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潘维廉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潘维廉博士(Dr.William N.Brown),被著名作家舒婷称之为“最帅老外”,满腹经纶。在厦门几乎家喻户晓,人们见到他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潘”。
1988年,老潘辞去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职务,举家来到厦门,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至今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1992年老潘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作为荣誉市民,他帮助厦门、泉州等中国城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1993年,李鹏总理授予老潘“国家友谊奖”。他时常自豪地用闽南语说:“我是厦门人!”
来中国至今,老潘已写了10多本书,用英文介绍中国城市和地域文化历史。
书评(媒体评论)
说着流利的中国话,喝着中国乌龙茶,62岁的
William Brown,这位厦门大学美籍MBA教授告诉我
,他长着一张老外脸,却有一颗中国心。
——新华社
“厦门通、福建通、中国通”这些书号,搁在
他身上一点儿不为过。
——《国际在线》
这个美国人,对厦门是有多热爱。他说,别叫
我老外,我是老内,两辈子都要待厦门。
——《海峡导报》
后记
班门弄斧
中国有句成语“班门弄斧”,是说业余木匠在
木匠大师鲁班的门前舞弄大斧,卖弄不精的技能。
对于教中国人这件事,我有时感觉自己是那位新入
行的木匠。
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曾向世界各国学习,但中国
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过去的30年间,中
国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堪称奇迹——然而,这个国家
在过去的2000多年己然见证过无数类似的奇迹了。
对于大坝去留的态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
美国,我们拆除了不少妨碍鱼群自然迁徙的古老大
坝,但我们这样做,却毁了数十万农场工人的生计
。何不借鉴中国具有2300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呢?
我认为,不妨在本书结尾放上我于2017年1月所
发表演讲的片段,当时出席的人包括福建省省长以
及其他领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晚上好。很荣幸
能在这里说说我的感想,但也颇为惶恐。在中国人
面前谈论可持续发展,无异于班门弄斧。中国已经
存在了几千年,部分原因在于其历史上的种种做法
都高瞻远瞩,这是其他国家至今仍无法做到的。例
如,水资源管理。在饱受干旱困扰的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
环保主义者拆除了大坝来促进鱼群迁徙,但在
这过程中也破坏了农场,令数以万计的人失业。那
么,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与四川具有2300年历史的
都江堰灌溉系统相比较一番吧。
秦朝太守李冰并不是通过修建大坝来治理岷江
,而是对那条河流引水分流。这举措阻止了每年发
生的洪水泛滥,而且使得军用和民用船只,以及鱼
群,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行。受其灌溉的田地面积超
过795万亩,因而保证了秦始皇的军队的粮食供应,
令他们得以创造出统一中国、兴建长城的伟绩。如
今。埃及金字塔和罗马竞技场只是作为辉煌过往的
遗迹而存在,而都江堰水利工程与现代的大坝工程
相比依然毫不逊色,仍然能满足人类与自然的需求
。至今为止,这就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工程的最
佳例子。
古代中国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具有1400
年历史的大运河,而新中国也同样富有远见。自从
我在1988年移居到厦门起,中国在各领域已经落实
了多项工程,包括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西电
东送、西气东输、长达4500千米的三北防护林、投
资达二万亿元的高速公路网,以及世界上最好的高
铁系统。
不过,比子弹头火车和高速公路更令人印象深
刻的是偏远农村的道路和电力建设。中国有句古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基础建设
使得农村人有机会接触各地市场,也改善了他们的
医疗保健和教育,令他们终身受益。这是古人也会
乐意看到的可持续规划。
鉴于中国的一系列辉煌成绩,习近平主席大胆
设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顺理成章的。现代中国
人,还有他们的领导人,似乎都跟春秋时期管子一
样有远见。《管子·权修第三》里写道,“一年之
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只有这样明智的资源管理手段以及长远的视野
,才能令“中国梦”成为可能。否则,将有可能陷
入“一时吃饱一时饿肚子”的经济恶性循环当中,
这被现代经济学家奉为惯例,却是植根于短视和贪
婪而造成的。
目前,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不过,鉴于中国
古往今来的辉煌成绩,我有信心,这些难题终究都
能得以解决,中国当下埋下的种子会发展成为后世
享受的成果,以此证明“中国梦”不仅在中国是可
行的,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可行的。
谢谢大家。
潘维廉博士
厦大OneMBA项目学术主任
2017年1月10日,于省会福州
目录
第一章 启程到中国(1988年)
1 无缘澳大利亚
2 美如翡翠的岛屿
3 中国是我们的媒人
4 搭乘陧船去厦门
第二章 厦门大学度假楼(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
5 假日宾馆里的学生生活
6 冰箱引起的内讧
7 食堂排队大战
8 电视机与烤面包机
9 半边天
10 旅馆客房服务
11 厦门用车交通
12 油漆店里的“香草”
13 邮政周旋记
14 厦门——美丽的海港
15 过节好滋味
第三章 MBA项目与厦大外国专家招待所(1989年1月至1990年3月)
16 中国首开MBA专业!
