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铿然舍瑟春风里(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青山闲人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青山闲人著的《铿然舍瑟春风里(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解读读本。书中精选了我国传统儒学和古典心学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录近两百条,将其分为励志、良知、教化、用兵、修行、处友、治政、为学、明心等九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化的方式,对这些经典语录进行阐述和解读。是一本引导人们修习良性,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益读本。 作者简介 青山闲人 湖湘人氏,现就职于京城。嗜书擅画,有专著若干。潜心研究阳明学八载,力求成为阳明先生异代之知音。 目录 励志箴 1.立志贵专一 ——《王阳明全集·语录一·薛侃录》 2.举业不患妨功,唯患夺志 ——《王阳明全集·文录一·与辰中诸生》 3.君子唯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 ——《王阳明全集·文录一·寄诸用明》 4.夫志犹种也,学问思辩而笃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于有秋也 ——《王阳明全集·文录四·赠郭善甫归省序》 5.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阳明全集·文录四·示弟立志说》 6.为人臣者,上有益于国,下有益于民,虽死亦甘为之 ——《王阳明全集·别录九·再批追征钱粮呈》 7.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示宪儿》 8.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月夜二首》 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全集·续编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10.夫志士仁人皆心有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弘治五年乡试卷(论语)》 11.世俗之荣辱,决非君子之所为欣戚也 ——《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与谢士洁书》 12.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王阳明全集·文录四·示弟立志说》 良知箴 1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14.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顾东桥书》 15.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顾东桥书》 16.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陆原静书·又》 17.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陆原静书·又》 18.“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欧阳崇一》 19.思是良知之发用。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也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欧阳崇一》 20.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 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欧阳崇一》 21.世之君子唯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聂文蔚》 22.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 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聂文蔚》 23.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陈九川录》 24.良知在人,随尔如何,不能泯灭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陈九川录》 25.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然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陈九川录》 26.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27.良知是你的明师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28.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29.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30.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31.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32.“良知”二字真吾圣门正法眼藏 ——《王阳明全集·文录二·与邹谦之·二》 33.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王阳明全集·文录三·寄邹谦之·四》 34.夫名利物欲之好,私吾之好也,天下之所恶也;良知之好,真吾之好也.天下之所同好也 ——《王阳明全集·文录四-从吾道人记》 35.良知即天道 ——《王阳明全集·年谱卷三》 36.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37.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唯是致此良知而已 ——《王阳明全集·文录五·书魏师孟卷》 教化箴 38.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顾东桥书》 39.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4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陈九川录》 41.乐之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42.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43.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王阳明全集·语录三·钱德洪录》 44.