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 金(GEF)支持下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该项目的首批 保护试点。此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学界 热门话题。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企业支 持,社区参与,更不能忽视科普性传播。中国艺术 研究院苑利研究员提出,为了让普通民众“走进” 农业文化遗产,有必要出版基于深入田野调研的、 图文并茂的“寻找佻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 旅丛书”。受范利先生邀请,我带着几位研究生负 责了“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项目的调研与写 作。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的工作。一 接下任务,我就召集研究生组建了项目团队。2015 年8月,我带着团队前往杭州市西湖区进行了为期两 周的第—次深度田野作业,主要调研“西湖龙井” 生产、管理,以及遗产保护I青况。2016年3月,我 再次带着团队进行了为期10天的第二次深度i周研, 重点了解“西湖龙井”的春茶采摘、销售情况。这 两次深度调研,以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9个村庄为 核心,登茶山、看茶园、进农户、访村民,逐村深 人走访。此外,我们还对外桐坞等茶区进行了个别 调研。除了这两次集中调研,我们还多次进行了专 题『生的短期调研,并充分利用在杭州开会等初会 ,经常去茶区、茶馆、茶博馆搜集资料。写作书稿 期间,我们又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途径与茶区 调研对象实时沟通、交流。 在本书调研、写作过 程中,我的研究生们做了大量工作。王誉茜、刘凯 清、杜超、师慧等几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田 野调研工作。他们不畏艰辛,工作认真、细致,为 本书写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田野调研资料。尤其 是师慧同学,不仅多次参与了田野调研,还负责了 文献搜集、整理以及书稿的初稿写作工作。 在本 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王国平主编的《西湖文献集成》,对我们 帮助很大。对此,我们特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苑利 研究员多次为我们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我们还要感 谢北京出版集团的编辑老师,在她们的倾心帮助下 ,这扣J、书才得训i顶利诞生。 由于学识有限,疏漏、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 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季中扬 2017年9月19日于南京
目录 主编寄语苑利 序言朱世桂 溯源龙井村 龙井上品在狮峰 桂雨·茶香 虎跑梦泉 “修茶臂,理茶脚 十里梅坞话茶俗 灵隐寻茶记 天竺访茶踪 寻找“炒茶王 短暂停留的外乡人 后记
精彩页 这些对龙井茶极尽赞誉的诗歌,使龙井茶驰名在外,龙井一带也成为“游人骈集”的游览胜地。因此,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龙井》中说:“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一作洌)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下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祜二年(疑为唐乾封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祜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辩才法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 由此可见,在明代,不仅老龙井一带所产茶凭借其非凡品质已经成为杭州一带名茶之首,到龙井茶产地品茶、访古也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来杭州游览的风尚。 到了清代,龙井茶的地位不断攀升,被学者推崇为“无上品”“珍品”。 清初陈撰所著的《玉几山房听雨录》中就有:西湖南北“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者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康熙年间,陆次云撰文: “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瀹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雍正时期的《浙江通志》载: “盖南北两山及外七邑诸名山,大抵皆产茶。”而“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芽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清代龙井茶的持续繁荣与地位的抬升和清代几位帝王的偏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渊源为龙井茶的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六下江南,四临茶区,题诗作赋,留下了众多民间传说,使龙井茶名声远扬,走向鼎盛。徐柯在《高宗饮龙井新茶》中写道: “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此后,文人雅士对龙井茶更是万分青睐,多加赞赏。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高士奇说: “吾乡龙井、径山所产茶,皆属上品,偶移其种于圃中栽之,发花极香。春末,绿芽新吐。访得采焙之法,手自制成,封缄白甄中,于评赏书画时,瀹泉徐啜,芳味绝伦。茶喜山石荫密,此地无山,故不能多植,然亦足解玉川之癖矣。” 无论龙井茶如何发展,传说中它的源头都在龙井村。要考察龙井茶,怎能不去西湖西南的狮峰山东麓看一看晖落坞与龙井村,探访一番藏在山村里的风土人情,搜罗一下在百姓间流传了干百年的茶乡故事呢? 乘车从四眼井出发,车行不久,便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龙井村。正如村中碑记所写的那样,龙井村四周群山环抱,溪泉净纵,林茂茶香,不但是一处景致怡人的古朴村落,也是西湖龙井茶原产地的一级保护区,这里所产的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闻名中外。此外,村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也异常丰富,老龙井、十八棵御茶、宋广福院旧址、九溪源头、十里琅趟入口、风篁岭等景点散布其中。历史上还有苏轼、苏辙、秦观、乾隆皇帝等名人多次造访龙井所留下的古迹与美谈。 穿过大门,我们走入龙井村。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家家户户,屋前檐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是喜庆。漫上墙脚的苔藓,绿得发黑,这浓重的色彩给这里增添了些许年代久远的厚重之感。粗壮的树木临街而立,斑驳的树影投在地面。空气中弥散着桂花香味儿,阵阵地沁入鼻腔,伴着我们深入村庄。 不远处一条涓涓细流打农家门前经过,让人脑海中油然浮现出一幅水乡儿女淘米洗衣的生活景象。向一位I临溪而坐的大爷询问,方知此乃山中泉水。沿着溪流的方向前行,在一转弯处,溪水的流速明显降了下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主人家在门前这段拦了石板,里面养了大大小小的锦鲤。每一条都圆鼓鼓、肥溜溜的。小桥流水人家,山泉锦鲤桂花,主人家这份儿闲情雅致实在令人欣羡。 漫步在夏目的龙井村,处处可见游客行人。几位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不耐太阳的炙烤高举着大大的蕉叶挡在头顶,甚是有趣。