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珀金斯的帽子/述而批评丛书
分类
作者 李伟长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珀金斯的帽子,作为一个来自生活的被文本和电影固化之后的细节,在我心里变成了一种象征,孤独的、退后的,却又是坚定的。从生活的真实到文本的真实,中间就隔着珀金斯的这顶帽子。
在李伟长著的《珀金斯的帽子/述而批评丛书》这本评论集中,作者从成长小说、新校园小说、科幻小说、官场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多部作品入手,结合社会变迁与个人经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文本、写作者与批评者进行了多维度的评析。
作者简介
李伟长,1980年生于江西,现居上海,供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六届客座研究员,著有书评集《年轻时遇见一些作家》。
目录
辑一
从人开始,城市文学的可能
不可能的呀!就是讲呀!
温情的细节主义者
不肯潦倒的人
辑二
珀金斯的帽子
青春的三分之一
大象的生存哲学
观察家和传道者
辑三
作为观念史的路内小说
随波逐流与推波助澜
无处安放的身体和灵魂
她的心里长着一头巨兽
捕风的人
年轻的告密者
迷恋虚构的女人
国王与抒情诗的边界
一道浑厚的光
逃离的方向:小说能走向哪里
辑四
英雄,好久不见
官场小说的官文化阐释
官场小说的文学性考察
文学批评与大众点评
不可译与自觉的语言意识
代后记:忠于某些事实,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
序言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述而批评丛书”
序言
文学创作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推动
。卢那察尔斯基说:“历来的情况是:恰恰由于著名
作家和卓有才华的批评家的通力合作,过去曾经产生
过、今后将产生真正伟大的文学。”受现实生活直接
影响的敏感的作家,需要批评家帮助他们形成抽象的
科学思维,需要批评家来发现其优秀作品、总结其创
作经验、揭示并推介其创新创造的价值。而一个时代
文学创作的趋势和潮流,也需要批评家用他们的前瞻
和敏锐,来进行指向与导引。
揆诸上海文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说
,繁荣的文学批评是上海文学版图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活跃的批评家是上海集聚起来的高能级文学精英,
一代代的坚守和传承是上海文学批评生生不息的泉源

近年来,上海坚持发扬重文学批评的传统,在发
挥批评大家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青年批评家的培养
,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
较为齐整的青年批评家队伍。这些批评家有的工作在
作协,有的执教、执笔于高校或研究机构,也有的活
跃在报纸刊物上。他们互通声气、互相激荡,通过出
版专著、在报刊和各种文学活动平台上通畅表达,指
点文学江山、洞察文学思潮、剖析创作得失。他们是
多面手和跨界者,不仅在批评的世界激扬文字,还常
常游走于创作的天地,直接实践于小说、散文、诗歌
等各种文学体裁。他们视野开阔,兼容并蓄,在坚持
中国文学批评优秀传统的同时,善于运用世界文学发
展的新潮流和新标准,与时俱进地开展科学的、有见
地的批评。他们不仅在上海,也在中国,甚至出现在
国际文学交流的舞台上,代表中国、上海,与世界文
学展开近距离的对话。他们和前辈批评家一起,为上
海文学创作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预示着上海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景和未来。
为集中展示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就和风采,展示
上海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收获,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推
出这套丛书。丛书由11位批评家分别选编代表自身水
准的文章集纳而成,这些文章虽然多曾在各种报刊、
专著发表过,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重新呈现,必能产生
不同寻常的组合效应。丛书的问世对于专业人士的意
义不多赘言,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这些著作,
也将有助于总览中国文学、上海文学创作的流变,深
入掘发作家作品的精华,深切体验作家创作的用心,
深刻感受作家作品的价值。
这套丛书以“述而”命名,也寓意着青年批评家
对前辈的承继、接续和阐发,述而后作,使批评的传
统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我们
相信,丛书的出版不会戛然而止。今后,当有更多的
青年批评家和更多的成果涌现时,丛书将及时地进行