无有为善而不蒙福,无有为恶而不受殃 ——《王阳明 序言 为什么说阳明学是医治灵魂的良方? (一) 古往今来,大凡医者,可分为五个层次: 大医治神! 上医治心! 中医治身! 下医治病! 下下医治症! 阳明学是治心之学,更是治神之学,是医治灵魂之学 ! 心与神是什么关系呢? 心为神府! 府,就是住宅也;神府,就是神明(灵魂)寄居的地方 。 故, 心宅越宽敞,灵魂越自由; 心宅越温凉,灵魂越自适; 心宅越素朴,灵魂越自在。 反之, 心宅越狭窄,灵魂越局促; 心宅越燥热,灵魂越烦躁; 心宅越奢靡,灵魂越堕落。 故, 修习圣人之学,实乃修建心宅之学,安置灵魂之学! 一个人,要修建好自己的心宅,装饰好自己的神府, 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应当遵循些什么呢? 阳明先生传授给你三个字的秘方:循天则! 什么叫天则? 就是天道的自然法则。 什么叫循天则? 就是人的思维、理念、言行能遵循天道的法则。 天则这个概念,尽管并不像“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出现得那么频繁,但在阳明心学里,却是一个 极核心的概念。如果把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比作星 星,那么,“天则”就是阳明心学天空里的太阳! 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三次提到“天则”: 一次是,黄以方问他:“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回答:“当然,这就像最干净的地板上面也会有 灰尘一样。但是,对于圣学上的初步用功者,千万要扫荡 干净,别让灰尘在上面留积。这样,即便是遇到声色货利 的诱惑,也不会成为负担,顺其自然地就应对了。净化自 己的良知,一定要在扫除心宅里的声、色、货、利等灰尘 上用功。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良知净化得精精明明 ,没有丝毫的遮蔽,即便有声、色、货、利等私欲的侵蚀 ,也无非是循着天道的‘法则’流去了,不会有一点留积 在心!” 一次是,有个朋友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 以治天下,何也?”先生回答说:“我儒家养心,从来没 有离开过具体的实践和事物,只是顺着‘天则’自然去修 为就行了。佛教却要抛弃世间一切事物,把心看作一种幻 像,渐渐地流入了虚无空寂之中,与世事仿佛没有丝毫的 关系,既如此,也就无法打理天下之世事了。” 还有一次,阳明先生在给学生讲中庸时,举了孔子的 例子:“孔子面对乡野村夫们的提问,也并不是事先准备 了多少知识来应答,而是先把自己的心放得空空的,然后 根据村夫们所问的问题,把住是、非两个端口,帮他们客 观地剖析一下,村夫们也便了然于心了。村夫们心中这种 自知的是非标准,便是他们的本来‘天则’。圣人虽然聪 明,也难以帮他们增减得一分一毫。” 细细揣摩上述三段话的真髓,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所 谓的“天则”,乃天地间最大的法则,具有三个鲜明的特 征: 一是本来的原生性; 二是绝对的规律性; 三是无限的外延性。 面对这种崇高的天地大法则,任何力量都是难以撼动 和改变的,任何力量在它面前,除了“遵循”,别无选择 ! (二) 一个人,怎样才能修炼到“循天则”的灵魂自由境界 呢? 阳明先生为你开出了“四随”的药方! 其一,是随遇而安。无论是遭遇顺境还是逆境,无论 是遇到险境还是窘境,无论是踏上终南捷径还是陷入烂泥 之途,都能保持一颗安然、安定之心,既不妄喜,也不惶 惧;都能做到“险夷原不滞胸中”。 其二,是随地而乐。就像阳明先生一样,漫步于湖光 山色之中,能享受自然之乐;拘禁于阴暗牢房之中,能找 到义理之乐;忙碌于官衙案牍之中,能享受亲民之乐;独 处于龙场蛮荒绝境之地,能找到悟道之乐……也就是说, 无论处于何地,都能做到“常快乐”三字! 其三,是随感而应。世间万物有万变,但万变不离其 心。如何以一心应万物,以一心应万事,以一心应万变? 阳明先生告诉你,“跟着感觉走”!当一个人修炼到“致 良知”“循天则”的境界时,他的“天感”也就激发出来 了。这种天感,既像一面放大镜,又像一面显微镜,能将 一切世事、一切人心,洞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让 你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最真切的反应。 其四,是随机而动。万化生于机。机者,机遇也,机 变也,机会也。阳明先生一生,无论是处理政务难题,还 是处置军事险情,从不给自己先画框框,搞“画地为牢” ,而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并根据具体分析再制定具体行 动方案。如同样是处理土匪头子,在面对良知泯灭、不思 悔改的涮头大贼首池仲容时,阳明先生就用了一个“诈” 字,干净利落地除掉了他;而在面对良知犹存、一心归顺 的广西大贼首卢苏、王受时,阳明先生就用了一个“诚” 字,恩威并施降服了他们。 (三) 世人都晓神仙好! 当一个人能够修行到“四随”之境时,那他即便不是 神仙,也好过神仙了。 何为神?就是你心中的那一点灵明,就是你的灵魂。 何为仙?就是在“山”中修行之“人”。 两个字合起来,所谓的“神仙”,就是灵魂极度自由 、内心极度自在之人! 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呢? 阳明先生又给你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个方子,由三味 药组成: 第一味,是“君子穷达、一听于天”,破“执”念。 有执念之人,往往是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特 别是对孟子所讲的功、名、利、禄等“求在外”的东西, 一片痴心不改,一味痴迷不醒,最终是自己把自己关进了 声、’色、货、利之牢笼。反之,无执念之人,则“人生 达命自洒落”,其心就像那广阔无垠的天空,其灵魂就像 那天空中飘着的白云,去留无意,舒卷自如。 第二味,是“顺其自然”,破“逆”念。有逆念之人 ,往往喜欢较劲、较真,明明知道逆水行舟难上加难,可 偏偏就是要顶着上、逆着进。就像1506年时的阳明先生, 明明知道荒唐的正德皇帝和一手遮天的刘瑾不可能听得进 逆耳忠言,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是“黑云压城”,可他还 是逆势上了一道劝谏之书,结果呢?被打了个半死,发配 到龙场绝境之地。龙场悟道,对阳明先生而言,不仅仅是 悟到了什么“心即理”,更重要是破了“执”念,破了“ 逆”念,凡事讲究物来顺应,凡事讲究顺势而为。正因为 破了“逆”念,当1515年正德皇帝大搞劳民伤财的迎佛活 动时,阳明先生虽然写了一道《谏迎佛疏》,但却始终没 有发出去。因为,他已经消除了当年的“逆”念了! 第三味,是“勿以妄想灭真知”,破“妄”念。妄者 ,通“亡”也。古往今来,有多少帝国、多少组织、多少 雄君、多少英杰、多少巨商、多少大贾,皆因一个“妄” 字,而走向覆亡之途。龙场悟道,阳明先生之所以能在绝 境之中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破除了妄念,破 除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妄念。因为无论是当时的正德 皇帝,还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根本不具备尧舜的情怀,又 如何做得了尧舜事业?