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五岁那年,身边的人忽然都读起了名著
,我爸的同事,邻居家的男孩女孩,人手一本上海
译文出的以电影剧照为封面的世界名著,其中人气
最旺的一本,是《简·爱》。
这与同名电影的深入人心有关,特别是那段台
词:“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
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
难于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
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
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多少人从中读出了又骄傲又卑微又富含深情的
自己,女生尤其是,都觉得上天欠自己一个罗切斯
特,以及一个达西,一个白瑞德……
开始觉得哪里不对,是在许多年之后,可能是
罗切斯特跟简·爱谈自己的婚姻撇得太清:“她的
亲戚们怂恿我,情敌们刺激我,她又引诱我,使得
我几乎连自己也未弄清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结了
婚。”
您有这么傻白甜吗?您真的无视伯莎那三万英
镑的嫁妆?关于这个,罗切斯特又推到了自己爸爸
的头上:都是我爸让我娶她。
婚后他就发现,他们格格不入,“她的志趣令
我反感,她的心灵庸俗、猥琐、狭窄,奇特地怎么
也引导不到任何高一点的层次、任何宽一点的境界
。”
言下之意,他自己就是不庸俗不猥琐不狭窄高
层次宽境界的心灵本灵了。当年看到这段,对罗切
斯特很是同情,如今却难免冷笑一声,“痛说革命
家史”,不是出轨男最常见的套路吗?他们也会跟
人家说自己的老婆是疯子,对方若是有意,通常会
深信不疑。
并不是想用道德解读小说,相反,我一直特别
同意那句话,伟大作品,表现的都是人类的道德困
境。问题在于,这部小说的作者,一直试图帮助男
女主人公占领道德高地,把原配伯莎,罗切斯特曾
经的情人一个法国舞女,以及无端端被罗切斯特耍
弄的英格拉姆全推向不道德的境地,作家不可以这
样动用自己的金手指,当然,考虑到这部小说有点
自传的成分,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读《飘》的体验正好相反。早年也曾稀里糊涂
地看过一遍,有点印象的,是郝思嘉很迷人而白瑞
德很大手笔,代入感是难免的,虽然淳朴的自己跟
郝思嘉八竿子打不着,但若是不小心撞上一个白瑞
德,也是很好很好的。
这次花了两天时间重读,读完是在凌晨,整个
人都不好了,除了媚兰,每一个人都让我难过,最
让我难过的是白瑞德。
一个太矛盾的人。只是因为他更加忠实自我,
被守旧者从家乡驱逐出来,人人当他是危险分子,
有点体面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待他。他以桀骜保存自
尊,发誓与旧式道德为敌,当他看见我行我素的郝
思嘉,以为寻到一个帮手,他撺掇她各种离经叛道
,但又总是阴阳怪气。
因为他的骄傲让他害怕暴露真心,甚至于,他
也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心,他对于旧时代旧道德并不
像他以为的那样毫无留恋,所以他在宠溺郝思嘉的
同时,又对代表着旧时代里最好的一切的媚兰崇拜
至极,他的阴阳怪气,是他害怕被嘲讽与践踏。
郝思嘉始终不懂他的心,是因为他实在太难懂
,也没给她一本密码本。他最后对郝思嘉的怪罪完
全是迁怒,他弄得那么苍凉全怪他自己,用一句诗
形容就是“佯狂真可哀”。背负太多的他,怎么可
能成为最好的情人?
《飘》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写的是翻天覆
地的大时代里,个人最具个性化的体验,我老觉得
,就像《简·爱》被高估了一样,《飘》也许是被
低估了的一部小说。
《包法利夫人》则让我一言难尽,它让我想起
莫泊桑的《项链》,都是写女人的虚荣害了自己,
也害了身边人。但是《项链》里的女主角更加单纯
,她犯的是我们都可能犯的错,包法利夫人不但虚
荣,还胆大妄为,为了假想中的更高级的生活,一
次次出轨,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倾家荡产。她比《
项链》的女主糟糕多了。
但是作家福楼拜却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这
话看似无理,细细品来却像香菱说的,像是舌头上
有个千斤重的橄榄,重读这个小说,我认出许多熟
悉的脸。
包法利夫人迷恋巴黎,我们向往北广上;她认
为更高级的生活,就是更高级的消费,当下不正是
如此?她一次次出轨,并非水性杨花,而是看多了
恋爱小说,把爱情看成人生的刚需,这种错觉如今
依然游荡于世间;她是宝姐姐说的,读书把脑子读
坏了的人,这一点是不是很像我们自己?
我无法总结包法利夫人,就像我也无法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尽管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停地
在心中感叹:她怎么那么作?却也不得不说,假如
她没有那么作,就没有那么美,那么生动。张爱玲
都说,生活安宁心里动荡的女人不容易老,只是安
娜最后把自己的生活也弄得动荡了,却也是她的一
种非如此不可。
当然,让我有了全新的阅读感受的,还是《水
浒传》,至于读到了什么,我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我想说的是,把“英雄好汉”四个字的道德价值取
消,在零道德的框架读它,你会有更多收获。
《三体》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太空飞船“
蓝色空间”号上的一些人无意中进入了四维碎片,
再看三维的自己,五脏六腑都清清楚楚。维度的提
高,会带来更好的观察力,窃以为,阅读也是如此
。相对于许多年前,我的阅读,大概是从二维进化
到三维了,能够理解更多,同时想蒙我也没那么容
易。
这跟终于告别了“择偶式阅读”有关,这是我
发明的一个说法:在阅读中放入现实诉求,自动代
入女主或男主,在书里看到个异性就想TA是不是理
想伴侣,存了这个念头在先,自然看不到四野八荒
,也不看到秋毫之末。如今读书,无欲则刚,更像
是跟大师下棋,不能说走一步看三步,比从前,却
是眼明心亮了许多。
从2005年出版第一本书《误读红楼》,到这本
已是第十本,我得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
是我对名著的梳理,更是我对于现实的认知。整理
书稿的过程,我简直是废寝忘食,有时小小地得意
,有时窃笑不已,我知道有些说法,也许会让人觉
得违和,但正是这违和处,是为相似的灵魂特意设
下的标记。我等待着,它们被识别,被认领,我等
待你,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