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海洋石油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外改革开发后,在快速提升海上油气产量的同时,也在强化了自身勘探开发海洋石油的能力。从上世纪90年年代,在积累向300米、1500米水深奋进经验、技术和具备建造两代伴钻井平台能力的基础上,由中国海油牵头,凝聚国内百余家单位的科学技术力量,参与人数达五千多人,历时六年建造了水深达3000米,钻井能力超10000米的世界第六代深水半潜式先进钻井平台,取名“海洋石油981”,9代表钻井平台、8代表深水、1代表第一艘。 周守为、王佩云主编的这部《深海利器981》所记述的,是中国海油研究、设计、建造世界级深海先进钻井平台,并成功驾驭其驰骋国内外深海的过程。特此推出,以飨读者。 目录 序言:国企要奋勇攀登科技创新的世界高点 引言: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国之重器 习近平同志对“981”寄予的厚望 堪与载人航天比肩的重大科技突破 媒体评论“981”问世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南海深水呼声急 埃默里报告给南海招来的祸患 南越傀儡政权把油气侵权当成救命稻草 群狼扑向南海油气富集区 西沙永兴岛宣示中国主权的“标志井” 亟待跨越的南海深水门槛 第二章 “流花”——中国走向南海深水的起步点 “不承认落后不是爱国主义” 流花油田带来的深海突破 陆丰22-1,锻炼开发深水边际油田的本领 “荔湾3-1”,1500米的深水跨越 自主修复流花重大装备,深水能力又上新台阶 第三章 国家亟待建设深海核心竞争力 见识外边精彩的深水世界 中国再也不能迟到的深海开发 南沙深水资源的召唤 “南沙迄今未钻一口井”的焦虑 第四章 “981”重大决策的国家担当 稳步推进的深水实验室 决策自主建造世界第6代最先进深海钻井平台 申请纳入863重大科技专项的奔波 中国海油在筹资中的国家责任感 第五章 绘制出“981”独创性的高精尖蓝图 开辟科研与设计齐头并进的“快车道” 广泛凝聚国内深水力量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国船国产 概念设计获得国际合作伙伴尊重 研发设计团队的工匠精神 第六章 项目管理团队的“王者风范” 将“八面来风”统合成强劲的项目执行力 “疑似裂纹”与一丝不苟的严格管理 跟“洋刺儿头”过招的前前后后 “快乐做项目”的新理念 “981”是我们的兄弟 第七章 中国制造的大格局 打造世界级高端制造的“国家名片” 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新的闪光点 用焊枪造就的钢铁巨无霸 庞然大物的严格精度控制 “国之重器”惊艳亮相 接受强台风“梅花”的严酷检验 第八章 建造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社会主义大协作成功研发R5锚链 降伏南海魔鬼海况的“定海神针” 突破可变载荷9000吨 防止墨西哥湾悲剧重演的技术创新 破解3000米“软面条”下海的难题 第九章 锤炼中国的“深海铁军” 来自中国海油的强大学习力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快速形成掌握核心装备技术的骨干队伍 在建造现场的“潜伏”与“浮出” 培养深水高端人才的“黄埔军校” 第十章 “海上巨无霸”南海露峥嵘 荔湾开钻威震中外 “终须深海作波涛” 亮剑西沙中建南盆地 美国和越南联袂上演的南海闹剧 风暴眼中泰然自若的“981” 夯实进入南沙超深水区的基础 第十一章 昂首阔步挺进国际深海 跨洋航行近万里 深海护航不眠夜 海外首秀业绩亮眼 平台上的中缅“胞波情谊” 一封家书,一份乡愁 第十二章 建设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深水家族 自强自立发展深水装备制造能力 从“五型六船”到深水装备“全家福” “981”有了自己的兄弟“982” 深水装备亮相南海“可燃冰”试采现场 中国制造的深海战略储备 第十三章 “981”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宽阔平台 南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发祥地 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的中国诚意 挑起建设南海经济圈的大梁 将南海变成“一带一路”的绿色通道 后记 序言 国企要奋勇攀登科技创新的世界高点 2018年4月16日晚,特朗普在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前夕 ,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由其商务部公开宣布,在7年之内禁 止美国公司向我国中兴通讯公司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 和技术,尤其是其中最关键的芯片。消息传出后,中兴立 刻受到“地动山摇”般的冲击,其A股、H股双双停牌,国 内整个通信产业也面临关键技术被人掐住脖子的危机,举 国上下更是从此次事件中深切意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 切肤之痛。在“中兴事件”之后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 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强调“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 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海洋石油企业的员工联系自身实际,认真学习和 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大家不由得想起习总 书记在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前后,对中国海油自主研 究、设计、建造、驾驭水深达到3000米、钻井深度超过 10000米,属于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所 给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诲之谆谆,言犹在耳,倍感亲 切。