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传铭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刘传铭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2002年被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聘为客座研究员,2011年被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聘为导师,2015年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聘为教授(国学学科带头人)。出任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现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暨中国古建专项基金委员会主任。被学术界称为“最清醒的批评家”。刘传铭先生于艺术史领域耕耘数十载,著有《中国当代绘画美学思想概观》《绘世观止》《中国经典·绘画卷》等。曾担任上海艺术博览会策划,并组织过多次国际国内美术展览。在古稀之际,作者整理《草间即庙堂:齐白石年谱序》等历年发表的有关中国艺术史的数十篇文章,勒为一编,是为《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 作者简介 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国家文物出版社《中国经典》主编、《东方国学丛书》主编。 主要有《放思之美》、《论语注我》主编《中国经典?绘画卷》、《绘事物语》、《绘事观止》、《中国当代新时期绘画美学思想概观》等。 目录 草间即庙堂 审美决定论 《论语》不能论 “孔子”不能评 “壶说”东坡 东瀛散策 吴哥走马 太湖大学堂——南怀瑾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丝绸之路研究新探——兼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花山岩画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审美与收藏——在上海艺博讲堂上的演讲 “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总序 《东方国学丛书》总序 《论语注我》自序 大道通天——评赖少其万年山水画及其“丙寅变法”的历史意义 论“真实” 瓷梦 《知真味雅》序·后记 陶瓷学箴言——国中陶瓷艺术馆前言 金之经——吴卿金雕艺术 熟知非真知 弃巧方识巧——从幺喜龙书〈盛京赋〉谈书法审美》 《绘事物语》自序 荷花,从池塘里绽放的宗教——荷画断想 国纸赋 关爱灵魂:我的三个朋友——中野孝次《清贫思想》读后 上石堂记 始复馆记(见修改说明) 珠崖府记 庋园路引——芜湖徽文化博物馆引言 万和书院记 又见孔子 西域行吟九首 读古录 悼永厚 朋友眼中的刘传铭(代跋) 序言 这还是一本自选集。和前三本“纯美术”文集 相较,内容显然杂了许多。这一变化是近年来学术 方向的转移,以及生活和思想变化的反映。所以本 书的出皈虽是有意为“古稀”作一志念,仍属燕泥 衔窝、蛛丝结网的遣性之作。 新书变化有三点:一是上本《放思之美》中已 稍有流露的对美术话题的厌倦更为强烈。我一直怀 疑,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这么多画家吗?需要这么 多美术院校吗?需要这么多艺术市场和社会关注吗 ?更何况当代中国的这个圈子早已是沽名钓誉的名 利场,谋财害命的烂泥潭和丑陋无比的大染坊!若 沉溺其间,虽无心为恶,亦躲不过菩提树下偷活之 轻贱。二是我的学术兴趣改变了方向。精神已经西 出阳关,踏上了无始无终的漫漫丝路。三是从北京 又回到了上海,在十年上海、十年北京的“双城记 ”之后,开始了又一番轮回。契机是缘于上海视觉 艺术学院老校长龚学平的邀请,使我能回到大学重 新拿起教鞭(30年前我曾有过一年短暂教职),友人 多不解为什么日暮乡关之际还会选择从一个“自由 职业者”变成了一个自投罗网的“单位俘虏”。我 却在自京赴沪的飞机上吟出:“俯瞰无秦汉,仰止 唯孔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一切,相信细心的读者会在书中发现蛛丝马迹。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当下社会,传铭当然也无法 幸免。甚至还陷入了“越孤单越焦虑,越焦虑越挣 扎,越挣扎越孤独”的怪圈。既不复有“世人皆醉 唯我独醒”之豪气干云,亦不愿在蝇营狗苟的俗世 中自我矮化。故只能自我救赎,收抬一下还算是不 负平生的秀才文章,以乞会心读者之一笑,管不了 有用无用,有益无益之计较,唯祈读者诸君莫把此 书当成文化快餐来消费。 昨夜梦中得联谨记于次:“忙者自促鄙者自隘 攘者自冗,盘铭不记日深浅:儒家无君释家无佛道 家无仙,薪传只念月盈亏”,以为小文收束。 