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经典版上)》是一本全球躁郁症研究顶尖权威、超级畅销书作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撰写的权威之作,为我们细腻呈现了自己从少女时代起与躁郁症纠缠的心路历程。 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记录了自己从第一次躁郁症发作,到本书完成的近30年时间中,与躁郁症共处的点点滴滴。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帮我们真正走进躁郁症病人的内心。作为一个躁郁症患者,杰米森是如何成为了躁郁症专家?躁郁症患者的身份给了她怎样的困扰与帮助?她又为躁郁症患者们做了些什么?本书将一一解答。 因为杰米森的勇气与坚持,不仅可以帮助病患正确看待自己,还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见,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 作者简介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 Kay Redfield Jamison),世界躁郁症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专家,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情感障碍中心主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心理协会荣誉主席及董事会成员。 荣获美国及全球诸多科学奖项:1995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NMHA)威廉斯蒂伦奖;1996年,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研究大奖;1999年,精神健康社区领袖奖;2001年获选麦克阿瑟奖;2002年获选哈佛大学杰出学者;2003年获选牛津大学利奇菲尔德学者奖。 目录 前言 为什么不说出真相呢 第一部分 飞向无垠的苍穹 童年、家庭以及初次邂逅躁郁症 01 与日共游 02 生命的一课 第二部分 恼人的疯狂 挣扎在情绪的两极之间 03 心灵之翼 04 怀念土星 05 死亡的召唤 06 纯男性俱乐部 第三部分 以爱为药 爱情与爱人之死 07 军官与绅士 08 那天下雨了 第四部分 躁郁之心 医学、伦理与观念 09 爱情注视下的疯狂 10 谈及疯狂 11 可怕的双螺旋 12 行医资格 13 情绪人生 尾声 译者后记
序言 为什么不说出真相呢? 现在是凌晨两点钟。因为处于躁狂期,加利福 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在我眼中也别具吸引 力。大约20年前的那个秋日早晨,这所医院平时看 上去冷漠乏味的几座建筑,成为我纤细敏感神经的 注意焦点,剧烈地扰动着我的神经系统。我的鼻毛 隐隐刺痛,汗毛根根竖起,眼睛飞快地转动游弋, 吸取着周遭的一切信息。我开始奔跑,并不是真跑 ,但是像奔跑一样快速和兴奋,在医院的停车场上 来回飞奔,想要用尽我那无穷无尽、让人不得安宁 的神奇能量。我急速地奔跑,慢慢陷入疯狂。 站在我身旁的男人是医学院的一位同事,早在 一个小时之前,他就停止了奔跑,而且不耐烦地声 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一个神志清醒的人当然不 会对此感到惊讶:通常意义上的昼与夜的区分在我 俩身上早已经消失了,无休无止的饮酒作乐、大笑 争吵,即便不是致命的,也无疑让我们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在这个时间,我们本该正常睡觉或是工作 ,本该发表论文而非自毁前程,我们本该阅读杂志 、设计图表,或是画些没人看的科学曲线图。 忽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尽管处于神志并不 十分清醒的状态,我仍能看到一个警察走下了车, 将手放在他的佩枪上。“在这种时候围着停车场跑 圈,你究竟想要干什么?”他开口问道。这是一个 非常合理的问题。我仅凭自己当时凌乱分散的判断 力也明白,要解释清楚我们这样诡异的行为实在很 困难。幸好我的这位同事脑筋转得比我快得多,试 着将问题的答案引向直觉本能和世俗的刻板印象, 他说道:“我俩都是精神病学教授。”警察看看我 们,笑了,然后开着警车渐行渐远。 精神病学教授的身份解释了一切。 就在我签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聘书,担任 精神病学系的助理教授后1个月内,我就已深陷疯狂 境地。那是1974年,我28岁。之后不到3个月我便因 躁狂发作而变得判若两人,并开始了一场漫长而又 代价巨大的对抗药物治疗的个人战争。而可叹的是 ,就在几年后,药物却成为我极力鼓励病人采用的 治疗方法。我的疾病,以及我与最终挽救了我的生 命与神志的药物之间的对抗,持续了很多年。 从我能够记事起,我便对自己的情绪充满恐惧 ,但偶尔有些时候,也会充满神奇的感激之情。儿 时情感强烈;小女孩时性情多变;青春期时则首度 经历了严重的抑郁发作;步入职业生涯后,我更是 被躁郁症无情的周期循环紧紧缠身。既是由于本身 需求也是由于学术倾向,我最终选择了情绪作为自 己的研究方向。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能了解并接受 自己病情的途径,也是我唯一知道的、能试着让自 己和其他患有情感障碍疾病的人有所不同的方式。 