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人与海(精)/亲近经典世界文学馆全彩全译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海明威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凭借这部小说相继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述了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远海上捕到一条人码林鱼,因鱼太大,他和大鱼搏斗了三天才将其制服。他把大鱼绑在船边拖着回港,在回港途中大鱼多次遭到鲨鱼的攻击,精疲力竭的老人又拼命地和鲨鱼搏斗,最终把鲨鱼全部打败,带着大鱼的残骸回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书中,海明威用简单质朴的语句描绘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展现出老人的硬汉气质。 目录 译序 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的雪 大双心河(上) 大双心河(下) 序言 一、生平与创作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 家,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 的橡树园镇,父亲是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海明威报名参战,因眼疾未能如愿。同年10月, 他担任了《堪萨斯城明星报》见习记者。严格的新 闻写作训练,为形成他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1918年,海明威作为救护车队的中 尉,到意大利前线参战,被炮击受伤,医生从他身 上取出277块弹片。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军功奖章、银 质奖章和勇敢奖章各一枚。1919年冬,他任《多伦 多明星报》驻巴黎记者,结识旅居巴黎的斯泰恩、 庞德和乔伊斯。他相继发表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 》(1923)、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1924)和长篇小说《春潮》(1926)。 《太阳照常升起》(1926)是海明威获得声誉 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叙述者兼主人公杰克· 巴恩斯是在巴黎工作的美国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而 失去了性爱能力。他爱上了英国姑娘勃雷特·艾希 利,但是两人无法结合。为了解闷,他与几个朋友 来到比利牛斯山区,但美丽的大自然不能使他平静 。几个人酗酒、打架斗殴。最后,巴恩斯在斗牛士 勇敢精神的激励下,似乎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生 活的真谛,却终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失望和厌倦 。小说集中反映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和道德危 机,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迷惘,因此,这部小说被 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了短篇小说集《 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塑造了一系列视死如 归的“硬汉性格”,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 百万》《杀人者》。《永别了,武器》(1929)表 现反战主题,是表现“迷惘的一代”的另一部重要 作品。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 ,描写战争摧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幸福,毁灭人 的精神,导致人与人之间无谓的残杀。 30年代上半期,海明威到非洲打猎,写出了札 记《非洲的青山》(1935)和短篇小说《乞力马扎 罗的雪》。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成功 地运用了现实与梦幻交织的意识流手法,用攀上雪 山死去的豹子象征主人公哈里的追求精神。1937年 ,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前去报道西 班牙战况,并积极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他发表了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1940)以及一些特写,表现了 反法西斯主义的主题。《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 内战为背景,通过后方一个游击分队的一次军事行 动,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广阔画面。 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教员,自愿来西班 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他的任务是领导一支西班牙 游击队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小说集中写他 在游击队据点三天三夜的活动:游击队长巴勃鲁胆 小怕事,但他的妻子毕拉尔勇敢坚强,坚决支持乔 丹的行动。乔丹虽然炸毁了桥梁,却身负重伤,他 命令其他游击队员撤离,自己独自在山顶上狙击敌 人。这个形象不同于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主人公, 尽管他也有迷惘的情绪,但他不厌恶战争,不逃避 社会,他考虑的主要是怎样去完成他的职责。他明 确区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体现了海明威 战争观的升华。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创作道路上的新 起点。 二战爆发后,海明威又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战争 。40年代初他以记者身份到中国报道抗日战争的战 况。战后,他长期居住在古巴,写出《过河入林》 (1950)和《老人与海》(1952)。1954年,他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晚年他疾病缠身,多次试图自杀 。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 著有《海流中的岛屿》等。 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特征。第 一,“迷惘”是其创作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全部 作品的统一风格。