扩容。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上海文学事业走过
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一样
,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文学承担着新使
命,也呼唤着一大批青年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文学
批评,重视培养一代代的青年批评家,让活跃、健康
、高质量的文学批评,始终与文学创作、文学活动,
还有文学出版、文学翻译等一起,支撑起上海文学繁
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是为序!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
导语
李伟长著的《珀金斯的帽子/述而批评丛书》系《思南文学选刊》主编的“上海青年评论家丛书”之一。本丛书聚集目前上海最具影响力和潜能的10位年轻评论家,请每一位精选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力求成为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当下上海青年文学评论整体风貌的精品文集。
这本评论集分为四个部分:一、评论细节主义、潦倒等主题;二、珀金斯的帽子、三分之一的青春等;三、路内小说、随波逐流与推波助澜等;四、作为技术的文本细读、官场小说、文学批评与大众点评等。
后记
忠于某些事实,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

他总是戴着帽子,
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
哪怕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时也戴着。
这是我读天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传记时写下
的句子。这个帽子的细节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
之不去,就成了现在的书名。在电影《天才捕手》中
,科林·费尔斯扮演的珀金斯时刻戴着一顶帽子,我
有点强迫症似的想确认那是不是七号大的。
珀金斯的帽子,作为一个来自生活的被文本和电
影固化之后的细节,在我心里变成一种象征,孤独的
、退后的,却又是坚定的。从生活的真实到文本的真
实,中间就隔着珀金斯的这顶帽子。发现才华,帮他
人辨认出自我,变得更好,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
做个默默无闻的无名氏,却也乐在其中,这是珀金斯
的理想生活。理想的批评写作也该是这样,发现一部
分才华,与之对话,然后让自己变得清晰,平心静气
地接受所有可能的不如意。从个人的生活来说,珀金
斯又需要这一顶帽子。让自己藏起来。
这么关心帕金斯的帽子,和我个人的文学观有关
。在珀金斯的身上,我看到了“忠于”,忠于自己的
内心,忠于自己的判断,忠于自己的梦,忠于友情,
也忠于热情,以及忠于这份“忠于”导致的失去与错
过,作为一个文学编辑,珀金斯就主动“错过”了福
克纳。最终忠于自己的局限,努力完成清晰的也清醒
的自我认知。在他那顶极有标示性的帽子上,我也感
受到了另外的东西,那就是独立于外界的一部分自己
,作为孤独个体的外在兴趣,甚至是嗜好,完全自足
的于他人无害的东西。
如果说珀金斯让我感知到了“忠于”的存在,那
另外一个伟大小说家的一则短篇小说,则启发了我对
“忠于”及其边界更为深度的认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起毫无希望的恋爱
事件。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高手,遇见了一个不谙世
事、脸上写满寂寞的女人。这个男人风流成性,常在
外寻求身心寄托。这女人的丈夫有钱,可她过得不开
心,渴望新的生活。这两个人邂逅了,相爱了,不断
地幽会……未来怎么办?她哭了,他也束手无策。
故事中人说:“我们不知道这段关系会持续到何
时,但至少现在它不会结束。”有人会问:然后呢?
没有然后,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真实的”看
上去庸俗撩人的爱情故事,来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牵小狗的女人》,有人译成《带叭儿狗的女人》的,
也有人译作《带小狗的女人》,用词不同,不作细究
。说它真实,在于文学的真实。
这会是一次真的爱情吗?对这个男人来说,是真
的动情了,还是又一次风流?若是风流,为何他已经
深陷思念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女人是第一次出轨,因
为婚姻生活的苦闷,她渴望呼吸新鲜的空气。她是真
的爱上了这个年纪大她一倍的男人吗?还是只要不是
她丈夫,谁适时地出现在她面前、讨好她、听她诉说
、带她逃离目前的生活,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关于
这起恋爱事件的结局和意义,契诃夫没有表明哪怕半
点态度。
美国作家乔伊斯·奥茨不主张过于追求小说的意
义,小说本身就是它的意义。对契诃夫这个故事的结
