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雨兼程冀衡路(肖秋生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柏川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柏川著的《风雨兼程冀衡路(肖秋生传)》描写了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肖秋生从衡中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冀衡集团董事长的经历。其任职期间,相继实施了“肥化并举”、“低成本扩张”、“优良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战略,先后兼并了地区磷肥厂、冀衡农场、市制药厂和市化肥厂等十五家濒临倒闭企业,使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消毒剂生产厂家,是企业转企改制的成功典范,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柏川,本名刘子海,曾用名冀鲁风、甘陵客、庞贯之、闻北、冀鲁边民、笑侃神聊等。生于1952年,河北故城人,媒体主任记者、作家、衡水市根雕奇石协会会长。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新闻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擅长杂文随笔及诗歌辞赋楹联。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集《大地采风录》《云山观潮集》《台城星火》《烽火硝烟四二九》《中共一个农村支部》,杂文随笔集《海天放谈记》,史志类作品《远大集团史》等。 另有自传《五十年细说从头一一运河中学校园忆旧》和《河北省首届(衡水)博览园景观导览》,待出版。成功举办“柏川原创作品展”,展品为根雕、奇石、出版物、书法篆刻。各类文学新闻类文章被近百种报刊、书籍、杂志收录刊登发表,词赋碑文、楹联类作品散见于各处景园、殿堂、牌坊、廊庙。 目录 第一章 从农民到商人,生意人是如何炼成的 纷纭家世:童年长伴是清贫 严父慈母:泽被幼子渐长成 家国情怀:“三张名片”渊源深 初入社会:纤夫生涯获益多 第二章 从负债300万到年利税5个亿,做生意不可不知的36计 结缘化工:“一化”历练二十年 承包“二化”:决意要啃“硬骨头” 首次亮相:一席讲演惊四座 谋划“出山”:向专员要“见面礼” 初试身手:重拾人心整河山 转换模式:生产经营飞双翼 凤凰涅檠:“技改”硬仗百战多 刚柔相济:企业人生大智慧 兼并磷肥:矢志再啃“硬骨头” “借尸还魂”:磷肥改建辟新径 慧眼识荆:沙里淘金识“二氯” 志存高远:放低身段谋发展 毅然决然:攻关夺寨展宏图 “二氯”告捷:“一次性开车”奏辉煌 华美蝶变:“冀衡化工总厂”问世 不忘初心:“担当”二字见忠贞 家有贤妻:鼎力助我成功路 顺势扩张:兼容并蓄进药业 兼并奇迹:“子厂”乘胜吞“母厂” 组建“舰队”:“冀衡集团”始成名 “二氯”发力:跨洋过海建奇功 精准“定位”:创新优势谋跨越 生正逢时:“冀衡药业”脱颖出 第三章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企业家如何做到企业+ 应战欧美:反倾销诉讼打胜仗 国退民进:企业“改制”初试水 转轨变型:股份改造成大观 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建园时 邀云揽月:开怀敞接八面风 沉着应对:每临大事有静气 峰回路转:“资产经营”奔坦途 后记 编后记:实业救国,百年冀衡 序言 衡水工业文化的领跑者 读了子海(柏川)同志写的冀衡历史,回忆与 肖秋生老兄四十年的交往,越来越感觉到此公是衡 水工业文化的领跑者。 我一向认为,处在大片玉米、小麦包围中的衡 水是农民城市、老乡熟人社会。唯独从肖秋生和他 领导的冀衡集团身上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和工 业文明的信息。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在企业上班,因为会 写点儿材料被抽调到当时的地革委“工业学大庆办 公室”,跟着一位老同志到各厂抓典型,到了衡水 县化肥厂见到了副厂长肖秋生:一桌一木椅简陋的 办公室,敦敦实实的北方车轴汉子,洗得发白的蓝 工装上油污点点。当我还用学生腔说着当时报纸上 穿大鞋、戴高帽的理论时,他打断了我说:“我们 厂学大庆,学王铁人就是要求人们不能像在村里那 样上工稀稀拉拉,要按时上班下班,不怕脏、不怕 累,好好干活,实心实意干好活,搞革新干巧活, 节约成本多出化肥让农村多打粮,用学大庆支援学 大寨。”言简意赅,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朴实无华 。 80年代中期衡水地区化肥厂经营不善,地区行 署准备往外承包,肖秋生站了出来,有人告诉他, 说那里有一批60年代参加过抗美援越的转业军人, 难弄得很。他哈哈一笑说:“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 富,经过了战火考验纪律性更强,正好让他们带带 咱们这批农民出身的工人如何打硬仗。”