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得/雄风文丛/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野莽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野莽,中国当代作家,祖籍湖北竹溪,武汉大学毕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纸厦》《寻找汪革命》等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集《窥视》《死去活来》等十七部,散文随笔集《墨客》《竹影听风》等七部,系列方志小说《庸国》五卷,长篇传记《刘道玉传》两卷,学术著作《诗说新语》《诗经选译》等五部,外文版小说集《开电梯的女人》《打你五十大板》《玩阿基米德飞盘的王永乐师傅》三部,以及电影电视作品《祝你好运》《高爸再见》等,共计五十余部,一千多万字。获国内文学奖二十多次,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
书评(媒体评论)
与唯美派的散文形成对应,野莽的文字如删繁
就简的三秋之树,力求凝练和精准。他在所谓的文
化大散文和哲理小散文中独寻他路,主张并实践着
散文的思想性和历史感。他往往在颜色泛黄的岁月
里打捞记忆,以情绪沉淀后的淡淡幽默再现特殊年
代的辛酸和苦涩,每每发出含泪的笑。书中写到的
“右派”父亲喂猪的故事正是如此。在文体理论上
,他对散文的诠释是自然形成于诗与小说之间的一
片辽阔的芳草地,在这里,小说家可以摘下面具,
以真身讲述真情和真事;飞天路上的诗人也可以暂
回人间,轻松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国外大学选译他
的散文作为中国语教材,想来自有道理。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巨才
目录
土改时期的母亲
那个时期的保姆
二母相争
锅底滩遇险记
石板下的竹泥小屋
守望双木桥
一刀劈成两半的家
父子恩怨
读书记
买书记
记暑假里的一件事
学木匠的故事
那天夜里我差点儿牺牲
我的生日
九月九的风景
红儿之死
临终的遗恨
教书的彭先生
看病的彭先生
写信的彭先生
两张老照片和一封金婚贺电
撕掉的悼词
母亲的心
观音的瓷像
重读三十年前家书
一周年祭
两周年祭
三周年祭
第四个清明节
竹影里的爸爸
天宝寻梦
关于记忆
精彩页
土改时期的母亲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独守这座只亮有一盏台灯的高楼,思绪零乱,回忆着很多与我相关的往事。这是近年,在我没有了母亲之后。
有些事我本来应该知道得更早,我的母亲生前却从来不告诉我,倒是在我十到十五岁的那段年华,早已经离开我家的保姆悄悄讲述给我听的。譬如说,我的母亲娘家是继承祖业的地主,她是我外爷的第一房太太所生的三个女儿中最大的一个,即小说和戏剧中常说的大小姐。我的外婆裹小脚,抽水烟,懂戏文,会唱曲,但不事女红,更不会做家务,和其他地主家庭不同的是她家只雇男工,不雇女佣,她用我们今天国家公务人员轮流值班的方法,管理着她的三个女儿,派她们一人做一天饭,洗一天衣服,料理一天发生在当日的一切,如此轮回,周而复始。
小城平民出身的保姆提起我的外婆,说到当地人尊称她为大奶奶时,一张永远黄皮寡瘦的脸上充满了对于地主剥削阶级的鄙夷之色。在我的保姆生动传神的讲述中,那位自我生下来便无缘一见的吝啬的外爷,其形象深深地种进了我的记忆,直到我上学读了不少的中外名著,不由得联想到了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和吴敬梓塑造的严监生。据我的保姆所说,那时除了我的母亲勉强长够少女应有的尺寸,我的二姨和我的小姨当时是把双脚站在一只小凳子上,两臂才能搭上灶台。此外,我的母亲一天能织一匹布,是个小姐派头的织女。
我的母亲绝不这样向人诉苦。事实上她一生的勤劳和智慧,坚韧和顽强,完全是因为外婆对她做闺女时的苛刻训练。在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当灭顶之灾猝然降临在我们的头上,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居然能够平安度过,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我的母亲从小练就的全套本事。
父亲的彭氏家族远没有母亲的凌氏家族那样庞大,与我的外婆那富甲一方、称霸乡里的甘氏家族相比,只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弱门小户,连祠堂也没有。唯一可炫耀的只有我的祖父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木匠,他可以画栋雕梁,绘凤描龙,其手艺之高妙令人叹为观止。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工艺大师。我的母亲能够许配给我的父亲,并不因为我的祖父艺名远扬,而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并且他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虽然他最初也上私塾,先生是书法和算学异常之好的我的大伯,但他很快就转人县城著名的黉学,只因不守校规并棒打了校长被勒令退学,才又以一纸伪造的证书投考了邻省陕西的高校。
把时光推回到大半个世纪以前,一个洋学堂的学生在乡里眼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和母亲的凌氏家族联姻,使父亲的彭氏家族与外婆的甘氏家族又结成三角形的亲戚关系,这样,彭氏家族受人歧视以至欺凌的待遇,客观上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的父亲在外读书期间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接触共产党后,和全力资助他上学的长兄兼启蒙老师、担任国民党区党部书记的我的大伯,在政治上开始水火不能相容。
据我的保姆说,我的母亲是坐着她们凌氏的八抬大轿,在锣鼓笙箫的吹打声中嫁进我们彭氏小院的。但是彭氏家有书香,他们的洞房对联就是我的大伯、很快就要成为历史反革命的当地著名的书法家亲手所写,上联是什么“东都才子”如何,下联是“南国佳人”怎样。那情形使我现在偶尔会想到一些反映旧时生活的影视片,想到那个时代关于婚嫁的经典场面。我的母亲嫁给我的父亲那一年是一九四九年,不久全国就解放了,地主小姐出身的新娘子几乎是在她革命青年夫君的强行动员之下,别别扭扭地走出还贴着一双大红喜字的洞房,在我的父亲担任队长的一支土改工作队里当了一名女队员。
