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精)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季羡林著,吴冠中绘的《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精)》是专为孩子精选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季老文游博闻的游记文章。季老的游记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季老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是孩子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和作文的范本;亲切优美的语言讲述人间的道理,阅读季老的文章,是一次美好的文学的体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奇石馆 神牛 德里风光 观秦兵马俑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富春江上 火焰山下 登黄山记 游石钟山记 逛鬼城 游小三峡 箱根 鳄鱼湖 重过仰光 别加德满都 登蓬莱阁 佛教圣迹巡礼 在敦煌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海上世界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序言 中信出版社推出丛书《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 》,邀我写序,受恩师教诲多年,我把所知道的季 先生与此相关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实属 责无旁贷。 曾经有位青年作家向我诉苦,她上小学的侄儿 对作文犯怵。我给她出主意,让她找几篇季老的散 文,例如《神奇的丝瓜》《老猫》等,给孩子反复 看,然后再让他仿照着描写身边的植物或动物。果 然,不久之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由 此,见到本书书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套《季羡 林给孩子的写作课》的编撰思想恰恰与我不谋而合 ,本丛书分为写景卷、抒情卷、人物卷、议论卷、 叙事卷、游记卷、读写卷,篇篇都是范文,为孩子 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指导。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深 受读者尊敬的散文大家。季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 典著作,自幼饱读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 等名家的作品,后又对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沈 从文、冰心的作品颇有研究,国外的歌德、雪莱、 蒙田、薛德林、泰戈尔等名家的文章更是烂熟于心 。他博采众家之长,下笔如有神助。 先生在中小学阶段,写作文基本上都用文言文 ,高三开始写白话文,受青年作家董秋芳老师指导 ,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王昆玉老师给他的 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他18岁便开始发表作 品,终生笔耕不辍。他的散文语言优美,风格淳朴 ,思想深邃,布局谋篇“惨淡经营”(出自唐·杜 甫“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指苦心 构思),字里行间更是饱含爱祖国、爱人类、爱生 命、爱自然的深情和会通古今的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时,也十分留意文章的结构 ,认为好的文章不单要文通句顺,结构上也要很讲 究,力求层次分明,富于节奏感。除此之外,应更 加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如果有横空妙语固 好,貌似平淡亦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可以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结尾的诀窍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 1980年,《季羡林选集》在香港出版,作者在 书中谈到写作经验的要点:第一,“千万不要勉强 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第二,“要细致观察, 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第三,“要像写诗那样 写散文”,注意炼字、炼句;第四,“要在整篇文 章结构上着眼”,起头、中间和结尾都要认真对待 ,“要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全篇”,“要像谱写交响 乐那样来写散文”。季老还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古文 和古典小说,如有可能,再多读些外国作品,以此 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作文秘决’ 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 多读多念中来。” 然而,文学写作只是季羡林的“业余爱好”, 他的主业是印度学、东方学和古代语言学。由于这 些学术领域给人冷僻艰深的印象,不少人以为季老 的作品难以读懂。其实不然,民俗学家钟敬文评价 先生文字是“野老话家常”;比较文学大家乐黛云 先生曾称赞季羡林的散文为“三真之境”:“真情 、真思、真美”。季老的散文作品被多次选入中小 学教材,读他的散文,孩子们不觉隔膜,没有“代 沟”,由此喜欢上了这位“世纪老人”。 其实,纵观季老的一生,他是很有“孩子缘” 的。季先生曾在《三个小女孩》中说:“一些孩子 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 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 ”。我猜测,这是因为那些天真无邪,毫无功利之 心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颗未泯的童心,从而 把他引为“知己”。 1973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官庄, 见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从那之 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带上孙子、孙女到书 店选购一批图书,然后爷孙三人把书打好包,抬到 邮局,寄给家乡的孩子们。 