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富大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富大人,《第一财经周刊》个人商业与生活方式主编。一线吐槽工作者。在《第一财经周刊》开设有办公室专栏,在《红秀grazia》主持Q&A情感专栏。
书评(媒体评论)
在“聪明”被滥用的时代,真正的聪明显得尤
其稀有和宝贵。富大人的文字无疑是聪明的,她把
狡黠编纂进笨拙,用刻薄去装饰关切。看似冷眼看
世界,她对人间其实是真热情。
——蒋方舟 青年作家
富大人的笔下有超群的语感,心中有无敌的敏
感,一发功,就是一台仿佛永动的“金句制造机”
。扎心、窝心、动心,说破多少红尘男女的痴心妄
想,讲透多少人间世上的无稽荒谬。何等真诚,何
等犀利。
——东东枪 创意文字工作者
与拿腔捏调咬文嚼字搜肠刮肚空穴来风等买椟
还珠式的“散文”作风无关,富大人的文字,精力
集中于当下世俗生活,可谓贴着肉贴着地面在写,
准确,恰到好处,及物不失超拔,绵密却无一字多
余。在我看来是真正值得信任的写作。
——曹寇 青年作家
我还没发现第二个爱说大实话还招人喜欢的专
栏作家。
——海带 《老鼠什么都知道》系列漫画作家
作为一个每次拿到《第一财经周刊》立马翻到
富大人专栏的读者,我想说,能针对问题多写一点
吗?因为《第一财经周刊》每周只有一本哪。
——lam yeung 知乎用户
购买《第一财经周刊》的动力始终是富大人专
栏,以至于大学期间没钱的时候会站在报刊亭把专
栏看完再放下离开,后来又订过一年的杂志,现在
还留着也是因为舍不得扔掉富大人的吐槽。
——@ivy_RRR 读者
目录
第1章 无法开展细水长流的生活
无法开展细水长流的生活
礼物在地上趴着
俗世烦恼
母亲的内心戏
失败的外出
小型白富美的忧伤
并不相似的命运
早期或中晚期躁狂症患者
红尘侵扰
离婚记
草地野餐会
外部的世界
主妇的下午
一点都不温柔
一次串门
稳中有升
赴宴
内心戏
中年保险员
枯枝生活
第2章 青春啊,请等一等
三个差旅伴
输出一次价值观
和Jassa坐蹦蹦
“在吗?”
为屎壳郎送去小粪球
小方的婚事
走出静静的书房之后
四月物语
容身之所
在国定路的咖啡馆
看开一点
老皇历与柚子皮
离豁达不羁还有很远的路
闲人的忧思
青春啊,请等一等
理念的崩塌
本来只是吃个践行饭
第3章 失意之路还得走一截
傲娇家族
清闲主妇梦
把关人
也就释然了
是命运的安排也好
不起眼的人
人们认为阎晶晶是个对这些无所谓的人
小闪的心事
一朝是柿子
不出错的人
失意之路还得走一截
一个标准的即兴主义者
左家基因
发福的小白继续淡泊着名利
隐形人
小樱的假期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第4章 当我们缺钱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当我们缺钱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混成达人之前
乐观主义者的素材库
吃不到的葡萄们
狗屎运指导我战斗
看,他又在呼唤你
聚会不挨刀
在狗尾装貂的世界里
试错以及不断试错
老干妈以及分子食物
第5章 乙方的宿命
独自创业或喝粥
同期声的梦
明亮的未来
遇到胖虎
素材来了
听冠军谈工作
老实人没有春天
太太是对的
S的借调
饿死胆小的
你们朝阳区的人都这样吗
土拨鼠之日
一些挣扎
终于安全了
距公司多远合适?
祝丁副主任身体健康
注定了只能这样冷淡
乙方的宿命
羞涩型新人
最靠谱员工的流失
第6章 人生的萧条期来得太快了
必须无视很多人
人生的萧条期来得太快了
传说中的知足常乐
新乡站的陌生人
金句爱好者
总结癖的终结
心理建设
六元理论的后果
击鼓传花
第7章 就这么顽固地往下过吧
有一种想起身不能起身的伤悲
和基层公务员聊天
潦草的安抚
新技能的学习者
汤婶的心愿
一家之主的自我实现
只有死者保持了静穆
同学们的聚会
就这么顽固地往下过吧
闷拳打在胸口
富大人语录
精彩页
无法开展细水长流的生活
陈可筠家里的电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打开了。最近几个月因为没有交费,信号全无。她只需要往卡里存上二百元钱,弯腰看一下机顶盒编号,就可以给96196打电话开通。这个过程,大概只需要五分钟,但是她懒得弯腰。这是一切的症结所在,第二个症结所在则是,她的男朋友也懒得弯腰。
两人同属油瓶倒了不大想扶的类型,特别是当油瓶里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油漏出来的时候,这种必要性就更加被削弱了。
如果一定要做个比较,女方的优患感还是稍微强过男方。举个例子来说,他们家的台灯坏了有一年,因为不是常见的灯泡,陈可筠问了几个卖货的人,得不到答案后就搁置在了一边,直到前一阵,才重新记挂起这事,查了一番资料之后才知道需要购买的是卤素灯泡,于是她网购了一个新的灯泡,并自己装好了它,整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但是如果没有自己这次“惦记”,灯光就永远不会亮起。她身边那位男士,完全不介意一盏台灯的燃灭。什么时候坏的,什么时候又好了,对他来说,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家的气氛和处境的总阀门在陈可筠手上。通常在她感到不可忍的时候,她就会发出愤怒的指令。如果没有这些强力而明确的指令,男人可以假装自己戴着眼罩住在云里。市面上的年轻男人大多如此。他们无论出身贫富,都不太有心情主动安排和解决生活里的琐事。