17 早安,中国!
18 发薪日
19 中国新年,繁荣昌盛
20 中国新年的遭遇
21 没有课本就不上课1
22 人际空间之差异
23 厦门最具节庆气氛的节日
24 坦率直言觅火鸡(在中国过感恩节)
25 厦门的圣诞节
第四章 凌峰楼公寓——山顶的小房子(1990年3月至1993年12月)
26 凌峰公寓——山顶的小房子
27 喝茶请自便
28 东方三博士——中国的送礼礼仪
29 走马看花
30 中国的节日
31 茶道
32 鼓浪屿——世界最富庶的l平方英里土地
33 厦门民俗禁忌
34 如果沉默不是金
35 福建省首位获得绿卡的外国人
36 我投票了!(山高皇帝远)
37 中国政府“友谊奖”
38 “洋鬼子”和“洋朋友”
第五章 对中国和厦门风土人情的探索(1994年10月至今)
39 八十天环游中国(Ⅰ)
40 八十天环游中国(Ⅱ)
41 身家百万的保姆
42 厦门获荷兰人青睐
43 千禧年是我的“世界末日”吗?
44 在中国庆祝结婚二十周年1
45 厦门摘得“绿色奥斯卡”桂冠
46 费菲——不曾是我的学生,却是最优秀的学生
47 从走马看花到减轻负担
后记
精彩页
2 美如翡翠的岛屿
亲爱的米奇叔叔、珍妮特阿姨:
我飞抵台湾时才20岁,在此之前从没结识过中国人,没吃过中国菜,也没了解过中国历史。我对中国的认知全部来自电视剧《牧野风云》(里面有一位中国厨子Hop Sing)和《功夫》。多年后,当我得知《功夫》的主演大卫·卡拉丁居然不是中国人,我觉得自己被蒙骗了。
一位空军上校为我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奇迹,从发明芳香的厕纸,到计算出圆周率,再到发明冰淇淋,发明创造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中国拥有规模高达两亿人的军队,它一心想要称霸整个世界,从越南到拉斯维加斯,无一例外。”上校还警告说:“不要小看中国人,当今世界4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
我笑着说:“长官,我家有4口人,可没有1个是中国人啊。”上校没有笑。
我知道,也许只有进了棺材我才能重返故里了。于是我写好遗嘱,把我那辆雪弗兰诺瓦车送给我姐姐。然而,台湾并不是我人生的终点,反而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空军没有食言,把我带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星球上。
初踏台北机场,使当时20岁从未离开过美国的我感到震撼。一方面,它很喧闹——汽车喇叭、自行车铃铛、尖锐的刹车发、出的声音,还有叫卖水果和煎饼的声音,嘈杂成一片。每个人都大声叫嚷。我此前通过阅读了解到普通话有4个声调,但当时听起来只有一种声调—喧闹。难怪19世纪在厦门的传教士麦嘉湖(John MacGowan)写道:“中国人喜欢喧闹。”
派来台北接我的中士压根没出现。我等了几个小时之后只好靠着挥舞双手发出“呜呜,咣当咣当”的声音,向一个中国小伙子询问怎么找到去台中的火车。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回答说:“我带你去。”又笑着加了句:“呜呜,咣当咣当。”
我买了最便宜的火车票,上了家畜运输车厢,与蹲坐在地板上的农民,还有他们的羊、鸡、猪一起待了8小时。火车蜿蜒着缓缓驶过坐落在祖母绿稻田之中具有异国风情的村庄,哪怕是只有一头牛的村庄,火车也会停靠,我细细品味着充满芳香的每一刻。我买了一份午餐盒饭,饭盒里装的不是汉堡,而是一块猪排、一个茶叶蛋,咸菜和米饭——用的不是餐叉,而是两根木棍。我最后还是把那两根木棍丢了,直接用手吃。那些中国人盯着我看,有几个偷偷地笑。不过,正如一位印度朋友说过的:“我知道我的手碰过什么,但没人知道叉子碰过什么。”我想,对筷子也是这个道理。
当晚,我抵达台中地区的清泉岗空军基地时,中国,或者说至少是台湾(中国的这一小部分),就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了。一年后,我接到了从天而降的“请柬”。
刮漆混日子
1976年时,我们在台湾只有象征性的几枚导弹,长官们殚精竭虑要证明我们有理由继续留驻台湾。他们将解决方案称为“任务准备”,我们则称之为“瞎忙活”。我们忙活了5个月——然后又接到命令要我们从头再来一遍。我们发动了哗变,他们为了息事宁人,准许我们一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4个半小时。我非常兴奋,主动申请在台湾再待一年——也暗暗祈祷空军不会纯粹出于原则将我派往格陵兰。
我闲暇时和中国空军士兵一起打乒乓球和短柄壁球,每天晚上同寺庙里的光头和尚练功夫。我的功夫水平勉强算是入门,不过,曾有人邀请我在台湾功夫片里演一个金发反派角色,我拒绝了。
