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志精华/传世名著典藏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西晋)陈寿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是西晋史学家、文学家。陈寿起初在蜀汉任观阁令史,但是蜀汉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逢迎。陈寿不愿屈从黄皓,故而在蜀国一直郁郁不得志。西晋灭蜀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全国,陈寿便开始撰写《三国志》。 目录 魏书 武帝纪 文帝纪 曹植传 卞皇后传 董卓传 袁绍传 吕布传 张辽传 张邰传 乐进传 于禁传 徐晃传 典韦传 许褚传 荀或传 荀攸传 贾诩传 邓艾传 钟会传 华佗传 蜀书 先主传 后主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张飞传 马超传 黄忠传 赵云传 姜维传 庞统传 马谡传 魏延传 蒋琬传 法正传 吴书 孙坚传 孙策传 吴主传 周瑜传 鲁肃传 黄盖传 程普传 太史慈传 吕蒙传 甘宁传 陆逊传 陆抗传 张昭传 诸葛瑾传 精彩页 武帝纪 【题解】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的势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①,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yóng)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②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④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注释】 ①权数:权谋置变。②命世:世间知名。③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④间行:走小路。 【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乃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东汉桓帝在位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费亭侯。他的养子名曹嵩,继承了他的封爵,曾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他是从谁家过继来的。曹嵩生下了太祖。太祖从小的时候起就机灵能干,遇到事情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两个人能认识到他的雄才大略。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你吧!”太祖20岁时,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被召入朝廷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183),发生了黄巾军起义。太祖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羽林骑兵,讨伐颍川的贼寇,后升为济南国国相。济南国辖有十几个县,各县长官大都攀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太祖上奏皇帝,罢免了其中八个官员。又严禁过分祭祀鬼神,使作奸违法之徒威风扫地,一时济南国中秩序井然,安居乐业。过了许久,被召回朝廷任东郡太守,但没有赴任,以生病为由回了老家。不久之后,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网罗八方豪杰,密谋废汉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他们联络太祖参加,太祖拒绝了。王芬等谋反事件果然失败了。 金城人边章、韩遂斩杀刺史、郡守,聚集十多万人,大举叛乱,一时天下动荡。朝廷命太祖为典军校尉。时逢汉灵帝去世,太子刘辩即位,由何太后掌握朝中的权力。大将军何进便和袁绍商量将宦官杀死,太后没有同意他们的做法。何进便召董卓入京,想用董卓来胁迫太后,董卓的军队还没有进入京都,何进已经被宦官杀死。董卓进京都后,废皇帝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汉献帝,京都之中一片大乱。董卓上奏举荐太祖做骁骑校尉,准备与他共掌朝政。太祖改名换姓,向东走小路逃往家乡。出虎牢关,途经中牟县时,引起当地亭长怀疑,被抓回县城。县城中有人认出他,为他求情而被释放。董卓此时已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县,变卖家产,募集义军,准备征讨董卓。十二月,才在己吾县树旗起兵,这时已是汉灵帝中平六年(189)。 P2-3 导语 陈寿著的《三国志精华》取材精审、考订严格,从不妄加评论、轻易编排,被誉为“一代良史”。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甫一面世,便获得了极高的赞誉。正在写作《魏书》的夏侯湛看到《三国志》后,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便中断了自己的写作。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苟(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序言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 称“前四史”,记载东汉末至西晋初约百余年的历 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于蜀汉任职,蜀汉 灭亡之后,回乡隐居。西晋代魏以后,被征入洛阳 担任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 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 、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 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因此《 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 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 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成平六年(1003)三书才 合为一书,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当时的民间传说和戏曲 、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 称“嘉靖本”,共24卷。清康熙年问,毛纶、毛宗 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卒于西晋元康七年( 297)。陈寿出生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 、战争频仍之际。在他出生之前,他父亲即已投身 军旅,后来逐渐做到了高级统兵将领马谡的参军。 街亭之战后,他父亲便退出行伍,回到安汉老冢。 陈寿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不惜花费 家资,于城西果山脚下为他修建读书之所——万卷 楼,并聘请当地名儒担任塾师。大致在后主延熙 (238—257)中后期,陈寿告别父老,到当时的蜀 汉首都成都,进入太学学习。当时,名士秦宓的弟 子、蜀中大儒、西充国县(今四川阆中)人谯周, 在成都担任典学从事,并亲自为太学生传道授业。 在太学里,陈寿勤奋修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 》和《春秋三传》,学习古代先贤的治民兴国之道 。尤其钟情于史学典籍,不厌其烦地阅读司马迁的 《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常至夜阑人静,仍独 对孤灯。