1926年,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 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 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就用来指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是对战 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 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 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的主人公给人迷惘、怅 然若失的印象。早年作品《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尼 克,表现了一个青年初次接触到一个充满暴力和性 的邪恶世界里时那种本能的恐惧和困惑不解,这也 正是青年海明威的心灵创伤和迷惘。战争使海明威 迷惘的心理素质发展成为基本的个性特征。海明威 在一次大战中身负重伤,看到了战争摧毁人类文明 ,摧毁了青年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毁了建立在人 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给海明威以巨大 的精神创伤,促使他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 言人。从《在我们的时代里》到《老人与海》,海 明威迷惘的个性特征始终存在,以不同的形态表现 出来——宿命论、逃避、悲剧、放纵、毁灭。第二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 是众多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海明 威特别喜欢选择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 兵,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 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 :坚强刚毅,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早期,在《 打不败的人》中,老斗牛士曼努尔与公牛进行一场 惊心动魄的鏖战,保住了“打不败的人”的称号。 中期,《丧钟为谁而鸣》的乔丹为人民事业而献身 。他不是为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业 献身的英雄;他的对手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 法西斯主义。后期,《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 哥则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 、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 有生命的形象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第三,“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精通叙事艺术的集中表现。他 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 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午后之死》)他那 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文体简洁而又含蓄。他好像 拿着板斧,“砍伐了整片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 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 心独自、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思想 感情。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他 往往选取一个时间段,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 ,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 七隐没在洋面下。 二、《老人与海》 1935年,一个古巴老渔夫向海明威讲述他捕到 的大马林鱼怎样被鲨鱼吃掉的故事,1936年,海明 威把它写成一篇通讯,以《在湛蓝的大海上》为题 刊登在《老爷》杂志上。老渔夫的故事给海明威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这里面蕴涵着非同寻常的意 义。他曾计划写《海洋四部曲》,其中的第四部分 是“桑地亚哥老人和马林鱼”。1951年他给斯克里 布纳写信说可以将第四部分抽出,单独作为一本小 书出版,题名为《老人与海》,这是他第一次提到 这个名称,1952年作品问世。从最初素材的取得到 小说的出版,历时十七年时间,这是一部酝酿已久 、精心打造的杰作。 小说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 出海没有钓到一条鱼,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 可他并不灰心,在第八十五天他独自一人到更远的 海域,碰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马林鱼,他与马林鱼 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制服了它,可是正当他凯旋 时,碰上了鲨鱼群,为了保住他的胜利果实,他与 鲨鱼群又拼斗了一天一夜,最后鲨鱼群被赶跑了, 可是他的马林鱼肉被鲨鱼吞噬光了,只剩下了一副 巨大的鱼骨架,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倒头睡着 了,在梦中梦见了狮子。小说写得惊心动魄,寓意 深邃。 这是一部命运悲剧,是人类挑战命运但最终未 能摆脱命运的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写桑地亚哥很背 运,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并不是他的钓鱼技术出了 问题,他的技术是首屈一指、无人能比的,而是他 的运气不好。面对这种厄运,他毫不气馁,再次远 航,这次他走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远,这是向命运 的挑战,也是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事实上老人最后 把失败归结于“走得太远了”。在与马林鱼的搏斗 中,他又饥又渴又困,浑身受伤,手、背被钓索勒 得皮开肉绽,其痛苦不亚于死亡,面对这样的困境 ,他并不退却,在“打不败”的原则的鞭策之下, 老人征服了罕见的大马林鱼,这是他战胜厄运的一 次伟大胜利,也是显示自己意志和价值的可喜明证 。似乎命运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可是老人还没来 得及喘口气,成群的鲨鱼嗅到马林鱼的气味跟踪而 来,撕咬马林鱼的肉。两天两夜没合眼、没吃饭的 桑地亚哥不得不投入另一场更为严酷的斗争,他的 鱼叉、刀子打光了,短棍打断了,舵把打没了,所 有能用的工具武器都用完了,等他赶走了鲨鱼群却 发现马林鱼只剩下了骨架。他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戏 弄,但他心里没有一丝的遗憾,因为他的精神从来 没有被打败过,他已做了人所能做的一切,他为自 己感到骄傲。