于追溯耶稣生平叙事,或者展开耶稣的身份或目
的这一主题是最好的。这也意味着对一些大家极为熟悉的
经文,本书并不做详细探讨。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耶稣基督值得你重视
。他的丰富不可测度,却信实可靠;他温和柔顺,却大有
权能;他有至上权柄,却为人谦卑;他有完全的人性,又
有完全的神性。希望你能严肃认真地思考耶稣基督在你生
命中的意义。
我们真实的生命故事
我是在基督教会中长大的,但是,真正找到有活力的
、能改变生命的基督信仰,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圣经,
尤其是新约中的福音书,唤醒了我沉睡的灵性。在这之前
,我读过圣经。在教会中参加坚振礼班时,还不得不背诵
一些圣经经文。但是,在大学期间,圣经对我来说不再是
死的,它活过来了。那种感受我难以言表。我只能这样说
,在那之前,我翻阅圣经,分析圣经,不断提出疑问。在
那之后,圣经——或是“有人”透过圣经——开始察看我
,质疑我,剖析我。
在灵性苏醒后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
题目是“那本理解我的书”。作者是普林斯顿神学院哲学
教授卡耶(Emile Cailliet)。。在法国上大学期间,他是
一个不可知论者。大学毕业之前,他实际上没有真正见过
一本圣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期间他写
道:“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不恰当认识,令我震惊窘迫。当
站在你面前的伙伴——他正在对你讲说他的母亲——突然
被一颗子弹射穿胸膛,倒下并死去……此刻哲学研讨班上
嘲讽调侃的言谈,又有何用?”
他自己也被一颗子弹击中,躺在医院里长期疗养。他
开始大量阅读文学和哲学书籍,奇怪地想要得到一本书。
他说:“无论听起来多么古怪,我必须说,我要得到一本
书,一本能理解我的书。”由于他知道世上根本就没有这
样一本书,所以他决定为自己亲手打造一本。他阅读广泛
,每每遇到触动心灵、“讲到我的生存状况”的只言片语
,他就在一本皮面袖珍笔记本上仔细地抄录下来。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收集到的只言片语越来越多。他热切期待哪
天可以坐下来,把它从头到尾读一遍,希望“它能带领我
穿越不同人生阶段,从恐惧走向全然的释放,从伤痛走向
完全的喜乐”。
于是有一天,他来到花园,坐在一棵树下,开始阅读
他的宝贵文集,但越读越觉得失望。每段引言,都提醒他
在作选择时当下的情景,可是都已事过境迁。“于是我知
道,这样做根本行不通,因为这本书只是我自己收集的。

几乎就在同时,他的妻子推着婴儿车从外面散步回来
了。她手中拿着一本法文圣经,是在散步时遇见的一位牧
师送给她的。卡耶接过圣经,打开福音书开始阅读,一直
读到深夜。突然间他恍然大悟:“你瞧,当我阅读它们(福
音书)时,书中说话和行动的那一位,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
面前。……原来这就是那本能够理解我的书。”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同样的事也临到我的身上
。在少年时代,我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但是我个人并没
有遇见那位说话的主。当我在大学期间阅读福音书时,基
督活在我面前。三十年后,在纽约,在我们教会的讲台上
,我传讲《马可福音》,希望有更多的人同样可以在福音
书中找到耶稣基督。
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源于那些讲章。唯愿那触动我生命
的,同样也触动你的生命!
