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明朝是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明帝国将封建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 梦宛编著的《明朝十六帝》以明朝16位皇帝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力求用通畅的语言阐述明朝近300年波澜壮阔历史的来龙去脉,让16位皇帝丰满生动,让历史事件形象鲜活,使读者阅后有愉悦的享受,收获的快慰,在洞悉明朝风云变幻历史进程的同时,掩卷沉思那尘封岁月带给我们的启迪。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本书在编排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明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明朝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目录 第一章 一统天下,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崛起 投奔义军 仁慈的马皇后 屡立战功 建国称帝 消灭张士诚 平定方国珍 南征陈友定 洪武新政 户口制 立卫所制和将兵法 诏令办学 制定科举 发展农耕 农工商立法 移民屯田 封王封臣 《元史》成书 制作牌符 铁榜诫功臣 刘基之死 旷世奇才 著书明志 谋略建功 冤死谗奸 胡惟庸伏诛 结党营私 君相之争 太祖废相 君主极权政治 宋濂辅政 出山辅政 宠辱不惊 扬名天下 贤人末路 佛道并举 尊崇佛教 控制道教 徐达之死 徐达从军 战功赫赫 蒙冤身死 空印案和郭桓案 整治贪污 株连过甚 设置特务机构 统一全国 李善长案 谋划天下 功高获罪 “蓝党”冤狱 大兴文字狱 制定《大明律》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作者生平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 施耐庵与《水浒传》 付毕生才力于《水浒传》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文韬武略,永乐时代——明惠帝朱允蚊、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 太子图谏 皇太孙嗣位 朱棣受封 叔侄争权 靖难之役 永乐王权 修《永乐大典》 设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兴建皇陵 明孝陵 明长陵 解缙之死 少年才俊 坎坷仕途 惨死狱中 败倭寇于辽东 成祖继行特务制度 宦官势起 厂卫横行 重建皇宫 皇宫概貌 建筑风格 迁都北京 营建北京 正式迁都 五出漠北 第一次亲征 徒劳往返 病死军中 第三章 太平天子,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仁宗治国 太子监国 赈灾免税 直言治政 实施仁政 郑和下西洋 初下西洋 第二、三次远航 第四次下西洋 第五次远航 第六次远航 第七次下西洋 宣宗治国 皇太孙出征 汉王之乱 整肃民风 怒斩恩师 南北取士 周忱改革 蒙古边务 仁孝之君 惩治贪官 近忠臣,远小人 驱僧逐道 英年早逝 第四章 两登帝位,兄弟阋墙——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 太皇太后欲诛王振 王振势起 太后筹划 王振势力日盛 干政弄权 教唆幼主 幼主亲政 王振羽翼丰满 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兴起 武备弛废 麓川之役 土木堡之役 于谦守卫京师 以身许国 清廉为官 受命于危难 坚决抗敌 英宗回京 义军烽火 官逼民反 邓茂七起义 黄萧养起义 夺门悲剧 石亨恩将仇报 英宗复位,于谦遇害 景帝之死 景帝盼子 凄然死去 曹石之变 英宗之死 逯杲残忍 门达恣肆 袁彬遭诬陷 善待皇室 第五章 碌碌无为,平庸时代——明宪宗朱见深 终登大宝 设立皇庄 镇抚广西 重用良臣 治理京杭大运河 万妃乱后宫 万妃受宠 吴后怒责万妃 怒废皇后 万妃独受专宠 万妃满门富贵 柏妃母子遭陷害 偷生皇子 抚治荆襄流民 天灾人祸 刘通事败 流民齐集荆襄 项忠使流民“堕泪” 原杰抚定 贬逐汪直 “青怪”扰民 谏罢西厂 复设西厂 报复忠良 贬斥汪直 第六章 节用恤民,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祜樘 孝宗亲耕 罢黜刘吉 丘溶著《大学衍义补》 十年成书 治国方略 册立储君 刘大夏治黄河 赐死荆王 杨茂元获罪 弘治冤狱 徐珪罢官 满仓儿案 祸从口出 杖杀何鼎 李广畏罪自杀 更定刑部条例 《大明会典》修成 变革盐法 弘治中兴 排斥奸邪 重用贤人 改良政治 第七章 特立独行,个性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排挤托孤之臣 刘瑾专权 迷惑武宗 刘瑾伏诛 安化王之乱 刘六、刘七起义 四川农民起义 一代名臣李东阳 积极议政 跻身内阁 江西农民起义 宁王之叛 蓄谋已久 发动叛乱 武宗穷奢极欲 贪好玩乐 江彬诱武宗远游 劳民伤财 闹剧频出 第八章 君臣离心,朋党相争——明世宗朱厚熄 世宗革故鼎新 世宗即位 巩固皇权 大礼议风波 议“考” 议庙、乐舞 张璁弄权 野心膨胀 罢而复任 壬寅宫变 朱纨抗倭招祸死 庚戌之变 俺答攻明 仇鸾勤王 昏官祭海 张经抗倭 严嵩误国 奉迎直上 排除异己 严嵩问政 道士谶语 民变与兵变 戚继光抗倭 巩固山东海防 浙东建功 组建“戚家军” 台州大捷 序言 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以人为本,历史才有意 义。每个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多可以评说的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登基,年号洪武,国号明。至此,元朝灭亡,大明帝国开 始。太祖崩,而后有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大礼议之争、 万历怠政,每个皇帝都有其不同的侧面,而在皇帝更迭的 中间自有奸臣乱国、阉党横行之污流,亦有戚继光、左光 斗、徐阶、张居正等人的振作。