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大型海洋国企尽快 掌握海洋高新技术核心竞争力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任重道 远,须孜孜以求。 上天、下海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科技难题,海洋石油属 于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三高”产业。自美国1887 年在加利福尼亚海边钻探第一口井算起,世界海洋石油的 发展,迄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西方国家通过广泛的国际 合作,从浅海到深海和超深海,装备、技术都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海洋石油开始起步 ,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的经济技术封锁下,坚持土 法上马,一切从零起步,进行艰苦备尝的摸索。 1974年,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借助西方先进装备技术, 纷纷在南海展开油气探采,并肆意掠夺我国南海断续线范 围内的油气资源。我国除对这些国家的侵权行为提出严正 抗议,还派出一支海洋石油队伍,将钻机摆到西沙永兴岛 上展开南海油气钻探,既宣示国家主权,也着手进行开发 南海珊瑚礁油气藏的探索。这支队伍还参加了当年的西沙 保卫战,进行了一次开发与守护南海岛礁相互结合的重要 实践。很遗憾这次以岛礁为依托的钻探没有获得有价值的 发现,那时我们也不具备建造和驾驭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 ,更甭提进入珊瑚礁礁盘外千米乃至数千米的深水区,南 海钻探只能望而却步。美国人哈里森当年曾在一本书中直 言不讳地说,“由于该处的水深而引起的技术问题,将使 得中国单方面在那里大规模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比在较浅的 东海进行开发要困难得多”,并且预言中国要拥有进入这 一深水海区的能力,“那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方面是中国决定实 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并且率先开启了海上油气对外合作 这扇大门;另一方面是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魅力激发了众 多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合作勘探开发的强烈愿望,相继在渤 海、东海、南海签订了一大批中外合作的石油合同。不过,我们没有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将海洋石油对外开放 简单化,即划出一些“租让区”,把经营管理权全部交与 外方。而是将实行对外开放与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有机结合 起来,采取合作开发与自营开发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合 作油田坚持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并经双方认可,在条件 成熟后实现操作者地位由外方向中方转移;在自营油田, 则以合作油田为标杆,坚持按照世界先进管理规范和技术 标准,尽快将我们自己开发现代海上油气田的能力促上去 。这样,不但促进了我国海上油气田产量的快速提升,也 迅速壮大了我们自己勘探开发海洋石油的科技本领。从起 步阶段,把外国公司请进来,借助他们的资金、装备、技 术,合作开发国内的海上油气田;到成熟壮大阶段,我们 大步走出去,凭借自己积累的资金、装备、技术,与众多 资源国合作开发属于他们的海上油气田。 回顾起来,中国海油发展壮大自身的高新技术实力, 也是在国际激烈竞争环境中逼出来的。很多严酷的事实摆 在面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海洋石油高新技术的垄断是非常 厉害的,他们不但在政治上可以随时掐住我们的脖子,在 经济上也奇货可居,漫天要价,大把赚你没商量。最初海 上合作油气田的开发,全部采用适合现代海上油气田建设 标准的外国钢材、器材、设备和零配件,价格都非常之高 。其间遇上国际油价急剧下降,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 ,面临巨额亏损,参与合作的外国公司纷纷选择退出。但 中国海油没有退路,毅然决定开辟海上油田国产化的新途 径,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跟国内一大批钢厂、船厂 和机、电、仪设备制造厂家密切合作,共同钻研改进和提 升国内钢材、船舶和机、电、仪设备的质量和高精度,以 及海上油气田建设要求的技术参数,达到现代海上油气田 所要求的规范和标准。几年时间下来,不但将海上油气田 的建设成本大幅降了下来,也带动了国内制造业能力的大 幅提升。 2006年5月17日,超强台风“珍珠”横扫我国南海水 深达到300米的流花油田,海上设施遭遇致命的破坏:连接 生产装置和海上储油轮的输油软管被拧断,蜷缩到了海底 ;固定浮式储油轮的10根巨型锚链绷断7根,其余3根也如 乱麻一般纠缠在一起,使得这艘载有26万桶原油、7万吨废 油的巨型储油轮完全失去控制;海上生产、生活平台也严 重受损,全面处于瘫痪状态。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但停产 每天的经济损失达到千万美元之巨,同时南海飓风说来就 来,有可能造成新的毁灭性灾难。然而,包括输油软管的 打捞和修复,还有浮式储油轮的解脱和锚链的修复,都属 于世界性难题,且在全球海洋工程史上尚无先例可循。中 国海油向国外有条件的专业技术公司发出十万火急的邀请 ,为我们解这一燃眉之急伸把手。岂料外方的反馈不是断 然拒绝,就是狮子大开口。有的要价高达每天50万美元, 而且预算费用不能封顶,必须允许其随时增加,就这么着 还拒绝承担修复失败的任何责任;有的报出5.6亿美元的天 价,要求一次性预付95%,同时规定他们随时可以终止合同 承担的义务,中方如若终止合同则要加倍惩罚。