这个数次差点儿要了我性命的疾病,每年真的要夺 取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不但年 轻,而且死得毫无必要,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拥有 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天赋。 中国人相信,要控制野兽,你就必须先美化它 。我恰恰在对抗躁郁症的过程当中,以某种奇怪的 方式验证了这一点。躁郁症是个既迷人又足以致命 的同伴与敌人,我发现它那充满诱惑力的复杂性中 ,浓缩了人性中最精致最危险的特质。为了与它抗 争,我必须首先认识它所有的面貌和无尽的伪装, 了解它真正的以及被想象出来的力量。 刚开始时,我认为这种疾病不过是由于自己一 向反复无常的情绪、精力和热度过了头,所以在很 多时候我给了它太多的权利和空间;再加上我相信 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调控自己日渐增长的暴躁情 绪,所以在一开始的10年当中,我没有寻求任何的 治疗。即便我的状况在临床上已经变得十分紧急, 我仍然一再拒绝接受药物的帮助。而不论是我的培 训督导还是临床研究专家,都曾告诉过我,药物是 能够有效控制我自身疾病的唯一方法。 我的躁狂发作,至少在它早期温和发作的时候 ,绝对是一种令人迷醉的状态。它带给我极大的快 感,无可比拟的思潮涌动以及源源不绝的能量,让 我可以把各种新奇的想法转变成文章和项目。而药 物,不仅仅会切断这种快速流逝、宛若遨游天际一 般的美妙时光,更会带来让人无法忍受的种种副作 用。我花了很多年才开始认识到,失去的时光、毁 掉的人际关系是无法找回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常常是无法弥补的,而当死亡和疯狂成为唯一的选 择时,从药物的控制中解脱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 我与自己的这场战争是如此不同寻常。在治疗 躁郁症方面,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临床问题并非没 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事实上,确实有,而是 病人通常拒绝采用。更糟的是,由于缺乏信息、医 疗建议不足、害怕玷污名声或是担心生活和职业遭 受打击,人们根本不寻求治疗。躁郁症歪曲了我们 的情绪和思维,很多时候甚至会摧毁了我们求生的 渴望。究其根源来说,这种疾病是生理性的,而我 们却可以在心理上体验它。这种疾病的独特之处还 在于:它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快乐,并使我们拥有异 于他人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 以及偶尔发生的自杀。 我很幸运,自己不但没有死于这种疾病,而且 得到了最好的医疗看护,以及朋友、同事和亲人的 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尽最大的可能,尝试 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展现在我的研究、教学、临床实 践以及宣传工作当中。通过写作和教学,我希望能 够提醒我的同事们,这种反复无常的疾病看似矛盾 的内核,既可能夺人性命,也可能带来无比的创造 力;而对于其他人,我则希望能够改变公众对于一 般性精神疾病,特别是躁郁症的态度。很多时候, 要把学科知识与更为现实的个人情绪体验交融在一 起,实在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但是,也正由于 摆脱了情绪的束缚,以更深邃的临床科学眼光来看 待这一切,我才能够最终过上我期待的自由生活, 并拥有必要的经验来增进大众对躁郁症的认知,以 及辅助自己的临床工作。 对于如此直白地在书中描写躁狂、抑郁以及精 神病对我的侵袭,并承认自己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 ,我确实也有很多的担心。出于显而易见的资格认 证和医院特权方面的原因,临床医生一直不愿意将 他们的精神问题公之于众。这些担心通常都会被认 为是合理和正当的。我也并不知道,如此公开地探 讨此类话题,会对我的个人和职业生涯造成怎样的 长期影响,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大声疾呼都比继 续保持沉默更好。我已经厌倦了隐瞒,厌倦了压抑 和控制自己的能量,厌倦了伪善,也厌倦了藏着掖 着行事。一件东西,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不论以何种程度掩藏在什么标题之下,或是以任 何词汇来描述,谎言仍然是谎言。即使出于无奈和 必须,也仍然是谎言。 虽然我仍然担心自己公开病情的决定会带来什 么,但是超过30年的躁郁症病龄至少带给我一个好 处,那就是让我明白,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 服的。这就像是在切萨皮克的暴风雨中横穿海湾大 桥(BayBridge),人们也许会逡巡不前,但是已无 法掉头。我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从罗伯特·洛威尔 的经典问题中获得些许安慰:“那么,为什么不说 出真相呢?
