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蒋勋著的《蒋勋艺术书架(共5册)(精)》共包括五册。 《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讲述了:达芬奇,一位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的天才画家,更是一位横跨生物、天文、科学、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发明奇才。本书着重介绍了达芬奇超前的艺术和发明,他凭借着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现了在发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达芬奇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楷模,也是极具现代性的艺术大师。蒋勋先生是五百年后出现的达芬奇的“知音”,从一幅幅画作、手稿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芬奇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圣洁与沉沦等不同面向,解开达芬奇的一生,引导读者深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讲述了: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特,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了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当梅特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塔希提寄回了他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主导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蒋勋谈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讲述了: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美是一种呼吸,美学大师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讲述了: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价购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为了这本书,蒋勋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地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年轻时储存在他脑海里、笔记本里的故事,豁然重现。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 《蒋勋谈莫奈:光的追随者》讲述了: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在破晓的河口边架起画架,从黑夜的尽头开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道日出之光,画下了《日出印象》。这幅当年饱受嘲讽的画作,后来不仅成为划时代的伟大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继续照亮这个世界。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莫奈引领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视网膜上的感觉,像是要拯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我们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我们感受到夕阳的光的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莫奈伟大而迷人的艺术生命。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蒋勋谈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精) 作者序 为美落泪 第一部 米开朗基罗之谜 《创世纪》壁画 人皮签名 竞图 大卫的手 异端之爱 垂死的表情 中央九段壁画 七位先知和五位女祭司 四幅角落图的故事 赤裸男体 第二部 蒋勋现场 梵蒂冈《哀悼基督》 战斗 酒神 大卫 垂死的奴隶 摩西 洛伦佐之墓 四件《囚》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 米兰《哀悼基督》 第三部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米开,天使 奶妈是石匠的妻子 最早的学习与基兰达约 马萨乔的影响 伟大的洛伦佐 鼻子被打碎 最早的作品 《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阶梯圣母》与基督信仰 关于萨伏那洛拉 酒神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大卫──破石而出 对手相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陵墓悲剧 拉奥孔与圣马太 西斯廷礼拜堂湿壁画 创世纪 湿壁画 人的初始与犯罪 灾难与救赎 囚──人的限制 肉体奴役──四件杰作 日与夜,黎明与黄昏 异端之爱 最后的审判 圣彼得圆顶 最后的《哀悼基督》 附录 年表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精) 作者序 受苦与救赎 第一部 梵高之谜 自画像 爱情?救赎? 