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张小娟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源自尧裔 望出高平
第一节 帝尧之裔 刘累得氏
第二节 杜伯冤死 子孙仁晋
第三节 士会封范 得姓之始
第四节 春秋至晋 范氏名人
第五节 望出高平 支脉播迁
第二章 我先本唐相 子孙志四方
第一节 谱系始祖
第二节 范氏南迁
第三节 生父范墉
第三章 幼孤家贫 随母改嫁
第一节 读书少年
第二节 求学南都
第三节 中举与复姓
第四章 直道而不枉 甘为三黜人
第一节 道义在身任浮沉
第二节 直言上书 忤逆太后
第三节 有犯无隐 阻帝废后
第四节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第五章 塞垣草木识威名
第一节 宋夏之战
第二节 韩琦的“战”
第三节 范仲淹的“守”
第六章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第一节 筑堤治水
第二节 兴学育才
第三节 义田活族
第七章 重父必重母
第一节 母教典范
第二节 继室淑贤
第三节 范家儿媳
第四节 范家女儿
第八章 雅道有子继
第一节 范纯祜:天才英纵
第二节 范纯仁:布衣宰相
第三节 范纯礼:爱民勤政
第四节 范纯粹:沉静有略
第五节 范家后辈有贤名
第九章 家声代代传
第一节 孝悌忠恕
第二节 节俭持家
第三节 乐善好施
第四节 清廉守正
第五节 诗文传家
第十章 持家秘籍说家训
附录 范氏祖茔天平山
参考文献
精彩页
千载而下,范仲淹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典范。王安石评价范仲淹“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在南宋大儒朱熹眼中,范仲淹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而在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眼中,范仲淹是“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人物。现代人则说,两宋人物首推范仲淹。
人们素来重视“身后名”,千古风流人物,无论生前如何风光显赫,都难免死后之论。翻检史实,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甚至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即当时人的评价与后世人的评价经常不太一致,甚至褒贬互换时有存在。
范仲淹似乎是个特别的例子。生前被同时代人热情讴歌,赞为“贤者”(石介),去世时举国悼念,边疆之民闻讯痛哭,仁宗皇帝亲自书写其碑日“褒贤之碑”。几十年后,钦宗皇帝感念这位贤臣的仁德,加以追封,《追封魏国公诰》中称赞范仲淹“清明而直谅,博大而刚方”。
令后人羡慕称道的是,留芳青史的不仅是范仲淹本人,其儿子也个-个学有所成,《宋史》中还记载有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事迹。长子范纯事占幼时便有文名,少年时随父亲立功于边疆,遗憾的是成年后因病居家,不问政事。其他三个儿子在宋朝都曾担任重要职务,次子范纯仁两次登上相位。在大儒黄宗羲名作《宋元学案》中,其父子五人赫然在列。
从范仲淹开始,范氏家族形成了清正廉洁为官、孝义节俭持家、宽和忠恕待人、乐善好施济人的家风。
正因为有这样的家风,才会有近千年持续不断的慈善大爱。范仲淹以祖宗之心,悲悯着童年时从未抚育过他的苏州族人,并倾其官俸捐建“范氏义庄”,不仅当时帮助了乡人,周济了家族中的贫困者,而且起到了“活族”的作用。在此后的时光里,他的子子孙孙不断投入财力、心力,薪火相传接续这项伟大的慈善事业,不知造福了多少人。
范仲淹是个有大爱的人,他的祖宗之心,不仅施诸与他血脉相连的族人,更有看似陌路的天下人。作为将军,他用父母之心体谅士兵,不肯轻易启战;作为地方官,他用父母之心关注社会底层的小民,为民请命,请皇帝品尝民间“乌味草”。他把自己的喜乐放在全天下之后,心怀天下,心忧天下。他的自我期许是“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
这样一位贤人,是如何养成的?他又如何教育出四个出色的儿子?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正家声”“墨幛家声”又传达了哪些可贵的治家经验?
他以自己的姓氏为荣,他仰慕先祖们的事迹和功德,它们是他成长、化蝶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范仲淹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三十多岁结婚成家之前,“家”对他而言是一种无奈甚至有些尴尬。两岁,亲生父亲去世;四岁,跟着母亲改嫁;二十多岁知道身世,立志改回本姓,却被范氏家族质疑。套用现代心理学的分析,成年后的范仲淹出现偏激、阴暗性格都是有可能的,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为什么他却没有抱怨、没有报复、没有仇视,反而成长为“道德上几乎完美”的人?
为什么欧阳修对他如此崇敬?为什么苏东坡把未能拜见他作为终生憾事?这位一代名相、名儒身上,蕴藏了什么神秘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回到北宋,回到历史现场,看一看,一切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P1-3
导语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其有生之年就被人们奉为圣贤、广受尊重的人物。相比那些在过世之后才被推崇的历史名人,范仲淹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范仲淹的一生也就更有借鉴意义。
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书是张小娟著的《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
序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
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
精神风貌,以一种隐『生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
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
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
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
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
。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
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
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
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
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
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
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
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
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
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
,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
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
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
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
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
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
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
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
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
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
”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
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
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
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
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
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
“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
”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
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
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
。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
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
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
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
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
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
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
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
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
,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
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
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
、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
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
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
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
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
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
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
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
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
仍然会存在。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
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
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
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
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
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
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
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
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
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
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
,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
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
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
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
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
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
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
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
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
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
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
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
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
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
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
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
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
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它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
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
”,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
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
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
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
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
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
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
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主编
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
丛书”。
第一辑十种出版之后,广受读者好评、社会欢迎
。众多媒体都曾予以推荐,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第二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50种图书推荐目录,出版
社也一印再印。受这种情势鼓舞,强胜兄按此前我们
商议好的计划,不失时机地敦促我们启动了第二辑的
编写工作。2016年5月18日,他给我发来了《“名人
家风丛书”第二辑编写建议》,第二辑的编写工作由
此启动。
受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
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于丹教授的邀
请,我担任了这一课题子课题“当代中国伦理文明与
家教门风的重建”的负责人一职。本辑十种的编写,
也是该子课题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并受到了该课题的
资助,王立刚居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辑的编写者,依然主要是我的学生,也吸纳了
个别对此有热情、有研究的朋友参加。由于时间仓促
,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诚挚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把这项工作做
得更好。
内容推荐
张小娟著的《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重点介绍了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范氏家风,重点介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