导语 全球躁郁症研究顶尖权威、超级畅销书作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撰写的权威之作《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经典版上)》! 唯一一本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撰写的权威之作。! 本书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 本书极大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见,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后记 之所以承接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完全是因为对 躁郁症这种疾病的好奇。 在当今这个格外令人浮躁和沉重的时代里,患 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其流行程度甚至超过 了感冒和发烧。可有趣的是,那些一个个声称自己 得了抑郁症而跑进心理诊所的来访者当中,10个中 有8个却根本连一条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都够不上。所 以,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打趣地说,自 己看了好几十个“抑郁症”患者,可连真正的抑郁 症状都没有看到。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才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生 动的描述吸引住了。与书本上僵死的诊断标准和症 状描述不同,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 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折 磨的病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立体而又直观 地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 尽管已经从事了将近5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 ,其间也接待过形形色色的各种来访者,但是毫不 夸张地说,我是在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感到自 己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躁郁症,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 躁郁症病人的内心。所以,尽管本书并未涉及过多 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但是我相信它仍然能够为 众多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正如一位心理治疗师前辈所说的那样,对病人的理 解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接下来就是艰苦的翻译过程。不得不说,本书 作者的语言不但生动而且华美,这在阅读的时候固 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是作为译者,要将它不失本意 地转换为同样流畅灵动的中文,却实在是难如登天 。所幸我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同仁的帮助:高隽、秦 漠和王雨吟对我的英文理解和把握给予了很大的帮 助,易春丽和黄峥为我提供了有关医学专业知识词 汇的矫正,夏海伟和李松蔚则帮助我审校了全文。 尽管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协助,但是由于能力有限 ,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们海 涵。 最后,希望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都能够从中有 所收获。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充满勇气的灵魂,不断游走于极度亢奋和 麻木压抑之间……本书对此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詹姆斯·沃森DNA之父 从第一页起,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它所透 露出的勇气、智慧与美妙,使其在有关躁郁症方面 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奥利弗·萨克斯“医学桂冠诗人” 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躁郁症回忆录,同时蕴涵 丰富的医学知识、深沉的人性以及优美的词句…… 有时像诗一般含蓄,有时直率,但永远诚实无欺。 ——《纽约时报》 作者避开了深奥的专业术语,厘清了令人难懂 的精神病学理论,以炙热、感性及真实的笔触,创 造出心理经验的毁灭与肆意、明亮与晦暗。 ——《泰晤士报》