尾,奥茨在《短篇小说的性质》一文中,做了这样的
解读:“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各自的社会责任等因
素,他们不能结婚。故事的‘意义’就这些。契诃夫
使我们感觉到了他们进退维谷,他们极度的痛苦使我
们经久难忘。这就够了,故事不需要再有别的意义。
他们不是因为私通而受惩罚!——也不是因为不敢私
奔、不够罗曼蒂克而受惩罚。他们是平常的人,陷进
了不平常的境遇。”
对于故意的意义,奥茨认为这就够了,但关于故
事为什么会这样,何至于此,她有着平实却独特的洞
见。奥茨没有否认他们应该受到惩罚。相爱就是惩罚
,思念就是惩罚,痛苦就是惩罚,爱而不能相见就是
惩罚,未来往哪儿去的煎熬就是惩罚。这就是奥茨的
文学观:平常人,陷进了不平常的境遇,感情只是其
中一种,还有更多同样烦恼乃至绝望的境遇。试问,
谁又不是平常的人呢?如果幸运或不幸地陷入不平常
的情感,或者其他不平常的境遇呢?平常人的不平常
,就是原因,也就是答案。由此,小说中的想念是真
实的。男人以为风流过后就是烟消云散,他错了,这
次不一样了,他开始疯狂地想念她:“他一闭上眼就
看见她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而且似乎比过去更加美
丽、年轻和温柔,就连他本人似乎也比在雅尔塔时更
好一些。每天晚上她从书柜里、从壁炉里和从墙角里
瞅着他,他听见她的呼吸声,听见她的衣服发出亲切
的沙沙声。走在街上,他常常目送来来往往的女人,
寻找着有没有长相同她相像的……”
关于离家出走的女子的所思所想,契诃夫赋予在
小说人物身上的清醒也是真实的。她为什么这样爱他
呢?他在女人们心目中的样子总是跟他的本来面目不
同,她们爱他并不是爱他本人,而是爱一个由她们的
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她们在生活里热切追寻的人。
奥茨认为契诃夫忠实于这种真实。相比奥茨的一
种解
精彩页
这部《漂移者》则关注了一个中国通式的美国青年在中国的从商、人际和情感经历。这些人物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关注点的变化,从知识分子到重大社会问题再到城市人,不但看得出作者身上的使命感,还可以读出他内心的理想主义情结,这也是孙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共通性。
从《漂移者》来说,选择一个美国青年作为主人公,写他在中国的从商经历,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一个独特的点,对一部小说而言往往意味着创作成功了一半。
二、一个人物:美国青年漂移上海滩
马克在上海的漂移之旅,分情感和商业两部分。情感部分相对细腻舒缓,商业内容则较为紧张。小说一开始侧重马克的情欲游戏,写他与东方女性间的暧昧。犹如脱缰的野马,马克在东方寻找到了久违的草原,自信而又放肆,凭借着西方人独有的魅力,迅速拿下了一个姑娘。作者在他身上用了一个形容词——“快乐”,没有隔夜愁,看上去快快乐乐,看得出作者意在用这部分内容作为过渡和铺垫,表现一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同于中国青年的马克,同时为小说接下来的文化冲突做好了铺垫。快乐是马克的价值取向,但凡不快乐的事情马克是不愿意将就的。在马克看来,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过于实际,被物质所累,不够自由。在与中国女孩恋爱的过程中,这种生活态度展现得很充分,因此带来的小冲突小摩擦不断,其中最大的表现是对房产和两性相处的态度。中国姑娘苏月想买房,马克只想租,并且下意识地认为应该各过各的,以保持彼此独立的空间。苏月认为马克对她缺乏尊重,但马克却不这样认为,并且不把苏月的提醒放在心上。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但也恰是这种差异最终让马克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深陷困境中的马克这才体会到了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如果说情感叙事是柔软的,只是展现了东西方青年生活态度的不同,那接下来聚焦商战的内容则是异样的风景,甚至让人有意外之感。在商业领域,马克的价值观和手段与中国商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中可看出许多作者对社会、经济的综合思考。一个好的小说家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具有相当的综合素质,对各行各业都要懂一些,至少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有观察有思考。一旦创作需要调动相关知识时,不会手忙脚乱或者不懂装懂。从当前小说发展态势来说,私人化写作较为多见。耽于叙述私人空问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小说作者,对身外的生活似乎也缺乏探知的兴趣。倘若需要某方面的知识,大多搜自网络,没有自己的看法,自然就谈不上深刻与独特。孙颗展现出的对经济宏观的理解和微观的体察,不是一般小说家能够写得出的,看得出作者平时的积累。(P6-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