妄念灭,真知出。正是破除了对昏 庸之君的妄念,阳明先生才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良知, 才获得了灵魂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导语 青山闲人所著的《铿然舍瑟春风里》是一部荟萃王阳明心学精髓的治心之作。这本书的作者用了八年时间用心研读了王阳明的所有著作,从近百万言论中挑选出了165句经典语录,然后用王明阳和其门人的事迹,来解读这165句经典语录的内涵。本书内容分为励志箴、良知箴、教化箴、用兵箴、修行箴、处友箴、治政箴、为学箴、明心箴九个部分。 精彩页 1.立志贵专一 ——《王阳明全集·语录一·薛侃录》 今译:一个人立志,最可贵的是能够专一。 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答案是两个字:尚一! 中华文化中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答案还是两个字:专一! 中国历代经典和圣贤对“一”都是情有独钟。《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被认为是中华心法的原生咒语。《阴符经》则云:“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老子特别推崇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孙子在谈到杀敌致胜的法宝时,则说:“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立志为什么要专一?阳明先生以树打比喻,对黄诚甫、梁日孚等学生说:“一棵树,在它刚刚生长不久时,往往会长出很多繁余的枝条,这个时候,你如果不能把这些繁枝剪掉,这棵树是长不高的;反之,如果我们在它初生时就注意及时地把多余的枝条修剪掉,并着重培植它的根本,则这棵树必能够长得粗壮而高大。” 立志如何才能做到专一? 阳明先生教导学生要注意三点: 其一,要“随才”立志。即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等去设定追求的目标。如一个对色彩辨别力强的人,可以立下当“画家”的志向;一个对歌舞有特别兴趣的人,可以立下当“音乐家”的志向;一个对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极有体悟、且具有慈悲心肠的人,可以立下当“名医”的志向,等等。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要“随势”立志。即根据时代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去设定自己的志向追求。古人讲,“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比如,如果不是明朝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糟糕到了透顶的地步,如果不是当时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边界匪患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阳明先生又如何能有机会排兵布阵,实现自己青年时立下的“若个书生万户侯”的志向?而极有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又比如,在明代中后期人心丧乱、物欲横流,儒学的活水已经被理学禁锢得陈腐不堪的年代,阳明先生和他的学生高举起“良知”教的大旗,就如同在沉沉暗夜里点燃了一个火炬,让天下人的心中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就如同在一潭死水里引进了一股清泉,让天下人的心中感受到了甘甜和鲜新! 其三,要“随遇”立志。这个遇,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际遇的意思。就像一块楠木,它如果遇上了一个能工巧匠,它就会变成一件珍稀的工艺品;但它如果遇上的是一个不识货的农夫,它很可能就会成为粪坑上的一块踏板。同样,一个学医的青年,他如果遇上扁鹊、华佗那样的神医,他很可能成为一代名医;但他如果遇上的是一个江湖郎中,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下三流的游医。再者像阳明先生,如果不是遇上兵部尚书王琼那样的伯乐,他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干部,又如何能得到承担四省剿匪重任的机会呢? 二是境遇的意思。人生在世,有顺境也会有逆境。顺时可能在九天之上,逆时可能在九地之下。当此之时,该如何对待呢?阳明先生教导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个人的心志,就像树的种子,不管风把它吹到哪里,不管是肥沃的田土,还是贫瘠的山岩,你都要有一颗‘勿助勿忘’的心,只管去浇水、只管去施肥,只管在培根上下功夫,自然而然,它就会滋长起来,生意盎然。” 世间万物的发展,是受多种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在这种“多”的诱惑、动摇乃至打击下,要守住一个“一”,是很不容易的。所谓“弱水三干,我只取一瓢饮”;繁花万朵,我只摘一朵卖;美女成群,我只钟情于一人。如此这般,没有高远的情怀,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顽强的定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2.举业不患妨功,唯患夺志 ——《王阳明全集·文录一·与辰中诸生》 今译: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进入仕途,并不会妨碍修习圣贤 之学,唯一可怕的是,在官场混得久了,被迫改变自己的志向。 这世上,最美的假设是什么? 假设每一个官员都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 到那时,这个世界将一定是一个最风清气正、最繁荣昌盛、最和谐安宁、最幸福美满的世界。 这种假设,为什么难以变成现实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把圣贤之学与科举之业相得益彰,难度太大,确实难以达到;二是从宋代起,二者被分割对立起来了。 这种对立的状况,用冈田武彦先生的形容是:“宋代以前,儒生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是自己的使命,将科举之业视作自己的第一要务。宋代以后,部分儒生将修习圣人之学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而认为科举之业是次要的。” 阳明先生又是如何纠正这种偏执观念的呢? 首先,他在1508年写的《重刊文章轨范序》中大喝了一声:“从隋唐以来,朝廷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一个读书士子虽然具备圣贤之学的修养,又有‘致君尧舜上’的志向,但如果通不过科举考试,那就最终不可能实践自己的理想于天下。” 其次,在1509年写的《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