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头戴有遮檐的延安帽,身穿双排扣的列宁装,在邻乡进行土改时听说她的娘家被另一支土改队划成地主,土地、房屋等五大财产全部没收,主人双双扫地出门,她的心中当作何想。幸好我的父亲家没有分得那份财产,我的祖父遵从世代正派人家的教诲,薄艺在身,自食其力,以一把好斧子收徒养家,盖房置业,土改中刚好达到中农的标准,不分人家的,也不为人家所分。
我的母亲在那支土改工作队里是唯一的女性,因此她很快成为妇女主任。她身穿一套蓝颜色的、两排扣的、名字叫作列宁服的统一工作服装,一头长发因工作的需要而剪得只齐后颈,头上戴一顶有檐帽,单看式样有点儿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工农红军。但是她的性格一开始就和她的工作发生矛盾,第一,她不斗争地主;第二,她不发动群众斗争地主;第三,她在自己参加工作的登记表上连地主成分也不填,不填实在不行,她竞创造性地填了一个“劳动人民”。
她这说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她的字肯定也比不上我的父亲。我的外公虽然有钱,养得起两房太太,盖得起三院瓦房,雇得起几个长工耕种几十亩土地,却舍不得让他家的三个小姐上学念书,一心指望我的外婆生下一个能够继承烟火的子嗣。但是上苍就要对他进行惩罚,我的外婆先后生了两个儿子都不幸夭折,遭此打击之后,后半生几乎每夜都在梦中大骂索命的鬼魂。
我的母亲不再担任妇女主任,她转而从事商业,成为县供销社的
导语
“雄风文丛”中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与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
《记得》收录了作者野莽的多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作者自己在那个浩荡年代以及新时期的人生岁月和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主要包括:儿时经历、我的父母亲以及家庭、重回儿时故地所感等等。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感情丰富,三代之间感情刻画尤为突出。
序言
何妨吟啸且徐行
王巨才
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景
观,就是散文热的再度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这
种热度仍在持续升温。这其中,尤以反思历史与传
统文化的“大散文”“新散文”理念风靡盛行,出
现一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学识渊博
的作品,给散文园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样态。与此
同时,传统意义上靠阅览、回忆、清谈、抒怀等书
写人生百态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变革,多数作家
不再拘于云淡风轻的个人世界,从远离红尘的小情
小感中脱离出来,融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之中
,写出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受到广泛赞
誉。大体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散文领域一直
保持着潜心耕耘,不惊不乍,静水深流,沉稳进取
的良好态势,情形可喜。
这套“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中,吕向阳和任
林举是专以散文创作为职业和志向的散文家,曾先
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是散文领域的佼
佼者。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
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八位则都是久负盛名的小说
家,他们的小说作品曾分别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
项。这些小说家绝不是“跨界融合”,他们的散文
毫不逊色,从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看,他们从来没
把散文当作小说之余的“边角料”,而是在娴熟驾
驭小说题材、体裁的同时,也倾心散文这种直抒胸
臆、可触可感的表达方式。从这些小说家的散文里
,更能感受到他们隐藏在小说后面的真实的人生格
局和丰赡的内心世界。
宁夏专业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
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东
京电影节获得大奖。这本《大木青黄》是他第一本
综合性随笔集。书中的“读后感”类,是阅读过程
中就一些作品所作的印象式点评,借以体现和整理
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文学观点;“写人记事”类,写
到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充满深
长的思绪与感怀;第三部分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
比如喜欢体育、喜欢淘书、喜欢书法、喜欢收藏等
等,笔致生动活泼,读之饶有兴味;“作家印象记
”,知人论事,是对自己“有斯人,有斯文”这一
观点的考察和验证。其他如“文友访谈”及往来书
信等也都是作家本人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的多侧
面展现和流露,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知名作家疏淡