房间的秘密 燃烧的向日葵 安魂曲 第二部 蒋勋现场 梵高工农素描 吃马铃薯的人 唐基老爹 向日葵 梵高自画像 割耳自画像 星空 奥维教堂 麦田群鸦 第三部 梵高 荷兰的心灵与美学革命 荷兰画派——回归平凡生活的美学 伦勃朗——创造生命的信仰之光 文森特Vincent 加尔文教派牧师一梵高家族的传统信仰 艺术?宗教?献身给谁? 苦读神的话语 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 忧愁与绝望 巴黎,一八八六明亮起来的梵高 一八八七,梵高的新阶段 日本浮世绘——异文化的向往 阿尔,燃烧起来的心 朗鲁瓦桥 星空——宇宙的无限华丽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房间与椅子——两个人的记忆 自画像——看到自己最深的灵魂 圣·瑞米病房的窗口——他看到了奇迹 一八九〇,最后的奥维,麦田飞起了群鸦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精) 作者序 关于达芬奇密码 第一部 密码 蒙娜丽莎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施洗约翰 最后的晚餐 岩间圣母 抱貂的女子 肉身天使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水流素描 解剖图 第二部 蒋勋现场 耶稣基督受洗图 天使报喜图 圣杰罗姆像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抱貂的女子 岩间圣母 生殖解剖图 子宫解剖 最后的晚餐 飞行理论之父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机枪设计图 圣克里斯多弗运河设计图 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 蒙娜丽莎 施洗者圣约翰 自画像 植物素描 衣纹手稿 几何图形 马头羊角七弦琴草图 起重机械设计图 肉身天使 第三部 达芬奇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 苏醒的年代 新阶级的形成 达芬奇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教堂圆顶上的金球 战争和音乐 岩间圣母和抱貂的女子 神秘的领域 微笑的开示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最后的岁月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谈莫奈(光的追随者)(精) 作者序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奈 第一部 莫奈之谜 画不出来VS划时代 船舟画室 隐藏的男孩 濒临之光 鲁昂教堂 四季睡莲 第二部 蒋勋现场 圣拉扎尔火车站 干草堆 垂柳 睡莲 四季睡莲·垂柳 第三部 莫奈 莫奈童年 莫奈与漫画 莫奈与布丹 莫奈走向巴黎 圣亚德斯的庭院 最初的巴黎——马奈的影响 草地野餐 卡蜜儿——莫奈的第一个女性 一八七〇,莫奈在伦敦与荷兰 莫奈与巴齐耶 一八七二,《日出印象》 一八七五,哈佛港与阿让特港 光的跳跃 光与卡蜜儿 一八七七,圣拉扎尔火车站 卡蜜儿之死 一八七八,莫奈与世界博览会 爱丽丝——莫奈的第二个女性 一八七九,维特伊雪景 莫奈与吉维尼 干草堆——系列画作 鲁昂教堂 二十世纪——伦敦国会大厦 威尼斯——一次失败的旅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白内障与战争 垂柳——垂泪之树 莫奈花园 最后的睡莲 后记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精) 作者序 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第一部 高更之谜 异乡的宿命 高更与梅娣 毕 序言 为美落泪 大约在一九七三年,为了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 的艺术,我第一次去了意大利。 从巴黎出发,一路搭便车,经过阿尔卑斯山, 第一站就到了米兰。 身上只有两件换洗的T恤,一条牛仔裤,投宿在 青年民宿,有时候青年民宿也客满,就睡教堂或火 车站。 随身比较重要的东西是一本笔记。 在巴黎翻了很多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料的 了解有一个基础。因此,我刻意不带书,搭便车, 四处为家的流浪,也不适合带太多书。 我因此有机会完全直接面对一件作品,没有史 料,没有评论,没有考证。 作品直接在你面前,“美”这么具体,这么真 实。 载我到米兰的意大利人住威尼斯,邀我一同去 威尼斯,我坚持要到米兰。 到米兰已经是夜里十点,他把我放在高速公路 边,指着一大片灯火辉煌的城市说:“那就是米兰 。” 我背起背包,走下高速公路,一路吹着口哨。 遇到一个南斯拉夫的工人,也在找青年流浪之 家,就相约一起找路。他问我:“为什么来米兰? ” 我说:“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他看着我,好像我说的是神话。 第二天早晨我就站在《最后的晚餐》的壁画前 面。教堂很暗,看不太清楚,又有很多鹰架,有人 攀爬在架子上,用一些仪器测试,有时候照明的灯 亮起来,一块墙壁忽然色彩夺目起来,好像五百年 前的魂魄忽然复活了。 一个鹰架上的中年女人走下来,坐在鹰架最下 一层,倒了咖啡,缓缓品尝。安静的教堂里没有人 ,她看到我,我正做笔记,她问:“这是中文?” 我说:“是!” “很美丽的文字!”她说。 她是挪威人,从大学退休了,受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聘请,参与《最后的晚餐》的修复工作。 “我只负责一小部分。”她指着鹰架上端的一 块墙壁,是刚才照明灯照着,忽然灿烂起来的那一 米见方的区域。 “真美,不是吗?”她好像在独自,回头看着 那笼罩在灰暗中其实看不清楚的一大片墙壁。 我的笔记上写的常常是这些故事,严肃的艺术 史家大概不屑一顾的。 米兰的史佛萨古堡有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件《哀 悼基督》,他在临终前几日还在雕刻的作品。两个 人体紧紧依靠在一起,好像受了很多苦,忽然解脱 了,依靠着一起飞去。 