想来也是,举世闻名的龙井村怎会寂寞。 沿着村中干道向前,茶乡农家的特色甚是鲜明。家家户户都有品茶小店,房前屋后,放置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或搭起一方竹棚,或撑起几把大伞,门前高高挂着几个“茶”字,一家农家茶馆的风情就显露出来了。有心的人家,还会摆几个炒茶的大锅、采茶的箩筐,放几顶采茶工的帽子。P9-12 导语 “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是一套看到后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闭目回想让人思绪万千的田野手记体丛书。她的每一册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通过这些小故事,她会让你惊奇地发现,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这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时她的完美甚至会使你惊诧——怎么好像无论如何都不搭界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乡土仪式,甚至是随口说出的民间传说,都会与农业生产发生如此密切的关联,并成为传统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业生态系统。本书能够通过田园牧歌般的描写,将这些支撑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秘密发掘出来,并让作者们家告诉大家。季中扬、师慧著的《龙井问茶》为这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序言 如果有人问我,在浩瀚的书海中,哪部作品对 我的影响最大,我的答案一定是《桃花源记》。但 真正的桃花源又在哪里?没人说得清。但即使如此, 每次下乡,每遇美景,我都会隋不自禁地问自己, 这里是否就是陶翁笔下的桃花源呢?说实话,桃花源 真的与我如影随形了大半生。 说来应该是幸运,自从2005年我开始从事农业 文化遗产研究后,深入乡野便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 分。而各遗产地的美景——无论是红河的梯田、兴 化的垛田、普洱的茶山,还是佳县的古枣园,无一 不惊艳到我和同人。当然,令我们吃惊的不仅仅是 这些地方的美景,也包括这些地方传奇的历史,奇 特的风俗,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传统农耕智慧与经 验。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想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让朋友告诉朋友,让大家告诉大家。 机会来了。 2012年,中国著名农学家曹幸穗先生找到我,说即 将上任的滕久明理事长,希望我能加入到中国农业 历史学会这个团队中来,帮助学会做好农业文化遗 产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我想到的第一套方案,便是 主编一套名唤“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 之旅丛书”的书,把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介绍给更 多的人,因为那个时候,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人并 不多。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领路人李文华院士,没想到这件事得到 了李院士的积极回应,只是他的助手闵庆文先生还 是有些担心——“我正编一套丛书,我们会不会重 复啊?”我笑了。我坚信文科生与理科生是生活在两 个世界里的“动物”,让我们拿出一样的东西,恐 怕比登天还难。 其实,这套丛书我已经构思许久。我想我主编 的应该是这样一套书——拿到手,会让人爱不释手 ;读起来,会让人赏心悦目;掩卷后,会令人回味 无穷。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按我的设计 ,这套丛书在体例上应该是典型的田野手记体。我 要求我的每一位作者,都要以背包客的身份,深入 乡间,走进田野,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把一个个湮没在岁月之下的历史人物钩沉出来,将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乡村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将一个 个传统农耕生产知识书写下来。同时,为了尽可能 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突显田野手记 体的特色,我要求作者们的叙述语言尽可能地接地 气,保留当地农民的叙述方式,不避讳俗语和口头 语的语言特色。当然,作为行家,我们还会要求作 者们通过他们擅长的考证,从一个个看似貌不惊人 的历史片段、农耕经验中,将一个个大大的道理挖 掘出来。这时你也许会惊呼,那些脸上长满皱纹的 农民老伯在田地里的一个什么随便的举动,居然会 有那么高深的大道理…… 有人也许会说,您说的农业文化遗产不就是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吗?在机械化已经 取代人力的今天,去保护那些落后的农业文化遗产 到底意义何在?在这里我想明确地告诉大家,保护农 业文化遗产,并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保护近万 年来中国农民所创造并积累下来的各种优秀的农耕 文明。挖掘、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先的农耕 智慧与农耕经验,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传统的智 慧与经验,补现代农业之短,从而确保中国当代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极力推荐,北京出版 集团倾情奉献出版这套丛书的真正原因。 苑利 2018年7月1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季中扬、师慧著的《龙井问茶》是一本讲述西湖龙井前生今世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田野手记。因为作者将他对西湖龙井茶的研究巧妙的融进了调查之中,读者跟随作者调研的视角逐步渐进。 从龙井村溯源,作者陪伴我们一起进入龙井茶历史的长河。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的翁家山村,狮峰山脚下有着杭州城桂花较盛的满觉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颇有民俗传说的梅家坞,佛都茶乡的天竺等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地,当我们荡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茶汤中,探究起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解开龙井的奥秘,特别是对“狮、龙、云、虎、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一手确切的、真切易懂的解答后,不免感觉在这样开放性的“原生态博物馆”茶区所受的熏陶,也不比大名鼎鼎的杭州中国茶博馆少呢。自古茶叶就是贡品,曾经是国家“4个半”礼品茶的收购地之一的杨梅岭村,作者将茶农种茶、制茶、储茶诀窍等民间知识体系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出龙井茶的制作讲究技艺、讲究用心、讲究人的经验,读来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尤其是作者对“炒茶王”及作为外乡人的采花女的采访记录,既写出了炒茶、采茶技艺,又写出了炒茶、采茶人的心理活动,拉近了饮茶人和制茶人之间的距离 — 不再是买与卖的利益关系,而同归爱茶人之列。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