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情偶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李渔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渔著的《闲情偶寄》从内容的具体分类来看,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闲情偶寄》对那些因日常的工作或学习而筋疲力尽的人来说,正是一个值得忙 里偷闲仔细拜读的好作品;对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来说,也是通古辨今、提高生活审美情趣的好时机。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他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启蒙读物《笠翁对韵》。
目录
演习部
选剧第一
小序
别古今
剂冷热
变调第二
小序
缩长为短
变旧成新
授曲第三
小序
解明曲意
调熟字音
字忌模糊
曲严分合
锣鼓忌杂
吹合宜低
教白第四
小序
高低抑扬
缓急顿挫
脱套第五
小序
衣冠恶习
声音恶习
语言恶习
科诨恶习
居室部
房舍第一
小序
向背
途径
高下
出檐深浅
置顶格
瓮地
洒扫
藏垢纳污
窗栏第二
小序
制体宜坚
纵横格
欹斜格
屈曲体
取景在借
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
便面窗虫鸟式
山水图窗
尺幅窗图式
梅窗
墙壁第三
小序
界墙
女墙
厅壁
书房壁
联匾第四
小序
蕉叶联
此君联
碑文额
手卷额
册页匾
虚白匾
石光匾
秋叶匾
山石第五
小序
大山
小山
石壁
石洞
零星小石
器玩部
制度第一
小序
几案
椅杌
床帐
橱柜
箱笼箧笥
古董
炉瓶
屏轴
茶具
酒具
碗碟
灯烛
笺简
位置第二
小序
忌排偶
贵活变
饮馔部
蔬食第一
小序




