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诗(精)/新地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邵燕祥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品诗》是邵燕祥先生近年来就诗说诗的集子,在他眼中,一诗一世界,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诗歌流派,其历史不容假设。邵燕祥先生记述了穆旦、黄秋耘、蔡其矫、绿原、黄苗子、丁图、叶至善、牛汉、柳荫、荒芜、罗孚等人的为人为诗,在对这些诗人的交流中,流露着自己的诗歌观:自己习诗几十年,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可人世间这些各样的灵魂,都会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一诗一世界,读者自有智商和情商,也终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作者简介 邵燕祥,浙江萧山人,1933年生于北平。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诗刊社当编辑。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7年因杂文和讽刺诗而受到政治批判和组织处理,随后二十年间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等项权利。1979年后继续写作诗文,至今出版作品集数十种。近年有人生实录《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以及《南磨房行走》《蔷薇叶子》《痛与痒》等文章面世。 目录 小引 关于“九叶” 诗人黄秋耘 一诗一世界 《智慧是用水写的·辛笛传》序 合肥去来 短诗长跋 少年十五二十时 通吗,不通? 蔡诗印象——读蔡其矫“大地系列”“海洋系列”笔记 岁暮忆胡昭 诗之草 绿原的诗——给“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贺信 带一本“李白”去皖南 读穆旦,读查良铮 普希金咏蝗虫诗 无题 谁为阿拉木汗咳嗽? 关于《阿拉木汗》的歌词 一个摭拾断句的孩子 给灰娃的信 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 邂逅旧书(三则) 给童蔚的信——读《嗜梦者的制裁》 屠岸旧体诗作漫评 牛汉:当代诗人第一 一位吹芦笛的民间歌手 曾卓:永远的友人与爱人 一九六三年的邂逅 诗人黄苗子 丁图的诗 诗话二则 读荒芜遗诗 致冯立三·谈当代旧体诗 诗酒忘年怀罗孚 再说罗孚 读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 写给牛汉追思会的信 跟着严辰编《诗刊》 柳荫:最后的一位“晋察冀诗人” 读张宝林诗 读《尝试集》,赞今诗词——《海内外名家诗词荟萃》代序 序言 书名《品诗》,不敢妄攀《诗品》,那是千百年前的 独到品评,本身就是司空图清雅的诗句。 现在学术分工日趋细密,乃有诗歌理论家,诗歌批评 家,诗歌鉴赏家,有的囊括新诗旧体,有的则分别品鉴古 典诗或现代诗,术业各有专攻,有时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例如目下借传媒重提传统文化的“东风”,一时唐诗“ 走红”,注家蜂起,解人多多,仿佛非做到家喻户晓、老 少咸知不可,于是电视诗会、出版市场,百花齐放,不一 而足。 这本小书,却不是这一潮的产物。它既不成体系,也 无虞高深,不怕粗浅,但存真诚。这只是一个爱读诗也爱 写诗的人,近年就诗说诗——顶多稍涉诗人的读后感,不 作“诗歌乌托邦”语。 我从年轻时就有逆反心理,十分厌烦倚老卖老、强加 于人之风,至今也有了一把年纪,但尚知自律,不敢好为 人师。我虽习诗几十年,自忖都无足道,因为个人的经验 局限太大,有些经验包括阅读和欣赏的体会,或只适用于 一时一地一人。不过,回头看看,我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 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几十年间也颇有些进进退 退,其间有变,也有不变。这本书里所写的,是我现在所 持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未曾否定的记忆。自然,都只是一 家之言,仅供读者过目参照而已。 我相信,文学是人学,诗是人之歌。人世间,亿万人 口,各样的人,各样的灵魂,各样的精神世界,都会通过 诗歌表现自己。因此,我们每一位读者,放眼世上的诗歌 ,视野宜宽,胸怀宜广。对各样的诗作,说好说坏,说真 说伪,喜欢或不喜欢,该相信读者的智商和情商,相信人 们自由的选择。说到底,我总是希望诗歌的路子越走越宽 广,而不是统一诗风,甚至统一诗体,统一标准,处处设 限,定于一是,那就没有诗,或说没有真正的诗了。 题为小引,不再哕嗦。祝愿新诗旧体,各展所长,新 人辈出,各有发展;茂林修竹,高松碧草,一望无际,绿 满天地之间! 邵燕祥 2018年9月8日,白露 导语 以真挚的生命,解读生命的真挚。 邵燕祥的文字,有锋芒,有着诗人、战士两种颜色。 章诒和说邵燕祥:在思想缺乏活力的时代,他是不倦的风。 《品诗》中,虽是以一个爱诗写诗人的立场点评诗歌诗人,也从侧面应证了邵燕祥为人为诗的风格,在时代的漩涡中,他有自己坚守的抗力,且以一颗纯质的心,将经历的一切转变为作品。 精彩页 一诗一世界 在我认了些字,喜欢东翻翻西看看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里引用的一首李白诗,只有四句,念着押韵好听,加以对仗易记,当时就记住了: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课外阅读,没人辅导,记住了不等于领会了。真正领会,是后来知道了子规鸟又叫杜鹃、杜宇,阳春三月杜鹃鸟飞鸣的时候,在南方正是漫山遍野杜鹃花开,这花又叫映山红、山踯躅,大概是因开花时候到处可听见杜鹃鸟叫,所以才叫杜鹃花。杜鹃又名布谷鸟,“布谷,布谷”,唤人播种,而北方民间说它叫的是“光棍好苦”,古书中则说其叫声是“不如归去”,诗文爱用这个典故。 那时候粗知巴蜀是四川,并不确知宣城的方位,只晓得是下江的一个县城,李白曾经流浪到那儿。他在那儿看见了山野的杜鹃花,想起故乡这时的杜鹃正叫着“不如归去”;劈头这两句,就有声有色,声是杜鹃鸟的叫声,色是杜鹃花的花色,一在故乡,一在异地,够游子魂牵梦萦的了。 接下来的“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深化了游子的乡愁。仿佛真能从“一叫一声肠一断”这七个字里听到了一递一声“不如归去”的呼唤,让听到呼唤的人随声而柔肠寸断;仿佛从“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七个字里看到了家山的阳春烟景,杜鹃在蓝天飞鸣,杜鹃花遍地开放,三个扬声的“三”字都带着鲜亮明丽的阳光。 那关于子规鸟叫声是“不如归去”的附会,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全诗的意境,就足可使一个对李白身世知之不多的孩子在这个意境里徜徉。等到后来知道了李白的行踪,只不过大体摸索到这首诗编年的序位,于诗味的领略,并没有增益什么。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作者和作品何者更重要的讨论。我想,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不知全人,有时对个别作品的诠释也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然而就一般读者的审美欣赏来说,作品是第一位的,凡是须得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多方背景才能读懂的作品,那作品是否有所欠缺?自然,有些社会性特强的作品,背景复杂,而作者又迫于时势或难言之隐而故作曲笔的,另当别论。 如果意在向小读者灌输文学史知识,作品选读只是意在举例,那么,强调在读作品的同时尽量多了解作者生平,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向小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功夫恐怕还要多用在就作品领会内蕴,至于作者是哪里人,做过什么官,生年卒年,活了多大岁数,并不是最重要的,不妨作准确简要的注明,但这部分就不必强求记诵了。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顶多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而考官一味出这样的题目,则似有冬烘先生之嫌,他们所致力的,实际上就是败坏孩子们审美的兴致和胃口,离古典诗文的普及教育很远很远了。 2003年2月1日,羊年元旦 P10-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