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生一日(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逸良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逸良编的《浮生一日(精)》精选70余篇经典散文,其作者包括冯骥才、肖复兴、赵大年、姚谦等,内容或说一事,如《浮生一日》《欢乐醉猫街》;或讲一人,如《陆文夫的信》《我是孙燕华》;或论一掌故,如《将军与早堂面》《落日里,想起海明威》。这些文章角度虽细小,却都用平实流利的文字记录人生故事、诗酒文章,从日常的轨迹中,寻觅和记录隽永不绝的余味。 目录 序 陆文夫的信 吴伯箫的“京城旧梦” 边界 浮生一日 欢乐醉猫街 落日里想起海明威 说吴休话三哥 将军与早堂面 追思“瓜饭楼” 齐如山与国剧档案 劳动者的姿态 “埋单” “我是孙燕华” 泽畔行吟记 我的“目送” 叉鸡出窝记 “京城81号” 穆桂英与炒疙瘩 最后一顿早膳 九州行 滑梯与五色土 “师牛堂”的回忆 话说大年 学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梁启超的“陈皮绿豆粥” 生活的第一课 艰苦岁月中的情谊 一把京胡- 你可知道江南水多 郊外烟火 邓友梅的鹦鹉 开启我人生的新一页——到兴化寺街五号拜见祖父陈垣 夫妻之“圆” 看望平凹 永远的清平湾 什么会活得更久长 克虏伯家族的山丘庄园 纽约纽约 “红白”东京 半夏时节 那个说话多、说话直的姨妈去了 游戏江南 瞧青 缘缘堂的“四季” 歌乐山的记忆 最爱红烧肉 心香一瓣 说说话剧的“话” “我们家是有文化的家庭”? 为善最乐——贺方成先生百岁生日 中华文坛的三位“男高音” 天上群仙也要读新诗 战国的“人才之争” 北京人喜称“爷” 与陈所巨“茶酒诗文” 老徐与麻雀 一户农家与一座残塔 用善意面对人生 想象的故事 那棵孤杨 后记 序言 上大学时,受雇于台湾一位老学者,检阅1949 年前多家报纸副刊,搜集资料,其中尤以《大公报 》“小公园”副刊为主,一期没落通读过一遍。 近来读张光宇先生的年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在上海,每天辛勤创作,为各种报刊画画写稿, 也和朋友们创办一些报刊,编辑发行。看到这些内 容,当年一一摩挲过的那些发黄的纸页,又浮现在 眼前,生龙活虎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喜欢“副刊文体”。对的,优秀报纸副刊的 文章是单一路,称得上别具一格的文体。中国现当 代作家作品,其中很多为副刊所写文字,在他们的 作品集中呈现别致面目。鲁迅自不必说,林语堂、 孙犁……很多人,他们很多精彩篇章,都是典型副 刊文体。 近年一些有识之士,从笼统的现当代文学史中 ,将副刊文字剥离出来,做专项研究,还有“副刊 文丛”一类丛书出版,我这个副刊文体爱好者自然 大喜。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张君逸良编就《知味 》作品集,嘱我写篇小序,我虽惶恐,但跃跃欲试 。 本书收录文字,全部选自逸良编的《北京晚报 》“知味”副刊。曾几何时,全中国的报纸副刊可 圈可点者甚多,可惜随着近年纸媒走衰,能保持水 准不塌者越来越少。在我眼里,“知味”一以贯之 ,精彩不断,殊为难得。背后必定是无数加倍的艰 辛,以及无数困苦叹息,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再 读此书,另有一份敬佩。 说回副刊文体,到底别致在何处呢?想起很多 年前在《新观察》杂志社,听到胡乔木跟杂志社编 辑们讲,要“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无所不包”, 只有这样的文字,普通民众才喜闻乐见。以我管见 ,这是最好的对副刊文字内容的建议。 而说文体,显然更着重于行文风格。那句著名 的话——“形散神不散”,借来说我心目中副刊文 章的行文风格倒挺合适,也就是说,散漫些,更散 漫些,散到像日常聊天,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也可以如同家里吃饺子突然没了醋,找邻居匀点儿 那般三言两语。但是,一定有个硬硬朗朗的神在。 再以上述两条,苛求一下这本书里的文字,还 是看出一些问题。内容都没问题,无所不包;说到 行文,一些篇章散漫真是散漫了,缺神。 这个神,不是什么主题,更不是什么金句,而 是文字本身的筋骨。想了半天该如何表述,实在力 所不逮,无法更直观地阐释了,只能说到这里。不 妨对比一下先贤,比如前边讲的鲁迅、林语堂、孙 犁,他们的文字,筋骨沛然。 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相对整个文学而言 ,副刊文字属雌不属雄,但是这个雌,一定要有“ 知其雄”为前提,才可能是佳作。散而无筋骨,就 像害了软骨病,那可得治。当然,细论下去,这也 不只是文字本身的问题了。 导语 张逸良编的《浮生一日(精)》用饱含温情的文字,献给不甘平庸却又迷茫焦虑的你;在碎片化时代,用有态度的深度阅读,找回继续前行的勇气与激情。这本书不仅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更能给人以深刻而久长的回味。 