戊戌夏至车祸次日晨 导语 刘传铭著的《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收录了《草间即庙堂》《金之经——吴卿金雕艺术》《荷花,从池塘里绽放的宗教——荷画断想》《西域行吟九首》等文章。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当下社会,作者当然也无法幸免。甚至还陷入了“越孤单越焦虑,越焦虑越挣扎,越挣扎越孤独”的怪圈。既不复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豪气干云,亦不愿在蝇营狗苟的俗世中自我矮化。故只能自我救赎,收抬一下还算是不负平生的秀才文章,以乞会心读者之一笑。 后记 朋友眼中的刘传铭 徐刚·作家 人生的经历和际遇,对于一个敏感、天真且富 有激情的作家而言。其重要性在于能摆脱平庸,卓 然成为大家,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其中的艰辛、苦 难乃至心灵孤独的煎熬,却已经成为无情甚至冷酷 的催化剂,那些思丝妙构便由是而出,在“有意” 和“无言”之中,遂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才子文章 的出现。若昔日站在史学、诗学“边缘”之郭沫若 和今天站在文坛、画坛“边缘”之刘传铭。 苏叔阳·剧作家 我认识传铭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节他是一 位活跃的剧作家,文笔很漂亮,谈吐极有味。那年 在西安开会,他的房问里总是集合着一批才高八斗 的时之俊杰,传铭之思绪随着语风横扫六合,那份 痛快淋漓,直到今天依旧令人神往。但那时打死也 没想到他会成为卓然而立的大学问家。当今他在国 学、古文物鉴定,特别是书画评论鉴定方面,传铭 纵横画坛、文坛、史学界、理论界的成就须仰视才 行,真个是“文武昆乱不挡,古今文史皆通”。十 年前,我在上海就医,挣扎在生死线上,竟与同在 异乡为异客的传铭相遇。那时,他正处在从深沉的 思索中梳理撷择自己观点的阶段。他那若有沉吟的 谈话使我颇为惭愧,因为他的所思所谈都使我觉得 应该抢时间读书。特别是在恶病缠身、前途未卜、 多少有些黯然的时候,感到他在学问上已经远远走 在前面,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那时传铭的文章就 已在沪上画界轰动,求他为自己作评的画家屡屡行 行。于是我开始注意品味他的文章。近年,他长居 北京,更便利了我们的交往,也更增加了我向他学 习的机会。 罗青·学者 好神采 细读妙语一书毕 十分佩服 持论有据 又能独出己见 敢下断语 绝不吞吞吐吐 敷衍了事 尤其是 文采斐然 为一般艺术史家所绝不能 及 笔法多姿 非有大才不能 钦敬之至 …… 刘老师还有一绝.就是老而不衰的“年轻态” 。用年轻人的语言说给年轻人听,用新时代的语言 讲述老祖宗的东西,这才是学术思想能“传播”的 关键。我们年轻人读老一辈作家的书,常常怕“不 入味”“嚼不烂”“不消化”。但我喜欢读刘老师 的书,并且能“人味”。作为一位70岁高龄的知名 学者,讲起美学、传统文化能深入浅出、诙谐幽默 ,这是十分不容易的。生活中他喜欢结交年轻朋友 ,并关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趋势,甚至对我 写的科幻小说也能读能评,令人惊叹不已。不少年 轻学子因为他讲学的艺术形式而领悟和认同了他的 学术思想,并爱上了这个“年轻的老头”。 杨佳黎·大学教师 十二年前我参加“海平线”展览的时候刘传铭 老师是评委,十二年后我成了他的同事和助手。刘 老师戏称自己是“奔跑的犀牛”,是“武大郎开店 ”,是“玄奘大师的铁杆粉丝”,开始颇费解。两 年前,我参加老师组织并领导的综合丝路科考时, 谜团终于一个个解开了。 “奔跑的犀牛”是指每天读书工作十二个小时 以上; “武大郎开店”是指仁心仁德,关心凡是年长 于他的学人; “玄奘的铁杆粉丝”是指视文化为宗教,视玄 奘求法为楷范的求道精神…… 那是翻越明铁盖走进瓦罕走廊走向帕米尔高原 深处的时候,眼前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山峰,身边是 叶尔羌湍急的河水,刘老师拄着手杖和年轻的新闻 记者、科考队员一起登戍堡攀险峰翻绝岭……他说 ,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苦无难无险。 老师热爱生命又能剥离苟且与平庸; 老师关注当下又能在尚古的精神里自由呼吸; 老师深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遂日日“三 省吾身”。 请长者尊者为新书写序跋是一个传统,“传铭 文存”既不想循此旧例,又不愿废了老礼,这倒不 是无人可请,也非出于寒酸心思而故作清高。两难 中梳理友朋心声代跋算是不错的选择。此跋语大多 是日常交往中的随性表述,自然真挚更胜于一般的 为跋而跋。当然,友人语难免溢美多多,吾私心得 意亦属未能免俗。只是传铭再浅薄也不会完全当真 ,更多的是将其中殷殷关爱视为警策,故此向诸君 一谢再谢! 