这部小说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最具 有奋发昂扬的情调,最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上演了最悲壮的一幕,它奏响了人与命运搏斗的最 强音。但海明威在这部作品里仍然流露出一丝虚空 的无奈,透露着深深的悲哀:无论人怎么努力,到 头来终究是一场空,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就像老 人扯起的打了补丁的破帆,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 的旗帜。 老人的处世行为体现了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思 想。八十四天一无所获,是收网不干,还是继续捕 鱼?老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如果他不出海,那么他 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在两次战斗中,桑地亚哥经受 了严峻的考验,他完全可以松开钓索,放弃马林鱼 ;鲨鱼来蚕食时,他可以轻易地舍弃马林鱼回航, 可是他的不服输的秉性一而再、再而三地促使他斗 到底,他进行了遵从自己意愿的选择,不苟且偷生 ,浑浑噩噩,保持了积极的入世姿态。他虽败犹荣 ,赋予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正如海明威本人所 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 写字母标出来。”小说塑造了“重压下保持优雅风 度”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形象,他刚强有力,坚忍 不拔,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任何厄运都吓不退他 。他早年与人比手劲连续比了一天一夜,最后反败 为胜,这足以说明老人的硬汉精神早已有之,他与 生俱来就有不服输的个性。桑地亚哥不仅把捕鱼作 为谋生的手段,而且看作是人生角斗的象征。在他 看来,人和鱼,“说到究竟,这个总要杀死那一个 ”。他把鱼和人的格斗假设成人生的战斗,他战胜 了马林鱼,并从中体会胜利的喜悦。他捕鱼不单是 为了“养活自己”,而且也是“为了荣誉”。在与 鲨鱼的殊死搏斗中,他先杀死了一条灰鲭鲨,又杀 死两条星鲨,之后又杀死一条铲鼻鲨,当成群的鲨 鱼扑来,他意识到这是注定失败的一场战斗,但他 坚持到底,他的身上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老人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对马诺林的依恋, 对亡故的妻子的哀悼,对捕鱼业的酷爱,甚至对与 他作对的马林鱼也充满了感情,他一方面把马林鱼 看成对手,一定要战胜它、杀死它;另一方面又把 它看作朋友,在两天两夜的较量中他愈来愈钦佩马 林鱼,热爱马林鱼,“兄弟,我还是没见过比你更 大、更漂亮、更镇定或更优雅的东西。那就来吧, 杀了我。我不在意谁弄死谁。”他感到“鉴于它的 行为风范和极大尊严,没人配吃它”。老人对马林 鱼由最初的恨变为无限的爱,他被马林鱼的坚强所 深深地折服了,他把马林鱼看作另一个“自我”。 老人又是一位孤独者,他孤身一人,没有子女 ,在捕鱼的过程中寂寞时时伴随着他,小说几次提 到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常常单独出海,在海上时 时想念小徒弟马诺林,希望有一个交流的对象,排 遣自己的苦闷。因此,他在海上不得不自言自语, 时而跟鱼说话,时而对鸟儿说话,时而对自己大声 嚷嚷,这一切都反映了老人沉重的孤独感,也影射 了人类的处境,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孤立无 助的。 马诺林是小说中的陪衬人物,他从小跟桑地亚 哥打鱼,学到了许多捕鱼的本领,更学到了桑地亚 哥坚强、自信等优秀品质。他深爱着老人,当看到 老人筋疲力尽拖回来的巨大的鱼骨架,他哭了又哭 ,他既心疼老人所受的巨大痛苦,又感佩老人的精 神,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看作是桑地亚哥的接班人 ,今天的马诺林便是明日的桑地亚哥,桑地亚哥的 美好品德将在马诺林身上延续,他的精神将一代一 代传下去。 海明威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背景,它没有具体的 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许多人感觉到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是海明威 自己否认这一点,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 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 。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 全是胡扯。”后来艺术史家贝瑞孙写了一段评论: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 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 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 。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 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 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 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海明威非常满意这个 评论,认为关于象征主义的问题已经阐释得清清楚 楚。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是象征,可是作品 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众人能感觉到的。 大海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而且也是社会的象征 ,捕鱼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显示人生价值的 平台,而马林鱼、鲨鱼则是人生路上各种困难厄运 的具体意象。由此,一个捕鱼的故事升华到了哲理 的高度。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好范例。 它表面上十分简单,含义却十分复杂。本来海明威 可以写上一千页,如写桑地亚哥的家乡,写当地人 的划船比赛,写非法酿酒卖酒活动,写革命以及农 村的各个方面,但海明威将这一切都作为八分之七 的东西,隐藏到水面下,只写老人与鱼搏斗的事迹 ,隐喻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勇敢坚强,写得集 中突出、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约中见 博大,这八分之一的东西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力和心灵震撼力。 在艺术上海明威还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如狮子 是林中之王,棒球运动员乔·迪马吉奥是冠军,小 说用这些强者的意象来隐喻老人向往做个硬汉子, 事实证明他也确实是个硬汉子。