古堡里没有人,我独自坐在《哀悼基督》前, 想到米开朗基罗一些美丽的诗句,歌颂死亡,觉得 死亡这么安静,像辽阔的大海。 我好像听到声音,铁的凿刀敲打在岩石上的声 音,石片碎裂的声音,一个男人喘息的声音…… 作品像在呼吸,你不站在它面前,不知道它是 会呼吸的。 史料与考证不会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呼吸。 我一直记得那么真实的作品呼吸的声音。 三十年后,那呼吸的声音还在,更清晰,也更 具体。 “美”不是知识,“美”是一种存在的真实。 我到了佛罗伦萨,在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每一 日擦肩而过的窄小街道,仿佛听到他们孤独的脚步 渐行渐远。 我去了美术学院,看到许多游客拥挤在俊美非 凡的《大卫》四周,我想避开人潮,就独自坐在一 角,凝视米开朗基罗中年以后四件命名为《囚》的 作品。 那呼吸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粗重的、压抑的, 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呼吸的声音。 看过多少次图片都没有的感觉,刹那之间,那 呼吸的声音使你震动起来。 我流泪了吗? 一个老年人,忽然递过手帕,拍拍我的肩膀, 微笑着跟我说:“我二十五岁的时候,也在这里哭 过!” 我的笔记里也许记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像一 个陌生老人回忆起二十五岁的泪痕。 三十多年后动手写米开朗基罗,有许多笔记里 的片段浮现出来。我害怕自己衰老了,老到不会为 “美”落泪。 一再重复去意大利,觉得好多角落都有自己年 轻时遗落在那里的记忆,特别是关于米开朗基罗的 记忆。 只是我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我会把笔记里的点 点滴滴——书写下来。 要谢谢怡蓁,不是她的鼓励,也许这本书不会 这么快出现。 也谢谢大哥蒋震、大姐蒋安,以及我的弟弟、 妹妹一家人,他们使我在温哥华有安静的环境整理 这本书。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飞台北途中 蒋勋
导语 蒋勋著的《蒋勋艺术书架(共5册)(精)》伴你度过每一个读书的独处时光。 文化导师余秋雨推荐美学读物: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本书架由蒋勋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蒋勋谈莫奈:光的追随者》《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蒋勋谈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组成。精装典藏,复活经典,精选艺术名家百余幅经典画作;附名家重要作品列表及画作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略名家对艺术的热忱与执着。 精彩页 梵蒂冈《哀悼基督》 1498-1500 高68厘米,宽76厘米,厚27厘米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二十三岁的作品。纯净的大理石,金字塔形稳定古典的造型结构。 如果《哀悼基督》是崇高的死亡,米开朗基罗剔除了世俗表现死亡里的强烈情绪。他使死亡变得崇高而圣洁。 两个依靠在一起的身体,应该是母亲怀抱着儿子的尸体。可是,“母亲”这么年轻,优雅,美丽;青春的眉宇之间隐约一点点淡淡的忧愁。她俯看着一个赤裸的身体,好像在说:你们看啊!这么美丽的生命…… 美丽的生命是什么?是为信仰活着的生命,是为信仰死亡的生命。 男子的身体如此年轻,好像离死亡还很遥远。他只是在沉睡,安详宁静地沉睡在自己的信仰之中,没有疑虑,也没有痛苦。 在基督教的典故里,“哀悼基督”是母亲对儿子殉道受苦的悲痛,但是,米开朗基罗二十三岁,他太年轻了,他迷恋青春的美,他迷恋一种介于肉体与精神之间的爱。 这两个身体依靠着,像一对最亲密的恋人,米开朗基罗用刀、斧、凿去抚摸一块岩石,这么轻柔纤细的爱抚,使整个岩石颤动了起来,岩石有了心跳,有了呼吸。 战斗 1491-1492 84×90厘米 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之家 米开朗基罗一四九二年完成的作品,当时他只有十七岁。 他阅读了希腊神话,读到一种半人半马的野兽的战斗,他冥想着神话世界里人类最初的生存。 人好像刚刚脱离兽的阶段,人,好像还纠缠着许多动物的本质。 “战斗”因此不只是向外的对抗,而是人与自己内在挣扎拉扯的力量。 在35厘米左右接近正方的石板上,米开朗基罗以凹凸起伏变化很大的深雕方式表现出人体堆叠的力量。 这是米开朗基罗独特美学的第一次展现。 肉体与肉体重叠牵连,波涛起伏,好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好像隙涛骇浪。 肉体在挣扎,对抗,肉体奋起或匍倒,肉体欢悦或沮丧,重重叠叠,构成气势磅礴的交响诗的巨大结构。 十七岁,米开朗基罗已经决定用人的肉体阐述生命存在的一切意义。 酒神 1496-1497 高200厘米 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 在基督教的主流传统中,希腊酒神是纵欲狂欢之神,他总是喝得醺醺然,醉意酩酊,头额上挂满一串串酿酒的葡萄,手里擎着酒杯,步履蹒跚,好像醉得连步伐都踩不稳。 酒神旁边也常陪伴着半羊半人的森林精灵,偷食着葡萄,露出动物性的贪婪表情。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代表一种非理性的力量。 “非理性”往往比“理性”更强,更具备直接的感官创造,许多文明的创造需要“非理性”来突破僵化的局限。 基督教信仰用理性束缚压抑了人的感官本能,米开朗基罗刚过二十岁,他体会到一种从身体本能要爆发开来的一种狂热的创造力,这种狂热,不是来自思维,而是来自生命底层感官的悸动。 他不顾教会禁忌,创造了《酒神》,创造了歌颂青春、肉体、叛逆、欲望的年轻神祗的典范。 在一个感官与爱欲备受压抑的时代,他的《酒神》大胆宣告一种肉身的背叛。 P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