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的故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作人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以一个摄像机式的“旁观者”角度,再现了鲁迅丰富多彩的童年、庞大的家族、往来的好友、及至长大经历,同时也还原了民国晚期民俗图景。此外,《鲁迅的故家》处处充斥着周作人的个人特色,行文介于散文与随笔之间,文字明澈平实,让人回味良多。所以,这本书既是了解鲁迅的一个途径,更是了解周作人个人风格的不二之选,某种程度上而言,“故家”的回忆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的记录。 目录 总序 第一分 百草园 关于百草园 一 从园说起 二 东昌坊口 三 新台门 四 后园 五 园里的植物 六 园里的动物 七 园里的动物二 八 菜蔬 九 晒谷 一〇 园门口 一一 灶头 一二 厨房的大事件 一三 祭灶 一四 蓝门 一五 橘子屋读书 一六 橘子屋读书二 一七 立房的三代 一八 白光 一九 子京的末路 二〇 兴房的住屋 二一 吃饭间 二二 曾祖母 二三 房间的摆饰 二四 诚房的房客 二五 漫画与画谱 二六 烟与酒 二七 两个明堂 二八 两个明堂二 二九 廊下与堂前 三〇 伯宜公 三一 介孚公 三二 介孚公二 三三 王府庄 三四 荡寇志的绣像 三五 娱园 三六 鲁家 三七 三味书屋 三八 老寿先生 三九 广思堂 四〇 贺家武秀才 四一 沈家山羊 四二 童话 四三 祖母 四四 祖母二 四五 关于穿衣服 四六 阿长的结局 四七 阿长的结局二 四八 山海经 四九 山海经二 五〇 仁房的大概 五一 玉田 五二 藏书 五三 抄书 五四 椒生 五五 监督 五六 监督二 五七 轶事 五八 墓碑 五九 讲西游记 六〇 伯升 六一 恒训 六二 病 六三 大书房 六四 礼房的人们 六五 四七 六六 四七与五十 六七 五十在诚房 六八 诚房之余 六九 桐生 七〇 桐生二 七一 月如与日如 七二 兰星 七三 阿有与阿桂 七四 单妈妈 七五 四百年前 七六 台门的败落 七七 祭祀值年 七八 做忌日 七九 忌日酒 八〇 风俗异同 八一 扫墓 八二 祝文 八三 山头的花木 八四 上坟船里 八五 祝福 八六 分岁 八七 祭书神 八八 茶水 八九 饭莱 九〇 蒸煮 九一 灯火 九二 灯火二 九三 寒暑 九四 园的最后 第二分 园的内外 一 孔乙己的时代 二 咸亨的老板 三 小酒店里 四 泰山堂里的人 五 水果莲生 六 傅澄记米店 七 屠家小店 八 长庆寺 九 两种书房 一〇 秃先生是谁 一一 寿先生 一二 寿先生二 一三 马面鬼 一四 三个医生 一五 鲁老太太 一六 一幅画 一七 姑母的事情 一八 丁耀卿 一九 胡韵仙 二〇 秋瑾 二一 袁文薮与蒋抑卮 二二 蒋观云 二三 范爱农 二四 蒯若木 二五 周瘦鹃 二六 俟堂与陈师曾 二七 陈师曾的风俗画 二八 鲁迅在S会馆 二九 S会馆的来客 三〇 鲁迅与书店 三一 惜花诗 三二 笔述的诗文 三三 笔述的诗文二 第三分 鲁迅在东京 一 伏见馆 二 中越馆 三 中越馆二 四 中越馆三 五 伍舍 六 校对 七 青木堂 八 学俄文 九 民报社听讲 一〇 民报社听讲二 一一 民报案 一二 蒋抑卮 一三 眼睛石硬 一四 同乡学生 一五 日常生活 一六 旧书店 一七 服装 一八 落花生 一九 酒 二〇 矮脚书几 二一 劲草 二二 河南杂志 二三 新生 二四 吃茶 二五 看戏 二六 画谱 二七 花瓶 二八 咳嗽药 二九 维新号 三〇 诨名 三一 南江堂 三二 德文书 三三 补遗 三四 补遗二 三五 补遗三 第四分 补树书屋旧事 一 缘起 二 会馆 三 树 四 抄碑的房屋 五 抄碑的目的 六 抄碑的方法 七 猫 八 避辫子兵 九 金心异 一〇 新青年 一一 茶饭 一二 办公事 一三 益与和记 一四 老长班 一五 星期日 后记 序言 我将我所写的“百草园”杂记印成单行本,又 从别的杂文中间选取相关的若干篇,编为第二部分 ,名日“园的内外”,又把“鲁迅在东京”和“补 树书屋旧事”那两部分加在里边,作为附录。这一 册书共总有一百多篇文章,差不多十万字,写时也 花了四五个月工夫,但是它有一个缺点,这是陆续 写了在《亦报》上发表的,缺少组织,而且各部分 中难免有些重复之处,有的地方也嫌简略或有遗漏 ,现在却也不及补正了,因为如要订补,大部分就 须要改写过,太是费事了,我想缺少总还不要紧, 这比说的过多以至中有虚假较胜一筹吧。至于有些 人物,我故意略过的也或有之,那么这里自然更无 再来加添之必要了。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周 遐寿记于北京。 导语 鲁迅最全的人生履历。一直以来,鲁迅的生平多为时期性记载或以他人转述的形式出现,也就是一个个割裂的片段,纷乱杂芜,非常不利于读者理解,而《鲁迅的故家》则是公认时间跨度最长的、完整性最强的鲁迅回忆录之一,所以一直被当作研究鲁迅的重要史料,其价值弥足珍贵。