2007年的教师节,北京大学附中校长程翔带着 两名学生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老询问文言文 在教材中的比例,并说:“中学生要多背一些古文 ,中国的诗文有意境。”当谈到季老的散文时,程 校长说:“您的《幽径悲剧》写得十分感人,被选 进了中学课本。”学生们说:“我们学这篇课文时 ,老师还组织全班同学到北大去找那条幽径。季老 说:“写散文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散文。 ” 2007年12月,季老和许嘉璐、布赫等知名人士 发起的旨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和高等 院校的公益活动——山花工程启动,之后又发起大 青山助学行动,资助呼和浩特的贫困学生。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季老第一时 间向灾区捐赠20万元,帮助灾区学校的重建,让灾 区的孩子得以早日重返课堂。 如今,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九个年头了, 可是他仿佛从来没有走远过。每当我们捧读着他那 些满怀真情的文字时,感觉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章千古事”,季老先生的文章哺育了一代 又一代莘莘学子。本人是幸运的,五十多年前,正 是季羡林先生那篇《春满燕园》把我召唤到北京大 学求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时我还是 一个懵懂少年,是以季先生为代表的老师们的耳提 面命,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本领,懂 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方能为人民做点有益之事。 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可以读到这么多好书 、好文章。好好读书吧!从季老的文章中,你们不 仅能学好写作文,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做人。这是我 的心里话,就以此为序吧! 梁志刚 2018年5月31日清晨初稿, 6月7日修改于北京西山温泉 导语 季羡林著,吴冠中绘的《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精)》获得季羡林先生家人官方授权。难易程度契合孩子的理解水平,所选内容符合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孩子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 书中包括季羡林大量范文,覆盖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作文体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本,也是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录了《观秦兵马俑》《鳄鱼湖》《游小三峡》等文章。 精彩页 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呢?只要是山区,遍地是石头,磕磕绊绊,走路很不方便,让人厌恶之不及,哪里还有什么美感呢? 但是,欣赏奇石,好像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审美情趣。南南北北,且不说那些名园,即使是在最普通的花园中,都能够找到几块大小不等的太湖石,甚至假山。这些石头都能够给花园增添情趣,增添美感,再衬托上古木、修竹、花栏、草坪、曲水、清池、台榭、画廊等等,使整个花园成为一个审美的整体,错综与和谐统一,幽深与明朗并存,充分发挥出东方花园的魅力。 我现在所住的燕园,原是明清名园,多处有怪石古石。据说都是明末米万钟花费了惊人的巨资从南方运来的。连颐和园中乐寿堂前那一块巨大的石头,也是米万钟运来的,因为花费太大,他这个富翁因此而破了产。 这些石头之所以受人青睐,并不是因为它大,而是因为它奇,它美。美在何处呢?据行家说,太湖石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能算是美而奇:透、漏、秀、皱。用不着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分析解释。归纳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太湖石最忌平板。如果不忌的话,则从山上削下任何一块石头来,都可以充数。那还有什么奇特,有什么诡异呢?它必须是玲珑剔透,才能显现其美,而能达到这个标准,必须是在水中已经被波浪冲刷了亿万年。夫美岂易言哉!岂易言哉! 以上说的是大石头。小石头也有同样的情况。中国人爱小石头的激情,绝不下于大石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南京的雨花石。雨花大名垂宇宙,由来久矣。其主要特异之处在于小石头中能够辨认出来的形象。我曾在某一个报刊上读到一则关于雨花石的报道,说某一块石头中有一幅观音菩萨的像,宛然如书上画的或庙中塑的,形态毕具,丝毫不爽。又有一块石头,花纹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形象生动,不容同任何人、神、鬼、怪混淆。这些都是鬼斧神工,本色天成,人力在这里实在无能为力。另外一种小石头就是有小山小石的盆景。一座只有几寸至多一尺来高的石头山,再陪衬上几棵极为矮小却具有参天之势的树,望之有如泰岳,巍峨崇峻,咫尺千里,真的是“一览众山小”了。 总之,中国人对奇特的石头,不管大块与小块,都情有独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为其他国家所无。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香山饭店时,利用几面大玻璃窗当作前景,窗外小院中耸立着一块太湖石,窗子就成了画面。这种设计思想,极为中国审美学家所称赞。虽然贝聿铭这个设计获得了西方的国际大奖,我看这也是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碧眼黄发人未必理解与欣赏。现在文化一词极为流行,什么东西都是文化,什么茶文化、酒文化,甚至连盐和煤都成了文化。我们现在来一个石文化,恐怕也未可厚非吧。 我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竟在离开北京数千里的曼谷——在旧时代应该说是万里吧——找到了千真万确的地地道道的石文化,我在这里参观了周镇荣先生创建的奇石馆。周先生在解放前曾在国立东方语专念过书,也可以算是北大的校友吧。去年10月,我到昆明去参加纪念郑和的大会,在那里见到了周先生。蒙他赠送奇石一块,让我分享了奇石之美。他定居泰国,家在曼谷。这次相遇,颇有一点旧友重逢之感。 他的奇石馆可真让我大吃一惊,大开眼界。什么叫奇石馆呢?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馆,难免有一些想象。现在一见到真馆,我的想象被砸得粉碎。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我搜索枯肠,把我所知道的一切带数字的俗语都搜集到一起,又到我能记忆的旧诗词中去搜寻描写石头花纹的清词丽句。(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