大明朝将近300年的国祚, 因为有这些多彩画面,才给后人留下诸般思考。 读明史,我们看到了明朝帝王更替下的各种较量—— 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手足之间,面临欲望与义理的抉择 ;敌我之间,充斥着实力与心智的博弈。读明史,我们看 到了一个帝国由兴而衰、由盛而亡的背后故事——骨肉相 残之痛,权宦迭起之恨,奸贼横行之怒,宫闱恃宠之躁, 流寇殃民之殇,加之朝堂上纷纷扰扰的派系之争、虎视眈 眈的强敌,曾经的锦绣河山终弄得一败涂地,拱手让人, 可悲可叹。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反抗蒙古贵族残酷的统治,朱元 璋趁机而起,攻下南京,于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初期的近70年,即洪武至仁宣时期, 是明王朝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励精图治 ,国力稳定,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5世纪初 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仁宣之治”,综合国力在亚洲乃至 世界都首屈一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航海家郑和先 后七下西洋,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边和海外60余 国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明朝版图最大时,东西11750里 ,南北10940里。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到了16世纪,即 从正德年间开始,明王朝进入了衰落期。这一时期,明朝 政治衰象显现,皇帝腐化,朋党林立;赋役混乱,财政匮 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海疆频频告急。虽有张居 正改革的短暂中兴,但明王朝的没落已不可避免。直至天 启、崇祯年间,政治极端混乱,党争激烈,宦官专权。满 族贵族南下争雄,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南北农民揭竿而 起。明王朝招架无力,节节败退。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 起义军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明朝最终灭亡。可 以说,它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的硝烟之中,但 又被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狂潮所淹没了。 明朝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但又被农民起义所 灭亡。它的由盛到衰富于戏剧性,期间出现的人物和发生 的事件独特离奇:有中国古代唯一一位曾经当过和尚的皇 帝,恐怖的特务统治,祸乱沿海的“倭寇”,痴迷于木工 的木匠皇帝,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玩乐皇帝,迷离的 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奇案,剧烈的党争,自缢的亡国之 君,等等。 书写一部历史,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往昔的人情世故 ,叫人为王者感叹踌躇,而是为了与历史的人物身影交错 ,携手同游,共经盛世兴衰的波澜,体味人生的豪迈与遗 憾,捕捉人性中的善与恶,《明朝十六帝》正是这样一部 书。 本书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 础上,以幽默风趣却不乏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 重的语调,讲述大明王朝16位皇帝的故事,并试图进入到 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使读 者与其产生共鸣。透过历史的迷雾,解构历史中的人物, 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 时代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明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 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明朝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 ,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明王 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明帝国的盛世传奇 。 导语 书写一部历史,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往昔的人情世故,叫人为王者感叹踌躇,而是为了与历史的人物身影交错,携手同游,共经盛世兴衰的波澜,体味人生的豪迈与遗憾,捕捉人性中的善与恶,梦宛编著的《明朝十六帝》正是这样一部书。 本书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幽默风趣却不乏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大明王朝16位皇帝的故事,并试图进入到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使读者与其产生共鸣。透过历史的迷雾,解构历史中的人物,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精彩页 南征陈友定 朱元璋在消灭了方国珍的势力后,随即令胡延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领军去攻打陈友定。 