周作人疑似首度回应失和传闻。周作人与鲁迅,一直是文坛备受唏嘘的两个人:是亲密无间的同胞兄弟,也是并肩作战的文章知己,却终成分道扬镳的路人。在那之后,周作人对鲁迅的姿态一度谜之高冷,吝于言说任何与之相关的东西,果真老死不相往来,决裂得十分彻底。而在周作人著的《鲁迅的故家》中,周作人却是首次站在家人和弟第的视角,详细回忆了与鲁迅共同生活过的环境和时光,一字一句都是温情。失和是真的,但是兄弟之情也是真的。民国时期风俗概要。周作人惯于融景于文且不留痕迹,不仅在书中讲了过去几十年的往事,还将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风俗、生活习惯等原封拓印下来,很好地保留了彼时真实的社会原貌。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后记 这本书的写成与出版全是偶然的,最初给上海 的《亦报》写稿,每天写一段,几乎没有什么结构 ,而且内容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这个限制固然 很有好处,但同时也就有了一个缺点。五六十年前 左右的事实,一因为我最初是想只讲到庚子为止的 ,一单靠记忆怎么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历史的 年代,有可查考的还可以补订,家庭个人的事情便 无法核对,因为有关系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但是 我总还怀着这么一个希望,有哪一位读者给我帮助 ,能够正误补阙,使这缺点多少补救一点过来。这 个愿望却幸能达到一部分,因为我在今年春间得有 机会和仁房义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 几处错误,还有好些补充,使我能写成这一节后记 ,在我是很欣幸,对于读者也正是很有益处的。冠 五叔谱名凤纪,字官五,后改冠五,小名日朝,是 藕琴叔祖的儿子,他在陕西生长,于一九。一年回 家,和我们一同住在新台门里,直至一九一九年台 门卖掉为止。他是我们叔辈,但年纪比较要小两三 岁,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们的顶好 朋友,在“百草园”中本该讲到他,但是我始终想 以庚子为界限,所以把关于他的话搁置起来了。他 看了《故家》之后,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见,依原书 页数写下,现在也就照样的抄录,随时加上一点必 要的按语,以供读者参考。 六页:新台门项下说覆盆桥周家派别不很清楚 ,我以为应该这样的记述。覆盆桥周家分作三房, 叫作致(长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来 都住在一个台门里,即是老台门。后来因生齿日繁 ,致房又析为智仁勇三个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 三个分支,仅和房丁衰单传,没有分支。(按十一 世十五老太爷以坶还是由智房承继过去的,)原有 屋宇不敷分配,于是在东昌坊和覆盆桥堍迤南各建 住宅一所,台门和厅堂以及厅匾抱对,样式色泽都 和老台门一律。落成后,把致房的智仁两分支析居 东昌坊的新台门内,又把中房的恕慎两分支析居桥 南的过桥台门内,其致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连同 和房都留居原处即老台门。概括一句话,凡是留在 老台门的都是小房。(和房本系小房,勇是致房的 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 七页:张永兴寿材店是吴万盛之误。案此处不 据以改正,因为凭我的记忆是张永兴,又平常总认 为在都亭桥下兼营荤粥面食生意的他们家属是姓张 ,所以在没有更客观的证明之前,不想依据别个人 的记忆来改正自己的记忆了。 九页:“三问头”据老辈传说系为防止火烛, 储藏柴草用的。但有一个时期也曾有人住过,就是 六四的姑夫陈秋舫(章锡)夫妇,他们结婚后,以 新姑爷的资格住在这里,大概时间还很长吧。那时 秋舫还只是个秀才,他在岳家留连忘返,介孚公索 性好批评人家的长短,对他曾批评说:在布裙底下 躲着的是没出息的东西。这话传进了秋舫的耳朵, 他立向岳家告辞,说:“不出山不上周家门。”后 来果然他也中了进士,但不做官而就幕。科场事发 ,恰巧苏州府知府是王仁堪,他的刑名幕友正是陈 秋舫,王仁堪以案子太大,牵涉过多,要想消灭, 向秋舫商讨办法,秋舫坚执不允,说非揭参法办不 可,也就是他的乘机报复。 此外有一条不注明页数,现在并录于此,看来 或者是该属于八一页的吧。