提出如此 苛刻的条件,要了这么一大笔钱,还拒绝对复产时间做任何保证,起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停产两年仅经济损失 将高达80亿美元。中方被这些霸王条款逼到墙角,只得横 下一条心,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组织国内科研单位和制造 厂家,并邀请个别愿意参与合作的外国研究人员,通过群 策群力,攻克了修复这个深海油田设施所面临的各种技术 难题。最终,仅花5亿多元人民币,用一年多一点时间,成 功复产。还创造了6项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从此 也具备了深水油田设施自主修复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成为世界一大热点, 亚洲不少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深海,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也 有了借助西方装备、技术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意向。 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家怀着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心,频 繁插手南海争端,地区形势也变得更为复杂和严峻。尽快 开发南沙中南部3000米左右深水区域的油气资源,无论从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角度,还是维护国家资源利益的角度 ,对中国海油来说已经时不我待。然而,那时国际上具备 这种能力的深海钻井装备屈指可数,“物以稀为贵”,日 租金高达五六十万美元,还得排队等候,毫无主动权可言 。若是向西方制造厂家定制,造价高昂不说,知识产权还 完全控制在他国手中,一切都得看其脸色行事。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海油党组和中海油董事会研究讨论,决定自主 研究、设计、建造水深达3000米、钻井深度达10000米的 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尽快掌握深海核 心装备的能力。 但此时中国海油仅有建造两代半钻井平台的能力,要 一步跨向自主建造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技 术门槛委实有点高。我们的人员出国咨询,所有外国厂家 皆守口如瓶,即使按规定交了参观费,关键设备仍然不让 看。大家一圈跑下来,深切认识到求人不如求己,通过与 国内研究设计单位紧密合作,从南海实际出发,提炼出若 干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重大创新点,拿出的概念设计得 到外国知名设计公司的认可,双方在合作中各展所长完成 了基本设计。到了建造阶段,选定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担任 总承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围绕“国船国 产”这个共同目标,不但有甲乙双方的精诚合作,也有全 国范围产、学、研大协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次 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各单位奋发进取, 攻坚克难,排除了种种前所未遇的拦路虎,从2006年至 2011年实现成功建造。经过台风袭击下的严酷现场实验和 第三方严格检验,多家国际权威单位认定“981”研究、设 计、建造过程中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并肯定其 对世界深水钻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2014年,荣获国 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981”自主研究、设计、建造成功,用事实批驳了美 国对中国国企散布的那些污蔑不实之词。例如,美国常驻 世界贸易组织代表谢伊曾攻击,“对中国来说,经济改革 意味着完善政府和党对经济的管理,加强国营部门,尤其 是国有企业”。中国海油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自 1982年成立之日起,国家即明确不给投资,盈亏自负,全 面融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优胜劣汰。拿“981”来说,建造这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需投资60 亿美元,完善与之配套的系列深水装备也需投资60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完全由中国海油一肩承担,能否 收回成本和获得利润,也只能靠自身的市场化运作去实现 。这有什么错吗?反倒是美国的白宫、五角大楼、国会山 ,一贯听命于本国军工等特殊利益集团,为帮助其推销军 火,不惜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制造动乱,眼睁睁看着一 些国家被战火毁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众多难 民流离失所,而全然置之不顾。这才是应当受到国际社会 严厉谴责的。 美国在其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中,还肆意攻击中国不尊 重他国知识产权,“强制他国转让技术”之类。我们 的“981”从提上议事日程起,就明确要求通过自主研发或 国内外联合设计,由中国海油获得包括船型设计在内的知 识产权。