在小说中世界被描 写成一个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 马林鱼和鲨鱼,充满了惊涛骇浪和暗礁险滩,大海 是凶狠的、狂暴的,是深不可测和不可知的,这就 是现实世界的写照,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在茫茫 大海上的一叶破舟,苦苦地挣扎着,没有航标灯, 没有一丝被援助的希望,不但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 ,人与一切生物之间也冷酷无情。 《老人与海》以《圣经》以及希腊文化为源本 ,对基督、古代英雄、悲剧意识、命运观念等意象 作了改写,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打不败的英雄”。 小说中援引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如出海前孩 子送来的吃食,喻指耶稣“最后的晚餐”。老人在 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喻指信徒领圣餐 ,鱼肉代表圣饼,基督的身体。小说中描写老人看 到第一条鲨鱼发出“Ay”的喊声,“就像是一个人 在感觉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 发出的喊声”,这分明是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鲨鱼的出现对老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老人 最后回到住处,“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只胳膊直 直地伸开,手掌向上”,这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 的姿势,海明威在暗示老人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 身份。老人在海上的三天相当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 的三天,老人经历了磨难,最后获得了精神的胜利 。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道:“他精通现代叙事 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同 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 精湛的叙事艺术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 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境,用第三人称“他 ”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 状况,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经济贫困的 老渔夫形象,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知。小说主体 部分——老人与鱼搏斗出现了两种叙事情境,一是 作者叙事情境,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关于老人每一 个捕鱼动作细节的描写都是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 述者仍然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关于老人的心 理活动,作品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 自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用一些评论家的话说就 是意识流描写,叙述者经常潜入人物的潜意识中, 通过内心独白揭示一个完美无缺的老渔夫的内心世 界。老人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回忆往事,时而对着 天空、小鸟、马林鱼、鲨鱼说话,主体部分始终在 两种叙事情境之间切换,前者便于全方位描述,后 者便于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老人的几句豪言壮语 都是用内心独自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伤痛对男子 汉来说不算什么”,“我要让它知道人能有多大的 成就。人能忍受多少磨难”,“人不是天生会被打 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小说结尾 部分“返回渔村”又回复开头的写法,采用作者叙 事情境,描写了老人的筋疲力尽和孩子心痛与佩服 的复杂心情。情境的转换将主观和客观两个世界最 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具有了更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第二,追求客观的叙事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 彩。小说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与小孩 马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及老少之间的 真挚友谊,采用的是直接引语,而且对话前不带任 何导入性词语或阐释性词语,不通过叙述者的转述 ,没有叙述中介,这是外部聚焦,它使文本与读者 的叙述距离缩短为零,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人物的 情绪。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大多采 用的是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 在读者面前,这是叙述干预最轻微、叙述距离最近 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地 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这两种手法都 是隐蔽的叙述方式,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 将自己的感情带到人物身上,而是让人物自由地“ 展示”自己。没有作者的叙述声音,只有人物的声 音,是叙述声音最微弱的一种现象,其达到的目的 就是纯粹的客观,这是海明威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 第三,采用“重复”叙述,增加叙述频率。譬 如老人孤独寂寞地漂荡在海中,特别想念马诺林, 他九次重复说希望男孩在他身边,衬托出老人强烈 的孤寂感,表达老人渴望心灵安慰。频率的增加放 慢了叙述速度,那种悠悠的寂寥随着重复的话语声 飘散在茫茫的大海上。 第四,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白,没有任 何深奥的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却 赋予它们极强的表现力。在描写捕鱼的过程中,海 明威只用动词推动情节,不用形容词、副词修饰, 叙述显得干净利落,很有力度,每一个动作都显示 了老人高超的技艺。