戊戌小暑后三日传铭补记 精彩页 以上材料40年后又见著于1999年3月6日《文汇报》林木文章,记忆终究无法抹去。令人遗憾的是林文发表至今又已经近20年了,但“流言未能止于智者”,反而有越传越远、越播越响之势。究其原因,大概与徐悲鸿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尊为当代中国美术界“不二权威”的社会地位有关,顶着“徐夫人”帽子的廖静文之书怎么可以怀疑?再加上某些把持美术界话语权的“既得便宜者”根本不愿怀疑,遂使真相泥牛入海,激起的浪花早已如逝水无痕……直言的吴冠中生前接受南方一家报纸采访时,涉及过这一话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追索一阅。 在当下所有关于名人的传记作品中,我对“枕边人”和家族后人的叙述大多是怀疑的。纵使并非出于“刻意造假的阴谋”,但“为尊者讳…‘为亲者颂”的感情因素也会令“纪实”变成虚构,变成遮蔽真相的黑布。盖在齐白石头上的这块黑布不仅对陈师曾不公,对林风眠不公,甚至对徐悲鸿也不公。《自述》成稿于齐白石85岁前后,对于这些身后是非,齐白石当然始料未及,故未受其影响。所以白石翁的平淡叙述应该是一面照见历史真相、人物不太变形的镜子。我们后人可以据此聚焦齐白石,让那些有意无意的扭曲重新被拉直抹平,让人们回归理性与真相,并从中获得历史感。这是《自述》一版再版的价值所在。 在齐白石的“朋友圈”中,有一位不该忘记,却被绝大多数人忘记的人物,那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又非一篇文章所能匿清的。早在t9t7年L月胡适在《薪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章起,一个世纪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在断断续续地追问,这个胡适到底是谁?26岁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是他吗?28岁出版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是他吗?1937年日本侵华时,应蒋介石之请出任驻美国大使的是他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当晚罗斯福总统第一个打电话告知的人是他吗?……从26岁暴得大名开始,外界对胡适的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他被彻底抹杀。有些人对胡适在近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历史地位视而不见,还不屑地说:他只不过恰好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已。今天不妨设问:为什么,恰好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难道这真的只是一种巧合吗?论学问,群星璀璨的20世纪大有人在,就连他的一些学生的旧学底子也比他好;论影响,章太炎、陈寅恪哪一个不比他影响大;论政治,梁启超、陈独秀哪一个不比他有想法。但事实上,就是这个在中西学领域均不能称为大师的胡适,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启蒙!文可提笔做文章,才能纵横保家国,他近乎完美地满足了中国人对理想人格形象的要求。范仲淹说的“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一定是为他量身而作。所以在笔者心中当得起“民国大先生”的仅此一人而已。20世纪30年代就有尖刻锐利的一些文人,曾讪笑民国时常有人将“我的朋友胡适之”一句挂在嘴上自夸,当时是为了讽刺某些“借光”的小人,今天细想,讽刺变成了“机锋”,倒是映出了胡适的好人缘和真君子。 我相信齐白石生前也一定是位“胡粉”。他不仅有资格说,同时也愿意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而且充满温情与敬意,愿意“托付终身”。这从1946年齐白石亲自将自传的文字材料交给胡适并登门拜请胡适作传一事可以坐实据证。胡适当时虽然应诺重托,但“大忙人”最终只是以一本《齐白石年谱》差强人意地交了差。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强调读者在阅读白石的回忆录正文《自述》之前,最好还是先看一下胡适、黎锦熙、邓广铭编订的《齐白石年谱》中胡适撰写的序言。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秋天,齐白石先生对我表示,要我试写他的传记。有一次他亲自到我家来,把一包传记材料交给我看。我很感激他老人家这一番付托的意思,当时就答应了写传记的事。(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