瓜、茄、瓠、芋、山药
葱、蒜、韭
萝卜
芥辣汁
谷食第二
小序
饭粥

糕饼


肉食第三
小序


牛、犬



野禽、野兽




零星水族
种植部
木本第一
小序
牡丹





海棠
玉兰
辛夷
山茶
紫薇
绣球
紫荆
栀子
杜鹃、樱桃
石榴
木槿

合欢
木芙蓉
夹竹桃
瑞香
茉莉
藤本第二
小序
蔷薇
木香
荼蕨
月月红
姊妹花
玫瑰
素馨
凌霄
真珠兰
草本第三
小序
芍药


水仙
芙蕖
罂粟


鸡冠
玉簪
凤仙
金钱
蝴蝶花


众卉第四
小序
芭蕉
翠云
虞美人
书带草
老少年
天竹
虎刺


竹木第五
小序

松柏
梧桐
槐榆

黄杨
棕榈
枫、桕
冬青
颐养部
行乐第一
小序
贵人行乐之法
富人行乐之法
贫贱行乐之法
家庭行乐之法
道途行乐之法
春季行乐之法
夏季行乐之法
秋季行乐之法
冬季行乐之法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沐浴
听琴观棋
看花听鸟
蓄养禽鱼
浇灌竹木
止忧第二
小序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
调饮啜第三
小序
爱食者多食
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怒时哀时勿食
倦时闷时勿食
节色欲第四
小序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却病第五
小序
病未至而防之
病将至而止之
病已至而退之
疗病第六
小序
本性酷好之药
其人急需之药
一心钟爱之药
一生未见之药
平时契慕之药
素常乐为之药
生平痛恶之药
序言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征,后
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李渔祖籍在浙
江兰溪夏李村,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李渔是
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和小说家。著有《比目
鱼》《风筝误》等十种奇作,还有小说《十二楼》
十五篇和《闲情偶寄》等诸多作品。
李渔二十五岁中秀才,此后两赴乡试,前次名
落孙山,后次因兵乱中途折回。二十七岁时,曾考
入府庠,但在后来的几次乡试中都名落孙山。顺治
八年,李渔迁至杭州,潜心研习学术之作,但他并
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得遇乔、王二名美姬,
并携二姬等美女在达官贵人家作娱情之乐,并在此
期间完成了这部流传后世的《闲情偶寄》。李渔颇
看重这部书,他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
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
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没,俾
造化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忆而著为
《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这部
书较充分地反映了李渔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李渔除了在戏剧、诗词、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
诣,他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很懂生活艺术的人。林
语堂和周作人都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林语堂在谈到
《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
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
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园、室内装饰、界
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
美食的导引,过渡到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
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
治……”后人对李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
生活奢侈的色鬼、酒徒;有的说他是懂得享受生活
的诗人、作家;有的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有的说他所写的《肉蒲团》简直是误导后人的罪
魁祸首。总之,李渔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他琴棋
书画无所不通,深悉养生之道,但他又嗜酒好色,
占尽艳福,而且老当益壮,活了将近七十岁。
《闲情偶寄》为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
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它在中
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
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其书
又名《笠翁偶集》,从内容的具体分类来看,包括
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
养八部,共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
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
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其中关于戏曲创作和演出的《词曲》《演习》二部
,尤其引人注目。人们普遍认为李渔的这些经验之
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国戏剧
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著作。此外,对于园林建筑,
李渔也颇有卓见。其他部分,虽然所谈不过日常生
活中的闲情逸趣,但也间或触物兴感,如以草木喻
人,借家事比国事等,流露了一些感慨。当然,书
中也有一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庸俗低级的生
活情趣,在今天已完全不适用,应批判地对待。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
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
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二十
四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
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闲情偶寄》文字
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
穷。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的
缺憾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
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
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
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李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名声很大,其在戏剧理
