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批评家”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提问:艺术应该传播什么?艺术批评应该传播什么?它们都从宏观层面上指向了艺术的文化建构意义。自1980年代“文化热”勃兴以来,在艺术批评中,文化的维度介入日渐理论化和体系化。文化批评在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领域已成为显学。 冯巍著的《建构之维(文化批评与当代艺术)》收入了作者对于电影、电视剧、戏曲、美术、音乐等各艺术门类的思考,从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的建构视角出发,解析作为文化事件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作者指出,艺术批评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证明一种现存艺术的合法性,而是探讨并推进未来艺术和国族精神的建构。这种与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不同的批评策略和立场,提供了又一种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正能量”地审视艺术在当下中国的种种文化遭际,也可以之作为建构新的批评范式的一种参照。 作者简介 冯巍(1972-),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艺术学理论研究,以及艺术批评。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现任职于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副编审。主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修订版)》出版项目,并参与“中国艺术学文库”的出版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技术时代的批评伦理 文学繁荣要靠“走心” 文艺批评要追求真善美 ——写在“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发布之际 文艺批评承载“为人民”的文化使命 艺术要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电子乱花”迷人眼 ——论微信与数字化文艺批评的崛起 电视剧特性新议 电视剧批评的媒介伦理与文化守望 第二章 全球化、民族性与文化权归属 文艺批评要具有中国眼光 文化自觉与弥散性支持 ——中美合拍片的民族化走向 中美合拍片的产业博弈与文化弥散效应 对话为王 文化制胜 加强国产电视剧的“民族性建构” 中国电视剧题材创意的文化维度 ——以家庭伦理剧《渴望》和《金婚》为例 《中国地》:让你眼中有美丽中国 春晚:从单独概念到集合概念 传承节 日,就是在传承文化 东西“互镜”的当代美术“文艺复兴” 为“作为整体的女性”进行文化赋权 第三章 文化批评与资本市场逻辑 “中国梦”:商业梦?文化梦? 博弈与均衡:论中国电视剧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 《泰囿》:关于商品的后现代叙事与集体主义的乌托邦 中国电视剧批评维度的建构 ——以1990年热播剧《渴望》和《围城》为中心 从电视剧“东北风”看地域文化的养成 正味·花香味·混合水果味 ——三版电视剧《西游记》改编的审美差异 《乔家大院》:从历史到现实的溢出电视剧亮出文化营销牌 第四章 艺术与批评理论的未来 中国电视剧批评新世纪的十年回望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说起 电视剧批评“火了”之后的思考 怀旧与未来 ——关于“青春”的一种阐释 “慢艺术”在“快时代”的尴尬与出路 关于艺术的“杂谈” 《艺术美学论》三题 向未来开放的艺术学之思 “传统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当代转型方案之一 弘扬艺术对于文化的建设性思维品格 附录 随笔两则 海雀是一首幸福的歌 居庸关的古琴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