承包兼并 后他果然团结新厂的工友们艰苦奋斗,更换设备, 很快使企业扭亏为盈,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包容和 博大的胸怀。 紧接着是企业改制,当时我在地委办负责信息 与调研,到几个企业走了一圈,发现许多企业改制 大都是厂长经理自己买断了企业,由国家委派的经 营者变成了资产占有人,工人由国家的主人变成了 雇佣劳动者,还有许多人衡水工业文化的领跑者下 岗,带来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唯独冀衡集团每个工 人都有股份,生产经营面貌焕然一新。老肖对我说 :“我也是工人出身,是和这帮工人哥们一起干过 来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都是工人们出大力、流大 汗的结果。不管搞什么制,都不能伤害他们的利益 。”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不忘 初心的本质。 后来我在新闻单位工作时,亲眼看到了老肖做 的两件让人扼腕击节赞叹的事。一是当时的省委领 导来调研工业降低成本,减员增效,问到冀衡集团 的盐化工项目为什么成本居高不下。老肖说,是你 让我们的成本高起来的,当时的省委领导脾气很暴 躁,很多地市领导见了他都噤若寒蝉。他厉声追问 原因,老肖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这里离沧州很近, 本来可以就近拉盐,你当省长时下了个文件,让我 们从第三方进原料,成本自然高起来了。省委领导 立刻命令省盐务局长从省城赶来进行调查,核实了 情况后,给予了冀衡集团优惠政策。另一件是20世 纪末当时市委领导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二 次创业”,老肖在当时管工业的副市长焦彦龙(现 为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的帮助下,花重金从 北京请来了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团队,确立了集团的 未来发展方向,对接了国家的产业政策,争取了支 持,迎来了集团今日的兴旺。当时我和报社的同人 从他那里采访回来,大家讨论说,老肖是个人物, 既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硬骨头精神,又请智囊团为集 团把脉,是衡水企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如那首 著名的歌曲里唱的那样:“工人阶级硬骨头,跟着 毛泽东我们走走走,继续革命,永不停留。 肖老兄和他的集团一直在前进的大路上披荆斩 棘,阔步前行,引领着衡水的工业文化。 导语 作为资深媒体人,柏川追踪肖秋生三十一年,近距离耳闻目睹了肖秋生把一个连续亏损多年的老牌国企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近40亿元、累计利税14亿元的冀衡集团。这部《风雨兼程冀衡路(肖秋生传)》共20万字,作者以肖秋生的独特视角,追溯往事,回忆故人,剖析和展示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一代冀衡人与企业共进退的感人故事。纵观冀衡集团的发展之路,是一幅执著探索与时俱进的壮丽画卷,是一首叱咤风云的磅礴诗篇,更是一部艰苦创业斩关夺隘的历史,记录着肖秋生改革治厂的聪明睿智,承载着肖秋生三十一年的光荣和梦想。这部书气势恢宏,叙事清晰,各个章节有机衔接贯通,重点情节浓墨重彩,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部书不仅是肖秋生奉献桑梓人生无憾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再现冀衡集团身处历史变革时期风雨历程的“新史记”,更是衡水这一方热土上无数开拓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再现。这部书的出版对于激励创业者开创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将会起到深远而永恒的助力作用。 后记 写书,是文虫字匠如我辈们的一份苦差事儿, 闭门斗室,自绝于人,虽然远离了喧嚣和繁闹,却 要承受寂寞、枯燥、劳神、费劲的折磨痛苦与煎熬 ,免不了皱眉锁目,抓耳挠腮,连抽三根烟吞云吐 雾愣是憋不出一个字,折腾得大脑神经的每一个细 胞全都高度紧张,几番脑汁搅拨过后,或许能碰撞 出灵感的火花,从中筛选出恰如其分的字句,这才 算是镶嵌进了巍巍高楼大厦的一块砖,其他的工程 还浩繁巨大等着你去堆砌呢!如此劳作,远不如与 三两个知心朋友饮酒聊天吹大话那般酣畅快意,更 比不上融融春日中约伴踏青赏花游山玩水那样的惬 意和轻松!曾有大名鼎鼎的写作者自鸣得意——“ 写作者是美丽的”,那一份妙不可言的潇洒令人艳 羡,在下可压根儿不敢苟同。 之所以硬着头皮费劲巴力地撰写这本传记,只 是因为我心有所感所思所悟,总想一吐为快。人所 共知,衡水这一方水土,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靠 山不临海,无资源无能源,多年来的经济总量在河 北省位居殿后,甚至比不上邯郸市辖的一个武安市 ,也攀不上唐山市所属的迁安县,企业群体的规模 小而散,效益低而弱,企业家才能更如“春雨贵如 油”一般成为珍贵的稀缺资源。