我们的研发团队,尽管在这条荆棘丛生的创新道 路上举步维艰,但迎难而进,通过激发“头脑风暴”,有 了综合比较已有深海钻井平台优势的集成性创新思维,从 南海气候、海况实际出发的探索性创新思维,总结前人失 败教训的否定性创新思维,以及从“泰坦尼克号”引发的 差异性创新思维,“981”从而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是适应南 海深海作业的“南海级”,堪与适应欧洲深海作业的“北 海级”,适应墨西哥湾深海作业的“湾级”,以及适应赤 道无风带深海作业的“常规级”比肩,填补了全球深海的 一个重要空白。中国海油除对船型享有自主创新的知识产 权,还取得19件发明专利、45件适用型专利和12件软件著 作权。中国现在已经跻身全球自主知识创新的先进国家行 列,在承诺尊重别国知识产权的同时,也有资格要求别国 尊重中国的知识产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挑起的“中兴事件”,让全体 中国人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认识到中国尽管这么些 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还有不 小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端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可被美国扼 住命门的短板。中国海油也由此认识到,我们虽然在深海 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有一些制高点需要继续 去攻克,个别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内制造能力也还达不到 应有的要求。本来,像海洋石油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其 社会化大生产早已成为全球化大生产,大概很少有国家能 够做到“万事不求人”。通过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例如,“981”在研究、 设计、建造过程中由国内众多单位齐心协力研制成功的人 无我有的深海R5锚链,就已经收到不少国际订单。中国海 油除继续保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的先发优势,也要坚持与 国内科研单位、制造厂家进行密切合作,在深海高新技术 研发中持续发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应当看到,美国这次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醉翁之 意不在酒”,真正想要动摇的是我们社会制度的根基。而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做大做强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和 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正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 保障。这也就是美方代表谢伊在世贸组织会议上集中对这 两个根本问题发起攻击的原因,他们所反对的,正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丝毫不能动摇。对于国企员工来说,不但要 有经济上的盈利意识,还要有政治上的国家责任意识,要 努力使国企成为实现国家意志的坚强执行力,包括攀登高 新技术的世界高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这么多年来的技 术进步,如“两弹一星”,其实都是在美国的严密封锁、 制裁下取得的。中国哲学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挑战 就是机遇,压力即是动力,多难可以兴邦,危机中孕育着 转机。特朗普不顾中国再三再四的好言相劝,蛮横无理发 起对中国的这场贸易战,要对中国搞极限施压,还精心部 署四面八方的严实围堵,不可避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制造一些麻烦,增添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然而,“艰 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这些也一定会激励全体中国人 像当年抗美援朝那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鼓足干 劲,排除万难,调动13亿之众的内在潜力,拿下实现国家 崛起、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主 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点必定指日可待。 这部《深海利器981》所记述的,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 关心、支持和鼓励下,中国海油研究、设计、建造世界级 深海先进钻井平台,并成功驾驭其驰骋国内外深海的过程 。特此推出,以飨读者。 导语 《深海利器981》是周守为、王佩云主编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海洋石油“981”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设计理念、一流的技术和装备,有着令人赞叹的“高精尖”内涵,201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填补了中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跻身世界深水装备的领先水平。 “981”不仅体现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建设成就,也承载着能源供应保障、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环境之艰险,坚守之孤独,思乡之苦楚……辉煌成绩背后的代价,常人很难体会,却是“深海铁军”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挑战。 “我为祖国献石油”,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前辈的传奇,而是当代海油人对祖国的承诺,是在漂泊海上的日日夜夜里,始终陪伴着他们的精神支撑。