谯周十分器重这位弟子,常常单独施教。 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嘉赞,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 中的子游、子夏。 延熙末,陈寿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先是担任 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之后,又先后调任 东观任秘书郎、黄门散骑侍郎。此时,正值蜀汉国 力日削,北边曹魏强兵压境的危急之际,而后主终 日荒嬉,不理朝政,宦官黄皓借机专擅威权,蜀汉 政治陷入空前混乱之中,陈寿不愿趋附,仕途因而 受挫。这期间,陈寿的父亲去世。办理丧事后,陈 寿即卧病不起。此间,侍婢贴身为他调药料理,因 与侍婢过度亲近(古代讲究居丧期间,不得近女色 ),为乡里所讥,以至于累年不得升迁。 蜀炎兴元年(263),司马昭分兵三路大举攻蜀 ,蜀军无力抵御,最后只得束手称臣。次年,陈寿 满怀国仇家恨,返归故里。此后,陈寿在安汉老家 度过了近十年幽居生活。 魏成熙二年(265),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 ,建立西晋,改年号为泰始。为了消灭孙吴,统一 全国,西晋朝廷广泛网罗人才,叙用魏、蜀遗臣及 先辈子弟。泰始四年(268)春,武陵太守襄阳人罗 宪因早年与陈寿同为蜀汉太学同学,极言举荐陈寿 等人,晋武帝当即下诏,征陈寿入洛阳叙用。 陈寿入洛阳后,被授佐著作郎职,同时兼领巴 西郡中正(负责品评选拔人才)。中书令关内侯和 峤奏请晋武帝,把编定蜀汉丞相诸葛亮文集的重任 交给陈寿。不久,陈寿受命出补平阳(今山西临汾 西)侯相。此时,正值西晋大力督劝重农兴利之际 ,陈寿一面勤谨于政务,一面挤出余暇闲空编订《 诸葛亮集》,历时数年终于编成,“凡十万四千一 百一十二言”,将诸葛亮生前安民强国,治军振武 的成功经验,全面地整理和保存了下来。泰始十年 (273)二月,陈寿自平阳回京奏呈此书,晋武帝大 加赞赏,下诏授予著作郎职。之后,陈寿由平阳调 回京都洛阳,并继续担任巴西郡中正。 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中国历经百余年 的分裂,复归统一。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陈寿责无 旁贷担当起撰著“三国史”的重任。此后,他勤奋 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访问历史人物 的遗闻轶事、民间传闻及歌谣,踏访三国名人遗迹 ,考核旧史人物的姓氏、年里、官爵、行事,前后 经时十年,约于太康十年(290)基本完成《三国志 》的撰述工作。 该书共六十五卷,外《叙录》一卷(今佚), 总计近40余万字,简明地记叙了自东汉末至晋初近 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之后, 陈寿对该书又进行反复修订补正,直到元康七年 (297)病死洛阳,方才辍笔。因此,《三国志》的 编成,前后历时近二十年。 此外,作为蜀人,陈寿还撰《益部耆旧传》一 书。该书记载了上起西汉,下止晋初,前后三四百 年间蜀地数百名人的逸闻趣事,广受西晋文士嘉赞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曾将《益部耆旧传》手 书一遍,当作礼物赠与友人。 东晋人常璩不仅盛誉该书可与《史记》《汉书 》媲美,而且著《华阳国志》时,多取材于此。其 后常宽著《续益部耆旧传》也沿袭该书体系。后来 ,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徐 坚辑《初学记》以及宋编《太平御览》等,都曾大 量征引该书以注补旧史之阙,或增广旧闻轶事。由 此足见世人对该书的重视。该书的优点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了认真 考订、慎重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 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 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 20篇之多,而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 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了出来。对孙策之 死,陈寿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 孙策为许贡的刺客袭击,以至重伤而死。这些都反 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 这些优点在当时就受到多方面的赞许。与陈寿同时 的夏侯湛欲作《魏书》,看到《三国志》后,认为 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认为,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独有陈寿 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都相继泯灭无闻,只有《 三国志》一直流传至今。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 “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 《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 。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苟(勖)、张( 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 就是说,那些同类的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 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 到了人物史实与文字表述的高度统一。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 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 ,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 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 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 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 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不臣”之举。 在这里陈寿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 。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这就是微词。另外,他在《苟或传》《董昭传》和 《吕蒙传》中都记载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另外,陈 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 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 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 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 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 塑造得非常生动,行文简明干净,可读性极强。 例如,《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 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短短几行字 ,刘备韬晦隐忍的性格,跃然纸上。《吕蒙传》记 曹操听到孙权舍荆州资助刘备立足时,“方作书, 落笔于地”,寥寥数语,曹操对孙、刘联盟的忌惮 ,跃然纸上。