的性情、厚实的学养和开阔的思想境界。
王昕朋是位饶有建树的出版人,也是创作颇丰
的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红月亮》《漂二代》
《花开岁月》等多部作品。他的散文视野广阔,感
觉敏锐,情思隽永,文笔清新,从中可以看出,他
写东西并不求题材重大,也不迎合某些新潮的艺术
习尚,而是铺开一张白纸,独自用心用意地去书写
自己熟悉的动过感情的生活,从中发掘自然之美,
心灵之美,感受生活的芬芳,人间的纯朴。一组美
文,构思精巧,意蕴深长,绘山山有姿,画人人有
神,充满浓郁的诗意和睿智的哲思。生活中,美的
呈现是多样的,刚正不阿、至诚至勇是美,敦厚谦
和、博大宽宏也是美。王昕朋发现了这些生活中的
人性美,并且抓住极富典型意义的美的细节和刹那
间美的情态,用点睛之笔,透视出人物性格的光彩
和灵魂的美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天津作家肖克凡的小说获奖无数,让他久负盛
名的是为张艺谋担任编剧的《山楂树之恋》。他的
散文《人间素描》以老练精短的文字记录一个个普
通人物,从离休老干部到“八零后”小青年,极力
展现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构成生机盎然而又纷繁驳
杂的“都市镜像”。在《汉字的望文生义》中,作
者讲述中日韩三国文字含义的异同,如日文“手纸
”、韩文“肉笔”等汉字闹出的误会,涉笔成趣,
令人忍俊不禁。《自我盘点》是作者自我经历的写
照,体现了“文学的生命是真诚”的写作观,不论
是遥远的往事还是新近的遭逢,都留有成长和行进
的清晰足迹。《作思考状》其实是对某些对社会现
象的严肃思考,有批判也有自省。《怀旧之作》的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桩桩情感,虽没有惊天动
地的事件与杰出人物,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
《我说孙犁先生》,文字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
对前辈作家独特的认识与由衷的景仰,在伤逝感怀
文章中别具一格。
与唯美派的散文形成对应,野莽的文字如删繁
就简的三秋之树,力求凝练和精准。他在所谓的文
化大散文和哲理小散文中独寻他路,主张并实践着
散文的思想性和历史感。他往往在颜色泛黄的岁月
里打捞记忆,以情绪沉淀后的淡淡幽默再现特殊年
代的辛酸和苦涩,每每发出含泪的笑。书中写到的
“右派”父亲喂猪的故事正是如此。在文体理论上
,他对散文的诠释是自然形成于诗与小说之间的一
片辽阔的芳草地,在这里,小说家可以摘下面具,
以真身讲述真情和真事;飞天路上的诗人也可以暂
回人间,轻松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国外大学选译他
的散文作为中国语教材,想来自有道理。
温亚军的短篇小说获得过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与小说的虚构不同,他的散文完全忠实于自己的人
生经历,大多取材于早年的记忆。他的童年和少年
都是在西北乡村度过,记忆中,乡村的生活虽然艰
辛,但充满着温暖和亲情。童年的愿望简单而质朴
,他写怀揣这个愿望及至实现愿望过程中的满足和
愉悦,叙事平实,情感真纯,每每能唤起读者共鸣
。记忆的深刻性与性格乃至人格紧密相关,他的记
忆之所以筛选出的多是温情暖意,是因为艰苦的乡
村生活和淳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他宽厚善良的品格
,《时间的年龄》《低处的时光》等都是通过一段
记忆,构成一种考问,一种自省和盘点、一种向往
与追求。而像《一场寂寞凭谁诉》等篇什中那些从
历史洪流中打捞的点点滴滴,那些被作者的目光深
情注视、触摸过的寻常事物,经由他的思考、探索
和朴素的表达,也总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悸动

陕西作家吕向阳曾获冰心散文奖。他扎根关中
大地,吸吮地域沃土和民间风俗的营养,相继写出
《神态度》《小人图》《陕西八大怪》等五十万字
的系列长篇散文,这在城市化的车轮即将碾碎老关
中背影之际,无疑有着继绝存亡、留住民间烟火的
担当。三万字的《小人图》是作者从凤翔木版年画
中觅得的一组“异类”和“怪胎”。民间艺人把“
小人”的使坏伎俩镌刻成八幅版画,吕向阳的剖析
则由此生发开来,重在考问国民的劣根性,着力于
诫勉与警省。《神态度》系列是从留在乡民口头的
“毛鬼神”“日弄神”“夜游神”“扑神鬼”“尻
子客”等卑微细碎的神鬼言说中梳理盘辫出来的,
这些言说最早在西周之前就出现了,如果忽略它们
,将是关中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血
。这些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需要智慧,需要
眼界,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执着的耐力,吕向阳付
出的心血令人尊敬。
吉林的任林举以报告文学《粮道》获得第六届
鲁迅文学奖。他的散文在精神取向上,一向以大地
意识和忧患意识见长。他的诸多散文,突出表现即
为情感的浓烈和哲思的深刻。而从文章的风格和技
巧上考量,他又是一位最擅长写景、状物的作家。
凡人,凡事,凡物,一旦经过任林举的笔端,定然
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光彩或光芒,有时,你甚至会怀
疑那人那事那物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客体;显
然,其间已蕴涵着作家独到的理解与点化之功。至
于那些随意映入眼帘的景物,经过他的渲染,便有
了“弦外之音”和“象外之象”,有了一番耐人寻
味的意蕴、情绪或情怀。这一次,任林举以《他年
之想》为题,一举推出近六十篇咏物性质的散文,
读者或可借此窥得其人生境界或散文创作上的一二
真谛秘笈。
吴克敬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进入文
坛,是一种典型,从乡间到了城市,以一支笔在城
里居大,他曾任陕西一家大报的老总。他热爱散文
,更热爱小说,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更有质感,在
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