导语
《十架君王--理解耶稣的生与死》作者提摩太·凯勒透过对《马可福音》的释经,把福音信息很完整地展现出来。但他不只是干巴巴地给你一个真理框架。凯勒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他在书中不时地会指出了人心灵深处的渴望和人的罪。他在阐明福音的过程中,是对着人的心灵状况说。凯勒在福音和福音的对象(读者)间搭了一座很好的桥梁,使读者能够进入到福音当中。
后记
作为牧师,多年来,我与成百上千人交谈,谈论他们
信仰上的困惑,谈论他们在信心和怀疑之间的挣扎,也听
到人们拒绝接受基督信仰的种种理由,其中我最常听到的
理由是,基督教“太老套了”,或者说,“太逃避现实了
”。有人曾经对我说,“我知道为什么人们要去教会。他
们去教会是寻求自我安慰,是希望听到有一天神会将一切
都变好,这让他们得到安慰。圣经故事、耶稣故事的确很
能安慰人,但是,最终那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我们时代具有的特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
们普遍相信,好的收场、幸福的结局,那是拙劣的三流艺
术的标志。为什么?许多人似乎很肯定,生命从根本上讲是
没有意义的:幸福的收场、大团圆的结局,最多也只是在
误导人。似是而非、啼笑皆非、讽刺好笑、挫败受伤,才
是对生活的更好描绘。幸福的收场和大团圆的结局可能适
合儿童故事,但不适合有思想的成人。“成人”艺术,比
如肥皂剧《宋飞正传》(Seinfeld)或话剧《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有意颠覆传统叙事的连贯性,刻
意逃避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可能就是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一直与奥
斯卡奖无缘,直到他停止制作大团圆结局的电影为止的原
因。其实,直到目前,有着童话故事般结局的电影仍旧是
他最受欢迎的电影。影评家看到这一现象会不屑一顾地说
:“逃避”现实生活的电影总是受人欢迎。
为什么电影评论家嗤之以鼻的电影,却长久受到大众
的欢迎呢?托尔金对此的解释并不比那些影评家逊色。他强
调,那是因为人们感受到,大团圆的结局并非逃避现实;
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托尔金在
他著名的文章《论童话故事》(On Fairy—Stories)中解
释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最令人满意的故事,是化解灾难
(eucatastrophe)的故事。希腊文katastrophe(灾难)是
指改变世界的、戏剧性的转折。那么,托尔金所说的“化
解灾难”是什么意思呢?
童话故事欢乐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不是“逃避
”,也不是“无视”现实世界……它不是否认灾难、愁苦
和失败的存在:这些可能性的存在,对从苦难中得到解救
(eucatastrophe)的喜乐是必要的。它(在大量证据面前)
否认的是宇宙性的最终失败,因此它传递的是一种好消息
(evangelium),让人们借着童话故事结局的欢乐,一瞥那
宇宙终极故事结局的喜悦,那是超越一切凄楚悲伤、非世
界所能给予的喜悦……当“转机”突然来临,我们得以一
瞥穿透内心的喜悦,心灵的渴望一度跳出故事的框架,甚
至撕裂故事的经纬,让一线光芒进入人心。
托尔金继续说道,人们感觉到这样的故事指向某种背
后的实在。当我们阅读或观看这些故事时,我们被告知,
世界的确充满了危险、忧患和悲剧,尽管如此,每件事的
确是有意义的,善恶之间也的确是有区别的。最为重要的
是,良善最终一定会战胜邪恶,我们甚至能“逃出死亡”
——托尔金认为,这是典型的圆满结局。
本书根据《马可福音》追溯耶稣基督的生平。《马可
福音》行文生动,情节曲折,令人惊叹。整个故事叫人信
服,让人看到从失败的绝境中神奇地挣脱出来的宇宙性大
胜利。这的确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是,仅此而已Ⅱ马?福
音和那些有着大团圆结局的故事一样,只是短暂地给予我
们情感上的激励吗?