然而,失却了造物 主眷顾的衡水人民,勤劳淳朴人心思上,从来没有 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穷则思变,弱则图 强,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企业精英殚精竭虑,义无反 顾地担当起了振兴衡水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重 任,打拼,打造,流汗,流泪,流血,先驱者筚路 蓝缕,试水者屡败屡战,成功者实至名归,失败者 虽败犹荣,最终撬动了衡水经济发展迟缓的这道“ 闸门”,涌现了太多值得载入史册的不凡业绩,展 示了企业家们“社会脊梁”的襟怀和风姿。 记得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学界一位先哲曾 断言:“如把改革和四化建设比作一次新的‘万里 长征’,那么企业家阶层便是我们这个时代建功立 业的‘先头部队’,其间必将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将 帅之才的创业巨子。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日新月异 地刷新着人类生活的面貌,他们的品格之所以可贵 ,就在于具有常人不敢想象的执着信念和不懈追求 ,敢于在前景不十分确定的态势下预付资本,其大 胆的举动惊世骇俗,往往使那些碌碌无为的凡夫俗 子目瞪口呆!”三十年多岁月流逝,前贤的预见言 犹在耳,衡水当如是。 本书的传主肖秋生和他麾下的冀衡集团,在衡 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不 论如何评价但是大家都承认一个铁打的事实,即是 肖秋生是衡水企业家群体的人中翘楚,他自1987年5 月承包衡水地区化肥厂开始,三十年没挪过窝,无 怨无悔地把才华智慧心血汗水全部奉献给了酷爱的 化工行业。作为一个媒体人和旁观者,我近距离耳 闻目睹了肖秋生入主衡水地区化肥厂三十年中,引 领全厂员工励精图治刻意创新,低谷中崛起,绝险 处突围,把一个苦苦挣扎于倒闭边缘的小化肥厂治 理得风生水起,在众多国企风雨飘摇一片“倒闭潮 ”中独树一帜,风景这边独好。而后,又以气吞山 河的博大胸襟,磁石般地吸纳了十几家破产倒闭僵 死的企业,兼并,兼管,接收,接受,奇迹般地起 死回生,历经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把化肥厂打造成 了囊括众多“朝阳产业”和“永恒产业”的多元化 大型化工集团,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解热镇痛原 料药生产基地,跻身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消毒剂生 产基地,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阖,把“ 中国制造”的品牌和气势演绎到了极致,进而为中 国挺进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做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 。 时势成就英雄。如肖秋生一般诸多普通平凡的 小人物,在千载难逢的风云际会的特殊年代里,顺 势蝶变羽化而登仙,成长为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进的 决定性角色,为“王侯将相本无种”和“英雄不问 出处”做出了最好不过的诠释,这是社会的吉祥之 兆,也是肖秋生的幸运之事,当然更是众多下岗职 工额手称庆的幸事。而每一个成功企业,无不打上 掌门人的个人印记.纵观冀衡集团一路走来的发展 历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肖秋生“干 大事业”的勃勃雄心、胸襟气度、胆识和谋略。他 超乎常人敢为天下先的执着,瞄准目标“死磕”百 折不挠的韧劲,生活朴素甘食粗粝不染浮华的节操 ,还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着稳健,面对大人物敢 于仗义执言的率真,为冀衡集团的跨越发展助力颇 多,也为衡水的企业家群体增添了不绝如缕的别样 风景。我敢斗胆放言,世人可以瞧不起衡水的经济 状况,也可以看不上衡水人的习惯秉性,但是万万 不可小瞧冀衡集团和肖秋生!谓予不信,恭请拭目 以待,冀衡的故事仍在继续。 冀衡集团的成功,曾经引起了国内高端研究机 构人士的兴致,引发了国内化工行业主管部门的关 注,也牵动了许多衡水人纳闷好奇的目光,总想一 探其成功的奥秘,均未果。而今,随着社会前进的 节拍,冀衡集团即将应对一场崭新的蜕变和升华, 在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拐点”之处,往事回首很 有必要。况且肖秋生本人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一些 曾经提 精彩页 承包“二化”:决意要啃“硬骨头” 1987年早春三月的衡水,南雁北来,莺飞草长,虽然春寒料峭,而暖人的熏风不知不觉之间染绿了柳树梢头,融化了冬日残雪,唤醒了原野大地。