如果没有早餐,可以省掉这个步骤;如果不用上班,可以睡到十一点;如果有现成的食物,就微波炉“叮”一下,如果没有,那就先饿着,扛不过,再叫个外卖;如果出了汗但是又被晚风悄悄阴干,就可以假装自己是恢复了出厂状态的一块配件,不必淋浴;如果水槽有地儿,那么碗筷就可以继续堆放;如果耳边没有传来怒吼,就可以一直过着静静的生活。
怒吼还是会到。这个时候,也是区分一个男人是朽木不可雕还是孺子可教的时刻。前者可以充耳不闻,后者会束手就擒。
陈可筠家里的这位属于后者。虽然他毫无章法,连做饭都觉得耽误时间,但是只要身边的人表现出烦躁和愤怒,他还是会麻溜地开始洗菜切菜准备晚餐,尽管这种悟性没有可持续性。
这位画风有点文艺的男青年本质上是个享乐派,连星座都很应景:射手座。射手座的男男女女都比较喜欢用一面自由主义的大旗当作自己过得荒诞不经的理由,那宣称的自由主义,用北方话说,不过就是“搂不住”,脱了缰的马,心野着罢了。一会儿想去这玩,一会儿琢磨去那玩,一会儿看展览,一会儿听演唱会,梦里你问他们看不看电影,都会毫不迟疑地说行啊,人生信条是只要不刷锅,尘世之美还是有很多。说得好听,这些人有一点天真气,说得不好听,这些人普遍缺心眼,而且生活、沟通成本挺高的。
但这又怪得着谁呢,两人这样的节奏,多半是自找的麻烦。女方没有表现出一点贤惠勤勉的样子,男方也没有表现出缜密有担当的感觉,大家凑合着,直到一方不能忍的时候,由男方做出修葺的姿态,然后再迅速恢复故态,如此往复。
很难想象,这个家庭会岁月静好,细水长流。陈可筠心里有点焦虑,但是她连自己一个弯腰的举动都控制和实现不了,又有什么资格指使别人完成全部的改良呢?
想到这,她猛烈地感到忧伤起来,继而又打算有所作为。于是发奋图强起来,想要收拾一遍屋子,但是打扫到一半,又中途停了下来,她被笔记本上的视频吸引住了,那是一种能发出惨叫声音的塑料鸡或是鸭的玩具,有人把一推车的惨叫鸡都捏响了,整个屋子里回荡着凄厉的鸡叫声,陈可筠连着听了三遍,忘了自己手边还停靠着一只拖把。
P2-4
导语
有读者说,一直坚持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就是为了看富大人的专栏。
富大人自称打击业从业人员,一线吐槽工作者,专为脸皮薄的各色人等做心理建设。现代社会,需要全副武装,披挂上阵,不断突破心理边界,办公室流血不流泪,“人头滚地”是等闲。
《在吗》后收录富大人语录,条条让人点头称是。便于读者画重点,集中复习。
序言
这本集子有个欠扁的名字,一声“在吗”,顿
作鸟兽散。
它收录的是过去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的一些
专栏文章。最开始叫办公室专栏,后来办公室写穷
尽了,改成了富大人话题,于是又接着自由自在吐
槽了几年。
在任意一个时代的传统行业里,都讲究来头与
积淀,文字工作者要先有够分量的作品,最好有德
高望重的推荐者,才能得以进入筛选者的视线。
但开专栏的时候,这二者我都没有。连具体的
目标也没有,傲娇可能有那么一点点,这样的文字
工作者,千千万。种种原因之下,大部分都没有机
会崭露头角。
所以横向比较,我是相当有运气的人。这要谢
谢当时的总编辑,现在的《好奇心日报》老板伊险
峰先生,是他的赏识和信任,让我得以随心所欲写
了下来。同时,也谢谢周刊的新老同事们,给了我
无限的宽容。
因为跨度有十年,这些文章里也会有一些变迁
感。早期跳跃张扬一点,中后期稳缓一些。不过,
因为重新整理排序,早已经打散分布,你如果在阅
读本书过程中突然发现“呃,这篇作者有点飘或傲
”,那可能就是时间轴上靠前的系列。但无论早晚
期,这些文章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携带着作者
的冷嘲热讽。
在极个别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问自己,是
不是真的有这么多想白一眼以及想揶揄的东西,答
案是,可能还真有。
往好的方面想,这种无法抑制的吐槽冲动,大
约是所有创作领域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你没法和你
厌恶的一切和平共处,假装这也行那也行。
往差的方面想,代价也会有。比如友尽。用我
的家乡话来说,叫:带厌。
我目前就在练习基本功和持续带厌之间维持着
平衡,希望在有读者的同时,还能有朋友。
谢谢你选择观看。
内容推荐
2008年,富大人开始在《第一财经周刊》写专栏,笔耕不辍,一写就写到今天,每周一期,从无间断。这个专栏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甚至成为读者购买杂志的极大动力。
富大人的专栏多年来自成一派,不熬心灵鸡汤,只给苦口良药,找准芸芸众生(包括自己)的虚弱痛处,一语戳中人性、世情与名利场的七寸,简单痛快、狠辣决绝。夏洛蒂·勃朗特曾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但是读一读富大人,可能就会觉得,脸皮“厚”一点,做人“狠”一点,头脑“精”一点,有技傍身,有瓦遮头,人生终究还是更好过一点。
《在吗》是《第一财经周刊》专栏随笔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