30天年假、一周休3天,加上节假日,让我得以花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骑行、徒步游历台湾的各个角落。我大概是沿海岸完成绕岛骑行的第一人了,遇到未通道路的地段,我就扛着自行车走。我借着自行车骑行的名义为挪威传教士经营的儿童医院募捐。那时,台湾人还没听说过“自行车马拉松”,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纷纷慷慨解囊。但在我第二次骑行募捐时,一辆货车撞毁了我的自行车,基地指挥官明令禁止我再骑行,于是我改为搭便车旅行。我搭乘过农用拖拉机、翻斗车、半挂车、摩托车等等——甚至还搭乘过牛车。我在长达19公里的太鲁阁峡谷顺着光滑的大理岩滑下峡壁,泡过只有当地农民知晓的温泉。我还在洞穴里用石头砌了个温泉池。1年后,那个地方被打造成度假胜地,门票贵得离谱。
在偏远山村里,我的出现会吓坏一些从未见过外国人的当地农民。太阳把我的肤色晒成了深棕色,把我的头发晒得几乎变白了。由于酷热难挡,我穿着自己用薄的白色中式寿衣布裁成的衣服。“鬼啊!”一些村民尖叫起来!但有一位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人说:“洋鬼子!”。
有一次,我带着一个金发碧眼的法国人来到一个山村。一个小男孩叫嚷:“美国人!”法国人抗议说:“我不是美国人。”那个男孩盯着看了一会儿,问道:“那是中国人?”
P7-9
导语
潘维廉著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记录了作者一家在中国29年的时光,正是在这段时光里,中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变化。讲述了作者是如何憧憬着澳大利亚,到头来却在中国闯荡了三十年。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也参与了这些变化。
序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公元前6世纪
“假如第一步走错了方向,会怎么样?”
——潘维廉,公元1994年
“向西藏进发,不成功便成仁!”1994年我们
自驾四万公里环游中国,在旅程的前半段,我们天
天喊这句口号——彼时还没有动车高铁、公路干道
,也没有“子弹头型”汽车。整整六个星期的时间
,我们蜿蜒爬过绵延不绝的山脉,艰难涉过内蒙古
的沼泽泥地;我们安然穿越大戈壁两处危险的沙漠
地带;我们走过世界海拔最高公路一半的里程……
我当时不知道这趟疯狂的旅行到底值不值得。
过去,每当我写出一些讲述中国变化的文章,就有
一些外国人,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争辩说:“中国
只有沿海地区发生了变化。内陆还是老样子。”于
是我决定亲自去看看。我们买了一辆十五座的面包
车,添置了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几个书架,好
让两个儿子在旅途中不落下学习。我仔细查阅地图
,认真阅读《国家地理》刊登的文章,规划出一条
四万公里的自驾路线——沿海岸一路向北开到内蒙
古,接着向西穿越大戈壁和西藏,然后南下,经云
南、广西、海南岛、广东回到厦门。
六个星期的时间,除了在大戈壁上担心遇上小
偷之外,我们漫游中国之旅顺畅无阻。沿途各省的
警察态度友善且乐于助人,就连军人也对我们很友
好。有一次,我们没有看到掉落在地的“禁止进入
”标志,误入军事基地,还搭起了帐篷。正当我们
生火准备做饭时,六位军人突然出现,打头的军官
带着中国人特有的礼貌说:“不好意思,劳烦您到
别处露营,给我们行个方便。”他微笑着又说:“
我们可以和你儿子拍张照吗?他们太可爱了!”
六个星期里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岂料进入西
藏才一天,随后便陷入困境。山农、马修当然不会
担心害怕,在长成十来岁的少年之前,他们都满怀
信心,认定爸爸不会做错任何事,他们的妈妈就不
那么有信心了。苏珊·玛丽不停地挤她手里的帆布
氧气袋,就像一个苏格兰人正在吹奏风袋被堵塞了
的风笛一样。我不知道这次是不是自不量力,担心
全家人咬紧牙关也挺不过去,尽管在中国的六年已
经让我们练就了强壮的腭肌。稀薄的空气使我头痛
欲裂。我在一座小哨站前靠边停车,“丰小田”轮
胎碾过永久冻土,发出“嘎吱”的声音,如同嚼玉
米片时发出的脆响声。我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盯着我
们看的士兵,把阵阵作痛的头伏在方向盘上,心想
:明明我儿时的目标是去澳大利亚,怎么到头来却
跑来世界屋脊了?