绝对不是。福音所给予我们的更多。而托尔金自己在
他那篇文章的结尾解释了原因。从前在牛津齐尔维河
(River Cherwell)边爱迪森路(Addison’s Walk)上,他
以类似的理由说服了他的好友C.S.路易斯。他指出,耶
稣的福音故事不只是许多伟大故事中的一个故事,指向某
种故事背后的实在而已。相反,耶稣基督的故事,是世界
上所有故事都指向的那背后的故事。它给予我们gJ不只是
转瞬即逝的启迪,因为基督的故事是那终极的真故事,它
真实地发生过。
“喜悦”在一个成功童话故事中的独特品质,可以被
看作是突然瞥见那背后的实在或真理……福音故事包含…
…一个更大的故事,涵盖了所有童话故事的本质内涵……
但是,这个故事已经进入人类的历史和起初的世界……基
督降生是人类历史中的救赎时刻,基督复活是道成肉身故
事中的救赎时刻。这个故事以喜乐开始,也以喜乐结束…
…从来没有任何童话像福音故事那样,声称人们向往的喜
乐是真实的;也没有任何童话像福音故事那样,让如此众
多的怀疑主义者接受它本身的真实性。
耶稣基督复活的事实,不仅仅让我们在阅读福音故事
时被激励,也为我们带来改变生命的大能。设想一下,在
古代中东安提阿城,有人向一群奴隶布道,说:“哎,你
们知道吗?耶稣复活只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只是告诉你,
在某种意义上,善要胜过恶。因此,让我们善待彼此吧。
”难道这些奴隶会说,“太棒了!这个信息改变了我们的命
运,把我们所遭遇的无尽磨难和压迫转换为充满盼望的胜
利”?他们当然不会这么说。这根本不是使徒保罗在地中海
周围城市所传讲的信息。他所传的是,“他们看见过他,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探讨耶稣的身份时,是这样描述他的:他
既深深融入自己的文化和时代,又在很多方面与之对
立;他意识到自己即将牺牲,事实上,他是在持续不
断的牺牲中,就像他曾从天上降到地上生活一样。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凯勒:他又创作了
一部杰作,让读者——从无神论者到基督徒——思索
耶稣基督福音的本质和意涵。
——迈克尔·约翰逊(Michael Johnson)
精彩页
安息日的主
面对这些自以为义、以维护宗教为己任的宗教领袖们,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并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这样,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他重申并称颂神设立安息日的原初目的——人需要安息。但是,他戳穿了守安息日的律法主义心态,拆除了整个宗教规条。而且他如此行,是借此表明他的身份。
耶稣本可以借着宣称“我是掌管安息日的主”,来宣告他有神圣权柄更改安息日的规条。但是,他要说的,不止于此。
安息(Sabbath)这个词指一种深层的平安,几乎与沙龙(shalom)——生命每个层面都完整和兴盛的状态——是同义词。耶稣说,“我是安息日的主”,他的意思是,他就是安息。他是我们渴求的深层安息的源头。他来到世上,要完全改变我们安息的方式。我们每周休息一天,只是浅尝我们所渴求的那深层的神圣安息。耶稣就是那安息的源头。
当耶稣说,“我是安息日的主,我可以使你得安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耶稣呼召你安息,是呼召你放下手中的工作——有规律地从工作中脱离出来,让身体和心灵得以休息。但是,安息还另有更深层的意义。《创世记》1章讲述,神创造世界后息了他的工。这是什么意思?神是累了吗?当然不是。神不会疲倦。那么,神如何安息呢?安息有不同的原因。当你对你的工作极为满意,满意到极点,你没有必要再继续做工,你就放手不再管了。你对你的工作说:“我太高兴,太满足了——已经成了。”只有这个时候,你可以走开不做工了。当神完成创造世界之工时,他说:“甚好。”于是,他安息了。
电影《烈火战车》是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1942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有两位参赛运动员。其中一位是利德尔(Eric Liddell),他是位来自苏格兰的基督徒,拒绝在安息日(礼拜天)参加赛跑。他原本极有可能夺金,但由于拒绝比赛而失去获得金牌的机会。从某个层面来说,电影是在讲述安息日要停止做工。但是,电影加添了另一个维度,把亚伯拉罕斯(Harold Abrahams)与利德尔进行比较。两人都竭力备战,要争金夺银。但是,亚伯拉罕斯的目的是要证明他自己。有一幕,他参加短跑比赛,他说:“我只有十秒钟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价值。”他要证明他自己。利德尔则不同,他不需要证明他自己,因为神已经接纳他,他只要得神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对妹妹说:“神让我跑得快。当我赛跑时,我就感受到他的喜悦。”亚伯拉罕斯即使在休息,也觉得疲惫;利德尔即使在比赛,也觉得在休息。为什么?因为隐藏在我们努力工作背后的,另有一工,我们实在需要从中退出来,获得安息。那工就是自我称义之工。它时常引导我们在宗教中寻求避难。
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不停地工作,试图向神、他人和自己证明我们是好样的。除非我们能够安息在基督的福音里,否则那种拼命劳苦永远不会完结。在创造结束时,神说“成了”,然后神就安息了。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赎之工后,基督也说“成了”——我们能安息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是要让你从工作背后的劳苦中解放出来,这劳苦隐藏在你心灵深处,让你不得安息——那正是令你疲惫的东西,因为你要证明自己,证明你是谁,证明你所做的。殊不知,如此证明永远不会让你满意,因为你永远不会足够好。如今这一切都结束了,基督已经成就了……
p58-6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