“981”不是特例,而是一根标杆、一面旗帜、一个缩影、一种常态,是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国企人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 后记 《深海利器981》一书从酝酿到写成,起起伏伏,写写 停停,用了好几年时间。不过,努力把这本书写好,一直 是整个写作团队的心愿。 世界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问世, 对中国海油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对国家来说也是一 件了不起的大事,被举国上下称之为“流动国土”“国家 利器”“经济领域的航空母舰”,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 关注度。2012年刚在上海黄浦江边建造成功,就成为国内 外新闻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热点。随后,在北京隆重举行 投产仪式,先后奔赴南海水深达1500米的荔湾海域,还有 水深接近3000米的中建南盆地钻井,中外媒体的跟踪报道 也进一步升温。尤其是出现外部势力的严重干扰,特别是 美国调动西方舆论发动瓦釜雷鸣般的鼓噪,让国人实际体 验到了“国之重器”的扎实分量,增添了对这座超深水钻 井平台的牵挂。 我们作为中国海油这支队伍的成员,“981”研究、设 计、建造和奔赴国内外深水海域钻井的亲历亲闻者,深感 有责任将自主研究、设计、建造极为艰苦的过程,特别是 突破一系列世界级科技难题的协同创新,做一次全面系统 的总结;将这支研究、设计、建造和驾驭其驰骋深海队伍 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包括勇于担当的精神、开放协作的精 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自主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于深海弄 潮的顽强拼搏精神,如实报道出来。 2015年,“海洋石油981”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这个项目颁奖,并给 予中国海油亲切的鼓励,这更加激发了我们凝心聚力写作 这本书的热情。当时担任新闻中心主任的鲜玉萍抽调《中 国海洋石油报》几位记者、编辑,组成写作团队。中国工 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作为直接主 持“981”研究、设计、建造的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这本 书的写作,既全面系统介绍这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决 策、研究、设计、建造的过程,并直接过问这本书的写作 ,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中国海洋石油报》第一任总 编辑,长期从事海洋问题研究和“蓝色国土”观宣传普及 的海洋专家王佩云,也应邀加盟进来,承担部分章节的写 作、统稿和提炼的责任。 这本书很快拟好写作大纲,展开广泛深入的采访调查 ,并写出了部分初稿。后因机构人事变动,且有作者离开 报社去了别的单位,曾一度停顿下来。当然,更重要的, 是对“981”决策、研究、设计、建造和投入使用整个过程 的人和事,仍需要有时间加深了解认识,进行必要的升华 和沉淀。2017年,在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武广齐的关 心和支持下,重新建立写作团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成 这本书的写作。在此期间,得到公司有关部门和报社的大 力支持,还有众多“981”研究、设计、建造和使用的亲历 亲为者,认真帮助把关,在审稿中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在写作阶段,我们还参考了国内外媒体记者所写的大量 新闻报道,也参考了《中国海洋石油报》前任总编沙林, 记者刘思酉、郭琦、张光明、胡星明、李佑坤、付饶、赵 亮、姜啸啸、张远高等所写的有关文章,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虽然,我们一直有个心愿,既然“981”的建设者和使 用者能创造如此不平凡的业绩,我们也应当把反映他们业 绩和精神风貌的这本书写好。但限于我们的水平,仍存在 不少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深海利器981》写作团队 2018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981”不仅体现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建设成就 ,也承载着能源供应保障、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 战略和国家意志。环境之艰险,坚守之孤独,思乡之 苦楚……辉煌成绩背后的代价,常人很难体会,却是 “深海铁军”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挑战。 “我为祖国献石油”,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前辈 的传奇,而是当代海油人对祖国的承诺,是在漂泊海 上的日日夜夜里,始终陪伴着他们的精神支柱。“981 ”不是特例,而是一根标杆、一面旗帜、一个缩影、 一种常态,是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国企人牢记使命、勇 于担当的真实写照。 ——《环球时报》记者 朱研 精彩页 第一章 南海深水呼声急 浩瀚南海整体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南海断续线范围内拥有的海域面积约为207万平方公里。南海现在是国际公认的油气富集区。