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土中国/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国民阅读经典》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目录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
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我在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
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
14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
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
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
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
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
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
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
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
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
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
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
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
,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
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
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
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
表,当然不能看做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
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
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
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
的影响。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
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
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
,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这算
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 只是一段尝试的
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
会”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三联书
店为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他们去重刊,我
不知道。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
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 已经踏下的脚印
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一
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
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
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论点, 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
,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
实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
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
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
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
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
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
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
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
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
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
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
。Ideal Type的适当翻译可以说是观念中的类型,
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
,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
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
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
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我称这是一项探索,
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
,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
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
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37年。在这一
段时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能在这方面继
续搞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重
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
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
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
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
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让我在
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费孝通
1984年10月11日
导语
在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国民阅读经典》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后记
这集子里所收的14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
“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我
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
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
,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
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
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
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
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
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开成熟之境还
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
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
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
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二十四
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
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
,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
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
,写成了《花篮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夏天我到
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
,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
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返国前
付印,二十八年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
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住下了,得到中英庚款
的资助,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
禄村农田》。后来得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
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
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
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
九年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
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
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10多人,有结果的是:
张子毅先生的《易村手工业》、《玉村土地与商业
》、《洱村小农经济》,史国衡先生的《昆厂劳工
》、《个旧矿工》,谷苞先生的《化城镇的基层行
政》,田汝康先生的《芒市边民的摆》、《内地女
工》,胡庆钧先生的《呈贡基层权力结构》。其中
有若干业已出版。我是魁阁的总助手,帮着大家讨
论和写作,甚至抄钢笔版和油印。三十二年我到美
国去了1年,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
玉村土地与商业》改写英文,成为Earthbound
China一书,《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 Entersthe
Machine Age。三十三年回国,我一方面依旧继续做
魁阁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云大和联大兼课,开始我
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
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
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
》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则
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联贯的。为了要说明我选
择这些方向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学的理由,我不能不
在这里一述我所认识的现代社会学的趋势。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
(comte)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
不过近100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
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
”的统称。斯宾塞(spencer)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
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
、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
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
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了社会科学领
域的分划。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
殊的领域,我们也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
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
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
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
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
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
总结起来说,现代社会学还没有达到一个为所
有被称为社会学者共同接受的明白领域。但在发展
的趋势上看去,可以说的是社会学很不容易和政治
学、经济学等在一个平面上去分得一个独立的范围
。它只有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去得到一个研究社会现
象的综合立场。我在这里指出了两条路线,指向两
个方向。很可能是再从这两个方向分成两门学问;
把社区分析让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而由“社会学
”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名称固然是并不重
要的,但是社会学内容的常变和复杂确是引起许多
误会的原因。
依我这种对社会学趋势的认识来说,《生育制
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
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
研究的范围。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
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
形成的格式。去年春天我曾根据Mead女士的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书写成一本《美国人的性格
》,并在这书的后记里讨论过所谓文化格式的意思
。在这里我不再复述了。这两本书可以合着看,因
为我在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
性,和Mead女士
精彩页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住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