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的秘书阐释道:“《 老人与海》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作家在 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 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 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 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 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老人 与海》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 小书的质量胜过了我们任何人的作品。” 周光发 导语 欧内斯特·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普遍模式,这种模式甚至在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还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业国古巴,传统的渔业文化(和工业化世界隔绝,贴近自然,脱离现代技术,受庞大的家族和紧密联系的村落的约束)开始受到捕鱼产业(依赖工业化的世界,不顾或忽视环境,依靠机械设备获取利润,受庞大的家族和地方村落的约束较少)的冲击。在本书里,一方面,海明威把圣地亚哥描绘成一个一心一意将捕鱼手艺与自身身份、行为准则和自然法则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渔民;另一方面,海明威刻画了一些奉行实用主义的年轻渔民,他们把鲨鱼肝卖给美国的肝油产业,用这些利润购买摩托艇及其他机械设备,把捕鱼全然当做改善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 书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戈靠打鱼为生,可接连八十四天出海打鱼都空手而归。这天,他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鱼。为了将大鱼制服,桑提亚戈费尽心力。可好不容易将大鱼捉住,又遇上了凶猛的鲨鱼,桑提亚戈与鲨鱼展开了搏斗……这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小说,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精彩页 老人与海 一个老头,在墨西哥湾流中驾小船独自垂钓。屈指一算,八十四天已过去,可他连一条鱼也没钓上来。头四十天里,原本倒有个半大小子陪他。四十天无鱼捕回的日子一到头,那小子的爹妈跟他说,这老头正倒“血霉”,错不了,翻不了身了。男孩遵命跟了另一条船,头一周他们就逮到了三条好鱼。男孩眼见那老头天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难过。他总是走下岸去给他搭把手,有时拿盘起的钓索,有时拿鱼钩和鱼叉,有时拿桅杆上卷着的帆。那面帆用面粉袋打过补丁,而且卷着,看起来活像一面宣告一败涂地下场的旗帜。 老头清瘦,面色不好,后颈上有一圈圈深深的皱纹。面颊上的褐色斑块是良性皮肤肿瘤留下的,拜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强日光所赐,远达两颊下端。他的双手因为常用粗绳拉大鱼而磨出很深的疤痕,可是没一道是新疤。这些疤痕就像久经侵蚀的无鱼沙漠一般古老。 他身上每一处都显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的颜色和海水的一样,湛蓝湛蓝的。眼神透出老头达观而且不屈不挠的劲头。 “桑地亚哥,”他们把小船停泊好,往岸上走时,男孩对老头说。“我又可以和你一道出海了。我们已经挣了一些钱了。” 老头教过男孩如何捕鱼,男孩敬爱老头。 “别,”老头答话。“你眼下跟着一条走运的船。还是再跟着吧。” “可是你还记不记得,有一回你八十七天没钓着一条鱼,接下来的三个星期我们天天钓到大鱼?” “我记得,”老头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怀疑我的能力才离开我的。” “是我爹让我走的。我还是个孩子,得听他的。” “我懂,”老头说。“很正常。” “他信心不足。” “是啊,”老头说。“但我们信心足,是吧?” “对,”男孩答道。“我请你到露台酒吧去喝杯啤酒,好吗?然后我们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 “有什么不好?”老头说。“大家都是打鱼的。” 他们到露台酒吧找地方坐下,好多渔夫拿老头打趣,他也没动气。另外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渔夫瞅着他,心里不好受。但是他们却不露声色,而是客客气气地大谈湾流,他们把钓索放了多深,近期的天气多么好,还有他们的见闻。当天的成功渔夫已经进港,把捕获的马林鱼杀了,铺满了两大块木板,木板的每一端各由两个人抬着,一摇一晃地送到收鱼站,在那里等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到哈瓦那的市场。那些抓到鲨鱼的渔夫则把鱼送去小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人们用滑轮组把鱼升起来,摘除肝脏,切除鱼鳍,剥掉鱼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准备腌制起来。 吹东风的时候,从海湾那边的鲨鱼加工厂会飘来一股腥昧儿:但今天只有淡淡的腥昧儿,因为风改向北刮,后来又停止刮风了。露台酒吧阳光明媚,十分怡人。 “桑地亚哥,”男孩呼叫。 “嗯,”老头应道。他手里攥着酒杯,想着多年前的事。 “我去替你弄点明天用的沙丁鱼①好吗?” “别,你去玩棒球吧。我还能划得动船,罗杰利奥也能撒网。” “我还是想去。要是我不能和你一道捕鱼。我想为你干点别的。” “你给我买了啤酒,”老头说。“你已经是条汉子了。” “你头一次带我上船时,我几岁?” “你五岁,我把一条鱼弄上船时,它劲头太足,差点没把船弄烂。你还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又是扇又是撞,横座板的断裂声和棒子击打的声音。我还记得你把我扔到船头,那里堆着湿湿的钓索,我感觉整条船都在颤动,你就像砍树一样拿棒子打它,发出很大的声响,而我的周围全是甜腻的血腥昧。” “是你自己记起来的,还是我告诉你了,你才知道?” “我记得我俩第一次出海到现在的每一件事。” 老头用那双常遭日晒的眼睛关爱而坚定地看着男孩。 “要是你是我的儿子,我会带你出去,赌一赌,”他说。“可是你是你爹妈的儿子,又跟了一条走运的船。” “要我去弄沙丁鱼吗?我还知道到哪里去弄四条鱼饵。” “我还有今天剩下的。我把它们放在盒子里用盐腌起来了。” “还是让我去弄四条新鲜的吧。” “一条就成,”老头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而现在,它们又如微风初起时那么鲜活了。 “两条,”男孩说。 “那就两条吧,”老头同意了。“你不是偷来的吧?” “我本可以偷,”男孩说。“但这些是我买的。” “谢谢你,”老头说。他心地单纯,没去想过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谦逊了。但老头知道他已经学会谦逊了。他知道这不是一种耻辱,无损于真正的自尊感。 “看这洋流的流向,明天会是一个好天,”老头说。 “你要去哪里?”男孩问。 “到远海去,等风向改变了再回来。我想在天亮前就出发。” “我尽量让船主出海远点,”男孩说。“你要是真的逮到大鱼,我们也好赶去帮你。” “他不喜欢出海太远。” “的确,”男孩说。“不过我会看见一些他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有只鸟在空中不住地盘旋,我就会叫他赶去追鲯鳅。” “他的眼睛这么不好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