论方面的贡献尤甚,后代的不少学者把他视为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戏剧理论家之一。单从《闲情偶寄》
这本书的内容来看,就足可称为后人必读的生活全
书了。
美容、服饰、居室、建筑、装潢、雕饰、造园
、家具、古董、器具、烹调、美食、花木、游玩、
健康……像以上这些内容,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长
期被文化史学家所摒弃的。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历
来寄情于天下,社会的主流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匹夫
之责与无尽的感慨,宣扬的是忠君爱国的精神,又
怎会有时间来研究这些所谓的边缘文化?中国古代
的那些文人骚客,宁可吟诗作画,在诗文中流露对
生活的质感,也不愿像李渔那样恣意铺陈、条分缕
析、津津乐道、大谈特谈。因为像李渔这样的人在
当时就叫遮蔽天下正道,损害了形象,无益于教化
后人。
可在那时,偏偏有这么一个李渔,敢逆天下思
想而为之,写下这部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连
接到一起的代表作——《闲情偶寄》,成了中华文
明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是
避实崇虚的,不愿对生活的实质进行深刻的剖析与
总结,而李渔的《闲情偶寄》弥补了这一历史缺陷
,给了今人一个从过去的生活审美中寻求现代快乐
生活的机会。《闲情偶寄》对那些因日常工作或学
习而累得筋疲力尽的人来说,正是一个可以忙里偷
闲、仔细拜读的好作品;也为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
,提供了一个通古辨今、提高生活审美情趣的好机
会。
详尽的翻译、简要的注解,也是我们在编写过
程中始终把握的要点,以便于读者能够轻松自如地
进入古代生活的意蕴与情趣中。在闲暇之余,就让
我们掩卷深思,共品佳作吧!
导语
李渔敢逆天下思想而为之,写下这部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连接到一起的代表作——《闲情偶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一笔。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它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本书翻译详尽、注解简要精准,便于读者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古代生活的意蕴与情趣中。
精彩页
吹合宜低
原文
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籁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未尝不佳;但须以肉为主,而丝竹副之,使不出自然者,亦渐近自然,始有主行客随之妙。迩来戏房吹合之声,皆高于场上之曲,反以丝竹为主,而曲声和之,是座客非为听歌而来,乃听鼓乐而至矣。从来名优教曲,总使声与乐齐,箫笛高一字,曲亦高一字,箫笛低一字,曲亦低一字。然相同之中,即有高低轻重之别,以其教曲之初,即以箫笛代口,引之使唱,原系声随箫笛,非以箫笛随声,习久成性,一到声上,不知不觉而以曲随箫笛矣。
正之当用何法?日:家常理曲,不用吹合,止于场上用之,则有吹合亦唱,无吹合亦唱,不靠吹合为主。譬之小儿学行,终日倚墙靠壁,舍此不能举步,一旦去其墙壁,偏使独行,行过一次两次,则虽见墙壁而不靠矣。
以予见论之,和箫和笛之时,当比曲低一字,曲声高于吹合,则丝竹之声亦变为肉,寻其附和之痕而不得矣。正音之法,有过此者乎?然此法不宜概行,当视唱曲之人之本领。如一班之中,有一二喉音最亮者,以此法行之,其余中人以下之材,俱照常格。倘不分高下,一例举行,则良法不终,而怪予立言之误矣。
吹合之声,场上可少,教曲学唱之时,必不可少,以其能代师口,而司熔铸变化之权也。何则?不用箫笛,止凭口授,则师唱一遍,徒亦唱一遍,师住口而徒亦住口,聪慧者数遍即熟,资质稍钝者,非数十百遍不能,以师徒之间无一转相授受之人也。
自有此物,只须师教数遍,齿牙稍利,即有箫笛引之。随箫随笛之际,若日无师,则轻重病徐之间,原有法脉准绳,引人归于胜地;若日有师,则师口并无一字,已将此曲交付其徒。先则人随箫笛,后则箫笛随人,是金蝉脱壳之法也。“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1;尹公之他,学射于我。”箫笛二物,即曲中之尹公他也。但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昔未见面,而今同在一堂耳。若是,则吹合之力讵可少哉?予恐此书一出,好事者过听予方言,谬视箫笛为可弃,故复补论及此。
注释
1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见《孟子·离娄下》。
译文
弦乐、管乐、声乐三种乐音,以前都是单独演奏的,没有人把他们合起来用,把这三种乐音结合起来用只是近年才开始的。三籁齐鸣,天人合一,这就是古人常讲的“金声玉振”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种合奏必须以声乐为主,以弦乐、管乐的演奏为辅,使人发出的声音慢慢地接近自然,这样才有主唱客随的美妙效果。但近期一些戏场中伴奏的音乐,都比戏台上演唱者的声音要高,这样反倒是以弦乐、管乐为主,以声乐为辅。结果造成观众不是来听演唱者的演唱,倒像是来听鼓乐之声的。历来戏人教人唱戏,总是让歌唱的声音与器乐的声音一样高。器乐的声音高一个调,演唱的声音也要高一个调;器乐的声音低一个调,演唱的声音也要低一个调。但在这种高低一致的情况下,也有音调高低轻重的差别。这是因为戏师在刚开始教人唱戏的时候,用器乐代替口唱,引导学戏的人随器乐的音调练唱。这样就是声乐随着器乐进行,而不是器乐随着声乐进行。练习久了,就成习惯了。一旦学戏的人站到戏场上开口演唱,就不知不觉地随着箫笛的声音唱了。
应当用什么方法纠正这个毛病呢?我的回答是:在平时练习唱曲的时候,不用管弦伴奏,伴奏只在戏场上用。这样,有管弦的伴奏能唱,没有伴奏也能唱,但不能以伴奏的管弦为主。就像小孩学走路,成天靠着墙壁练习走路,没有墙壁就不能走了。如果让他离开墙壁,自己单独练习走,走过一次、两次之后,他即使看见墙壁也不去依靠了。
按照我的看法,在演唱者有弦乐和管乐伴奏的时候,应该让弦乐和管乐的声音比声乐低一个调?声乐的声音比弦乐和管乐高,那么弦乐和管乐的声音也成为了声乐的一部分,要想找出它们附和的痕迹也找不到了。纠正音调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这种办法不应该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演唱者自身的本领,确定如何去做。如果在一个戏班里面,有一两个嗓音洪亮的学生,就用这个办法进行教唱,其他中等以下的学生,就都用常规的办法教唱。如果不区分学生素质的高低,一概按照我的方法来教唱,那么好办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到时反而会责怪我提出的理论有错误。
器乐的伴奏,在戏场上演出时有时可以缺少,在教学生唱戏的时候却必不可少。因为器乐能代替老师的口,相当于浇铸金属的模具,可以起校正学生唱法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不用器乐伴奏,只靠老师口授,老师唱一遍,学生也跟着唱一遍,老师不唱,学生也跟着不唱。聪明伶俐的学生学几遍就熟了,资质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不经过几十、上百遍的传授是学不会的,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人。
有了伴奏,老师只需要教几遍,口齿稍微伶俐一点的学生,就可以用器乐的声音引导。在跟着器乐的声音练唱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轻重快慢之间,自有乐器引导,可以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唱法上;如果有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