这条特别有题目云“蒋 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乔峰到我家来,回去的时候恰巧“金鱼 ”正在大发其呆病,双手插腰,站在后边的白板门 (蓝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单扇门)中间,乔峰从他的 腋下擦过,“金鱼”拿起靠在旁边的长旱烟每,向 乔峰头上掴了一下,口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 ”乔峰回去告诉了蒋老太太,她正在吸旱烟,一声 不响,一边吸烟,一边走到神堂下坐下。刚刚“金 鱼”怒气冲冲的走出来了,走到蒋老太太的面前, 她举起手里的长烟袋,向“金鱼”头上掴了一下, 也对他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你会教训阿侄, 我也会教训阿侄。”“金鱼”赶紧说道:“八妈不 要生气,阿侄错者,阿侄错者。”案这个故事当然 是真实的吧,虽然我不曾听到家里的人讲过。这作 风也与蒋老太太有点符合。八妈意思那是八伯母, 因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则是 十八,所以蒋老太太该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原文 注云:乔峰那时大概是十五六岁,那末该是在壬寅 癸卯(一九。二至三年)之间吧。 一八五页:浙江初任教育司长是名钧业的沈馥 生,而不是衡山,大概是由钧业误忆到钧儒吧?案 此处本文中所说不误,我到在杭州头发巷的教育司 去住过一个多月,看见沈衡山好多次,不会得误记 。沈钧业虽是绍兴人,常听陈子英说起,却始终没 有见过面,所以和他是毫无关系的。 一九五四,十,二十。 精彩页 四 后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这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石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偏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毛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永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五园里的植物 园里的植物,据《朝花夕拾》上所说,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和木莲藤,覆盆子。皂荚树上文已说及,桑椹本是很普通的东西,但百草园里却是没有,这出于大园之北小园之东的鬼园里,那里种的全是桑树,枝叶都露出在泥墙上面。传说在那地方埋葬着好些死于太平军的尸首,所以称为鬼园,大家都觉得有点害怕。木莲藤缠绕上树,长得很高,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作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何首乌和覆盆子都生在“泥墙根”,特别是大小园交界这一带,这里的泥墙本来是可有可无的,弄坏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据医书上说,有一个姓何的老人因为常吃这一种块根,头发不白而黑,因此就称为何首乌,当初不一定要像人形的,《野菜博录》中说它可以救荒,以竹刀切作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覆盆子的形状,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句话形容得真像,它同洋莓那么整块的不同,长在绿叶白花中间,的确是又中吃又中看,俗名“各公各婆”,不晓得什么意思,字应当怎么写的。儿歌里有一首,头一句是“节节梅官柘”,这也是两种野果,只仿佛记得官柘像是枣子的小颗,节节梅是不是覆盆子呢,因为各公各婆亦名各各梅,可能就是同一样东西吧。 在野草中间去寻好吃的东西,还有一种野苎麻可以举出来,它虽是麻类而纤维柔脆,所以没有用处,但开着白花,里面有一点蜜水,小孩们常去和黄蜂抢了吃。它的繁殖力很强,客室小园关闭几时,便茂生满院,但在北方却未曾看见。小孩所喜欢的野草,此外还有蛐蛐草,在斗蟋蟀时有用,黄狗尾巴是象形的,苯苡见于国风,医书上叫作车前,但儿童另有自己的名字,叫它作官司草,拿它的茎对折互拉,比赛输赢,有如打官司云。蒲公英很常见,那轻气球似的白花很引人注目,却终于不知道它的俗名,蒲公英与白鼓钉等似乎都只是音译,要附会的说,白鼓钉比蒲公英还可以说是有点意义吧。P11-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