据预测,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570亿吨油当量,在我国南海断续线范围内的石油预测储量约为27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约为16万亿方。只不过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对海底油气的关注集中在中东波斯湾、美洲墨西哥湾和欧洲北海等海域。而我国以往因自身装备、技术落后,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只能将高耸的钻塔竖立在陆地上,以及在渤海等浅海海域摸索前进。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人哈里森《中国近海石油资源将引起国际冲突吗?》一书问世,有如石破天惊,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中国。 埃默里报告给南海招来的祸患 美国有个名叫埃默里的地质学家,曾在二战期间奉命悄悄潜入中国近海,为美国海军对日本海军开展反潜艇战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日本也有个名叫星野弘的地质学家,奉日军参谋本部之命潜入中国近海展开海底调查,为日军阻挡美国海军抵近日本本土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二战结束以后,在美、苏两国展开争霸世界的“冷战”中,美、日两个原本敌对的国家走到了一起,也让美、日这两位地质学家走到了一起。1961年,这两人将战时各自掌握的东海地质资料凑到一块,写成一份地质研究报告,预估中国近海海域可能蕴藏着非常诱人的丰富的石油资源。两人此后继续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合作,1967年再次写成一篇较为全面的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在美国一家颇具权威的地质杂志上,题目为《东中国海和朝鲜海峡的海底底层与石油远景》。这篇论文深入研究了从中国大陆架海底新采集的岩样,也参考了苏联专家在中苏关系破裂前从中国北部近海地区所取得的资料,进一步提出中国近海有可能是“世界上石油远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近海地区之一”,将全球石油财团及一些政要的目光都吸引到了神秘莫测的中国近海海域。 1968年,联合国所属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作出决定,由该组织出资,在亚洲东部近海海底展开~次地质普查,还为此成立了“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实际牵头人还是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受邀参与这次勘探活动的,有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派出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此次地质调查活动,包括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在内,很快拿出一份调查报告,由埃默里主笔,因此也被称为“埃默里报告”。而那时的美国对新中国抱着极端仇视的态度,在其霸权主义的操控下,将新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大门之外,也排斥在这次对中国近海地质进行的联合勘探之外。因此,这次海洋地质调查,也深深打下了刻有美国霸权的政治烙印,严重表现出对新中国海上主权权利的蔑视和践踏,也由此埋下了中国海上周边国家侵犯中国海上主权权利和资源利益的导火索。 美国人埃默里主持撰写的这个调查报告,虽然把重点放在中国的黄海和东海,但南海所占篇幅也不算少,做出的结论是“南中国海是世界迄今尚未开发的油气富集地带”,并且认定中国的西沙、南沙海域包括在蕴藏着丰富石油的潜在地区之内。他在报告中说,南海地区的勘探活动不但由于成本高和类似东亚其他地区不明朗的政治因素,还由于那里很大一部分海域特别深而受到限制。据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委员会一支测量队测量,南海中被命名为中国盆地的一些地方,水深超过2.5英里,这是目前深水采油技术还不可能达到的深度。但调查者同时指出:“中国盆地一半以上地方并不如此深,大部分地区,包括帕拉塞尔群岛(西沙群岛)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群岛)附近那些据信蕴藏着石油的地区在内,目前或者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进行钻探。”这个报告还强调:“许多地质学家都认为,从长远来看,南海的深水石油储量潜力甚至比东海和黄海地区更大。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把极大的注意力集中于台湾与海南岛之间通常被称为雷州盆地一带和海南岛以东、以南地区以及东京湾(即北部湾)。” 据介绍,在埃默里报告形成的过程中,曾先后两次动用调查船对南海进行海底调查。一次是1968年由埃默里主持的亚洲近海地质调查委员会单独进行的,另一次是1969年由这个调查委员会与美国海军的海洋局联合操办的。这两次调查活动,根本没有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和许可,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海域主权和管辖权的严重侵犯。前者动用的是一艘命名为“亨特号”的科学考察船,在南中国海进行了将近两个半月的勘探,埃默里及其携带的一批地质学家根据这次勘测所取得的资料分析,断定南海石油潜力最大地段是在台湾和海南岛之间大陆架一带,距离中国大陆的海岸比较近。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南海中部有一系列隆起带横切中国盆地,“更饶有揣测意味”,值得进一步展开调查。这个报告还强调,在大陆架边缘的一个隆起带,发挥了拦挡中国江河所携带沉积物的作用,是有可能成为前景更加乐观的油气储积地。根据“亨特号”1969年所取得的地质数据,埃默里等人还做出另一种分析判断,即在南中国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