本书所记录的,更多的是一些个体生活的边角料,以及当时心中琐碎的感知,不仅有大家写的小故事,也有平凡人写的平凡事。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做得平凡事,才是不凡人。 后记 距离上次精选文章成集已一年有余,所以这本 文集的出版,已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年度精选 ”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老朋友们的一次固定期 限的聚会,也是向所有支持、关心“知味”的读者 的一次汇报。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作者和读者的执著 坚守,“知味”才能一路走到今日,并且鼓起勇气 ,继续向前。 回首这一年多的时间,“知味”陆续刊登了近 五百篇文章,十余个个人专栏涵盖生活、艺术、文 学等各方面,逆流而上,有了更多回味。也正是自 2018年伊始,为“知味”供稿的作者人数累积超过 一百人,“读百家文,知百家味”真正从梦想走进 现实。 诚然,这个年代的报纸副刊所发出的声音不再 响亮,但这些文字依旧有温度、有力量,它们或许 没有那么多斑斓起伏,也未曾引来大红大紫,却真 实记录着平凡岁月中个体存在的记忆与片段。这份 真诚与自然,是“知味”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也是 当下很多人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无论是报纸副刊 还是人,只有真诚与自然,才能换来长久的守望与 陪伴。 所言唯有感谢,感谢所有“知味”的作者与读 者,感谢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精心编辑以及钟妙明先 生的周密策划。但愿浮生中的每一日,都有真诚与 自然相伴。 张逸良 2018年8月 精彩页 边界 马振水 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问麻醉师:“医生,几点了?”回应说:“六点多了。”我便努力回想手术前,准确地说是我麻醉前的最后记忆,只记得最后是医生的声音,具体说的什么,记不清楚了…… 无影灯已关,一位麻醉师,一位医生,还有躺在手术台上的我,手术室里显得很冷清。我说:“医生,我醒了,感觉没什么问题,怎么还在手术室里?”麻醉师说:“您感觉没问题不行,得看监测仪,平稳之后才能出手术室。”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便主动和他们聊了起来,我知道自己还有恐惧感,想通过聊天来消除。正如我刚进手术室时与麻醉师不停地说话一样,以至于我上了手术台护士惊讶地说:“您怎么出了这么多汗?”我说:“害怕呗!”这是实话实说,我非常怕手术,此前我只做过让医生说来不算手术的小手术。那次,我同样紧张得不得了,这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之前被吓破了胆。 手术室外,妻子焦急地等待我出来。六点三十八分,我被推出手术室,妻子的笑意中带着急迫,我说:“等着急了吧。”妻子对时间记得准,是因为她估计手术也就一个多小时,最多两个多小时,之前医生也说不是大手术,但五个小时过后,她急得团团转。她跟我说:“我不断地安慰自己,应该没事儿,没人出来让我签字就说明没事。”我说:“我也没想到手术会这么长时间。”病房里,我和妻子都有些“劫后重逢”的感觉。 由于是全麻手术,手术后二十四小时只准吃流食。虽然我的身体有些知觉,却不听自己使唤,还如一个大婴儿般需要妻子照顾。可能是药物作用,也或许是过度紧张后神经放松了,我特别容易犯困,一两个小时就要睡觉,一犯困就上下眼皮打架,必须马上睡觉才行。可是很快又会醒。每次醒来,我总想喝水,妻子就得端水给我喝,术前十二小时内不让吃喝的后果就是现在近乎疯狂地补水。我住的病房是阴面,朝北的窗户被严严实实地封上,根本看不到天,一觉醒来我就会问妻子:“几点了?”问得妻子都有些不耐烦:“你没完没了地问,想干啥呢?”我说:“我就想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天。”看不到天,才如此渴望看到天,人还真是怪。 在医院里,总会有些怪想法,比如我想到了生死。从手术室回到病床上,我想生与死也就如此吧,就像全麻一样瞬间什么也不知道且永不醒来是为死,而生的状态却千姿百态各有欢喜与忧戚。病痛也让人印象深刻。虽有止痛泵,术后还是有段时间令我难以忍受。我想一定不是我的痛点低,而是有生理上无法忍耐的痛,不过我只用了一次止痛泵的开关,其他时间,止痛泵都有规律地“嗞嗞嗞”响着。 当我能下地活动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到楼道看看外面的天。天是灰的,有轻微霾,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看一眼,我便满足地回病房了。我要分清的时间,我要看的天空,看到了我就踏实下来。(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