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旋入灵魂的磁场/述而批评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杨斌华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杨斌华,上海市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上海作家》主编。关注现当代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诗歌和海派文学现象。著有评论集《文学:理解与还原》等,主编或编选有《上海味道》《思想的盛宴》《守望灵魂》《守护民间》《几度风雨海上花》《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新海派诗选》等若干种。 目录 第一辑 简论四十年代九叶诗派创作 朦胧诗派和九叶诗派 ——对诗艺方式、风格的一些比较 解构:都市文化的黑色精灵 ——评林耀德的诗 寻找新大陆 ——《金牧场》的品格描述 个体超越与人生风貌 ——论《北方的河》和《棋王》 张承志:在失去喧嚣以后 李晓小说片谈 生活的思索:惶惑与超度 ——评张炜《海边的风》 寻求故事性与探索性的交融 ——叶兆言小说片谈 第二辑 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 ——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 尽付芳心与蜜房 ——怀念周介人老师 编辑手记:从“长风万里送秋雁”到“琵琶起舞换新声” 第三辑 思想的恣肆与文学的退守 ——《守护民间》序 专业主义的桎梏 文学读者何以流失 纯文学的“权威说法” 文学杂志的评价怪圈及其他 人文关怀与生态叙事 文学原创力何以衰颓 文学“乡土”:理解与返回 乡土书写:坚守与背离 ——由顾坚小说想到的几个话题 第四辑 九十年代诗歌的文化姿态 构筑新海派诗歌的审美腹地 上海民间诗歌的观照视角 民间诗歌与文学的生长性 寻找与投射:华亭诗群的意趣和探求 新诗旧体诗艺术交融的可能性 永无涯涣的圆圈 ——读《辛笛集》有感 诗歌群落研究与当下诗坛的状况 ——由孙琴安《中国新诗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引起的思考 地理图标·诗意情境·语言策略 ——略谈徐俊国的诗 法度与大度:王学芯的时间感悟 ——简评诗集《尘缘》 黑白交缠的精神情境 ——评说王学芯新诗集《空镜子》 游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诗魂 ——读陈忠村的《城市的暂居者》 第五辑 上海文学:暖风吹拂与变量集聚 诗意的叙事与跨类的书写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摭谈 现实的辨说与文化的杂糅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一瞥 喧闹与沉静:2011年的上海文学 热烈与坚守:2012年的上海文学 关注海派文化的当下性 附录 我们最切要的批评精神 ——读杨斌华的《文学:理解与还原》 江山得意,尽在慧眼 精彩页 因此,她被称为一朵“开放在暴风雨前的一刻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这自然也表征了诗人对时代现实的主观超脱。 在郑敏的诗里,交融着里尔克式的现代人感受和一代浪漫宗师质朴冲淡、富有灵性的感兴与沉思。将这种现象放大到诗派的整体来看,正表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接受背景。他们多半受过大学文科教育,外来文化素养的深湛使之在不断遭受到现实苦闷和理想的幻灭以后,就把自己禁锢于孤高自守的天地中,乃至不自觉地为西方文化所染指。这种影响与青年诗人的现实体验相结合,便产生出《寂寞》(郑敏)、《陌生的我》(陈敬容)一类作品。 在穆旦的诗中,体现了更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与超越哲学同现代意识的杂陈。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主义的现代知识分子,穆旦对现实社会日益失望不满,由于对人生理想的失败深感悲痛,他就转向对生命的自然和真正的自我的渴求。因此,他企图冲出一般时空的樊篱,把宇宙自然认作生命所在,“把历史‘还原’为自然”,“用自然的精神来统一历史”,以为“在人类的历史里的死亡也就是在自然的历史里的新生”。穆旦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森林之魅》)他试图以感觉与肉体思想一切,写出心灵对自然的直觉把握,达到灵肉一体,浑朴自然,在自然里使自我生命得以延展生存。在它看来,这样就完成了在战争动乱下摆脱人世矛盾的精神超越。 穆旦竭力把不断对立抗争着的双重自我——自然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统一起来,以求得自我的完善,在超脱时代的自然境界(如《森林之魅》)中固持个性的独立。他勇于冷酷尖锐地自剖:“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控诉》)这既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来已久的自谴自责的精神传统,又说明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不能弃绝时世物欲的侵蚀,无法置身于社会与现实隔绝的世界。处于这种深刻矛盾之中的穆旦,虽然也浸润着艾略特他们对于人生社会悲观无望的怀疑态度,诗里行间折射出迷惘挣扎的心里阴影。但诗人表现的主观动摇同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整个文化传统的沦丧有着本质的差异。他的精神痛苦在于“确定”自身的人生哲学与理想信念的艰难,而不是“确定”的无望。这或许就是使穆旦“没有虚妄的伤感,只有更深的坚忍”的内驱力,即对民族文化中生生不息的人生热忱、社会道义和精神韧力的承续。