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如大海扬波来势凶猛,“能人效应”引发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企业首当其冲,得风气之先者捷足先登,占据了有利资源生产力突飞猛进,譬如名噪一时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河北省也有改革风云人物“三匹马”,分别是石家庄造纸厂长马胜利,保定棉纺厂长马恩华,衡水棉纺厂长马彦文。也有的破产倒闭转型的下岗的一片唱衰。许多企业的厂长茫然不知所措,忽的一夜之间,曾经招人羡慕的工人从“公家人”秃噜成了“下岗工人”,开始了卑微凄惶的人生,生计无门之际免不了怨天尤人,气急了还要骂娘。 忽一日,又有了一桩石破天惊的消息随着和煦的春风扩散开来,一传十十传百,所引发的轰动效应热络异常,使得小城衡水忽然间有了“天下未暑人先热”的感觉。 “热源”的源头,来自3月28日《衡水日报》刊登的一则广告,醒目的大标题为:《衡水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对地区化肥厂承包经营的招标广告》,招标广告中列出了相关政策条款规定,提出“凡是有决心到地区化肥厂搞经营的干部,工人,农民都可以参加投标,承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数人承包”,改革年代,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选人才,呼唤能人出山,担当治厂大任,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嘛! 这一次衡水地区的国有企业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是破天荒的首开先例,也就有了非同凡响的时代意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因为人才难得,所以干得好可以享受地区所属县级厂长相应的待遇,白纸黑字,条款分明,历历在目。许多人跃跃欲试,是骡子是马想牵出来遛一道,中标不中标不打紧,关键是给政府凑个人场啊!也有的雄心勃勃志在必得呼声甚高,万一要是成功了呢!于是报名的团队一下子就达到了14个之多。也有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禁不住心生诧异:“好端端的一个国有企业,咋的就唱了一出《走麦城》啊?”《衡水日报》刊登的消息,也伴着宜人的熏风飘进了我的办公室吹开了我的胸襟,使得我怦然心动。这一“动”不大要紧,却在不经意间引导着我冲出了一化”的“围城”,步入了“二化”这一处展现身手的用武之地,开启了我后半生人生事业的辉煌,所有的今生荣耀都发轫于当时之际的灵光一现,因此那一瞬间飞溅的思想火花显得弥足珍贵,历久而长新。我手拿报纸仔细浏览了几遍,脑际中若有所思,胸膛里热浪翻滚。 关于“二化”的前世今生和眼下的窘况,因为是同行业又相距不远早有耳闻,况且因为“一化”建厂较早捷足先登,起步晚的“二化”的岗前培训都是在“一化”进行,一大群新入厂的复员退伍兵和新工人都在“一化”培训半年时间,我也手把手地教过部分员工,所以就有了“师徒缘分”,因此一些职工和几任厂长都是熟人,见面时免不了互通情报交流情况。 工厂位置在衡水市西北角的中华大街西侧,1969年建厂投入运行,也曾经红火过一阵子,计划经济时期的优惠和便利,国有企业得天独厚,厂级干部由衡水地委组织部调整任命,享受县处级国家十部符遇,工人们都端着“国字号”的“铁饭碗”惹人羡慕,大锅饭吃得有滋有味,企业的投资和云损盈利全由政府大包大揽。70年代中期,设任邮郸研区的衡水地区煤矿投产生产的优质“大井煤”优先供应二化,别的)子要排到后面,生产的化肥一律由地区供销社的生产资料部门负责销售调投谷处,那阵势可真像是“房帝女儿不愁嫁”!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搞活的浪潮泅浦而采,再加上土地分田到户农民没钱投入也不敢投人,从而导致化肥滞销,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失灵了,“二化”有点招架不住了,既不“改革”,也不“开放”,当然也没有了“搞活”,生产经营状况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运转起来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连年亏损的阴影赶不走甩不掉割不断。如果说到根源,主要原因就是厂里的设备老化早就成了淘汰的对象,主管者抓生产不得力,经营上更一筹莫展。建厂以来的18年间,先后换了十二任厂长,后来的几任厂长开始走背字儿,都是信心百倍地上任,灰头土脸地下台。且看1987年以前三年亏损的数字:50万元76万元,98万元,看数字倒是上升啦,可那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负数”啊!主管部门上级领导皱起了眉头,工人们三四个月领不到养家的工资,为了生计摆摊做小生意蹬三轮拉客打零工挣钱,继而又气呼呼成群搭伙地举着要活干,要饭吃”的标语,到地区行署门前静坐,只闹得地区的领导们心烦意乱,反复斟酌后咬牙狠心做决定,才有了公开招标寻能人的广告出台。 P41-4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