书中写名土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 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此外,陈寿在书中还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 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孙策、孙权 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 、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 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 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 、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风尚。 该书的不足之处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 纪、列传,“蜀志”和“吴志”二志只有列传。陈 寿作为晋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 魏为正统。因此,《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 又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 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 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这是编史书 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 点。 就记事的方法而言,《先主传》和《吴主传》 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 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三 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 少有关。陈寿修《三国志》在当时属于当代史,很 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但因 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 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 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 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 史料多于蜀国史料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 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 》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 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 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 ,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 ,对当权人物多有袒护。唐刘知几在《史通·直书 篇》中,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 、司马懿多有袒护。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 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 》《魏末传》所载,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 实为司马昭的谋篡行为,而陈寿却轻描淡写,一笔 带过。难怪清人赵翼感叹:“本纪如此,又无列传 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日身仕于晋 ,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 之讳。” 赵翼的责难,尖锐深刻,例证还多,如曹操征 陶谦时滥杀无辜,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曹 魏对蜀之战,“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以至于赵 翼认为,陈寿不仅牵涉到对最高统治者的袒护,而 列传中也多所讳。当然,也有可能是陈寿所参考的 魏、晋资料原来就是这样记载,陈寿未作订正,也 不敢妄加篡改。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 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曲笔是自然不足为训的。 出于陈寿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以及修当代史的尴 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后人认为,除了涉及魏 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该书其他叙写 仍属翔实可信的。 《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 了史料不足的缺点。宋元嘉六年(429),裴松之奉 宋文帝刘裕之命,为《三国志》作注释,以补缺、 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 种,保存大量史料,其注文较正文多出三倍,开创 了作注的新例。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堪使《三国志 》屹立于“二十五史”之林。 注译及精华说明 由于该书原典卷帙浩繁,作为一般读者,通读 全译全注本不仅精力不允,而且也无必要,因此, 我们慎重遴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注译, 让读者在了解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基本史实的同 时,对该书的行文风格,作者的著史观念和立场有 个大略的印象。通读此书,读者可以厘清《三国演 义》的演绎与正史的出入,当不失为一件有趣和有 益的事情。 为保存原著的面貌,我们在编译本书的过程中 ,一般都录入全文,也有一些诏书、奏章内容空泛 ,篇幅冗长,文意曲奥,我们做了适当的删节。对 于裴松之的附注,本附录于原典之中,由于篇幅体 量巨大,我们一般不作收录,只是将史实结果在题 解、注释中反映出来。 该书原典中出现有许多通假字,由于篇幅所限 ,我们不一一作注,而是在原文中以括号附注的形 式直接标出。例如,“琅邪”通“琅琊”,“略” 通“掠”,“畔”通“叛”,我们标注为“琅邪( 琊)”,“略(掠)”,“畔(叛)”。 我们编译本书的目的,不为供专业研究之用, 只为帮助普通读者了解历史真实。因此,注释时不 讲究考据,只说明结论;有些常用的典故,也不说 明来源。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 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记载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约百年的历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蜀汉任职,蜀汉灭亡、西晋代魏以后.被征入晋都洛阳担任著作郎一职。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成平六年才合三书为一书,并定名为《三国志》,这便是流传至今的通行版《三国志精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