各种文化传统在穆旦身上构成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九叶诗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当时的现代知识阶层中,也足以显示出它的典型意义。(P6-7) 导语 杨斌华著的《旋入灵魂的磁场/述而批评丛书》是作者近年来文学评论作品的精选集,其中包括短篇论文、随笔、书评、序文以及年度文学报告。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主要为当代几位重要作家如张承志、叶兆言、张炜的评论;第二辑是作者身为《上海文学》副主编所写与杂志相关的文章;第三辑主要为对文学生态的整体批评;第四辑为一些当代诗集的书评及关于民间诗歌的评论;第五辑为作者近年所撰年度文学总体情况的报告。全书所收篇章较多,单篇文章篇幅较短。 序言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述而批评丛书” 序言 文学创作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推动 。卢那察尔斯基说:“历来的情况是:恰恰由于著名 作家和卓有才华的批评家的通力合作,过去曾经产生 过、今后将产生真正伟大的文学。”受现实生活直接 影响的敏感的作家,需要批评家帮助他们形成抽象的 科学思维,需要批评家来发现其优秀作品、总结其创 作经验、揭示并推介其创新创造的价值。而一个时代 文学创作的趋势和潮流,也需要批评家用他们的前瞻 和敏锐,来进行指向与导引。 揆诸上海文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说 ,繁荣的文学批评是上海文学版图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活跃的批评家是上海集聚起来的高能级文学精英, 一代代的坚守和传承是上海文学批评生生不息的泉源 。 近年来,上海坚持发扬重文学批评的传统,在发 挥批评大家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青年批评家的培养 ,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 较为齐整的青年批评家队伍。这些批评家有的工作在 作协,有的执教、执笔于高校或研究机构,也有的活 跃在报纸刊物上。他们互通声气、互相激荡,通过出 版专著、在报刊和各种文学活动平台上通畅表达,指 点文学江山、洞察文学思潮、剖析创作得失。他们是 多面手和跨界者,不仅在批评的世界激扬文字,还常 常游走于创作的天地,直接实践于小说、散文、诗歌 等各种文学体裁。他们视野开阔,兼容并蓄,在坚持 中国文学批评优秀传统的同时,善于运用世界文学发 展的新潮流和新标准,与时俱进地开展科学的、有见 地的批评。他们不仅在上海,也在中国,甚至出现在 国际文学交流的舞台上,代表中国、上海,与世界文 学展开近距离的对话。他们和前辈批评家一起,为上 海文学创作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预示着上海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景和未来。 为集中展示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就和风采,展示 上海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收获,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推 出这套丛书。丛书由11位批评家分别选编代表自身水 准的文章集纳而成,这些文章虽然多曾在各种报刊、 专著发表过,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重新呈现,必能产生 不同寻常的组合效应。丛书的问世对于专业人士的意 义不多赘言,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这些著作, 也将有助于总览中国文学、上海文学创作的流变,深 入掘发作家作品的精华,深切体验作家创作的用心, 深刻感受作家作品的价值。 这套丛书以“述而”命名,也寓意着青年批评家 对前辈的承继、接续和阐发,述而后作,使批评的传 统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我们 相信,丛书的出版不会戛然而止。今后,当有更多的 青年批评家和更多的成果涌现时,丛书将及时地进行 扩容。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上海文学事业走过 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一样 ,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文学承担着新使 命,也呼唤着一大批青年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文学 批评,重视培养一代代的青年批评家,让活跃、健康 、高质量的文学批评,始终与文学创作、文学活动, 还有文学出版、文学翻译等一起,支撑起上海文学繁 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是为序!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 内容推荐 尽管我们的知识状况依旧纷繁芜杂,犹疑不定,然而,思想的交错和批判的锐气使之远比其他各种各样的言说方式更少表达的障碍,更多探询的路径,更具粗粝浑朴的形式魅力,仿佛由现实荒漠中一路走来所渴求的精神甘泉。 杨斌华著的《旋入灵魂的磁场/述而批评丛书》所收篇什文字精当,哲思丰醇,充分凸现了当下文学热力书写所蕴涵的繁富错杂、斑斓多彩的情志与况味。无论是对诗坛现象,还是对各类创作,作者的批评均目力锐敏,持论公允,诗情蹁跹,展示了文学直击现实与人性深处的独特魅力与思想的力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