精彩页 每当我提起海军和陆军远比空军的历史悠久,并且拥有更多传奇与优良传统时,父亲总会说:“是的,确实是这样,但空军才是未来。”然后他会接着补充:“而且——我们能飞。”他在陈述这句信条之后,偶尔还会演唱一首充满激情的空军军歌。歌曲中的某些片段我直到现在仍然记得,有意思的是,这些片段竟然会和圣诞颂歌、儿歌以及常见的祈祷书中的只言片语一起,并存在我的记忆当中。大概是由于它们都蕴涵了童年时期珍贵的意义和情感,所以至今仍然震撼心灵。 我一直听着军歌,并对其中的内容深信不疑。当我听到“我们上路,飞向无垠的苍穹”时,我会认为“无垠”和“苍穹”是我所听到过的最为优美动人的词汇;同样,我还会从“越飞越高,与日共游”这句话中体验到无比的愉悦,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也是深爱着无边天际的人们当中的一员。 喷气机的声音越来越大,我看到比我高一年级的孩子忽然抬头向上望去。飞机飞得很低,它疾速掠过我们,很惊险地绕开了广场。就在我们挤在一起、惊恐万分的时候,它飞向树林,就在我们的正前方爆炸了。我们听到令人恐惧的飞机撞击声,并感受到坠毁的惨痛;随之而来的爆炸火焰则闪耀着骇人的魅力。似乎只在几分钟之内,母亲们就倾巢涌进广场,安抚孩子,说失事飞机中的飞行员并不是他们的父亲。对我、我的哥哥和姐姐来说,同样幸运的是,那也不是我们的父亲。 几天之后,事情变得越来越清楚。从年轻的飞行员死前发向控制塔的最后信息中,我们得知,他本可以通过弃机逃跑来挽救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知道这么做很可能会让无人驾驶的飞机坠落在广场上,杀死当时所有在场的儿童。 死去的飞行员成了一名英雄,极其生动地体现了“责任”一词所蕴涵的全部意义。他成了一个常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实现性,让他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令人久久难忘。在这之后的几年中,飞机坠毁的记忆不断跃人我的脑海,提醒我一个人是如何渴望并追求这种理想的,以及要实现这种理想是多么困难。我再也不会在仰望天空的时候,只看到无边无际的美丽。从那个午后开始,我看到死亡永远无所不在。 哥哥、姐姐和我 像几乎所有的军人家庭一样,我们常常搬家——到5年级为止,我的哥哥、姐姐和我曾就读于4所不同的小学,而我们更是分别在佛罗里达、波多黎各、加利福尼亚、东京和华盛顿各居住过两次。但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妈妈,仍然竭尽所能地让生活保持安全、温暖和稳定。我的哥哥比我大3岁,是我们3个孩子当中最年长的一个,他是我最坚定的同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将他视为偶像,在他和朋友们打篮球或在附近游荡的时候,像小尾巴一样跟随着他,并努力不让他发现。他是如此聪明、公正和自信,无论何时,只要他出现在我的周围,我都会感觉到自己正受到额外的保护。 至于仅仅比我大13个月的姐姐,:她与我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人,黑黑的头发,眼睛非常迷人。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她就很在意周围的一切事物,对生活有痛苦的体验和觉察。她充满明星魅力,情绪激烈,性格阴郁。她难以容忍我们封闭的军事化生活方式,在她看来,这完全是对我们的监禁。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反抗,在任何可能的时间、地点,她都会恣意放纵自己,挣脱束缚。她憎恶高中生活,我们居住在华盛顿的时候,她常常会翘课跑到史密森尼博物馆或是陆军医学博物馆,或是干脆与朋友一起抽烟喝酒。 她同样憎恶我,经常嘲弄我,把我称为“那个金发的家伙”。她认为我的课业和朋友都来得太容易,我的生活似乎过得太轻松了,而且她认为我在用一种荒谬的乐观态度来看待人和生活,以此来逃避现实的冲击和压力。哥哥是一名天生的运动好手,大学课程和毕业考试全优;我则生来热爱学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运动、交友和班级活动当中。夹在我和哥哥之间的姐姐成了家中特立独行的一员,她反抗、回击她眼中这个混乱而又艰难的世界。她憎恨军队生活,憎恨不断的变动,憎恨不得不结交新的朋友,并且认为家庭礼仪不过是虚伪无聊的东西。 也许是因为我与阴郁情绪的激烈战斗是在年长一些之后才出现的,所以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来体验一种更为祥和、安全的感觉,确切地说,是一段极其美妙的生命之旅。我认为这是一个姐姐从不曾领略过的世界。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