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希尔顿·L.鲁特,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和发展政策研究专家。他经常担任《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主要研究领域:全球经济转型与挑战,国家发展与历史动态。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1章 后全球化:全球网络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集体安全和集体价值观 政策扩散和全球大趋势提出的新问题 全书概览 第2章 开启复杂性思考之门 社会制度中的驱动力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及其在全球发展中的应用 国家是发展起来的,不是创建起来的 第3章 经济增长动力与社会复杂性 现代化理论的谬误 移植理论的谬误 经济转型理论的谬误 进化制度选择的谬误 有效市场的谬误 社会网络中的知识传播 复杂性和经济学 从复杂走向繁荣的路径 第4章 共同进化与自由国际主义 权力转移 自由主义定型的时代 自由国际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规范性论调 自由国际主义和威权主义的挑战:不和谐的反馈 富裕却不自由,专制又回来了 自由国际主义的历史社会学 复杂性与动荡的格局 全球化的共同进化动力 第5章 新制度经济学的希望和陷阱 协同善治与自由国际主义 难以捉摸的经济增长双螺旋 制度建设的次优道路 多样性 简单者更易生存 制度与经济增长 多元制度的适应性 全系统的相互依赖 全球发展政策的应用 是政治问题吗? 第6章 动荡的情境:相互依存对最佳全球治理的挑战 指挥塔里的博弈 相互依赖、变化和并行处理 相宜决策 动荡情境中的优化 适应性依赖于其他个体的行动 印度和中国面临的优化挑战 计划还是权变 成熟度和复杂性 后发优势 全球动荡的情境 进化和优化的壁垒 第7章 现代国家的制度结构和网络行为 引言 网络行为和东西方的分歧 网络结构和系统韧性 西方社会竞争的网络结构 欧洲的变化:战争、技术创新和欧洲体系的韧性 欧洲的历史:两个疑团,一个答案 小德国与大德国争夺欧洲的民心 中国改朝换代的综合征:衰退和复兴 旧中国对创新系统的控制 东西方夹缝中的日本 20世纪的军事活动和国家形成 结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系统观点 第8章 民主的混合建构 引言 土耳其是从自由西方而来的悖论 变异的来源:欧洲觉醒 新兴民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新兴民主中的多元主义与理性主义 第9章 国家能力建设:中国与欧洲并行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能力建设与趋同进化 世袭制度的连贯性 官僚机构和国家能力建设 欧洲国家建设的选择:法国、英国和德国 现代中国及具体制的包容性 结论:在网络化的全球经济中探寻政治的本质 第10章 中国在挑战自由主义的全球合法性吗 引言 地缘政治分歧 来自东方的黑衣骑士 中国的软实力:足以构建另类的国际阵营吗? 政策影响:国际发展政策的应用 第11章 无须舵手的航船 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政策扩散 全球转型的景象 阵营的瓦解 全球化复杂性的嬗变和网络时代的相互依存 结论:改写全球化的叙事 后记与致谢 注释
导语 《国家发展动力(精)》作者希尔顿·L.鲁特对全球动态变革的阐述颇具创新性与严密性。通过提出“相互关联的全球社会”这一概念,鲁特为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既相互依存又去中心化的世界的未来图景。 为什么中国没有沿袭西方主流发达国家的道路而实现了崛起?希尔顿·鲁特在这本书中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发展的路径并不像社会学家想象的那样。他通过借鉴自然科学家解释进化及复杂系统中运用的工具,阐述了全球经济、治理与安全问题背后的发展逻辑。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优秀作品。 内容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理论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的指南,尤其是在冷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自由民主国家扮演了规范全球体系的角色。 《国家发展动力(精)》作者希尔顿·L.鲁特不认可这样的理论,他指出,在相互依赖的全球社会,世界各国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利益偏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证明,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民主发展,并没有一种最佳模式可供复制,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正根据自身情况和历史经验谱写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乐章,中国就是很好的典型。 此书还比较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与欧洲国家发展道路的异同,探讨了国际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任何霸权和阵营的对垒都不会长久,各国只有加深合作,才能求得各自的进步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