陈友定,一名有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今福建福清)人。徙居清流(今福建清流),出身贫寒。后为富户罗氏之婿,因做买卖赔了本,充当驿卒。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方红巾军入闽,陈友定在其家乡清流的明溪、曹坊等地,因袭击红巾军有功,被提携做了明溪寨巡检。后汀州府判来募兵,陈友定随元军成功镇压汀州、延平(今福建南平)、建宁、邵武等地起义军,又被升至清流县尹。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定派他的手下康泰等取邵武,攻汀州、延平、将乐(今福建将乐)。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邓克明取汀州后进攻建宁,结果被陈友定打败,又损失了汀州。陈友定因此被升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置福建行省分省于延平,以陈友定为平章,驻守闽中八郡。由于当时福建远离北方,而且同北方交通不畅,陈友定在福建成了土皇帝,专门负责福建军队的钱粮物资。当张士诚、方国珍停输海运粮后,陈友定从福建运粮数十万石至大都,得到元顺帝的嘉奖。可见,陈友定对红巾军和朱元璋是顽抗到底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陈友定向处州进攻,被朱元璋部下胡深打败,朱元璋乘胜遣朱亮祖、胡深、王溥三路追击,在进攻福宁时胡深中伏被陈友定俘杀,平闽计划未能实现。以后,陈友定又占领兴化(今福建莆田)、泉州(今福建泉州)、漳州(今福建漳州)等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队入杉关,克汀州,取邵武,占长阳,所向披靡,陈友定的部将纷纷投降。十二月,朱元璋又令汤和、廖永忠等率舟师由庆元出发攻打福州。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军队占领建宁,围困延平,陈友定服毒自杀,未遂。后俘送应天,不久被杀,其附近各路、州、县相继投降。 朱元璋借助于红巾军的势力崛起,他在长时间内也是打着红巾军的旗号进行活动的。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他亲自攻克婺州,更名为宁越府,在这里设置中书分省。他将两面大旗竖立在门前,上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口号与韩宋是一致的。然而在其势力日渐扩大的时候,朱元璋并不想推进农民起义的事业,而是一心要称帝为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因此,和许多红巾军队伍不同,朱元璋在自己势力所到之处,并非坚决打击地主,而是与其尽量妥协。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事杀掠,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这里面却含有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同时,他也优待重用读书人。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他征召了浙东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深。刘基参与了后来很多大事的决策,例如先图陈氏,后取张氏,关于北伐的方略首先明确提出的人就是刘基。宋濂以文学奉侍朱元璋,为朱元璋起草了许多文书。这些儒生名士对朱元璋建立“帝王之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宫莺去尽野鸡栖,憔悴江南谁是主?”江淮一带地主阶级虽害怕红巾军,但又觉得已经不能依靠元朝,希望出现一个维护他们利益的新的帝王。 于是朱元璋因势而起,成为了地主阶级的新代表人。 朱元璋的蜕变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中都有表现。在占领集庆后不久便弃红旗而改用黄旗。他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战过程中,同元将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之间没有中断书信往来。打败陈友谅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他自称吴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设立百官,这是朱元璋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的标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他在声讨张士诚的《平周榜》中已用地主阶级的口吻诬蔑红巾军起义是“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而他自己则是“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因此才出面收拾这各自为政的局势。这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韩林儿,路上,将其淹死在了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宣告了红巾军韩宋政权的灭亡。 朱元璋在江南不断攻地的同时,始终注视着北方元廷的情况。在与张士诚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时,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他便以扩廓贴木儿拘留自己的使者为借口,作书发出了北伐的警告。此后,双方在徐州一带小有冲突,他看出元方上疑下叛,将帅嫌隙。元朝灭亡时日已到,遂在这年十月率部北伐。 P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