在当今文坛写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轻佻的时风下,
使我们看到一种别样生活,品味到一种别样滋味。
从吴克敬的作品中,能看到文学依然神圣,他就是
怀着这样的深情,半路杀进文学界的。他五十出头
先写散文,接着又写小说,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他,
看似晚了点,但他底子厚、有想法,准备得扎实充
分,出手自然不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纷扰烦
乱,在他人,只是领略了些许表面的东西,吴克敬
眼光独到,他能透过表面,发现潜藏在深处的意蕴
。他写碑刻的散文,他写青铜器的散文,都使我们
惊叹其对历史信息的捕捉与表达,更惊叹他对现实
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散文《知性》一书,充分展现
了他的文学才华。
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作家李骏虎以小
说成名,但从他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散文写
作历史更长。他以散文写作开始文学生涯,兴趣兼
及随笔和文学评论。在把小说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
后,李骏虎从来没有放弃散文,他的笔触始终跟随
脚步所到之地,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采风,都“
贼不走空”,写出一篇篇具有思想华彩的散文作品
,体现出朝学者型作家迈进的趋势。《纸上阳光》
是李骏虎近年读书阅史沉潜钻研的成果,从“纸上
得来未觉浅”和“阳光亮过所有的灯”两组系列文
章不难看出,一个具有小说家飞扬想象力和史学家
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文学者是如何苦心孤诣辛勤笔耕
的。
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
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与文学之间行
走的发现与思考。他善于在历史和时代的交叉点上
思考人生与社会,注重视角的多重选择和主题的深
度开掘,既有对乡情的深深眷恋和回味,也有对自
然和生态的无尽忧虑和追问,更有从自身阅读和创
作经验出发,对当下文化、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和
诘问,从而使叙事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
意识。构思新颖、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中《日
子里的黄河》《渭河是一碗汤》《走近中国的“大
墙文学”之父》《烟铺樱桃》《旗袍》等作品,多
被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纳入高中语文联考、高
中毕业语文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受到专家好
评和读者的欢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众多文
学样式中,散文是一种最讲情理、文采,最能充分
表达作家对时代生活的真情实感,也最能发挥作家
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力的文体。《文心雕龙》讲:“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
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有健康晦暗之分,
辞有文野高下之别。作家的使命,是以健康思想内
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去感染人、影响人
、塑造人,进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纵
观“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
创作各有特色,共同的是,他们都把文学当作崇高
的事业,始终以敬畏的心情对待每一次创作、每一
篇作品;他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持
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和灵感:他
们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精品意识,竭力以精
美的精神食粮奉献广大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的
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
、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
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
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
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
、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中国言
实出版社精心组织这样一套丛书,导向意图不言自
明,其广受读者欢迎和业界重视的效应,自可期待

内容推荐
《记得/雄风文丛/全民阅读精品文库》辑录了作者野莽数十篇散文文章,有对命运的感悟,有对生活的回忆,还有对亲情的感悟,有对故乡的留恋。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景、对物、对人、对事、对心理等日常所见所思进行细致描写,展现自然之美、情感之真、人性之暖、生命之重,抒发一种随性的、自由的、温润的、令人感动的情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