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精)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季羡林著,吴冠中绘的《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精)》是专为孩子精选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季老描写自己童年、求学、留学、教学趣事的文章,也可作为事件描写的经典范本,旨通过阅读季老的记事类的文章,可以用来指导孩子写作。季老的叙事散文亲切通俗,一直都在大众阅读的关注范围之内;季老的散文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季老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是孩子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和作文的范本;亲切优美的语言讲述人间的道理,阅读季老的文章,是一次美好的文学的体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梦萦水木清华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节选】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哥廷根 怀念母亲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牛棚生活【节选】 完全解放【节选】 春归燕园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北京忆旧 梦萦未名湖 梦萦红楼 一条老狗 当时只道是寻常 元旦思母 天上人间 同仁医院 目中无人 大放光明 在病中【节选】 在病中【节选二】 唐常建的一首诗 序言 中信出版社推出丛书《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 》,邀我写序,受恩师教诲多年,我把所知道的季 先生与此相关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实属 责无旁贷。 曾经有位青年作家向我诉苦,她上小学的侄儿 对作文犯怵。我给她出主意,让她找几篇季老的散 文,例如《神奇的丝瓜》《老猫》等,给孩子反复 看,然后再让他仿照着描写身边的植物或动物。果 然,不久之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由 此,见到本书书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套《季羡 林给孩子的写作课》的编撰思想恰恰与我不谋而合 ,本丛书分为写景卷、抒情卷、人物卷、议论卷、 叙事卷、游记卷、读写卷,篇篇都是范文,为孩子 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指导。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深 受读者尊敬的散文大家。季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 典著作,自幼饱读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 等名家的作品,后又对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沈 从文、冰心的作品颇有研究,国外的歌德、雪莱、 蒙田、薛德林、泰戈尔等名家的文章更是烂熟于心 。他博采众家之长,下笔如有神助。 先生在中小学阶段,写作文基本上都用文言文 ,高三开始写白话文,受青年作家董秋芳老师指导 ,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王昆玉老师给他的 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他18岁便开始发表作 品,终生笔耕不辍。他的散文语言优美,风格淳朴 ,思想深邃,布局谋篇“惨淡经营”(出自唐·杜 甫“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指苦心 构思),字里行间更是饱含爱祖国、爱人类、爱生 命、爱自然的深情和会通古今的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时,也十分留意文章的结构 ,认为好的文章不单要文通句顺,结构上也要很讲 究,力求层次分明,富于节奏感。除此之外,应更 加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如果有横空妙语固 好,貌似平淡亦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可以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结尾的诀窍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 1980年,《季羡林选集》在香港出版,作者在 书中谈到写作经验的要点:第一,“千万不要勉强 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第二,“要细致观察, 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第三,“要像写诗那样 写散文”,注意炼字、炼句;第四,“要在整篇文 章结构上着眼”,起头、中间和结尾都要认真对待 ,“要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全篇”,“要像谱写交响 乐那样来写散文”。季老还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古文 和古典小说,如有可能,再多读些外国作品,以此 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作文秘决’ 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 多读多念中来。” 然而,文学写作只是季羡林的“业余爱好”, 他的主业是印度学、东方学和古代语言学。由于这 些学术领域给人冷僻艰深的印象,不少人以为季老 的作品难以读懂。其实不然,民俗学家钟敬文评价 先生文字是“野老话家常”;比较文学大家乐黛云 先生曾称赞季羡林的散文为“三真之境”:“真情 、真思、真美”。季老的散文作品被多次选入中小 学教材,读他的散文,孩子们不觉隔膜,没有“代 沟”,由此喜欢上了这位“世纪老人”。 其实,纵观季老的一生,他是很有“孩子缘” 的。季先生曾在《三个小女孩》中说:“一些孩子 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 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 ”。我猜测,这是因为那些天真无邪,毫无功利之 心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颗未泯的童心,从而 把他引为“知己”。 1973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官庄, 见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从那之 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带上孙子、孙女到书 店选购一批图书,然后爷孙三人把书打好包,抬到 邮局,寄给家乡的孩子们。 2007年的教师节,北京大学附中校长程翔带着 两名学生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老询问文言文 在教材中的比例,并说:“中学生要多背一些古文 ,中国的诗文有意境。”当谈到季老的散文时,程 校长说:“您的《幽径悲剧》写得十分感人,被选 进了中学课本。”学生们说:“我们学这篇课文时 ,老师还组织全班同学到北大去找那条幽径。季老 说:“写散文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散文。 ” 2007年12月,季老和许嘉璐、布赫等知名人士 发起的旨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和高等 院校的公益活动——山花工程启动,之后又发起大 青山助学行动,资助呼和浩特的贫困学生。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季老第一时 间向灾区捐赠20万元,帮助灾区学校的重建,让灾 区的孩子得以早日重返课堂。 如今,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九个年头了, 可是他仿佛从来没有走远过。每当我们捧读着他那 些满怀真情的文字时,感觉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章千古事”,季老先生的文章哺育了一代 又一代莘莘学子。本人是幸运的,五十多年前,正 是季羡林先生那篇《春满燕园》把我召唤到北京大 学求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时我还是 一个懵懂少年,是以季先生为代表的老师们的耳提 面命,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本领,懂 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方能为人民做点有益之事。 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可以读到这么多好书 、好文章。好好读书吧!从季老的文章中,你们不 仅能学好写作文,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做人。这是我 的心里话,就以此为序吧! 梁志刚 2018年5月31日清晨初稿, 6月7日修改于北京西山温泉 导语 季羡林著,吴冠中绘的《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精)》获得季羡林先生家人官方授权。难易程度契合孩子的理解水平,所选内容符合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孩子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 书中包括季羡林大量范文,覆盖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作文体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本,也是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录《我的中学时代》《哥廷根》《那提心吊胆的一年》等文章。 精彩页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疑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湫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