一切把中国一概而论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这
句话本身也不例外。
这本书讲述了我是如何憧憬着澳大利亚,到头
来却在中国闯荡了三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历的
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也参
与了这些变化。
“我遇到的人当中,只有两类人能够自信地声
称自己了解中国。一类是新闻记者,另一类是周游
世界的人。”
——明恩溥
瞎子摸象
中国是不可言喻的——她古老的神秘莫测又年
轻的生机盎然,并且幅员辽阔。仅用文字来描述如
此包罗万象的国家,无异于“瞎子摸象”——摸象
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棵树,摸象鼻的盲人说大象是
蛇形之物,摸象耳的盲人说大象像棕榈叶。即使我
在中国已有三十载,自驾环游中国二十万公里,学
习了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撰写了十几本关于中国的
书,也曾探访中国各地的城市,还依然觉得自己只
是个摸了象牙尖的盲人。
从我们踏足中国的第一个月起,便陆续收到亲
友来信关心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我们为什么
放弃了收益可观的公司来学习中文。因此,从1988
年10月起,我便开始寄送小简报《我不见外》来描
述在中国的生活。有意思的是,第一份简报差点成
了最后一份。
在第一份《我不见外》寄出的第二天,我的电
脑电源就被烧坏了,原因是供电电压在一小时内骤
降到100伏,后来又蹿升到280伏。我们烧掉的电器
竟然比烧的菜还多!
我才刚去信给美国朋友请他给我寄新的电源,
就收到了来自香港的惊喜来电。查克·桑德斯(我
和我妻子是在他家认识的)来电说:“我明天来看
你,要给你带点什么吗?”这就是中国朋友们所说
的“缘分”。
我至今一直保留着写信的习惯,但从未想过给
自己留几封。幸好,亲友们保留着每一封信。他们
听说我打算把这些信件整理成书出版,便立即邮寄
过来,这些信加起来足有数千页,另外还有私人信
件、我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一些旧照片。
这本书记录了我们一家在中国29年的时光,正
是在这段时光里,中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令人瞩
目的变化。
我们在厦门的头几个月过得非常沮丧,说起来
几近荒唐可笑。那就像求生真人秀,只不过我们没
法投票让对手出局。难怪那时在中国逗留超过一年
的外国人寥寥无几。2004年,厦门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然而1988年时,在
厦大的“度假楼”生活不像度假,倒更像是进了新
兵训练营。并且与新兵训练营一样,那是一堂宝贵
的生存速成课,教会了我们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事。
而且,幸运的是,我们最初觉得故意刁难人的那几
位中国人,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朋友——几乎亲如
家人。
除了自驾游历中国直接见证中国的变化,我还
探究了中国深厚的历史——这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2001年11月,习近平时任福建省省长,有一次我
和苏珊在福建省省会福州同他一起用餐,他说:“
您写过您的第二故乡厦门,不妨也写写第三故乡泉
州吧?”
在研究泉州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泉州曾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世纪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不亚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魅力泉州》付梓后
,我继续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撰写了十来本有关
福建的书。我还主持过四百多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
的电视节目,协助《国家地理》拍摄当地民族英雄
“国姓爷”(郑成功)专题。我不仅更多地了解了
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我的故乡美国,学会了欣赏
两国各自的独特魅力。尽管中国和美国在政治上有
时存在一些差别,但那些我们熟悉的人,不论是保
姆还是百万富翁,都怀抱着相同的希望和梦想,我
们有幸目睹一些梦想开花结果(比如那位真的成为
百万富豪的保姆)。
在中国的生活着实是一场奇遇。希望你们通过
这本书也同样能享受这场奇遇。
潘维廉博士
内容推荐
《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是潘维廉先生在1988年-2016年间写给家人的上百封书信中精选了九十封,首次集结出版。潘维廉的书信主要围绕四个主题,以时间线索建立框架。“与中国的缘分”“厦大的MBA执教生活”“厦门之恋”“自驾环游中国的见闻”,这些主题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不同年代下的厦门乃至中国的风貌变化。从80年代的泥泞道路到今天的现代化城市设施,从父亲不赞同潘先生到中国来,到逐渐从信件中读到的开放与发展中的中国,并认同儿子的选择。九十封书信从事实、从情感的角度,同时夹带着潘先生诙谐的语风语调,向海外读者展示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潘先生浓浓的中国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